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清代学人游幕的兴盛与清代学术的发达为主题,对清代学术史做了开创性的探讨。首先论述清代学人游幕的演变轨迹,勾画其兴衰的脉络和特点。进而以对清代学术文化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在清代幕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标准,选择了徐乾学、李光地、张伯行、卢见曾、朱筠、毕沅、谢启昆、阮元、曾国藩、张之洞等十四个重要学人幕府从事个案研究,分析了这些幕府的形成与发展、各自的特点、活动与学术成就等。最后探讨学人幕府与学术的交流传播、游幕学人的撰著活动和幕府的大型学术工程,指出幕府的开放性与流动性,幕府内宾主与宾僚之间在学术上的相互影响和学术争论,以及幕主主持、组织的大型学术工程等,对清代学术的兴盛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由学人游幕这一社会性活动的角度对清代学术特别是乾嘉学术兴盛的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该书材料扎实丰富,分析明快入微。征引史料千余种,可谓无一字无来历。新版修订历时数载,增补十五万字,几乎每章每节都有增订。
尚小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有《清代士人游幕表》《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北大史学系早期发展史研究》《宋案重审》等。编有《立宪团体》《山东谘议局》《山西谘议局》《国会请愿运动》等资料集。
这本书把清代重要学人的幕府,分成三个阶段,即顺康雍时期、乾嘉时期、道咸同光宣时期。作者非常明快地指出这三个时期的特点,每一时期不同于后一时期的地方,同时把这个时期的末尾同下个时期开始的相同之处,即这个时期开始出现萌芽而在下个时期显著起来的特点,加以说明,并把这三个时期所有幕府的发展,跟清代整个历史、整个学术文化发展史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分析,一方面非常明快,另一方面又细致入微,显得既有骨架,又有血肉,读起来饶有兴趣,毫不枯燥,是一部成功的好书。(周一良)
该书是在没有任何前人成果可资依循的条件下着手进行的:没有一篇现成文献可供参考,没有任何专题索引可供检索,这“第一步”就很难迈。于是只好直接从清人文集下手。但这样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清人文集中找不出任何一篇全面论述“督抚大幕”问题的文章。于是只好把着手处再降低,从清人的年谱、行述、事略、碑传、诗话、词话、笔记、序跋、函札、题记、诗注中搜集资料,用“集腋成裘”的办法,对游幕之人,一个一个地“跟踪”;对督抚大幕,一个一个地“清查”,三年之内,终于在一千二百多种史料中,觅得信息;从其中的八百多种史料中,抄出资料,制成《清代重要学人幕府表》《清代游幕学人表》《清代学人游幕年表》。幸亏有了这些东西,才把清代十几个督抚大幕的基本情况弄清楚,把幕中人员流动的情况也基本上搞清楚,从而完成此书,呈现在大家面前。(刘桂生)
序一 周一良
序二 龚书铎
序三 刘桂生
绪论
第一章 清代学人游幕演变轨迹
第一节 顺治初迄康熙初的游幕
一、游幕之风兴起
二、参赞戎幕
三、协理政事
四、游幕心态种种
第二节 康熙中迄嘉庆末的游幕
一、游幕之风盛行
二、文事活动
三、帷幄佐治
四、官幕关系
五、游幕兴盛之因
第三节 道光初迄宣统末的游幕
一、幕府职能扩张
二、“宾”消“僚”长趋势
三、捷宦之径
第二章 清代重要学人幕府
第一节 顺康雍时期重要学人幕府
一、徐乾学幕府
二、李光地幕府
三、张伯行幕府
第二节 乾嘉时期重要学人幕府
一、卢见曾幕府
二、朱筠幕府
三、毕沅幕府
四、谢启昆幕府
五、曾燠幕府
六、阮元幕府
第三节 道咸同光宣时期重要学人幕府
一、陶澍幕府
二、曾国藩幕府(附李鸿章幕府)
三、张之洞幕府
四、端方幕府
第三章 清代学人游幕与其学术活动
第一节 游幕与学术交流传播
一、幕府的开放与流动特性
二、学术交流对游幕学人的影响
三、幕府内的学术争论
四、游幕与学术传播
第二节 游幕学人的撰著活动
一、职业、半职业学者
二、图书资料的利用
三、游幕经历的影响
四、代撰与自撰
五、著作权问题
第三节 幕府的大型学术工程
一、经籍编校
二、史著编纂
三、经世文编
四、官书局校刻典籍活动
结束语
附录 清代重要学人幕府表
征引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增订本后记
幕府制度在中国源远流长,自战国以后两千余年间,士人游幕虽有盛衰变化,但大体延续下来,并在清代得到充分发展。这一历史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原因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与士阶层的命运、出路息息相关,是士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古人对人生价值系统最概括的表述。在“三不朽”观念影响下,立德、立功成为士人价值取向的主要方向,而这与入仕有密切关系,缘“道因权而立,德因势而行,不在其位者,则无以齐其政;不操其柄者,则无以正其时”。于是,中国古代士人对入仕做官便表现出浓厚兴趣,把它看成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施展“兼济”抱负的主要途径。
然而,人多职少的矛盾,以及官员选拔制度的不完善等等,决定了士人群体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春风得意,而多数人则难以名列仕籍。在此情况下,游幕就成为士人养家糊口和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朝廷通过官员辟幕,亦可“收其俊伟,以补王官之缺”。于是,幕职成为士人的进身之阶,尤其是汉唐时代,幕府彬彬,奇才异能之士往往出于其间,最号得人。古代的辟幕之制在宋以后由于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而逐渐走向衰落,至清朝建立始“复兴”。然而,清代的辟幕,特别是康熙中期至咸丰以前的辟幕,与清之前的辟幕相比有很大不同。这一时期的幕府宾客,绝大部分并不像汉唐时代的幕僚那样拥有职衔,不属于正规官僚系统,不食朝廷俸禄,并且无保荐幕宾制度,因此,游幕对士人来说,并非进身之阶,这意味着他们缺少了建功立业的动力,加之长期的社会稳定,也使他们难以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除了清初和乾隆后期至嘉道年间社会动荡或社会危机暴露之时,一些游幕学人出于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满足自己淑世济民的愿望而积极参与现实事务外,在清代前、中期大部分时间内,学人游幕活动缺少强烈的经世色彩。直到咸丰以后,由于清朝统治走向衰落,特别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办理洋务、外交,保荐幕府宾僚成为通行做法,这才大大激发了游幕学人建功立业的愿望,晚清幕府因此成为经世人才的渊薮。
如上所述,游幕在清中期并非进身之阶,这对志在兼济的学人来说是不幸的。不过,在古人“三不朽”的价值观念系统中,早已留下了自我调节的余地,这就是在立德、立功道路不通之后,向立言之路退却。所谓“丈夫既不能有为于天下,则当修身洁己,著书立说,上为千百世功臣,下为千百世
师表”。所以,在清代有大批学人在仕途受阻而游幕经世又前途暗淡的情况下,转而以从事学术研究作为他们游幕活动的主要内容。当然,清代学人的这种命运,并非只在游幕者当中才有,也并非只在清代才有,中国历代文人学者莫不如此,何况历史上总有一些隐逸之士甘愿舍弃功名利禄而追求人生的精神价值。中国学术文化之所以能几千年来绵延不断地发展,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文字记载最丰富的国家,与中国人的这种价值取向是有深切关系的。不过,清代学人学术活动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得到了各级官员特别是地方大员广泛的私人赞助,致使众多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学人终生或
在某一时期内成为游幕职业学者,这是清以前各代基本没有的社会现象。在这种私人性质的赞助的背后,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人的礼敬,这使清代学人能够恃其所学以自养,从而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术研究。清代学术文化尤其乾嘉汉学发展兴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游幕学人,就没有清代学术的繁盛。
不过,清代学人的幕府生涯,并不总是那么美妙。幕主的礼敬抹不掉他们寄人篱下的痛苦,而官员们的私人赞助则决定了他们的学术活动大多带有为人作嫁的性质。因此,清代学人一方面为他们能够通过游幕与当世同人切磋学问,从事修书、著书、校书等工作而感到满足和欢乐;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又为自身的非自主性劳动而感到遗憾和痛苦。就在这满足与遗憾、欢乐与痛苦的交织中,一代一代学人走完了他们的人生历程。
清代游幕学人的贡献,主要在古代学术文化的研究、整理方面。从清代前、中期对中国古典文献的训诂、注疏、辑佚、考订和一些大型经史著作的编纂,到晚清时期对中国数千年学术文化成果的重新校订和刊刻,游幕学人都是主要承担者。没有游幕学人,没有学人幕府,这些工作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大规模地清理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继承,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清代学人游幕在鸦片战争前后开始发生重要变化。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西学大规模输入,中国社会面临空前危机和挑战。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一些游幕学人成为19 世纪40 年代以后长期影响中国政治、学术风气的人物,特别是在传播西学和办理洋务、外交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进入80 年代后,维新思潮渐渐兴起,再往后,革命思潮又蓬勃发展。洋务派官员幕府对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精英人物的吸引力渐渐下降。同时,随着新式教育建立和推广,士人的知识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各种新事业的发展和新机构的建立,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择业机会,游幕不再是重要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幕府制度从光绪中期起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各种“委员”逐渐取代“宾僚”;而后随着光宣之际进行外官制改革,于督抚衙门设立幕职分科治事,幕府人员又转变为“秘书”“参事”,从而为民初文官制度的确立初步奠定基础。有清二百六十余年的幕府发展史就此终结。
当我看到“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增订本)”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历史画面。我想象着,在清朝的某个府邸,一群才子聚集在一起,他们有的在为长官撰写公文,有的在研读古籍,有的在讨论着刚刚在京城流传开的学术新论。这种“游幕”的生活,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而言,无疑是一种特殊的经历。它既可能是一种权宜之计,让他们得以在乱世中谋生,同时也可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于官场仕途的学术研究空间。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细致地勾勒出“游幕”学者的日常状态,比如他们的生活起居、人际交往,以及他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术创作。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形成的学术成果,与那些在翰林院、在书院,甚至是在乡野埋头苦读的学者相比,有何不同?“清代学术”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但许多研究往往聚焦于那些声名显赫的大师。这本书如果能将目光投向“游幕”这一相对边缘却又不可忽视的群体,挖掘他们被忽视的学术贡献,揭示他们与主流学术思潮的互动,甚至是在特定政治环境下,他们如何以一种更加灵活或隐晦的方式参与到学术思想的辩论中,那将是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极大拓展,也更能展现那个时代学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这套书名“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增订本)”的书,光听名字就觉得内容应该挺扎实的,对清代学术史感兴趣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喜欢钻研历史细节的人,可能会非常喜欢。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文人生活和学术活动充满好奇,他们如何在士大夫阶层之外,通过幕僚这样的方式参与到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视角。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一群体在清代学术思想形成、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比如他们如何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思潮,又如何通过自己的笔墨和人脉将其发扬光大,那实在是太有价值了。特别是“增订本”,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通常意味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提升,或许还能看到一些新的史料发掘和学术观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对具体人物案例的分析,比如某位幕僚学者如何从一个地方官员的幕僚成长为一代名儒,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结交的友人、阅读的书籍,乃至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和局限,这些细节都是理解清代学术生态的重要线索。如果这本书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这些学人在幕府生活中的点滴,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独特的身份下进行学术研究,我一定会欣然拜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增订本)”,立刻勾起了我对清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联想。在那个时代,虽然科举制度是读书人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但“游幕”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为许多人提供了一条不同于科举的道路。我很好奇,这些“游幕”的学者,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是怎样的?是风光无限的王公贵族府邸,还是地方官员的官署?他们与他们的幕主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纯粹的雇佣关系,还是更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清代学术”作为一个宏大的概念,包含着无数分支和流派,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游幕”这一独特的窗口,来审视清代学术的某个侧面。比如,这种依附式的学术活动,是否会影响学者的研究视野和学术判断?或者,他们在幕府中接触到的丰富社会信息和政治动态,是否反而激发了他们对某些学术问题的深入思考,促成了新的学术理论或研究方法的出现?“增订本”的出现,更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充满期待,它应该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严谨的论证。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关于清代学术的全新认知,展现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鲜活的学者形象和他们的学术探索。
评分说实话,拿到“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增订本)”这书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风貌。清代,尤其是在文字狱严酷的背景下,很多学者的生存状态和学术研究方式都充满了挑战。而“游幕”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一种游离于主流官场之外,又与权力中心若即若离的特殊群体。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些“游幕”学者的生活图景?他们是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只能依附于权贵门下,还是主动选择了一种更为自由的学术道路?书中会不会展现他们如何利用幕府提供的资源,比如藏书、同僚交流,甚至是被委托撰写史料、经义,来完成自己的学术抱负?而且,“清代学术”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涵盖了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那么,“游幕”这一特定身份,又会对他们各自的学术研究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是促进了他们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还是反而让他们囿于特定的学术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能深入分析这种生存状态对学术思想的塑造作用,为我们理解清代学术的多元性提供一个别样的维度。
评分“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增订本)”,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研究的深度。我一直对清代学术的多元发展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游离于主流视野之外,却又默默耕耘的学者群体。我对“游幕”这个概念很好奇,它意味着这些学者并非仅仅是枯燥的书斋中的埋头苦读,而是身处政治和文化的交汇点,与当权者、与社会各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学术研究方向?比如,一些学者是否会因为服务的对象而侧重于经世致用之学,或者他们的学术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幕主的影响?“增订本”则暗示了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精益求精,可能包含了新的史料发现、更细致的考证,或者对原有观点的深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生动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罗列人物和著作,更能展现这些“游幕”学者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学术思考和实践,比如他们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学术的独立性,或者他们如何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巧妙地融入到幕府工作之中。如果这本书能够为我们理解清代学术的全貌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填补一些已有的研究空白,那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其纳入我的书架。
评分质量不错,包装不错,配送迅捷。
评分一直京东买书,买了好多好多
评分很经典的书,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经典的书,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还可以吧还可以吧还可以吧
评分京东价格便宜,送货快,非常满意,性价比高。
评分经典之书。
评分挺不错的,慕名已久,终于到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