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决裂

走向决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建仁 著
图书标签:
  • 现实主义
  • 社会问题
  • 阶级矛盾
  • 命运
  • 人性
  • 冲突
  • 抉择
  • 时代变迁
  • 底层生活
  • 心理描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27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8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284
字数:3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同盟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的重要现象和国家重要的外交行为,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学者对同盟的定义、类型、功能、形成、内聚力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者们主要把研究焦点放在了同盟形成问题之上,有关同盟解体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本书即聚焦于研究在共同威胁存在情况下,不对称防御性同盟中的弱国为什么会选择退出同盟,从而导致同盟解体。本书提出了一个同盟解体的双变量理性解释框架,即同盟效用理论。该理论提出同盟内部的战略分歧大小决定了同盟成本的高低,而弱国的自助能力强弱决定了其同盟收益的多少。
为了验证本书所构建理论的因果机制,本书首先进行了仔细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中苏同盟从建立到分歧继而分裂的全面考察,以及对中苏同盟进行案例内求异比较,证明了本书所构建的同盟解体理论。为了表明本书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本书还初步考察了2001-2008年的美韩同盟、1958年至1967年的美法同盟以及1957年后的美英同盟,并与1958-1966年中苏同盟进行案例间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证明了本书所构建的同盟解体理论。
为了进一步验证以上理论的普适性,本书构建了包含自变量战略分歧和弱国自助能力以及控制变量体系大国数量、民主国家和国内体制变化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统计回归分析表明自助能力和战略分歧在对同盟解体发挥影响上是互为条件的,在自助能力强的情况下,战略分歧对同盟解体有影响;在自助能力弱的情况下,战略分歧对同盟解体无影响。在战略分歧重大的情况下,自助能力强弱对同盟解体有影响;在战略分歧微小的情况下,自助能力强弱对同盟解体无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本书所构建的理论及其普适性。

作者简介

周建仁,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韩国釜山大学《中国研究》编辑委员,《国际政治科学》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编辑。2014年7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毕业,获政治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毕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0年7月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本科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近年来一直聚焦于同盟理论和均势理论的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等CSSCI期刊上发表文章10多篇,其中代表性学术论文有《同盟理论与美国“重返亚太”同盟战略应对》(2015)、《战略分歧、自助能力与同盟解体》(2013)、《联盟形成理论:评估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2012)、《同盟解体的研究:回顾与评析》(2012)。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弱国退出同盟之谜
  第二节 为何研究同盟解体
  第三节 现有同盟解体研究及其不足
  第四节 本书章节结构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同盟形成理论演进及对同盟解体研究的启示
  第一节 势力均衡理论:演进历程及批评
  第二节 威胁均衡理论:批评及最新发展
  第三节 利益均衡理论:批评及最新发展
  第四节 对同盟解体理论构建的启示
第三章 自助能力、战略分歧和同盟解体:同盟效用理论
  第一节 前提假定及其理论渊源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同盟效用理论:同盟解体的理性分析框架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自助能力、战略分歧和同盟解体:统计分析
  第一节 变量及其赋值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相关性统计分析
  第四节 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从分歧走向分裂:对中苏同盟关系的再考察
  第一节 中苏同盟关系的确立(1949~1950)
  第二节 中苏同盟关系的蜜月期(1950~1957)
  第三节 中苏同盟分歧的不断深化(1958~1966)
  第四节 中国自助能力的基本发展历程
  第五节 战略分歧、自助能力与中苏同盟的最终分裂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对其他案例的初步检验
  第一节 对2001~2008年美韩同盟的初步考察
  第二节 对1958~1967年美法同盟的初步考察
  第三节 对1957年后美英同盟的初步考察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同盟理论的政策启示:应对“重返亚太”同盟战略
  第一节 美国“重返亚太”同盟战略的已有研究及评析
  第二节 美国“重返亚太”同盟战略的实质
  第三节 同盟形成理论与阻止美国同盟扩大
  第四节 同盟解体理论与瓦解美国同盟
  第五节 瓦解对手同盟还是阻止同盟扩大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附 录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讨论
  第一节 学理性解释与表象性解释
  第二节 选择性聚焦大样本统计分析
  第三节 大样本统计分析与案例比较研究
  第四节 技术性假定与命题性假定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序言

序  言
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

收到周建仁博士的《走向决裂:弱国退出同盟之谜》(以下简称《走向决裂》)的专著手稿,我不由想起当年决定招收理工科学生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的事。我校于2003年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为了推动我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科学化,我决定招收一些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研究生。这个决定出于两个考虑,一是理工科学生容易接受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是他们能把自然科学的知识运用到国际关系的研究中来。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学者从事国际关系研究,能提高国际关系知识的科学性,实质性地推进这个学科的科学化。《走向决裂》一书的面世证明了我当年的决定是合理的,进一步增强了我招收理工科学生的信心。
周建仁博士本科是学习热能专业的,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使他对于反常识的现象非常敏感。他发现有关分析同盟建立原理的著述很多,但解释同盟解体的文献却很少。然而客观事实是,所有的同盟都必然要经历建立—延续—结束三个阶段。从长期历史的角度讲,同盟的建立和同盟解体是同等频繁的国际现象。他还敏锐地发现,小国比大国更容易退出同盟,而这一现象不符合小国比大国更需要同盟保护其生存安全的常识。于是他选择了“为什么在共同威胁的条件下弱国会退出同盟”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一问题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他的国际关系理论素养和科学逻辑的思维能力。
《走向决裂》不仅问题选得好,而且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科学性也非常强。该书从参加和退出同盟的成本收益入手,以弱国与盟主的战略分歧和留在同盟的成本是正相关,以及弱国安全自助能力的强弱与留在同盟的收益大小负相关的两个逻辑为分析起点,建立了一个解释弱国在什么条件下会参加或退出同盟的理论。这个理论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该理论具备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即用同一原理解释事物的正反双向变化。本书建立的同盟理论,既能解释弱国为何决定继续结盟,也能......
《燃烧的记忆》 序章:尘封的过往 阳光透过雕花的彩色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老旧的胡桃木书桌上,静静地躺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用秀丽的行楷写着“伊莉莎的回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页陈旧气息,混合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忧伤。 我,艾伦,一个历史系的研究生,正被这本笔记本深深吸引。它是我已故的祖母,伊莉莎,留给我的遗物。祖母一生温婉贤淑,似乎与波澜壮阔的历史毫无关联,然而这本笔记本的出现,却揭示了她年轻时一段截然不同的岁月。 笔记本的扉页写着:“写给未来的你,我的孙子。愿你读懂我未曾言说的勇气。” 我轻轻翻开第一页,一行娟秀的字迹跃入眼帘,带着一丝颤抖的怀念: “1938年的夏天,我还是一个憧憬着未来、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女。那时的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是纸醉金迷的摩登天堂,还是暗流涌动的时代漩涡?或许,两者皆是。” 我的心被这开篇的词句勾住。祖母,那个总是带着温和笑容,喜欢在午后阳光下织毛衣的老人,她的少女时代,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色彩。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探寻那段被时光掩埋的真实。 第一章:风雨中的歌声 笔记本记载的不仅仅是少女的情窦初开,更是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伊莉莎的笔触细腻而生动,她描绘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闷热的傍晚,收音机里播放着一首激昂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那歌声仿佛拥有穿透一切的力量,点燃了我心中从未有过的火焰。我看到街上的行人,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他们不再沉溺于眼前的安逸,而是开始仰望星空,思考着民族的命运。” 伊莉莎并不是什么政治家或革命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生活在上海租界一个相对安逸的家庭。然而,时代的浪潮无声地拍打着每一个角落,即使是她,也无法置身事外。 她写道:“我加入了学校里的一个文学社,我们一起阅读进步的书籍,讨论国家的前途。那些夜晚,我们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激烈的辩论,灼热的理想,仿佛要烧穿整个夜空。我们相信,笔杆子也能成为武器,文字的力量,可以唤醒沉睡的灵魂。” 她详细地记录了当时她在文学创作上的尝试,那些充满激情与呐喊的诗歌,那些描绘普通人疾苦的短篇小说。尽管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可能略显稚嫩,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赤诚与担当,却足以令人动容。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把自己写的一篇关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小说,匿名寄给了一家报社。几天后,我收到了一封回信,虽然没有署名,但信中对我的作品给予了肯定,并鼓励我继续写下去。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我知道,我的文字,也许能给一些人带去微弱的光。” 笔记本中穿插着一些当时的照片,虽然模糊不清,但依稀可见伊莉莎年轻时的模样,她笑靥如花,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照片的背面,写着一些简短的注释,记录着那些与她一同为理想奋斗的同学和朋友。 “林文,那个总是沉默寡言的男生,却有着最坚定的眼神。他曾告诉我,‘革命就像一场漫长的跋涉,我们看不到终点,但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他的话,一直激励着我。” 第二章:时代的洪流 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也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伊莉莎的叙述,从对理想的憧憬,逐渐转变为对现实残酷的目睹和感受。 “1941年的那个冬天,上海的空气变得冰冷而沉重。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穿着军装的士兵,他们的眼神冷漠而充满威胁。我们曾经熟悉的街道,变得不再安全,夜晚的灯光也黯淡了许多,仿佛整个城市都在瑟瑟发抖。” 伊莉莎在笔记本中详细记录了战争带来的恐慌和混乱,以及普通人在乱世中的生存状态。她写到了她亲眼目睹的轰炸,写到了她帮助邻居逃离战火的经历,写到了她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为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我开始在地下刊物上发表一些揭露日军暴行的文章,尽管我知道这极其危险,但我觉得,我必须做点什么。我不能让那些被掩盖的真相,就这样被埋没。” 她描述了她和她的朋友们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组织救援。每一次的行动,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每一次的成功,都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需要将一份重要的情报,秘密送往一个指定地点。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我们几个女孩,乔装成普通的市民,在黑暗的街道中穿梭。每一次脚步声,都像敲打在心头的鼓点,每一次擦肩而过的人,都可能成为告密者。我们紧紧握着对方的手,相互传递着勇气。” 在战争的残酷面前,伊莉莎的内心也经历了巨大的考验。她写道:“我见过死亡,也见过绝望。我曾问自己,这一切的牺牲,究竟值不值得?然而,当我看到那些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希望的同胞,当我听到那些微弱但依然坚韧的歌声,我知道,我们不能放弃。” 笔记本中,她还记录了一些关于当时上海的社会风貌,那些在战乱中依然努力生活的人们,那些在黑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她描绘了街头小贩的吆喝声,描绘了孩子们在炮火中玩耍的场景,描绘了人们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扶持的温情。 “尽管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我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人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温暖,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触动我的心。” 第三章:抉择与传承 随着战争的结束,伊莉莎的生活也迎来了新的转折。她在这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和坚韧的女性。 “战争结束了,我以为一切都会恢复平静。然而,新的挑战,又悄然而至。新的政治格局,新的社会矛盾,都摆在了我们面前。我必须做出我的选择,为了我的未来,也为了我所热爱的这片土地。” 她详细地记录了她在这段时期内的个人思考和抉择。她放弃了继续在文学领域发展的机会,而是选择投身于教育事业,她认为,培养下一代,是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更持久的方式。 “我开始在一家女子中学任教,我希望将我所学到的知识,所经历的思考,传递给我的学生们。我告诉她们,知识是最强大的武器,而独立思考,是生存的根本。” 伊莉莎在笔记本中,也提到了她个人的情感经历。她写到了她与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军官的相遇和相知。李明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但他却依然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这深深地吸引了伊莉莎。 “他告诉我,‘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不能沉湎于悲伤。我们要做的是,珍惜现在,创造未来。’他的话,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总是眷顾相爱的人。她写道:“我们曾经有过美好的约定,关于未来的日子,关于我们的孩子。然而,我却再也等不到他了。他为了保护这座城市,牺牲在了最后的战役中。” 伊莉莎在笔记本的最后,流露出了深深的思念和悲伤,但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坚定。 “李明,我知道你一定希望我能够坚强地活下去。我将带着你的嘱托,带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继续走下去。我会用我的一生,去见证这个国家的崛起,去守护那些美好的事物。” 尾声:传承的火炬 当我合上这本泛黄的笔记本,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伊莉莎年轻时的身影。她不再是我记忆中那个只是温婉的老人,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勇敢而坚韧的女性。 她用她的文字,记录了那个年代的变迁,记录了普通人的命运,记录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牺牲。她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和事件,更是无数鲜活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时代的篇章。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是伊莉莎写给我的最后一段话: “艾伦,我的孙子。你或许生活在一个我无法想象的时代,但请你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曾经经历过什么,我们为之奋斗过什么。历史,是一个永恒的老师,它教会我们珍惜,教会我们反思,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我希望,我的故事,能成为你探索历史的起点,能点燃你对生活的热情,能让你明白,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点温暖和光芒。 愿你,勇敢地走向你的未来。” 合上笔记本,我感到一股力量在心中升腾。伊莉莎的回忆,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我将带着这份传承,去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去更认真地生活,去成为一个如同她一样,心中有光的人。 《燃烧的记忆》,这不仅仅是伊莉莎一生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而这份记忆,必将永远在我心中燃烧,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走向决裂》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一开始我只是被书名所吸引,总觉得会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或是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但真正翻开它,才发现作者构建的世界观是如此细致入微,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张力。书中的人物塑造尤其成功,没有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每个人物都像是活生生从现实中走出来,有着自己的挣扎、矛盾和不为人知的过往。特别是主角,他的每一次选择都似乎在将故事推向一个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测的方向。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无论是阴暗潮湿的巷弄,还是庄严肃穆的议会厅,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与人物的情绪和命运紧密相连。我反复咀嚼那些描绘心理活动的段落,作者用词精准,能轻易抓住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让人感同身受。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佳作,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让我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期待,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最终将走向何方。

评分

从《走向决裂》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但又带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能够精准地描绘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外部环境的严酷。我沉浸在那些描绘复杂人际关系和权力运作的段落中,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阴谋和算计的味道。书中的人物并非完美,他们有自己的弱点,有自己的私欲,也正因如此,他们的行为才显得如此真实和令人信服。我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往往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或是预示着故事的走向。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联系,这让我对作者的深思熟虑感到惊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些我们不愿面对却又真实存在的东西。

评分

我承认,在阅读《走向决裂》之前,我对这类题材并没有太大的热情,总觉得会是那种沉闷、说教的作品。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勾勒出了一幅令人不安却又极具吸引力的画卷。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高低,都展现出了复杂的动机和难以捉摸的行为。我被那些充满了权力斗争和利益博弈的场面深深吸引,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但更让我着迷的是,在这些激烈的冲突之下,作者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关于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的思考,让人在读故事的同时,也不禁反思自身的立场。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张弛有度,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抛出一些线索,吊足读者的胃口。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毫不避讳地展现人性阴暗面的勇气,也正是这份真实,才让整个故事更加动人,也更加发人深省。

评分

《走向决裂》这本书,给我的体验是复杂而又充满回味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冷静,他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世界,其中的人物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前行。我特别被书中对于情感的描绘所打动,那种克制却又深沉的情感,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却能轻易触动人心。我反复品味那些充满哲思的段落,作者在不动声色中,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书中的情节发展并非直线,而是充满了迂回和伏笔,每一次看似平静的叙述,都可能暗藏着巨大的波澜。我喜欢这种作者与读者之间默契的互动,他提供线索,而我则努力去理解,去感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叙事的另一种可能,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探索。

评分

《走向决裂》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漫长而又惊心动魄的旅程。作者的叙事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真相,而是层层剥开,让你自己去拼凑,去感受。我被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细节所吸引,每一个物品,每一个场景,似乎都蕴含着深意,等待着我去发掘。我反复推敲书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他们言语中的试探、隐瞒和暗示,都构成了故事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喜欢这种不轻易给出答案的写作方式,它迫使我主动去思考,去揣摩,去形成自己的理解。故事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每一个高潮都让我心跳加速,屏息以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可能性,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必然走向。它让我感受到了叙事的力量,也让我对作者的构思能力佩服不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