| 書號:0GGK0215 |
| ISBN:978-986-5727-14-7 |
| CIP:740.272 |
| 印刷:黑白文字 |
| 規格:15*21 cm |
| 頁數:528 |
| 裝禎 :平裝 |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的榮耀與安全,
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紀抵禦土耳其人的進攻,守護歐洲文明;當拿破崙軍隊在歐洲無往不利時,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勢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浪潮席捲全歐洲,這個以多民族著稱的「帝國」,如何能夠繼續保有共主的地位?
當北邊的說德語的人脫離原來哈布斯堡家族的掌控,躍升成為新興強國普魯士;往西南邊,與義大利的衝突又敗下陣來,哈布斯堡寄望在巴爾幹半島展現最後的帝國餘輝,只不過哈布斯堡能突破土耳其和俄羅斯在巴爾幹背後的外交運作和軍事算計嗎?
作者分析,這個古老帝國昧於現實,自不量力地走入與德國聯手向全歐洲宣戰的窘境。原來自十九世紀後半的幾十年來,帝國的軍力、國力,早在底下諸民族的威脅、瓜分裡四分五裂了。當在塞拉耶佛的行刺事件發生時,哈布斯堡還自信滿滿地選擇用武力解決,而不是尋求外交斡旋,對危機的來臨絲毫不覺。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徑,剛好正重歐洲各國的下懷,各國對戰爭早已躍躍欲試,只差沒有引信點燃。這印證邱吉爾說過的:歐洲的榮耀與安全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
開戰時刻,奧匈帝國轉眼間便潰不成軍,炮彈不足、訓練過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時代的打法、估算錯誤的戰略、失去現實感的戰術,種種因素導致奧匈帝國只是把自己境內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機,連生病無法上戰場者也無例外。
有位戰場上的士兵在日記裡寫下,「這場戰爭最令人費解的地方,乃是我們漸漸不恨敵人……我想那是因為我們有同樣的遭遇;我們都是被迫去做最違反人性的事:殺害同類。」
史家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人類等於在二十世紀初又經歷了一場「三十年戰爭」。一般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理解多半局限於西戰線。本書作者試圖結合軍事史和外交史專長,呈現東戰線錯綜複雜的經過。一戰之後,世界局勢發生鉅變,兩個古老的帝國崩解——鄂圖曼土耳其和奧匈帝國,這本書從戰敗者的角度來閱讀一戰,也揭開少有人研究的東歐與巴爾幹的面紗。
这本关于哈布斯堡王朝覆灭的书,光是书名就足够让人心潮澎湃了。《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光是“滅亡”二字,就仿佛能嗅到历史的尘埃和帝国的挽歌。我一直对那些曾经辉煌一时、最终却土崩瓦解的庞大帝国充满好奇,尤其是像奥匈帝国这样,融合了如此多元民族、文化和政治力量的复杂体。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奥匈帝国的解体,这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战火彻底烧毁了这个帝国,还是帝国早已病入膏肓,战争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尤其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层层剥开这层历史的面纱,细致地描绘出导致这个千年帝国走向终结的那些关键节点。是内部矛盾的长期积累?是民族主义的暗流涌动?还是外交政策上的失误?亦或是某个关键人物的决策失误?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分析,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对背后原因的深刻挖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评分刚翻开这本《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就被作者开篇那种史诗般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了。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而是亲身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眼睁睁看着一个庞大帝国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摇曳。书的结构似乎是沿着时间线推进的,从一战前夕奥匈帝国的内忧外患,一步步走向了萨拉热窝事件的导火索,再到帝国在战争中的步履蹒跚,直至最后的崩塌。我最感兴趣的部分,莫过于书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宏大背景的解读。究竟是什么样的地缘政治博弈、民族主义狂潮、以及军备竞赛,将整个欧洲拖入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而奥匈帝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在这场游戏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主动的参与者,还是被动的牺牲品?我希望作者能清晰地勾勒出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奥匈帝国与其他主要大国,如德意志帝国、俄国、法国、英国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将世界推向深渊。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预示着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但我更想了解的是,这个悲剧是如何一步步酝酿、发展,最终不可避免地发生的。
评分这本《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太多关于帝国兴衰的故事。哈布斯堡家族,这个统治欧洲数百年之久的王朝,其最后的结局,无疑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历史篇章。我个人对历史中的“人物”和“决策”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那些在奥匈帝国解体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帝王将相、政治家以及各类影响人物。弗朗茨·约瑟夫皇帝,这位在位时间极长的君主,在帝国最后的岁月里,他的决策又对帝国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提及他个人的挣扎与无奈,抑或是他固执己见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覆灭?再者,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在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各国领导人,他们的一举一动,又如何将奥匈帝国这艘巨轮推向了冰山?我期望书中能细致地描绘出这些人物的心理动机、政治考量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单纯地讲述事件的发生,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触及灵魂的解读。
评分看到《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这个标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横跨中欧、曾经辉煌灿烂的奥匈帝国。作为一个对帝国构成和民族融合问题很感兴趣的读者,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奥匈帝国内部的“多元性”与“矛盾性”的。这个帝国囊括了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等等,如此庞杂的民族构成,必然伴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探讨,在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的20世纪初,这些不同的民族群体是如何在帝国框架内寻求自我认同和政治诉求的?又是怎样的矛盾,最终使得这个看似强大的帝国,在外部的冲击下分崩离析?我尤其关注的是,战争的爆发,是否成为了点燃这些内部矛盾的导火索,还是说,内部的裂痕早已存在,战争只是加速了其瓦解的过程?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清晰地理解帝国主义衰落的普遍规律,以及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评分《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这个书名让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有了新的思考角度。以往我对一战的认识,更多地聚焦于欧洲列强之间的权力争夺,或是德国的扩张野心。但这本书的重点显然在于“奥匈帝国的解体”,这让我意识到,奥匈帝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地,其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与整个欧洲战争的爆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与矛盾,以及其与周边民族主义运动之间的复杂互动,是如何一步步将欧洲推向战争的边缘?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奥匈帝国自身覆灭过程的梳理,更在于它能为我们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一个独特而关键的视角。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历史证据和深刻的分析,让我明白,为何一个古老的帝国,会在现代化的浪潮和民族主义的冲击下,最终走向无可挽回的覆灭,而它的覆灭,又为何会引发一场席卷全球的战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