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他结合自己多年为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历,通过大量亲自诊疗的案例,全面且细致地剖析了每一种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源:追求卓越、自卑感、社会兴趣、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独生子女、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青春期与性教育、家庭环境与亲子冲突、师生关系、社会影响……针对这些根源,阿德勒为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中肯的教育建议。本书既可为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又可为普通读者提供丰富的教育案例和有价值的教育启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是可以改变的,世界无比单纯,谁都能获得幸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第一章?导论......................................................................................................... 1
第二章?人格的一致性................................................................................... 13
第三章?优势追求及其教育意义............................................................... 21
第四章?引导优势追求................................................................................... 36
第五章?自卑情结............................................................................................. 46
第六章?儿童的成长:预防自卑情结..................................................... 57
第七章?社会情感及阻碍社会感发展的因素...................................... 70
第八章?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心理状态及纠正办法.................. 83
第九章?新处境:对心理准备的考验..................................................... 90
第十章?上学后的儿童................................................................................ 100
第十一章?外部影响..................................................................................... 115
第十二章?青春期和性教育...................................................................... 127
第十三章?教育误区..................................................................................... 139
第十四章?教育家长..................................................................................... 146
附录一?个体心理学调查问卷................................................................. 153
附录二?五个孩子的案例及评注............................................................ 160
第一章?导?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于成年人而言,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自我认知与理性的自我引导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面对儿童教育的问题。不过,二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由于儿童并未发育成熟,因此,引导这个问题极为重要(当然,成年人也绝非不再需要引导)。假如我们放心任由儿童自行成长,如果每个人生存的时间足够长,例如有两千年左右的时间,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之下成长,那么孩子们最终就会达到成年人的那种文明标准。这种情况当然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成年人必须关注和引导孩子的成长才行。
在这个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无知。对于成年人来说,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情绪和产生爱憎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本来就是够困难的了。因此,理解儿童,并且以正确的知识为基础去引导儿童,必然会加倍困难。
个体心理学尤其关注儿童的心理,这既是出于这门科学自身的原因,也在于它清晰地阐明了成年人的性格特质与成年人的行为产生的根源。与其他心理学方法不同,个体心理学当中并不允许理论与实践脱节。它紧紧抓住人格的一致性,研究人格成长与表达过程中那种动态的努力。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个体心理学理论是一种实践理论,因为这种理论源于其对错误和谬论的认知。所以,无论是谁掌握了这种知识(不管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或者个人本身),他都会马上看出,这种知识可以实际应用到引导人格成长的过程中去。
由于个体心理学所用的处理方法独具一格,因此它的诸多原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人的行为受到了人格一致性的激发与引导,所以个体心理学在人类行为方面的任何理论都会反映出这些行为间的相互关联性,而这些行为也同样折射出个体的心理变化。因此,在开篇的这一章里,我们先从整体上对个体心理学的观点进行介绍,在后续各章中再来更加详细地对这里提出的各种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精神具有动态且有目的的追求。一个儿童,从婴儿早期开始,就在不停地努力成长,这种成长,又与一种无意识地形成的、却永远都存在的目标,即对于伟大、完美与优越的展望保持着一致。这种努力和形成目标的活动,自然反映出了人类进行思维与想象的这种独特本领,并且主宰着我们一生当中所有的具体行为。这种活动甚至还主宰着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并不是客观地进行思考,而是基于我们的目标与生活方式去思考的。
整体人格依据每个个体的存在而存在。每一个人,既代表了一种人格的一致性,也代表了对这种一致性的一种个人化塑造。因此,个人既是画作,又是画家。他是自身人格的画家,但作为一名画家,他既不是一个永不犯错的人,也不是一个彻底理解心灵与肉体的人。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相当脆弱、极其容易犯错,并且并不完美的人。
在研究人格的构成时,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种主要缺陷就在于人格的一致性、一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目标,都并非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人看待人生现实时的那种主观看法之上。想法和看待某一事实的观点,永远都不是事实本身。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人类虽然生活在由事实组成的同一个世界上,却会把自己塑造成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都会根据他看待事物的个人化观点,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机整体。而这些观点当中,有些较为合理,有些却不是那么正确。因此,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都必须考虑到这些个人的错误与失败。尤其是,我们必须重视儿童早期形成的那些错误理解,因为这些东西将会主宰他们日后的生存过程。
。。。。。。
译 者 序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既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和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心理学家,对后世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尽管家境富裕,从小生活舒适安逸,但由于体弱多病,并且自认为长相丑陋,因此阿德勒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很不幸福的。5岁时的一场大病,加上一个弟弟的死亡,使得他从小就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中学毕业后,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并且接受了良好的医学培训。在后来的实习与行医期间,阿德勒读到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便写了一篇捍卫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于是,弗洛伊德便在1902年邀请他加入了维也纳的“精神分析小组”,并让他担任这一组织的主席。但不久之后,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两人之间的分歧便日渐显露出来,因此到了1911年,阿德勒便辞去了“精神分析小组”主席一职,随后又退出该小组,另起炉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协会”。
尽管阿德勒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破茧而出,并且开创出了自己的学说,但探讨“个体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差异,却属于非常专业的心理学范畴,显然并不是普通读者追求的方向。但在目前竞争压力巨大、社会发展变化迅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普通读者了解“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将它们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并且据此而调整好自身的状态,让每个人的努力始终都保持在有益于人生(也包括有益于社会)的层面上,无疑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轻松,也会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已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会据此而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也不相同,所以,研究心理过程应当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历为对象。这一点,也正是阿德勒将其心理学称为“个体心理学”的原因所在。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强调人们的行为各有其目的,认为未来比过去重要得多。他认为,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会用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人生目标。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长大之后都必然会面对所谓的人生三大问题,即社会问题、职业问题、爱情和婚姻问题。尽管许多的专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分类都存有异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一理论所重视的社会因素和个人经验正是其他心理学流派所欠缺的方面。比如,阿德勒认为,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会受社会驱力所推动,因而他更重视社会兴趣,相信社会可促进人格的发展。再如,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满足性本能的方式决定于他的生活方式,而并非是与此相反,即并非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于他满足性本能的方式。我们认为,这些方面都有别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也更接近于现实情况。
此外,在教育领域,阿德勒强调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儿童,或者将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遗传;在心理治疗领域,阿德勒主张医生应当与患者面对面,友好而坦诚地进行交流;在爱情和婚姻领域,阿德勒提倡人们积极改善婚姻生活的质量,而不是建议人们去结束一段姻缘。这些主张,非但符合阿德勒所处时代的社会主流思想,也很契合如今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从而证明了这一心理学流派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推出阿德勒这几本心理学著作并系统地介绍“个体心理学”的原因所在。
自然,阿德勒及其“个体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远不止于我们所提到的这些。他提出的许多概念和方法都已逐渐渗透到心理学主流体系中。比如,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概念已经被整个心理学体系所吸纳,而他提倡的社区治疗、家庭治疗和合作治疗等心理疗法,也已经被全社会普遍接受。
我们相信,结合自身现实与社会现实系统地了解这些方面,对如今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所裨益。因此,我们精心选取了阿德勒的一部分作品翻译出来,以便普通读者也能够一览这位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大师的作品。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著作,并非仅仅是为了推行“个体心理学”的观点,而是适合于专业人士、广大家长以及即将为人父母的人来阅读。当然,由于译者并非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谬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定居美国4年之后,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讲学途中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英国苏格兰的亚伯丁。《纽约先驱论坛》为他发了一则讣告,如此评价道:“阿德勒,自卑情结之父,拒绝成为精神分析的某个零件。他既有点像科学家弗洛伊德,又和预言家荣格相似。他就是他,一个传播福音的人。”在我们看来,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他提出并践行的诸多理论与疗法,就是他传播给整个人类的福音。
一直以来,我对孩子的成长都充满了好奇和关注,总想找到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偶然间翻开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原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却没想到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中的内容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依恋理论”的章节深深吸引,作者细致地分析了早期亲子关系对孩子未来性格形成、社交能力乃至学业成就的深远影响,让我反思了自己与孩子互动中的一些细节,开始更加有意识地去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依恋关系。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发展轨迹。作者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来识别和尊重这些差异,从而因材施教。我一直苦恼于如何平衡不同孩子之间的需求,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解决方案。它让我明白,与其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不如去发现他们各自的光芒,并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土壤去生长。这种“看见”和“接纳”的态度,让我与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评分《儿童教育心理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孩子的世界,也让我找到了与孩子沟通和连接的更深层方式。书中关于“道德发展”的探讨,让我明白了如何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我开始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理解善良、诚实、责任等品质的重要性。看着孩子在点滴中展现出的善良和正直,我看到了他们心灵深处的光辉,也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与幸福。
评分《儿童教育心理学》如同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教育并非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心智的启迪和人格的塑造。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探讨,它让我认识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单纯追求分数来得重要。通过书中提供的具体策略,我开始引导孩子主动承担责任,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在他们取得小小的进步时给予及时的肯定。看到孩子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我更加坚信,教育的真谛在于赋能,在于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力量。
评分当我翻开《儿童教育心理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改变我太多,但它的确做到了。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孩子成长变化的观察者,转变为一个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的实践者。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尤其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是因为孩子的小情绪而感到焦虑,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情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我开始尝试用更平和的心态去回应孩子的情绪,并引导他们找到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生活,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创造力培养”的论点,它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无限的潜力,也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目的是解放他们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我开始鼓励孩子进行自由想象,支持他们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在他们的创意中发现惊喜。看着孩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作出的作品,我看到了他们闪耀的火花。
评分《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孩子、更优秀父母的指南。书中关于“规则意识”的建立,给我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我以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现在才明白,很多时候是因为规则不清晰,或者执行不到位。我开始尝试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并让他们理解规则背后的原因。这种参与式的规则制定,让孩子更能接受和遵守规则。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和需求,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教育方式上的不足。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学习动机”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比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更为重要。我开始尝试将学习与孩子的兴趣相结合,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看着孩子因为对某个知识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主动去钻研,那种由内而外的学习热情,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并没有使用大量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丰富的案例故事,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具象化。我最难忘的是关于“同伴关系”的章节,它让我深刻理解了孩子在社交互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书中的建议,我开始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分享和合作,并引导他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看着孩子在和小伙伴们玩耍时,能够主动分享玩具,也能在遇到小摩擦时尝试沟通解决,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迷雾笼罩的山谷走到了阳光普照的山顶,豁然开朗。它不仅让我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来分析和应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书中关于“游戏中的学习”的章节,让我意识到游戏并非是单纯的娱乐,而是孩子探索世界、学习新知、发展社交技能的重要途径。我开始尝试设计更有意义的游戏,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反应,并从中发掘他们的兴趣点和潜在能力,这种互动方式带来的积极反馈让我倍感欣慰,也让我对未来的亲子时光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