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远离实践的学科,远离实用的学科,它会给你提供最终的精神归宿——当你迷茫的时候,当你受伤的时候,当你搞不清楚自己是谁,搞不清楚自己的使命的时候,那么请你“回家”找哲学“母亲”,她会给你指明出路,给你精神的抚慰。
本书主要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大变动为背景,力图以丰富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南亚印、巴两个国家及与其利益攸关的美、俄等国家在一定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状况,探索其政策变化的原因所在,从而从中理清思路,找到思考的方向,并对开拓读者的视野、形成对南亚国际局势独特的判断有重要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
管银凤,1980年生,安徽宣城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从事中国与亚太地区关系史研究,现任内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任教11年以来,已出版专著1部,同时在国*级、省级各重要报刊杂志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申请到4个省级课题和2个校级课题,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先后荣获内江师范学院第二、三、四批重点人才工程“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先后担任《世界近代史》《中国文化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现代礼仪》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曾两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获得“教学能手”称号。
第一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南亚政策的调整及失败
第二章影响阿巴安全环境的大国因素
第三章阿尤布·汗时期美巴关系演变及影响
第四章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跨国移民问题探究
第一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南亚政策的调整及失败
第一节1947—1959年美国的南亚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转变为以美苏对抗为特征的世界两极格局。战争及其结果加速了各国国内和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变化,改变了全球的权力分配。美国取代了英国在战前拥有的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苏联则成为当时唯一有实力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1947年杜鲁门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东西方冷战的序幕,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峙的局面开始形成。由于战后民族解放和民族斗争的兴起,1947年大英帝国被迫退出英属印度,承认其独立。英国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为了维持其影响,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同年7月,英国抛出“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划分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这标志着南亚政治格局的初步形成。而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南亚的渗透,防止苏联南下印度洋,开始填补由于英国收缩而出现的权力真空,由此揭开了美国南亚战略的序幕。
一、战后国际格局与美国的全球战略
二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国际层面看,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西欧在国际事务中居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明日黄花。从国家层面来看,欧洲主要大国英、法、德、意在二战中遭到毁灭性打击,综合国力极大削弱。德、意和亚洲的日本在战争中一败涂地,不得不退出争霸的行列。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在二战中被拖得筋疲力尽、遍体鳞伤、千疮百孔,无力争霸。当时只有苏联和美国保障和增强了各自的实力,可以在战后的国际舞台上一显身手。而战后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早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就已确立,其实质内容就是东西欧的划分和关于远东的秘密协定。雅尔塔体制“实际上是由美国牵头的集体安全原则和传统均势相结合的产物”,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9页。它体现了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基本奠定了战后美苏争霸天下的局面。
美国国内的外交走向在二战结束后曾有两种倾向:一种坚持“孤立主义”传统,要求美国外交收缩,反对过多承担对外义务;另一种倾向主张美国的利益和安全与全世界的每一个地区都有关,要求美国对外扩张,担负起“世界领袖”的责任。两种倾向斗争的结果,后者逐渐占了上风。杜鲁门政府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思想,并制定出美国“总体安全规划”,要求做到军事与外交完全一致。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正式出笼,明确提出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制度之争,并发明了“间接侵略”的概念,“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21页。“杜鲁门主义”第一次把已经开始的冷战理论化、纲领化,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表明美国已进入全球扩张的新阶段。1947年7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国家安全法》,规定建立统一的国防部、建立参谋长联席会议、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设置中央情报局(CIA),以利于集中决策,使外交与军事密切配合。1950年4月14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名为《美国国家安全的目的和纲领》的第68号文件(NSC68),文件长达数十页,从当时世界危机的背景、美国的宗旨、苏联的基本设想、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矛盾、原子武器、美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方针等九个方面分析了美苏两国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上的强势和弱点,将美苏两国在各方面的力量和潜力做了详细对比。两极思想贯穿了整个文件的始终,认为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势不两立,“自由社会就这样不由自主地发现自己面临苏联制度的殊死挑衅。没有一种别的信念和制度,会跟我们那样完全势不两立,会那样专心致志地要消灭我们”。刘同舜:《“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50》,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美国要做好长期的、全球性的斗争准备,“通过迅速而持久地增强自由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制定积极的纲领,从苏联手中夺取主动权”。刘同舜:《“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50》,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页。最后文件耸人听闻地呼吁,美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所有“自由世界”的人民,“都必须认识到,冷战事实上是关系着自由世界生死存亡的一场真正的战争”。刘同舜:《“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50》,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该文件很快得到了总统的批准,成为美国冷战时期整个全球战略的蓝图。杜鲁门时期为维护美国国家安全而制定的对外政策和遏制战略也成为战后40多年中美国外交政策的总模式,虽然以后各届总统在其外交政策中不断地冠以“某某主义”,但美国外交的基调始终未变。
在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指导下,遏制苏联以及整个共产主义世界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和核心。美国的“遏制战略”在冷战时代的不同时期,侧重点和内容有所不同,但其实质却是不变的,即在军事上实行对抗,政治上争夺势力范围,思想上进行“和平演变”,经济上实行封锁和限制。在具体的战略构想中,欧洲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对西德的扶持,都是为了在欧洲大陆组成弧形包围圈,遏制苏联和东欧,使欧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线”。John Spanier,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II,New York,1965,p��51�毖侵奘敲拦�全球战略中仅次于欧洲的地区,而亚洲的重中之中又在东亚。南亚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虽然居于次要地位,在冷战时期的美国政府和美国人心中,“南亚的战略地位无法与欧洲、东亚甚至中东同日而语”,但在美国的五六十年代的全球战略中,南亚被视为“亚洲内陆非共产主义的心脏地区”和阻止苏联南下印度洋地区的防御前线。
二、美国在南亚的战略利益分析
……
《南亚问题研究》这本书,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立体和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区域。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地理边界的划分,而是深入到了历史的纵深,将殖民时期的遗留问题、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间复杂关系娓娓道来。尤其是在探讨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老冤家”的恩怨纠葛时,这本书处理得非常细腻,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事件背后深层的民族、宗教、政治和经济动因。读到关于克什米尔问题时,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张充满忧虑的面孔,也理解了为何这个问题至今难以解决。此外,书中对斯里兰卡的内部冲突、尼泊尔的政治动荡以及孟加拉国的独立历程,都有着同样精彩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南亚绝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条复杂交错的线索编织而成,每一条线索都牵动着这个地区数十亿人的命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像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旅程,带领读者去理解一个正在快速变化且充满活力的世界角落。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多体现在它对南亚地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深刻洞察。作者在分析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但却真实存在的社会现实,比如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以及宗教极端主义在一些地区滋生的土壤。这些内容让我对南亚的社会肌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明白为何很多表面上的政治冲突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矛盾。例如,书中对于女性地位的讨论,以及她们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南亚女性所面临的挑战和她们争取权益的努力。再比如,对于宗教多元化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微妙平衡,作者用大量的史实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细致描绘,无论是农村地区的农民,还是城市里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都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读完之后,我对南亚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也更加认识到,任何简单化的标签都无法概括这个地区的真实面貌。
评分坦白说,《南亚问题研究》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相当独特,它融合了严谨的学术分析与流畅的叙事技巧,让阅读过程既充满智识的挑战,又不失趣味性。作者在论述每一个议题时,都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一手资料,这使得书中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国际关系时所采用的“多角度切入”法,比如在探讨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时,他不仅分析了经济上的往来,还深入挖掘了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这种全方位的分析,让我对一些长期以来模糊不清的议题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重述,也充满了“故事性”,让原本枯燥的史实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描述二战后印度独立的艰难历程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物的挣扎与希望。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去理解和分析复杂的国际问题,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
评分《南亚问题研究》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对南亚经济发展模式和面临挑战的深入剖析。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宏观的数据和统计,而是将视角拉近,去关注每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具体选择和遇到的障碍。书中对于印度经济改革的历程,以及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定位,有着详尽的阐述,我看到了其巨大的潜力和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对巴基斯坦经济的分析,则让我对该国长期面临的政治不稳定对经济造成的损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孟加拉国在服装产业上的崛起,以及斯里兰卡旅游业的发展,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看到了这些国家在特定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也点出了它们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不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非是同步的,而是充满了地域性的差异和挑战,其未来走向也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审慎地观察和分析。
评分读完《南亚问题研究》这本书,我最大的体会是它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却又矛盾重重的南亚。作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仿佛带领我亲身走进了那个地区。他对于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书中将印度洋作为连接南亚与世界的重要枢纽,分析了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在该地区的地缘战略博弈,让我对这个区域的战略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于南亚国家内部在区域合作方面的努力与困难,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这些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尝试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联系。这本书还关注了南亚地区在环境问题、气候变化以及自然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都是当前全球都面临的紧迫议题,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本书让我相信,理解南亚,就是理解一个正在塑造全球未来的关键地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