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仍在继续: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

伤害仍在继续: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晓燕 著,朱成山 编
图书标签:
  • 侵华日军
  • 化学武器
  • 遗弃物
  • 历史研究
  • 战争罪行
  • 环境污染
  • 中日关系
  • 东北历史
  • 历史遗留问题
  • 档案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ISBN:97875533203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3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侵华日军暴行史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5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伤害仍在继续: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侵华日军暴行史研究”中的一本。
  《伤害仍在继续: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从“遗弃”“伤害”“诉讼”“销毁”四个角度对日本侵华战争中遗弃的化学武器进行了实证研究,对遗弃的过程、伤害的类型、诉讼的推进以及各方推动销毁的努力做了具体分析研究,对日军毒气战做了纵深剖析,全面展现了罪恶的化学武器给人类带来的创伤,是本领域新、全面的研究成果。21世纪以来,侵华日军毒气伤害事件仍然时有发生,故而《伤害仍在继续: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反思,也为毒气战遗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史实依据。

作者简介

  高晓燕,女,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东北史学科带头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获黑龙江省文化名家称号。主要从事中国东北史、中日关系史研究。著有《东北沦陷时期殖民地形态研究》《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中国受害者的控诉》《施毒与清毒——战时化学战及战后化学武器的处理》《东宁要塞》等。

目录

一、遗弃
(一)侵华日军的化学战
(二)战败时日军遗弃化学武器
(三)战后初步处理

二、伤害
(一)散落民间的毒弹伤害
(二)埋藏地下的毒剂伤害
(三)江河里发现毒弹
(四)21世纪以来的毒气伤害事件

三、诉讼
(一)提起诉讼——最初的觉醒
(二)漫长的诉讼过程
(三)中日律师的不懈努力

四、销毁
(一)国际社会推动化武销毁
(二)日遗化武销毁进程
(三)日本国内清毒形势严峻
(四)世界性的毒气问题

附:日军在华化学战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伤害仍在继续: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日本国内的军需工业迅速发展,各兵工厂日夜不停地生产,把大量武器弹药运往中国战场。据统计,日本国内的兵工厂生产量和人数在一年中都扩大了3倍。由于战争一开始,日本大本营就把化学部队派往中国,开始对中国军队和平民使用化学武器,所以大久野岛的毒气生产规模也迅速扩大。
  日本共同通讯社的记者辰巳知司一直在关注和追究日本军队的化学战的战争责任,在他写的《被掩盖的“广岛”》中记载,大久野岛的员工人数在卢沟桥事件后,由当年9月的194人,急增至10月的1009人,毒气生产进入了最盛时期。日本整个兵工产业的产值就达1亿7600万日元。比上一年的6255万日元一举增加了3倍。全体员工人数(直接生产工和间接生产工总和)由前一年的20467人,增加到88124人。兵工厂当局同年确定了积极地扩大作业的方针,在各个兵器制造所开始了彻夜作业和女工夜间作业。根据这一方针,在骤增的大久野岛的员工人数中,女性员工增加显著。
  在大久野岛,从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两年间是使用工人的第一次高峰期,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再一次大量雇用工人。……1938年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动员的家庭主妇数量显著上升。1941年雇用者激增是由于强化国家动员法而发布了征用令,同年10月20日强制性地征用360人次,征用者大部分当时还是16岁左右的未成年人。这年12月,太平洋战争开始,战火从中国扩大到亚洲地区。青年男子被征人军队,兵器生产现场的员工雇用对象就扩展到了女性,甚至未成年者也被强制征用。因此,从大久野岛工厂的工人情况就能了解实行国家总动员体制的实际状态。
  通过由广岛大学医学部对被害者健康调查统计,搞清了当年从业人员的确切情况,即到1944年(昭和19年)以前,到毒气工厂工作的人约有3700人,从事毒气疏散作业等工作的动员学生、女子挺身队员、妇女会员约1900人,从事战后处理和其他工作的约1000人。
  在忠海兵器制造所最早制造的毒剂之一是芥子气,这种毒剂的制造车间位于岛的中部偏西南的地方,代号为A4车间与A2车间。A4车间是最早开工的,用法国方式制造芥子气(黄1号乙),初期日产几百公斤,到1937年已经装备了日产3吨的大型设备,这个车间也成为岛上最大的车间之一。A2车间是用德国方式制造芥子气(黄1号甲),1937年开始生产,开工后就昼夜不停地运转,车间里通风不畅.总是湿漉漉的。工人们整日同毒剂打交道,尽管有防毒面具,仍然难以摆脱毒剂的污染。时间长了,工人的皮肤都成了黑褐色,有的地方发生了溃疡。芥子气制造出来后是黑褐色的液体,因为是脂溶性的,一旦沾到人体上,就会透过皮肤或黏膜的表层侵入到细胞内,杀死细胞。受伤后皮肤上首先出现红斑,继而出现像烫伤似的水泡,进而破裂形成溃疡和感染。这种溃疡和糜烂很难治疗,即使治疗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痕迹,被称作“毒气斑”。人吸进这种毒剂散发出的气体后,呼吸和消化系统就会出血和溃疡,有生命危险,对人体的致死浓度为0.10PPM/30分钟,被称为“毒气之王”。
  路易氏气是一种毒性更为强烈的糜烂型毒剂,是本来呈微黄色带有黏性的液体,发出一种令人呕吐的臭味。这种毒剂沾到身上后使人感到钻心的疼痛,进而影响呼吸系统而使人死亡。它的致死浓度为0.005PPM/30分钟,是芥子气的20倍,所以又被称为“死亡之露”。在大久野岛上,制造路易氏气的A3车间是第二大车间,安装着日产3吨的设备,制造出来后立即装入容量为50公斤或20公斤的铁罐中,这种罐是由两层金属制成的,外层是铁,内层是铅。罐子都贮藏在岛的东、西部靠近码头的两座仓库中。
  ……

前言/序言

  目前,日本政府对侵略历史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及亚洲各国政府纷纷敦促日本正视、反省历史,承担战争责任。侵华日军化学战和遗弃化学武器问题是二战后中日之间没有彻底解决的遗留问题之一,关系到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环境污染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问题,既是重要的历史问题,又是急迫的现实问题。
  笔者自1992年开始研究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1993年在吉林省敦化市郊调查第一位日遗毒弹受害者,至今已25年。20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关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害问题,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寻访毒气受害者,获取第一手资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样一部研究著作,希望通过揭露日本侵华罪行,揭示战后遗留问题,抨击日本掩盖侵略罪行、罔顾历史事实的做法,对今天的中日关系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这一课题的另一种意义,在于对日本青年人的教育。一次与日本学者的共同实地考察中,有一位日本青年面对那么多的受害者,竟怀疑遗留毒弹的真实性,而去找另外的什么“证据”。这种态度代表了一部分日本人,尤其是一些战后长大的青年人,他们所受的教育是被歪曲的历史,所以他们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不相信中国人提出的证词。这更说明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现实意义。
重访历史的阴影:被遗忘的罪证与未竟的和平之路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章节因其沉重与残酷,而被刻意遗忘或被轻描淡写。然而,它们如同潜藏在土地深处的暗礁,一旦触及,便会引发难以平复的震荡。本书并非直接详述“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这一具体议题,而是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深入审视侵华战争所遗留下的深远创伤,以及那些至今仍在无声诉说着罪恶的战争遗物。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探究战争的逻辑、权力的运作、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从而理解为何某些创伤会如此持久,并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变形、蔓延。 一、罪恶的种子:战争的逻辑与 dehumanization 任何一场大规模的冲突,其背后都孕育着一套驱动战争的逻辑。侵华战争,作为20世纪东方土地上最惨烈的一幕,其背后充斥着极端民族主义、扩张主义的野心,以及对“他者”的系统性 dehumanization。当一个民族被标签化为“劣等”或“敌人”时,其生命便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人性也随之被剥离。这种 dehumanization 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屠杀与暴行,更深刻地体现在对敌对方土地、资源以及人民的掠夺与破坏中。 深入分析战争的动因,我们便能理解为何侵略者能够以如此冷酷无情的方式行事。这并非简单的个体恶行,而是深植于国家机器、意识形态灌输以及社会结构中的系统性问题。从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到其对外扩张的理论支撑,再到国民教育中对侵略行为的合理化,每一个环节都为罪恶的发生铺设了道路。这种对人性的漠视,使得对战争罪行的反思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人类文明中最黑暗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的教训。 二、权力、遗忘与历史的缝隙 历史并非总是清晰而完整的叙事。权力结构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塑造人们对过去的记忆,甚至决定哪些被铭记,哪些被遗忘。在侵华战争结束后,出于政治考量、国家利益以及战后秩序的重塑,对于战争罪行的追究与反思,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不均衡性。一些显而易见的罪证被掩盖,一些重要的细节被忽略,导致历史在某些角落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缝隙。 本书将探讨权力如何影响历史的叙述,以及“遗忘”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策略。当战争的直接参与者退场,历史的见证者渐少,那些被遗留下的物质证据,抑或是一些零散的口述史料,便成为填补历史缝隙的关键。然而,它们也可能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与解读,而继续沉寂。对这些被遗忘的角落的探索,是对权力叙事的挑战,也是对真相不懈追求的体现。 三、战争的阴影:物质遗留与未竟的创伤 战争留下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与民族的伤痛,还有那些实实在在的物质遗留。这些遗留物,无论是有形的遗迹还是潜在的危害,都如同凝固的历史,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责任。它们可能是被损毁的建筑,可能是散落在土地中的弹药,也可能是那些对后世仍构成威胁的化学物质。这些遗留物,构成了战争创伤的实体表现,是历史与现实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这些物质遗留的考察,需要超越简单的“考古”范畴,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脉络中进行解读。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战争逻辑的载体,是权力运作的证明,也是受害者记忆的锚点。它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战争的破坏力是持久而深远的,并且往往会跨越代际,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四、个体记忆与集体叙事的张力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个体记忆的碎片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侵华战争中,无数个体的生命被战争碾压,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抗争,构成了历史中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然而,当国家层面的历史叙事倾向于宏大叙事或政治正确时,个体记忆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往往会被忽略。 本书将关注个体记忆的收集与解读,特别是那些在集体叙事中被边缘化或被淡化的声音。那些幸存者的口述,那些家族流传的故事,那些在艰难岁月中留下的日记与书信,都可能蕴含着被忽视的历史真相。探讨个体记忆与集体叙事之间的张力,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为全面、更为人性化的历史图景,理解战争对个体生命造成的真实创伤,以及这些创伤如何融入更广泛的社会记忆。 五、未竟的和平之路:责任、和解与历史的启示 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创伤的终结。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如何面对其战争罪行,如何处理遗留下的历史问题,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和平与发展。对于侵华战争而言,遗留的化学武器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如何正视历史真相,如何承担责任,以及如何寻求真正的和解。 本书的探讨,最终指向的是一条未竟的和平之路。这条道路并非仅仅是国际条约的签订或政治声明的发布,而是需要深厚的历史反思、真诚的责任承担,以及对所有受害者情感的尊重。这需要一个国家拥有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能够直面其历史上的错误,并采取切实行动加以弥补。同时,也需要被侵略的国家与人民,在追寻真相与正义的过程中,保持冷静与理智,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结语:让历史的警示穿越时空 本书并非要简单地复制或复述某个具体的研究主题,而是希望通过对战争逻辑、权力运作、个体记忆与历史遗留等多个维度的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侵华战争及其深远影响。我们试图剥离那些可能被掩盖的表象,挖掘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节,最终将历史的重量与真相,以一种更为人性化、更为深刻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通过这样的探索,我们希望能够让历史的警示穿越时空,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内心。理解战争的残酷,铭记历史的教训,从而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并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更加理性的未来。历史的伤痕,不应仅仅是记忆中的一段文字,而应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一个永不放弃的警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伤害仍在继续: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读起来,最让我触动的,是那些沉默的证人,那些至今仍在土地里诉说着罪恶的痕迹。我记得书里描绘的场景,尤其是一户山东农户,祖祖辈辈都在那片土地上耕种,却不知脚下埋藏着怎样的仇恨。他们的庄稼常常莫名枯死,孩子身上也时常出现奇怪的皮肤病,久治不愈。最初,他们以为是风水不好,或是家宅不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老一辈人开始隐约提起,说这片土地,曾经被“那个东西”污染过。书里没有直接描述化学武器的恐怖细节,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那种世代相传的恐惧,比任何血腥的描写都更能穿透人心。我想象着,一个本该生机勃勃的村庄,因为历史遗留下来的罪恶,却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之下。那些毒物,像幽灵一样潜伏在泥土深处,不断地吞噬着生命,侵蚀着健康,甚至影响着下一代。这种“伤害仍在继续”,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伤害,更是对心灵的摧残,是对一个民族记忆的永远铭记。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历史的伤痛,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弭,它可能以一种最意想不到的方式,继续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蔓延。

评分

我原本以为,关于战争遗留化学武器的研究,可能会充斥着冰冷的史料和枯燥的数据。然而,《伤害仍在继续: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却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情感的方式,将这段沉重的历史展现在我面前。书中有一段关于一名老兵的回忆,他年轻时曾参与过处理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的任务。他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名状的刺鼻气味,他们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却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灼烧皮肤的疼痛。他没有过多渲染战斗的艰辛,而是着重讲述了那份内心的恐惧和责任。他说,他们知道自己正在触碰魔鬼的爪牙,但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不再让后代遭受同样的毒害,他们必须去做。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红了眼眶。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武器的,更是关于人的。是那些无名英雄,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去对抗那些看不见的敌人。他们所承受的痛苦,所付出的牺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不是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担当,以及他们为了正义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伤害仍在继续: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对“遗弃”这个词的深刻解读。它不仅仅是指武器被丢弃,更是指那些被遗弃的生命、被遗弃的健康、被遗弃的记忆。书里提到,在一些曾经的战场遗址,至今仍有野生动物因为接触到遗留的化学物质而死亡,它们的尸体静静地躺在草丛中,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这种景象,真的让人心痛。它让我意识到,战争的罪恶,是会延续的,是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是会渗透到自然的每一个角落的。而且,书里还讲到了许多受害者家庭,他们世代承受着化学武器带来的病痛和经济负担,但因为证据的缺乏,或者因为历史的久远,他们的诉求往往被忽视。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把这些被遮蔽的真相,被掩埋的苦难,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无法再视而不见。它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账单,是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的。

评分

第一次接触《伤害仍在继续: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沉闷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长篇大论的分析。然而,它的叙事方式却非常吸引人。书中有大量的案例研究,通过对一个个具体事件的深入挖掘,将抽象的“化学武器问题”具象化,变得生动而触目惊心。我特别记得书里描述了一个在东北地区发现的日军化学武器储存点,周围的土地被严重污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气味。当地的居民,许多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但直到很多年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他们所遭受的痛苦,并非偶然。这本书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而是用一种近乎写实的笔触,描绘了化学武器遗害的真实情况。它让我看到,历史的伤口,需要被正视,需要被揭示,而不仅仅是掩埋。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这本书成功地将沉重的历史话题,转化为一种具有强烈警示意义的现实关怀,让我深刻反思,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历史遗留的难题。

评分

从《伤害仍在继续: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的阅读体验来看,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字写就的纪录片,充满着令人动容的力量。书里引用了大量当事人的口述历史,那些朴实而真挚的话语,比任何官方的报告都更能打动人心。我记得其中一位老人,他的家就在当年日军化学武器的埋藏地附近。他回忆说,小时候,他们常常在田野里玩耍,有时会挖出一些奇怪的金属罐子,上面还刻着看不懂的字。但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觉得这些东西很“特别”。直到后来,村里有人因为接触了这些东西而生病,甚至死亡,他们才渐渐意识到,这些“特别”的东西,原来是如此的危险。这本书将这种懵懂的恐惧,以及后来逐渐清晰的真相,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罪恶,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普通人的生活,又是如何一代一代地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伤害仍在继续”这句话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遗毒,更是心理上、精神上的创伤,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努力去抚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