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民族主义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Myth,Reality]

民族与民族主义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Myth,Reali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著,李全梅 译
图书标签:
  • 民族主义
  • 民族认同
  • 国家认同
  • 历史
  • 政治学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现代史
  • 欧洲史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608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9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外文名称: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Myth,Realit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族与民族主义》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而是着重于它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欧洲近现代史是因民族主义兴起而重新拼制版图的历史,各种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意识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与殖民地,因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
  《民族与民族主义》对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1917年生于亚历山大,曾在维也纳、柏林、伦敦和剑桥求学,是英国学会及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会员,被多个国家的大学授予名誉学位。他在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任教直到退休,此后他到纽约的新社会研究学院工作。其著作甚丰,主要包括《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原始的反抗》、《盗匪》等书。

目录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民族新义:从革命到自由主义
第二章 民众观点:民族主义原型
第三章 政府观点
第四章 民族主义转型:1870-1918
第五章 民族主义最高峰:1918-1950
第六章 20世纪晚期的民族主义
英汉译名表

精彩书摘

  《民族与民族主义》:
  像“民族爱国情操”这种跟人类经验脱节甚远的概念,是为何又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政坛上呼风唤雨的强大势力?如果我们的答案只是:人类通常会将共居同生的社群成员,一视同仁地看作是自己这个集团的人,并将其他“外人”都视为陌生人,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近代民族(无论是以国家政权的形式存在,或仅是一群人的政治结合)有其形形色色的不同面貌,究其幅员大小、架构规模乃至组成社群的本质等,都有所不同,因此,他们不可能是根据同一种需求而产生的。套用安德森的话来说,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其作用无疑是用来填补当“真正的”社群或网络组织因退化、解构或失效后所出现的人类情感空隙;可是,问题仍未解决,也就是说,为何在人类失去了社群之后,却还依然念念不忘,始终要再继续想象出一个全新的替代品?原因很多,其一也许是因为在世界各地,建国以及民族主义运动能够动员各式各样的集体情感,这些情感早已蓄势待发,能够在大规模的政治动员中,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并且可为现代国家民族所利用。因此,我便将这种想象出来的关系称之为“民族主义原型”(proto-nationalism)。
  所谓“民族主义原型”有两种:第一.是超地域的普遍认同,人类超越自己的世居地而形成一种普遍的认同感。比方说,对圣母玛丽亚的信仰将世居在那不勒斯的人们,与外在的大世界联结在一起,如果其目的是为了要团结那不勒斯人,那么圣约拿努斯(St.Janaurius)的功用可能会更大,因为他是该城的守护神,为了不让疾病降临该城,他必须每年流一次血。第二,是少数特定团体的政治关系和词汇,这些团体都跟国家体制紧密结合,而且都具有普遍化、延展化和群众化的能力。这些不同的“民族原型”跟近代的“民族”有诸多相同之处,不过,却没有一个能等同于近代的民族主义。因为这些普遍认同并没有或还没有和以特定领土为单位的政治组织建立必然关系,而这种关系却正是了解近代“民族”的最重要关键所在。
  我们可举两个最明显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直到1945年为止(甚至直到今天),使用德语的人——其中的精英分子使用文化上的标准德语书写文字——并不只居住在他们的大本营中欧,他们同时也散居在东欧以及东南欧各地,且多半是该区的地主阶级、城市居民或乡间富农,甚至在遥远的美洲殖民地也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在新大陆上自成一宗教派系。从11到18世纪,在多次的征战离乱、举家迁徙以及拓荒殖民的过程中,这些使用德语的人散居在欧洲各地,最远到达伏尔加河(Volga)下游(在此,我们暂且略过19世纪的移民潮不论)。这些散居各地的日耳曼人,认为他们自己是“日耳曼人”,并因此不同于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其他民族。虽然这些日耳曼人跟当地的异族也时有冲突,比方说,他们独占了社会上的重要行业,例如波罗的海地区的地主阶级,清一色都是日耳曼人,但是在19世纪之前,日耳曼人并未曾跟异族统治者发生过重大的政治对立事件。至于散居世界各地达千余年之久的犹太人,至今依然不放弃他们的民族认同,无论他们落脚在何处,他们仍一直维持着独特的犹太信仰,跟非犹太教徒显得大相径庭,而这样的族群认同,早自沦为巴比伦之囚时便已建立。这期间也许早已有人起而宣扬政权独立的重要性,或主张建立一个疆界明确的国家,可是,一直要到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犹太民族主义才随着西欧民族主义的浪潮一同登上历史舞台。
  ……

前言/序言

  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于1985年5月,在贝尔法斯特(Belfast)的皇后大学(Queen University)主持一场“怀尔斯讲座”(Wiles Lectures),这本书即是根据那场讲座的提纲改写而成。讲座的所在地,北爱尔兰首府,即点明了本书的主题-一民族与民族主义。为了便于了解,主办单位已经过我的同意将这场讲座的提纲分发给听众,共有四次演讲。集结成书后,分长短不一的五个章节,外加一章导言,以及最后的简短结论与反省。原稿已经过改写,陆续补充了一些资料,不过,大致上还是保留了那场讲座的菁华,尤其有诸多学者专家出席,而这正是“怀尔斯讲座”的吸引人之处,应邀的演讲者也深感荣幸能与大家齐聚一堂。对于主办单位的热忱,以及参与讨论的学人,我致以最深的谢意,我尤其特别感谢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约翰·布罗伊里(John Breuilly)、朱迪思·布朗(Judith Brown)、罗南·范宁(Ronan Fanning)、米洛斯拉夫·罗奇(Miroslav Hroch)、维克多-基尔南(Victor Kiernan)、乔·李(Joe Lee)、苏拉·马克斯(Shula Marks)、泰伦斯·兰杰(Terence Ranger)以及郭兰·泰博恩(Goran Therbom)等人,他们给予我诸多的批评与启示,特别是在非欧洲民族主义(non-Europeannationalism)这个主题上。不过由于我的讨论重点主要放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运动,所以,本书的主题仍然是倾向欧洲中心观点(Eurocentric),甚至可以说是特别针对“发达”(developed)地区所作的讨论。在这场讲座中,我有幸针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的主题,作了一番讨论并提出质疑,而在座更有许多人热心地跟我交换感想与心得,并告诉我许多我前所未闻的文献。为了公平起见,我也要特别感谢贾亚瓦德内博士(Kumari Jayawardene)以及其他在赫尔辛基世界开发经济研究协会(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in Helsinki)的南亚学者,此外,还有我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同僚与学生,他们也参与了这本书的讨论与最后的定稿工作。与这本书相关的研究,都是来自莱弗休姆荣誉协会(Leverhulme Emeritus Fe Dowship)的赞助始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莱弗休姆托拉斯(Leverhulme Trust)的大力支持。
  “民族问题”是出了名的极具争议性的主题,而我也不企图使其争议减少。然而,我仍衷心期盼,通过这本书的出版,将那场讲座的菁华转成文字,以便能让我们对相关历史现象的研究更上一层楼,这才是我心之所愿。
第一部分:概念的涌现与演变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民族”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概念自18世纪末至今的复杂演变历程。我们将追溯其在历史长河中的起源,考察它们如何在现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并探讨其不断变化的形式与内涵。 1. “民族”概念的溯源与早期形态 前现代社会的群体认同: 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人类社会的群体认同更多地基于血缘、宗教、语言、地域或政治效忠,例如部落、王国、帝国、教会等。这些认同虽然具有凝聚力,但往往是地方性的、等级森严的,或者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存在显著差异。 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民族”概念的萌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土壤。卢梭关于“人民主权”的思想,强调了人民的集体意志是国家合法性的来源,这为将政治共同体建立在“人民”而非君主个人之上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对理性、自由和共同体价值的推崇,也催生了对一种更具自主性和团结性的群体形式的想象。 早期民族意识的萌动: 在此背景下,一些地区开始出现初步的民族意识。例如,在对抗拿破仑征服的战争中,德意志和西班牙人民表现出的共同体抵抗精神,被一些学者视为早期民族主义的显现。这些迹象表明,一种基于共同文化、历史或语言的集体身份认同,开始在特定人群中逐渐形成。 2.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早期实践 法国大革命的催化剂: 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真正登上历史舞台的关键事件。革命将“法兰西民族”塑造成了一个拥有共同政治目标和民族意志的实体,推翻了君主制,并以“国家”的名义动员了整个社会。国民自卫军的出现,以及《马赛曲》等民族象征的诞生,都标志着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动员力量的崛起。 拿破仑时代的扩张与反弹: 拿破仑的征服在欧洲各地播下了民族主义的种子。他的帝国扩张,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激起被占领地区的抵抗,反而促进了当地民族意识的觉醒。被法国文化和政治所压迫的各民族,开始更加强烈地认识到自身独特的身份,并渴望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19世纪的民族建构浪潮: 19世纪是民族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在欧洲,德意志、意大利等民族经历了一系列革命和战争,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同时,希腊、比利时等民族也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外国统治,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这一时期,民族主义被视为一种进步的、解放的力量,是实现国家独立和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3. “民族”概念的多重维度 文化民族主义 vs. 政治民族主义: 我们将区分两种主要的民族主义类型。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共享的语言、历史、文化传统、宗教和价值观作为民族认同的基础。而政治民族主义则更侧重于公民权利、政治效忠和国家主权,强调所有居住在特定领土上并遵守共同法律的人都属于同一个民族,无论其种族或文化背景如何。 民族与国家的内在联系与张力: 民族国家是民族主义运动最主要的政治目标。然而,民族与国家之间并非天然等同。一个民族可能分散在多个国家,而一个国家也可能包含多个民族。这种张力构成了许多现代国家内部民族冲突和身份政治的根源。 民族的建构性: 现代学术研究普遍认为,“民族”并非纯粹自然的实体,而是历史和文化建构的产物。我们所讨论的“民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共同的记忆、想象、语言、教育、媒体等手段被创造和维护的。这种建构性并不意味着民族认同是虚假的,而是强调其社会历史根源。 第二部分:民族主义的理论视角与意识形态 本部分将聚焦于对民族主义的多种理论解释,以及它作为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如何塑造社会与政治。 1. 早期民族主义理论的萌芽 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 德国哲学家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被认为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先驱。他强调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精神”(Volksgeist),体现在其语言、诗歌、习俗和历史中。他认为,每个民族都应在其独特的文化基础上自由发展,并建立自己的国家。 费希特的爱国主义论调: 德国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在拿破仑占领时期发表的《告德意志民族书》,强烈呼吁德意志民族团结起来,认识到自身文化和精神的优越性,并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他的论调带有强烈的排他性和文化至上色彩。 2.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主义的批判性分析 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理论倾向于将民族主义视为资产阶级用来分化工人阶级、转移阶级矛盾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工人阶级的真正认同应该是阶级认同,而非民族认同,因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是跨越国界的。 帝国主义与民族解放的辩证关系: 尽管存在批判,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也承认民族主义在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中的解放作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民族自决权的论述,为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3. 现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多样性 现代主义(Modernism)的解释: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等学者属于现代主义阵营。他们认为,民族主义是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产物,是伴随着工业化、识字率提高、大众教育和印刷资本主义兴起而出现的。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强调了民族是如何通过报纸、文学作品等媒介,将分散的个体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超越地域和阶级的集体认同。 原生主义(Primordialism)与情感联系: 一些学者则强调民族认同中根深蒂固的情感联系和历史渊源。他们认为,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部落、氏族或古代王国,民族成员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超越世代的情感纽带。 族群主义(Ethno-nationalism)与排他性: 族群主义将民族定义为基于共同血缘、种族、语言或宗教的群体。这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往往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容易导致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和迫害。 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与包容性: 公民民族主义则将民族定义为公民个体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和共同价值的认同。它强调通过公民身份而非血统来界定民族,具有更强的包容性。 4. 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 集体身份的构建: 民族主义通过塑造一套共同的历史叙事、文化符号、英雄人物和价值观,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强烈的集体身份感。 “我们”与“他们”的二分: 民族主义往往倾向于将世界划分为“我们”(本民族)和“他们”(其他民族)。这种二分有助于巩固内部团结,但也可能引发对外敌视和冲突。 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民族主义常常被用作国家合法性的基础,宣称国家的存在和权力是代表整个民族的意志和利益。 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民族主义既包含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深厚情感,也常常与政治诉求、权力斗争和经济利益紧密相连。 第三部分:民族主义的实践及其影响 本部分将探讨民族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具体表现,以及它对世界政治、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1. 19世纪的民族革命与国家统一 欧洲的民族国家构建: 德国、意大利的统一是19世纪民族主义实践的典范。它们通过军事冲突、政治博弈和民众动员,成功地将分散的政治实体整合成单一的民族国家。 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瓦解: 在这些庞大的多民族帝国中,各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加速了帝国的衰落和解体。希腊、波兰、匈牙利等民族的独立运动,是这一时期民族主义力量的有力证明。 2. 20世纪的民族主义及其极端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催化剂: 民族主义的竞争和民族国家间的冲突,被认为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萨拉热窝事件,便是民族主义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 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 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是民族主义最极端、最危险的表现形式。它们将民族主义推向了种族主义和极端沙文主义的深渊,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以及犹太人大屠杀等反人类罪行。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在20世纪,亚洲、非洲的殖民地人民爆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主义成为他们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建国的强大精神武器。印度、中国、越南等国的独立进程,都与强烈的民族主义运动密切相关。 3. 冷战后的民族主义复兴与挑战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苏联的解体导致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其中许多国家都经历了民族主义的觉醒和民族边界的重新划分。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冲突,如南斯拉夫内战,更是民族主义失控的悲剧性后果。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 尽管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但民族主义并未消失,反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一些国家出现了排外性的民族主义,例如对移民的抵制、对国际合作的质疑。民粹主义政治的兴起,往往与民族主义情绪紧密相连。 跨国民族与身份认同: 随着人口流动和信息传播的加速,跨国民族群体和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也日益突出。许多人在忠于自己国家的同时,也保留和发展着其他民族或文化的认同。 4. 民族主义的影响与评价 积极作用: 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作为推动国家独立、民主化进程、社会凝聚力和文化复兴的积极力量。它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团结人民共同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利益而奋斗。 消极作用: 然而,民族主义也常常导致排外、歧视、战争和压迫。极端民族主义可能演变为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行。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是国际不稳定和地区冲突的重要根源。 当代挑战: 在当今世界,如何平衡民族认同与全球合作、如何处理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如何防止民族主义走向极端,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结论: 本书通过梳理“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的起源、演变、理论解释和实践影响,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我们认识到,“民族”并非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是历史、社会和文化建构的产物;而“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力量,既能带来进步与解放,也可能导致冲突与毁灭。理解民族主义的复杂性,对于认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处理国际关系以及构建一个更加和平与包容的未来至关重要。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名《民族与民族主义:1780年以来的理论、神话与现实》一出现,就立刻激发了我对这个复杂议题的强烈求知欲。1780年这个时间点,无疑是现代民族主义崛起的关键起点,它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国家形态和身份认同被彻底重塑的时代。我非常希望在书中找到对“理论”部分深入的探讨,想知道那些关于民族起源、国家构建以及集体认同的思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从最初对文化、语言的强调,到后来的政治主权和公民身份的结合。而“神话”这个词,更是让我感到一丝警醒和好奇。民族主义似乎总是伴随着一种理想化的叙事,一种关于共同过去、共同血脉或共同命运的构建。我想了解,这些“神话”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历史事实的夸大或扭曲,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凝聚人心、动员社会力量的必要元素?“现实”的部分,则让我期待对民族主义在实际历史进程中的复杂运作的揭示。它如何成为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强大推力,又如何可能演变成排斥和冲突的根源?我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分析民族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以及它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演变。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民族与民族主义:1780年以来的理论、神话与现实》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现代国家形成以及民族主义这一核心概念的读物。1780年这个时间节点,恰好是我认为许多现代思潮和政治运动的萌芽期,特别是关于人民主权和民族国家构建的理念开始在欧洲酝酿。我特别期待书中对“理论”部分的阐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剖析那些关于民族的经典定义和思想流派,例如,早期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如何强调文化和语言的独特性,而后来的公民民族主义又如何侧重于政治认同和公民权利。而“神话”这个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暗示了作者会揭示民族主义叙事背后隐藏的虚构成分,比如那些被过度浪漫化或简化了的民族起源故事,或是被选择性忽略的历史事件。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一些历史“神话”是如何被有意无意地建构起来,并成为维系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元素的。最后,“现实”部分,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理论和神话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分析,考察民族主义如何在实际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和国际冲突中发挥作用,它的功过是非,以及它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看到书名《民族与民族主义:1780年以来的理论、神话与现实》,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一直对国家形成的复杂过程,以及民族主义这种看似强大却又充满矛盾的力量如何塑造现代世界充满了好奇。1780年这个时间点尤其耐人寻味,它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关键时期,从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到后来的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再到20世纪的全球民族解放运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民族主义的幽灵也随之若隐若现。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如此宏大的历史脉络的?“理论”部分,我想会涉及到诸如赫德、费希特、密尔等思想家关于民族、国家认同的论述,他们是如何界定民族的?是基于语言、文化、历史,还是政治意志?“神话”部分则更吸引我,民族主义往往构建着一套关于过去、关于血脉、关于共同命运的叙事,这些叙事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历史,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了政治目的而精心编织的谎言?“现实”部分,则是对民族主义在实际政治冲突、国家构建、国际关系中扮演角色的探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和政治动员力量,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展现出其复杂而多面的面孔,它既可以成为争取独立的旗帜,也可以成为压迫和排斥的工具。

评分

看到《民族与民族主义:1780年以来的理论、神话与现实》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的画面。1780年,这个仿佛遥远的过去,却又是现代民族主义真正意义上觉醒的起点,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面貌,更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理论”层面的深入解读,希望能了解那些关于民族和国家构建的早期思想,比如雅各宾派的激进理念,以及后来一些学者对民族性本质的界定。更让我着迷的是“神话”这一部分,我认为民族主义总是伴随着一套或多或少的集体记忆和叙事,这些叙事往往带有英雄主义色彩,或是在历史的烟云中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揭示这些“神话”的,它们是如何被制造、传播和接受的,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历史真实的扭曲,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构建共同体认同的必要手段。而“现实”部分,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分析民族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表现,它如何催生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又如何导致了分裂和冲突,甚至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它又以何种新的形式存在。

评分

《民族与民族主义:1780年以来的理论、神话与现实》这个书名,像一扇通往复杂历史迷宫的大门,让我想要一探究竟。1780年,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它开启了现代民族主义的时代,一个关于国家、关于认同、关于归属感的全新篇章。我首先关注的是书中对“理论”的阐述。我期待作者能清晰地梳理出早期民族主义的萌芽,比如启蒙运动对人民主权和政治共同体的强调,以及浪漫主义对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视,这些思想是如何交织在一起,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奠定基础的?接着,“神话”部分,更是我想要深入挖掘的。民族主义总是伴随着一套关于“我们”是谁的叙事,这些叙事往往充满了象征意义,有时候甚至会为了构建强大的集体认同而选择性地记忆或虚构历史。我想了解,这些“神话”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反映,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政治和社会动员的工具?最后,我期待“现实”的分析,民族主义在真实的政治舞台上是如何运作的?它如何驱动了民族国家的建立,又如何引发了边界的重塑和族群间的冲突?我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民族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具体表现,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后果,以及它在当下仍然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