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本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系统研究伊朗的专著。通过深刻的分析、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表论述了伊朗人文地理丰富而广阔的内涵,解读了伊朗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构成、地位以及影响,论证了伊朗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
杨珊珊,1981年生,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成员。对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各国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主研过多项国际关系,中东历史、地理、教育及妇女问题的级、省部级项目,曾在《世界民族》发表论文《简论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妇女的就业状况》等。
杨兴礼,1951年生,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授、西南大学教授。曾担任中国中东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常务理事、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第七届理事、西南师大西亚研究所副所长、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等职务,发表的专著主要有:《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2006)、《现代中国与伊朗关系》(2013)等。
冀开运,1966年4月17日生于陕西省洛南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独著与合著10本著作,先后主持并完成10项和省级课题,发表论文73篇,其中在《世界历史》《世界民族》《西亚非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
陈俊华,1973年生,博士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自然地理与教师教育系主任,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重庆市地理学会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地理教育委员会理事等。目前主要从事中东地缘政治与经济、伊朗国别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主研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十五重大项目子项目等10余项。已发表论文30余篇,副主编出版著作3部。
刘苏,1983年生,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学思想史与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的研究。已出版著作《上海市嘉定区拾荒者地方认同研究》,译著《恋地情结》,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与书评10余篇。
第一章高原为主的地形/
第一节喜马拉雅运动奠定的地质基础/
第二节四周的褶皱山地/
第三节中央盆地和低山/
第四节南北边缘的狭窄平原/
第五节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章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一节风系和风向/
第二节气温和气压/
第三节降水和地表水系/
第四节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章中东的世界文明古国/
第一节中东的人口大国/
第二节波斯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
第三节悠久的历史/
第四章伊斯兰政治模式/
第一节当代伊朗政治体制与结构/
第二节伊朗政治体制中的伊斯兰因素/
第三节伊朗政治体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五章当代中东的经济大国/
第一节伊朗经济在中东的地位/
第二节伊朗综合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
第三节伊朗产业部门地理/
第四节伊朗经济发展的地理基础/
第六章伊朗伊斯兰文化/
第一节伊斯兰文明在伊朗的萌生与发展/
第二节伊斯兰教与伊朗伊斯兰文化的关联与特征/
第三节伊朗伊斯兰文化的空间扩展/
第七章国际环境对伊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国际通道”上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伊斯兰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两伊战争时期的国际环境/
第四节伊朗核问题及伊核协议以来的国际形势/
第五节国际环境带给伊朗的机遇和挑战/
第八章六大人文地理区域/
第一节发展水平最高的首都核心区/
第二节发展水平较高的西部地区/
第三节里海沿岸传统农耕经济地理区/
第四节滞后的南部地区(南部沿海陆海经济地理区)/
第五节发展中的中部地区/
第六节待开发的东部地区/
第九章伊朗与中国合作的人文地理前景/
第一节伊朗在“新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伊朗与中国的利益契合点/
第三节伊朗与中国的合作现状/
第四节伊朗与中国合作的人文地理前景/
伊朗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简称,面积约164��8万平方千米此数据源自Country Profile 1987-1988、赵国忠主编:《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2页;范毅、周敏主编:《世界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则标为“1645000平方千米”。,居中东第四位(次于阿尔及利亚、沙特、利比亚)。国土绝大部分位于25°N—40°N、44°E—63°E之间,边界线总长约4500千米,其中海疆长2400多千米。伊朗国土大部分位在亚洲西南部的伊朗高原的中部和西部,高原的东部、东南部主要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把伊朗高原谓之“高原”,一是有山地四周环绕,使高原形成封闭的盆地形势;二是高原内部地形复杂多变:有高原,有山地,也有平原,还有盆地、沟谷和丘陵,山地和沟谷相间分布,排列大多比较规则。因此,其地形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伊朗的北部、西部—西南部边缘分别围绕着高峻连绵的塔利什山—厄尔布尔士山脉、扎格罗斯山脉,两列山系向西北延伸,与高加索山脉等汇聚成亚美尼亚高原(山结),形成地势高峻的伊朗西北部高原山地,东部主要是呼罗珊盆地、卢特荒漠和锡斯坦盆地,但是这些盆地和荒漠的东侧,则是西北—东南向的科比特山系、几近南北向的萨尔哈德高原,南部则是大致东西向、并与海岸平行的莫克兰丘陵(高地);伊朗高原内部的中北部分布有广阔的卡维尔盐漠,这些盆地、荒漠、盐漠之间多有山脉阻隔。二是封闭型高原盆地中,又分布着众多大小不一、走向各异的山脉、盆地,形成山中有山、盆中套盆的地貌形态,其中,与主体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走向大致平行、同样西北—东南走向的库赫鲁德山是扎格罗斯山系的分支,其气势恢宏、绵长、庞大的山体,又被分割成众多的小山系,其间沟谷遍布,山麓、沟谷、盆地成为伊朗人民自古生活劳作的宜居之地。在扎格罗斯山脉西南侧是胡泽斯坦平原和阿曼湾沿岸平原(波斯湾沿岸平原),厄尔布尔士山脉北侧则是里海沿岸平原贝达棣:《伊朗》,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9—28页。,这些地方是伊朗主要的平原分布区。受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影响,伊朗气候属于温带、亚热带干旱大陆性气候,东部和内陆属于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冬冷夏热,干燥少雨是其显著特征;西部山区多属地中海式气候,北部地区的里海南岸气候温和湿润。伊朗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铜矿、锌矿、铬矿、大理石、煤矿、铀矿等,其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量、产量和出口量都具有世界意义。范毅、周敏主编:《世界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第84、85、234页。通常情况下,伊朗还是世界上鱼子酱、藏红花、开心果的最大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之一。第一节喜马拉雅运动奠定的地质基础喜马拉雅运动是发生在新生代的地壳运动的统称,主要是第三纪的褶皱运动,这次运动导致了新生代及其之前的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和变质,影响的地区广达地中海沿岸、高加索地区、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系、缅甸西部、马来半岛、苏门达腊岛、爪哇岛,再折向东亚岛弧的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日本列岛、堪察加半岛刘德生主编:《世界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与太平洋东岸的科迪勒拉山系一起,形成了几乎环绕全球的现代新构造运动活跃区,即全球火山地震多发区。伊朗高原地处中东地区北层,位于亚美尼亚高原、帕米尔高原、印度河平原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之间。这里是环球新构造运动与火山地震活跃和集中分布地区的组成部分,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褶皱山地环绕四周。伊朗高原和四周山地主要形成于从中生代到新生代的阿尔卑斯运动以及其后的多次地质构造运动。扎格罗斯山西北部主要由一系列上白垩系、中新统、上新—更新统的地块组成,受到过强烈的扰动、断裂、差别挠曲的影响,断裂和岩层变位导致岩浆大量上升形成了显著的褶皱构造和高峰群[英]W�盉�狈焉岫�主编,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译:《伊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页。,断裂谷地、陷落盆地分布比较广泛,“阶梯地形”特征也比较明显。阿拉斯河谷就是在几个地堑或断层槽地之上由河流侵蚀而成的,其河谷具有开阔部分与狭窄部分交替出现的状况;内陆咸水湖乌米耶湖湖盆就是一个巨大的陷落盆地,而萨瓦兰山、萨罕德山、土耳其境内的大阿勒山山峰则是巨大的火山锥[英]W�盉�狈焉岫�主编,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译:《伊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页。。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伊朗北部和西部地区正是当今的地震多发区。加兹温—哈马丹公路一线以南到布什尔是扎格罗斯山的主体部分,这里的山系大都比较规则地呈西北—东南走向平行排列,它们主要是褶皱构造的产物。山系的东侧由于碰到伊朗高原内陆比较稳定地块的阻挡,形成了迭瓦构造和大面积的上冲断层,因而山系东缘地势较高、地貌崎岖、走向复杂,山系西缘则是地势较低、比较开阔的山麓地带。扎格罗斯山南部是指卡伦河流域和阿巴斯港之间的地区。本区主要岩层是上中生界(主要是白垩纪的)和下第三系(主要是中新统)的岩层,山脉仍然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但是山脊比较分散,成为“指状高地”,向斜构造低地出现了近期沉积和风成沉积,并且越向南边,山脉的走向也越呈东西走向,还出现了大规模的盐栓和岩穹[英]W�盉�狈焉岫�主编,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译,《伊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7—19页。。阿尔卑斯运动以前,现今伊朗高原与安纳托利亚高原、亚美尼亚高原、两河流域、波斯湾及其周围地区都是浩瀚的古地中海(或称特提斯海)的组成部分。新生代(包含第三纪、第四纪,始于约6700万年前)中期开始的新阿尔卑斯运动使古地中海海槽发生强烈褶皱上升,海水逐渐退出,形成横贯东西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和伊朗高原,亚美尼亚高原还是火山众多、新期喷发和褶皱山地遍布的典型地区。伊朗高原南北两侧,由于受到其西南面阿拉伯古陆台、东南面印度古陆台、北面亚洲古陆台的阻挡、顶托和挤压,形成了弧形的、几列大致平行的褶皱山系,使南北两侧的巨大山系大致朝东西向延伸,对伊朗高原形成弧形包围,西部在亚美尼亚高原处逐渐收敛(与托罗斯山系和高加索山系渐渐汇成亚美尼亚山结)、东部在帕米尔高原收敛(南侧山系受到印度古陆台顶托转向东北成为苏莱曼山脉,与北侧的兴都库什山脉汇聚成帕米尔山结),因此,高原的东南西北四面边缘都形成了高大绵延的褶皱山系,中间则发育了广阔的、地块状的、地貌类型多样的高原:纵横交错的中高山将高原分隔成几个较封闭的大盆地——如卡维尔荒漠盆地、卢特荒漠盆地、锡斯坦盆地(赫尔曼德河低地)以及众多的山间盆地。依据地理区位、地形特征,伊朗国土大致可以分为西部—西南部山地、北部山地、东部山地和内陆盆地状高原四大部分地形区。 第二节四周的褶皱山地〖1*2〗一、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扎格罗斯山系:伊朗高原的西缘长城扎格罗斯山系长约2000千米,宽约400—600千米,海拔一般2000米以上,是伊朗高原西面和西南面的屏障,也是伊朗高原西部主要的构造骨架,它北接亚美尼亚高原,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南到霍尔木兹海峡转而向东西延伸,伊朗境内的扎格罗斯山地约占伊朗国土的一半。扎格罗斯山地大致可以分为三段:西北段:加兹温—哈马丹—克尔曼沙赫一线以北的西北部山地,是扎格罗斯山和厄尔布尔士山两大山系汇集的山结,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由一系列高峻险陡的中生世、新生世褶皱山脉以及众多的台地和陷落盆地组成,包括伊朗境内的从北向南、向东倾斜的亚美尼亚熔岩高原区。山峰高度一般在2100—2800米之间,最高峰为海拔4821米的萨瓦兰山。由于多断裂谷地和陷落盆地,加之本区降水较多且时间集中,河流在裂谷中发育,雨水侵蚀和流水切割强烈,山原面因此变得破碎崎岖、山峰高耸、峡谷幽深,著名的陷落盆地有乌米尔耶湖(原名雷扎耶湖)盆地、霍伊低地、阿尔德比勒盆地等,阿拉斯河谷、阿哈尔河谷等则是典型的断层谷地。因为雨水侵蚀和河流冲积,加上近期火山活动,易于抵御寒风,降水比较充沛的一些高地成为良好的牧区,而在这些河谷低地、盆地,因为土壤比较深厚肥沃、水草丰满,成为伊朗农业最早发展、规模最大,除里海低地以外的主要农耕地区和传统农牧业发达的地区。扎格罗斯山区的牧民多数是定居的居民,他们常与低地的耕作业相联系。但是西部山区的库尔德牧民,主要进行游牧和季节性移牧,有时越界进入土耳其或伊拉克,有时进入偏东的木甘草原。中段:本段从加兹温—哈马丹—克尔曼沙赫开始,向东南延伸到霍尔木兹海峡,长约1000千米,宽300—400千米,是扎格罗斯山脉的主体,由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平行排列的褶皱山体组成,海拔4547米的扎尔德山(Zard Kuh)是其最高峰。平行排列的山体在北部排列比较紧凑,向南则逐渐展开,山系主轴走向也逐渐由直线变成弧形。整个山体的东缘地势较高,地表崎岖,西部地势较低,逐渐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倾斜并融为一体。扎格罗斯山愈向东南靠近霍尔木兹海峡,山系就越分散,走向也愈近于东西向,并逐渐降落为起伏不大的高地——莫克兰丘陵,降水也更趋稀少,致使大规模的盐栓和岩穹普遍出现。本区北部,降水稍多,因而形成了较多的河流和深窄的峡谷,当逼近底格里斯河或波斯湾时,谷地则变得比较开阔;本区南部,降水较少,河流短小,大多变成消失在封闭盆地或谷地中的间歇河,即便上游是大河的卡尔黑河,其大部分河水最终也消失在阿瓦士和阿马拉之间的沙地和沼泽中。中段山区的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裸岩和峡谷广布,但仍有大片的林地,林地之上还有高山草地,冲积土堆积而成的河谷盆地也发展了耕作业……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宏大叙事,深入到伊朗社会的日常肌理中。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必须从它的普通人的生活入手,而《当代伊朗人文地理研究》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城市交通与通勤文化”的描绘,虽然看似 mundane (平凡),却揭示了城市生活的节奏、人们的出行习惯以及这些习惯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作者对德黑兰拥挤的交通、当地人独特的驾驶习惯以及公共交通系统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脉搏。此外,书中关于“青年亚文化与消费主义”的章节,也让我看到了伊朗社会年轻一代的活力和他们在全球化影响下的自我表达。他们如何通过音乐、时尚、网络社交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这种亚文化如何与主流社会发生碰撞和融合,这些都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变革的伊朗。这种对社会微观现象的关注,让我对伊朗的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启示,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流动的”伊朗,而非一个静止的、刻板的形象。我一直以为,伊朗是一个在地理上相对封闭、文化上高度统一的国家,但《当代伊朗人文地理研究》却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社会图景。书中对“城市化进程中的迁移模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伊朗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变迁。例如,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如何重塑城市的人口结构和文化景观,而这种迁移又如何反作用于乡村地区的发展。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展现了这些迁移背后的人性考量、家庭纽带和社会网络的影响。我从中看到了人类普遍的追求更好的生活,以及在这种追求中,地理环境和文化因素扮演的复杂角色。书中对“水资源短缺与社区适应”的章节也十分震撼,它不仅仅是关于环境问题,更是关于人类如何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合作模式。面对有限的资源,社区成员如何协商、如何分配,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凝聚力,这些都展现了伊朗人民的坚韧和创造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文地理不仅仅是关于“地方”的描述,更是关于“人”在特定地方的生存状态和互动方式。
评分《当代伊朗人文地理研究》让我意识到,对一个国家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其政治表象,而应该深入其人文地理的肌理。我一直对伊朗的宗教氛围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多重面向。书中对“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的互动”的分析,展现了伊朗在教育体系上的复杂性,既有传统的宗教学校,也有现代化的世俗学校,而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微妙的互动和影响。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学校的考察,揭示了教育在塑造年轻一代价值观、社会流动性以及国家发展方向上的重要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的章节印象深刻。它描绘了伊朗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婚姻观念以及代际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冲突。这些家庭故事,虽然根植于伊朗的文化土壤,却也触及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和关系,让我对伊朗人民的家庭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当代伊朗人文地理研究》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回避复杂性,而是直面现实。我一直对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和文化冲突感到困惑,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相对平和、理性的视角来理解伊朗的社会肌理。书中对“性别角色与公共空间”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伊朗女性在公共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她们在争取权益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策略。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女性视为受害者,而是深入分析了她们如何在法律、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约束下,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对性别议题的 nuanced (细致入微的) 呈现,让我对伊朗社会的进步有了更积极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不同民族群体与国家认同”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揭示了伊朗社会内部存在的民族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如何与国家认同、文化传承相互作用。作者通过对不同民族聚居区的考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以及他们如何在国家框架内寻求共存和发展。这种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是理解当代伊朗的关键。
评分阅读《当代伊朗人文地理研究》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伊朗社会底层对话的旅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同情心,他似乎走访了伊朗的许多角落,倾听了形形色色人物的故事。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乡村振兴与人口回流”的章节所打动。在许多国家,乡村地区面临人口外流的严峻挑战,而这本书却呈现了伊朗部分乡村地区在政府政策引导、特色农业发展以及文化旅游的推动下,如何吸引年轻人回流,重塑社区活力。作者对这些返乡青年的生活状态、创业困境以及他们对未来憧憬的描绘,真实而感人。这些并非来自统计数据,而是充满温度的个体生命故事。我从中看到了伊朗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平衡发展与传承的努力和探索。书中对于“宗教空间与日常生活”的描绘也十分到位,它打破了我对伊朗社会“宗教至上”的刻板印象,展示了宗教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既是精神寄托,也是社会连接,有时甚至是社区互助的纽带。作者通过对清真寺、宗教集会等场所的细致观察,展现了宗教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世俗生活巧妙地融合,而非完全对立。这种对复杂社会现象的 nuanced (细致入微的) 呈现,让我对伊朗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部《当代伊朗人文地理研究》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那种熟悉感源于我对伊朗这个国度的零星了解——历史的厚重、宗教的神秘、以及那些总是出现在新闻中的复杂地缘政治。而陌生感,则在于这本书真正深入挖掘的,并非这些宏大叙事,而是构成伊朗社会肌理的微观层面。作者似乎有一种穿透迷雾的眼力,将那些被主流叙事常常忽略的角落,例如德黑兰郊区不起眼的社区生活、伊斯法罕老城里手工艺人的日常、甚至是偏远山区游牧民族的迁徙规律,都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到关于青年群体在城市空间中的行为模式时,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拥挤的地铁里低语,在咖啡馆里交换着不易察觉的眼神,他们的 Freizeit (休闲时光) 并非总是被宏大叙事所定义,而是充满了个人化的选择和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探索。书中对女性角色的描绘也极其生动,她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通过教育、工作甚至网络空间来拓展个人影响力,这些细节让我对伊朗女性的认知不再停留在刻板印象。那种对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文特征的探讨,并非简单的因果论,而是充满了辩证和互动。例如,书中分析了波斯湾沿岸地区因海洋资源而形成的独特商业文化,以及内陆高原地区因气候干燥而催生的节俭和互助精神。这让我意识到,地理条件并非僵化的背景板,而是与人类活动相互渗透、共同演化。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立体、更精细的伊朗社会肖像,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难以触及的、真实的伊朗。
评分《当代伊朗人文地理研究》让我看到了伊朗社会复杂而生动的生命力。我一直认为,伊朗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伊朗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努力和创新。书中对“城市绿化与社区公共空间”的描绘,虽然看似微小,却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社区如何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改善居住环境。作者对城市公园、社区花园以及居民参与公共空间建设的描述,展现了伊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书中关于“媒体传播与信息流动”的章节,也让我看到了伊朗社会在信息时代的独特传播模式。作者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分析,以及信息如何在伊朗社会中流动和传播,展现了信息时代对社会意识和文化观念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对伊朗的刻板印象,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伊朗。我一直对伊朗的宗教氛围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宗教在伊朗社会中的多重面向。书中对“宗教场所的社会功能”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清真寺等宗教场所不仅仅是礼拜的场所,更是社区交流、社会互助乃至政治动员的重要平台。作者通过对不同宗教场所的考察,展现了宗教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世俗生活巧妙地融合。此外,书中关于“水资源与灌溉技术”的章节,也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伊朗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作者对古代和现代灌溉技术的介绍,以及水资源短缺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展现了伊朗人民在应对自然挑战方面的智慧和韧性。
评分这本书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地方”与“全球”的交织。我一直觉得,像伊朗这样的国家,其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独立于西方世界的。然而,《当代伊朗人文地理研究》却展示了全球化如何渗透到伊朗社会的各个角落,以及伊朗本土文化如何在这种渗透中展现出独特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书中对“全球品牌与本土消费”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国际品牌在伊朗市场的存在,以及伊朗消费者如何将这些品牌融入自己的文化语境,形成独特的消费习惯。作者通过对购物中心、街边小店的考察,展现了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作用。此外,书中关于“旅游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章节,也让我看到了伊朗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如何努力保护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作者对不同旅游目的地的介绍,以及当地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角色和收益,展现了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之新颖,着实让我耳目一新。我原以为“人文地理”的研究会集中在历史遗迹、宗教圣地或者人口分布这些相对宏观的议题上,但《当代伊朗人文地理研究》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具生命力、更贴近个体经验的维度。例如,书中对“城市空间中的社会隔离”的分析,让我对德黑兰这样的大都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经济中心,更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交织却又疏离的巨大有机体。作者通过对特定街区、特定社区的微观观察,揭示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张如何无形中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这种距离又如何影响着社会交往、文化认同乃至政治参与。我特别注意到关于“虚拟社区与现实连接”的章节,书中探讨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如何在伊朗年轻人中催生出新的社交模式和身份认同,以及这些虚拟的连接如何反哺现实社会。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自己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不禁思考,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种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模糊,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有怎样的独特体现。此外,书中对“地方性知识与全球化冲击”的讨论也发人深省。它并未简单地将全球化视为一种同质化的力量,而是深入分析了伊朗本土文化如何在与全球元素的互动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创新能力。书中关于手工艺人如何在新时代寻求传承与发展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韧性和智慧的伊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