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下)/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下)/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鸿烈,陈宜瑜 等 口述,温瑾 整理
图书标签:
  • 生态系统
  • 中国科学
  • 口述历史
  • 访谈录
  • 20世纪
  • 科学史
  • 环境科学
  • 研究网络
  • 中国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292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36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79
字数:3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下)/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篇,荒漠生态系统篇,沙漠化退化生态系统篇。

作者简介

  温瑾(1955-)籍贯重庆。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曾任《科学时报》高级编辑、《中国科学周报》主编,现任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发表口述史作品有《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1973-1992)》《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等。

目录

森林生态系统篇
1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徐振邦、王淼、关德新口述
总体布局选站长白山
改善设施开展研究
亲自动手
与地方亲如一家
2 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陈灵芝、桑卫国口述
在暖温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
侯学煜等专家的支持
挖树一称重一推导一模型推演
牢记所有人的帮助
对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由钱迎倩等发起
站的改革与建设
安家葫芦岛
人造“原始雨林”终成功
热带雨林多层多种结构的重要意义
国际热区人工群落与生物多样性协会成立
定位站落成
初到定位站
在哀牢山建亚热带森林生态研究站
50年代末的几个生活片段
版纳站以研究热带雨林生态为目标
林间迷路
气象观测塔建设最困难
附我与森林生态站的情缘/吴征镒

荒漠生态系统篇
阜康荒漠生态试验站/王周琼口述
碱土组打下坚实基础
在新疆建站完善布局
开展荒漠生态研究的理想区域
从“一穷二白”到粗具规模
车祸在考察时经常发生
繁重的实验室分析任务
长期定位实验的工程建设和试验
草炭绿化荒漠项目
团结战斗的集体
……

沙漠化退化生态系统篇

精彩书摘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下)/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那时候去站上,如果在通化倒车,要住一宿第二天再走,住宿条件很差。一次我跟陶大立老师住在林业招待所,那里就像大车店。被褥脏得现在都不敢想象。我都不敢脱衣服睡,而陶老师脱得光光的,说这样不会招虱子,说是他们的经验。
  那时站上就一座二层楼。楼下是实验室,楼上办公、住宿。当时住宿比较紧张,要是两口子去站上工作,就得分别住在男女宿舍。陶大立和靳月华老师是一家人。我刚到站工作时,他们由于一直分开住,很长时间我都不知道他俩是两口子。冬天站上没有取暖设施,就封站了。我冬天去站上没地方住,吃住都在站上职工家里,大冬天还帮人家挑水呢。
  那时什么活儿都是自己干,不像现在很多体力活儿都请民工。像挖土坑、打土钻、取土样,再扛回来,然后洗根、测根系,完全是我们自己干,从没有雇过人。那时长白山站没有车,我们布置实验时,土都是自己背进林子里去,采的土样也是自己背回来,都是装在编织袋里。像做标准地的桩子,也是自己带进去的。水泥桩也得好几十斤一个,俩人一扛,从山底下的公路一直扛到林地里。浇地的管子要用铁丝缠在一起,也是自己干。那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要雇人,从概念上就觉得是自己的事情。正是因为我们从挖坑到出成果全部过程都是亲自操作,所以一般学术问题糊弄不了我们。比如审稿,数据来源的真伪性,都很清楚。因为野外工作给了我们实践的积累。例如,文章中写到采样地距实验室30公里,他说用了多长时间回来放到冰箱里,我就能判断出采样活动的真伪性,因为我们知道这些过程。如果自己雇人干,没有经历过这些,就不清楚了。
  野外工作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在林子里迷路。我们所有几个科研人员早上去林子里调查,按理说下午就应该回来,可等到天都快黑了还没有回来。我们正在食堂吃饭,大师傅问怎么没有见到他们回来吃饭,大伙儿一下就紧张起来了。因为大家都听说过这里丢过人。站上司机也不回家了,说得出去找或者等电话。那会儿也没有手机,直到晚上七八点钟终于接到电话,说他们在哪里等着,要站上接他们。那里其实已经离他们进林子的地方偏离了十多公里了。后来听他们说,上午工作后,中午坐在一起休息一下,再起来就迷失了方向,所以只好认准一个方向向前走。在林子里穿行是很困难的呀,要过小河,要跨过倒木。其实他们休息的地方距离进去的公路只有几百米。后来他们终于走出了林子,见到了公路,但并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了,截公路上的车,问开车的司机,才知道具体位置,且请司机送到有电话的地方,才给站上打了电话,让去接他们。长白山森林的特点就是地势较为平坦,树木很密,在林子里会感到四周的林相是一样的,很容易迷路。天一黑伸手不见五指,情况就会更加糟糕,所以他们就不停地走。他们中同去的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吓坏了,回到站上后连出站的大门都找不到了,一个孩子第二天就不来上班了。
  我们站上的延晓东同志也丢过一次。我有次也差点迷路。那年夏天我进林子时,天气很好,突然间就阴天、下雨。林子里说阴就阴,速度比林外快,一下子就像夜晚似的。我非常害怕,赶紧往外走,等走出林子,发现与原来进去的地方偏差了几百米。
  听老先生们说,1960年代他们还看到过熊,那时所里组织野外考察还带着枪呢。老先生一进林子就带着枪,防野兽,我大学毕业时枪才收回去。以前所保卫处还有步枪,就是因为我们所早期有很多野外考察任务。
  ……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下)/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书籍的简介,该简介旨在详细介绍该书内容,同时不提及您指定的特定书名及内容。 --- 《世纪回眸: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史的口述史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亲历者的视角,梳理和记录特定科学领域在中国语境下的孕育、发展、转型与成熟的关键阶段。本卷着重探讨了特定科学分支(此处不具体指明,但涵盖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汇领域)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所经历的体制变革、科研范式转移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的复杂历程。 I. 时代背景与学科溯源 全书开篇首先勾勒了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对科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在国家建设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基础科学研究如何被赋予特定的历史使命,以及早期研究机构的建立过程中的决策逻辑和资源分配困境,构成了理解后续发展的基础。 本书详细访谈了数位在该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资深科学家。他们的叙述带领读者回溯到学科建立的初期,探讨了早期研究者如何克服物资匮乏、技术闭塞的困难,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土国情,初步确立起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范式和学科框架。访谈内容涵盖了早期实验室的创建、第一批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早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成果。 II. 科研体制的探索与重塑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深入剖析了中国科研体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自我调整与外部驱动下的演变。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科研模式,到改革开放后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和国际交流的探索期,科研机构的管理哲学经历了根本性的转变。 访谈者们坦诚地回忆了他们在体制改革浪潮中的亲身经历:从科研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的变化,到科研项目申报与经费管理方式的革新。书中特别关注了“从单位到项目”的转变如何影响了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团队协作模式。此外,本书也探讨了科研机构在“大科学工程”的推动下,如何从分散式研究转向更具系统性和协同性的研究模式。这些讨论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对未来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的深刻反思。 III. 国际视野的融入与学术规范的建立 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科学界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融入全球科研体系。本书细致记录了中国科学家“走出去”的初期阶段。早期的公派留学人员如何适应新的学术环境,如何将先进的理论、技术和严谨的学术规范带回国内,是本书叙述的重点之一。 访谈内容揭示了在国际合作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家在学术诚信、同行评议标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所进行的艰难但必需的本土化过程。书中记录了如何通过引进国际会议、建立合资实验室等方式,逐步提升国内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和话语权。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被视为推动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动力。 IV. 人才梯队的构建与传承 任何科学事业的持续发展都依赖于代际传承。本书将相当篇幅用于探讨老一辈科学家如何培养和指导年轻一代。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和道德准则的无声浸润。 访谈录中充满了感人至深的师徒情谊和育人故事。老一辈科学家如何平衡国家重大需求与个人兴趣的引导?年轻一代又是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并在新的技术前沿(如计算科学、大数据分析等新兴工具的应用)上开辟新的方向?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一代际间的思想碰撞与协同,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和责任感的科学人才接力图。 V. 总结与展望 全书最后一部分,是对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经验的提炼与总结。它超越了对单一学科的记录,旨在为理解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将科学研究作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本书不仅是科学史研究者的宝贵资料,也是所有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读者,理解科学、教育与国家命运之间复杂关联的深刻读本。它以口述的生动性,还原了那些塑造了当代中国科研面貌的“人”的故事。 本书以其详实的访谈记录、深刻的历史洞察和朴实的叙事风格,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图景。它揭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科学家如何以坚韧的毅力和智慧,披荆斩棘,为民族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捧此书,内心便涌起一股对时代洪流中无数默默耕耘者深深的敬意。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仅仅是“下册”,但我能想象得到,在那之前,必然有着一个更为宏大、更为详尽的铺垫,勾勒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壮大的整个波澜壮阔的历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分量,“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这不仅仅是一堆数据的堆砌,更是无数科学家、研究人员、甚至是参与决策者的真实心声的汇聚。我仿佛看到,在一间间简陋的实验室里,在一次次艰苦的野外考察中,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是如何凭借着对科学的执着和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一步步搭建起这个意义非凡的科研体系。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科研工作者们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将会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激励着后来的我们,继续前行。

评分

初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标题,我便被其中蕴含的时代气息和学术深度所吸引。《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下)》,这个标题就如同一扇门,引领我进入一个关于中国生态科学发展重要篇章的叙事。“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更是为这本书注入了灵魂,让我想象着其中充斥着的是那个年代科学家们真实的声音和宝贵的经验。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披荆斩棘的科研前辈们的故事。那些访谈,或许会揭示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决策过程,一些充满智慧的学术争鸣,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科学的独立自主发展历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学术分量。“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下)”,这不仅仅是记录一个科研项目,更像是在为一段重要的科学史留下最真实的口述注脚。“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这更是将这本书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了解到中国在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宏观战略是如何一步步确定的,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科学家们,他们是如何思考,又是如何行动的。我想象着,书中可能充斥着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那些关于生态保护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考量。这本书,或许会让我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理解,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担当的科学家的生动群像。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传达的厚重感所吸引。“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下)”,单看名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一项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国家级工程。而“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定位,则让我更加期待其中蕴含的丰富故事和人物经历。我想象着,这本书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上面描绘着一代代中国科学家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复杂的环境下,为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和研究体系而奋斗。访谈的形式,意味着我们将听到来自第一线的真实声音,感受到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以及在取得成就时的喜悦。我迫切地想知道,在网络建设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进行跨学科合作的?又是如何解决经费、技术、人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关键领域背后故事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本《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访谈录(下)》在我眼中,绝非是一部枯燥的技术报告,而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史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副标题,更是点明了其核心价值——它承载的是那个年代科学家们鲜活的记忆和深刻的感悟。通过访谈的形式,我相信这本书能够穿越时空,将那些曾经的激情、困惑、争论、合作,都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记录下某个关键的科研决策是如何形成的,某个重要技术难题是如何被攻克的,某个理论突破是如何孕育而生的。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我们理解科学发展的真实脉络。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科学在20世纪的艰难探索和辉煌成就,让我们这些后辈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传承精神,也更能理解“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为何如此重要,它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与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