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1、梁晓声2017年重磅新作,继《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之后,全新深度解剖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国民性!
2、渗及骨髓的人性透视,在梁晓声笔下,人性的伪装被一层层地无情剥去,读后令人冷汗淋淋、连连呼痛。
3、一部充满人文理性的社会观察实录。道德尴尬、影视乱象、职业角色错位、青年人的出路问题、文化不自信问题……作者以冷峻而智慧的文字予以解说,一针见血,却又深慰人心。
4、中国社会各色人等的人生百态的记录,直视人性的弱点,见证人性的光辉、温暖与尊严。
《中国人的日常》
1、继《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后,梁晓声解构当前中国社会世道人心的良心力作!
2、前途命运茫然无措的打工者,视清名胜过一切的老妪,志大才疏的文学青年,猜忌心重的小老板,一心培养女儿当明星的父亲,不作为的官僚,纯洁的初恋情侣,爱上自己雇工的女东家……各色中国人日常百态的记录。
3、平凡的好人与国家的性情/另一半的中国/我们何以不宽容/人心的归途/冰冷的理念,五大内容板块,真实走进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日常。
2、作者以小说家的生动笔法,社会观察家的敏锐思考,对弱者同情,对不公愤怒,对贪欲与软弱进行批判,完成对人性的观照,对人文情怀的推崇。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本书是梁晓声先生深度解剖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国民性的新重磅力作。
作者以一如继往的冷峻而智慧的笔调、渗及骨髓的透视深度,以及充满人文理性的文字,对当代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状况,普通人人生的尴尬,以及关于中国的文化与文化人,给出了自己的观察与评述,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人文现状的“田野调查”,也是一部深度的社会观察笔记。在本书中,作者直视人性的软弱,颂扬人性的闪光与良知的自省,由此,我们才能获得改变与进步的勇气,并期许与拥抱光辉的未来。
《中国人的日常》
本书中,梁晓声以小说家的生动笔法,社会观察家的敏锐思考,记录了各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百态,淋漓尽致地绘制了他们的五光十色的精神图谱。
这里有对前途命运茫然无措的打工者,视清名胜过一切的老妪,志大才疏的文学青年,猜忌心重的小老板,一心培养女儿当明星的父亲,不作为的官僚,纯洁的初恋情侣,爱上自己雇工的女东家,以及在平凡的日常中,甚至是在困苦的境遇中,仍向这个世界传达善意的普通人。
他们的善良与大度,忌刻与软弱,渴求与迷茫,各异的人生原则与生活哲学……诸多要素的拼接与组合,形成了这个国家的温度与性情。作者所记录的中国人的日常,饱含对弱者的同情,对不公的愤怒,对人性的观照,对人文情怀的推崇,进行着对当前中国社会世道人心的追问。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创作过大量极具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主要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青》《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等。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等多个维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与推崇。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人们改变得很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人们仍然可以从梁晓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足,梁晓声仍然能够给他的读者想要的东西,是一位关爱学生的教授。(文学评论家张颐武)
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龙应台)
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吴义勤)
从新时期之初的知青文学,到后新时期的市场批判,同代人都转身离去,只有梁晓声以笔为旗,始终不渝,呼喊、坚守、承担。因为有真正的仁义之道,他才可以那么爱憎分明,那么不留余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程光炜)
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用心灵发展出的智识,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梁晓声有他那一代作家的显著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这尤要致以敬谢。我为其常识与智识所感动。(《新周刊》主笔 胡赳赳)
作家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他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一代树立起不屈的精神丰碑。 (人民日报海外版)
生活中的梁晓声低调、充满温情,但在争取公权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梁晓声是个斗士,声色俱厉,直言上书。(《南方人物周刊》)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需要安放的人心
论中国特色之“存在主义” / 003
你想成为吸血鬼吗? / 009
语说“寒门”与“贵子” / 016
《苹果树下》与“广告扶贫” / 023
论“吸血鬼”策略 / 028
千年病灶:撼山易,撼奴性难 / 033
培养一个“贵族”是容易的 / 041
当怀才不遇者遭遇暴发户 / 044
猴子 / 048
真话的尴尬处境 / 052
报复的尺度 / 055
我们的社会
一条小街的GDP现象 / 063
中国影视那些事 / 069
实难为续的收视率 / 080
那些老美电影中的台词(之二) / 089
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 092
仅仅谴责是不够的 / 103
医生的位置 / 108
法理与情理 / 112
世界的丑陋 / 116
我的一点人生经验
梁晓声答读者问 / 125
我的“人生经验” / 134
书、女人和瓶 / 147
七彩茉莉 / 155
禅机可无,灵犀当有 / 164
做竹须空,做人须直 / 169
老妪 / 174
狡猾是一种冒险 / 176
人性似水 / 184
人生真相 / 191
中国的文化修行
关于邵洵美之杂感 / 205
知识分子与“转基因” / 210
敬读静好心灵 / 220
巴金的启示 / 225
沉思闻一多 / 231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 236
拒做儒家思想的优秀生 / 246
中国“尼采综合症”批判 / 250
文化的报应 / 277
只想当“小知识分子” / 280
《中国人的日常》
自序 / 001
平凡的好人与国家的性情
故人往事 / 003
初恋杂感 / 027
被围观的感觉 / 034
心灵的花园 / 038
永久的悔 / 043
上海人刘鸿飞 / 047
清名 / 053
阳春面 / 058
落叶赋 / 062
另一半的中国
看自行车的女人 / 071
羊皮灯罩 / 077
小垃圾女 / 083
在西线的列车上 / 088
瘦老头 / 096
玉顺嫂的股 / 111
三平方米的金融海啸 / 119
木匠哪里去了? / 126
我们何以不宽容
紧绷的小街 / 137
我们何以不和谐 / 148
体恤儿子 / 157
玻璃匠和他的儿子 / 161
乘客和黑车司机 / 167
画之廊 / 174
老水车旁的风景 / 184
人心的归途
爱与机缘 / 191
孩子和雁 / 198
离乡 / 204
纸篓该由谁来倒 / 218
梁晓声买不到卧铺票 / 222
少女敲响我家门 / 228
我与浪漫青年 / 236
人间自有温情在 / 243
冰冷的理念
恐怖的掌声 / 253
达丽之死 / 256
我的小学 / 266
我心?人心 / 278
冰冷的理念 / 285
问官,问法——兼替农民马随意说话 / 305
两种人 / 312
山的根 / 320
咪妮与巴特 / 327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知识分子与“转基因”
这里谈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且限于文化知识分子,即自身所学专业及后来乃至终生职业与文、史、哲领域密不可分的一类知识分子。
科技知识分子是另一类人。除了在人类处于科学知识蒙昧的时期,这一类人的发现、发明、创造曾与当局的意识形态控制尺度产生冲突,因而受到迫害——在历史的多数时期,他们实际上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性质的当局所愿倚重的人,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大抵会使国家和代表国家的当局大受其益而不是反过来。故他们的人生,通常不致过于可悲。这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事实,无须赘言的。
这里谈的“转基因”,与崔永元与方舟子之间争论是非的“转基因”毫无关系,只不过是借以比喻。他们争得特别激烈之时,有记者要我表态,我拒绝了,由于当时我对“转基因”食物的知识完全空白。现在,我也有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故可以表态站在崔永元一边了。入口之物无小事,危害与否尚不明确的东西,当然以慎食为好。
言归正题——仅举蔡元培、鲁迅、胡适、郭沫若为例,浅析中国文化知识分子之群体的思想“基因”的守与失,试看我们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化成色的嬗变。
一、1940年蔡元培逝后,国内曾有报道言及联合国亦表示了哀悼,充分肯定其在中国教育事业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认为对于教育落后的国家有示范性的作用。未经核实,姑且存欤。但以上两点确合事实,当无争议。
这里且不谈他的贡献,单论其德。
当年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非寻常哀悼),颂其“道德文章,夙负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
以上恳词包含以下诸意:
蔡元培是一位“士”,其“士”的精神磊落坦荡;
他是一个为主义而鞠躬尽瘁的人,他推行的自然是三民主义;
他在人格方面,具有极其本色的而非企图靠作秀赢得的强大魅力,即使反对他的人也由衷折服。
所以全国不分政治派别,“万流景仰”。
冯友兰认为他“是近代确合乎君子标准的一个人”。
儒家文化论及个人道德修养的全部内容,无非“君子”二字而已。
“可以托六尺之躯,可以寄百里之命”“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身可危也,志不可夺也”,“可欺以其方,难枉以非道”——这些中国古代关于君子的标准,在蔡元培人生的不同阶段,几乎都不同程度地证明了。
冯友兰由是称赞他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表现”。
傅斯年的评价更全面些,他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鲁迅兄弟的业师寿洙邻说:“孑民道德学问,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而实践之,加以不择壤流,不耻下问之大度,可谓伟大矣。”
正因其具有“不择壤流”,兼容并包之襟怀,连辜鸿铭也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之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不肯做官的蔡元培托病离朝,回到家乡兴办新式学堂,先后主办、创建了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稽山中学、嵊县剡山书院、南阳公学。1902年,创建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民校。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谦谦君子而研制炸药,每欲以文人之躯换清廷大佬之狗命——想来真真令人心疼。
今日之国人,特别是青年,若对鲁迅知之甚多,对蔡元培仅知一二,或全然陌生,实在是不应该的,也实在是知识方面的遗憾。
同在绍兴,同在一条街上,鲁迅故居车水马龙,蔡元培故居门可罗雀,可谓国人一大羞耻也。
蔡元培者,可谓中国近代史上文化知识分子中的孙逸仙啊!
世负斯人!世负斯人!
若有青年读了我此书,且又去了绍兴,我劝你们也前往蔡元培故居参观。比之于鲁迅故居,那里未免冷清、寒酸。而比之于鲁迅,蔡元培则尤可崇敬也!
你们若果去了,勿忘代我深鞠一躬。
你们须知,你们中人所津津乐道的近代中国历史上那些大师级的文化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受到过蔡元培人格与精神的感召的!
二、关于鲁迅,我以为蔡元培为鲁迅全集所做之序中的评语,甚为中恳:“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之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这实际上等于替泉下的鲁迅辩了“带病态的人物”这一贬识。对于鲁迅的文学成就,蔡元培推崇备至:“蹊往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所以鄙人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
鲁迅生前,对是同乡的蔡元培亦不乏文字讥讽。其逝后,蔡元培毫不计较,诚受其夫人重托,两个月内遍阅鲁迅遗著,潜心析思,方落笔墨,足见他的人格之可敬绝非虚名。
后来的鲁迅研究者,每将其与胡适相比较,以拔高他的伟大。此种比较之法的失当之处在于,仿佛胡适很矮小,只可做伟大之鲁迅的陪衬人。我年轻时深受此种比较的影响,深信不疑。后来读书渐多,始觉受蒙蔽矣。
我倒是每将鲁迅与郭沫若相比较,结果一次又一次产生这样的印象——鲁迅与郭沫若在人格上肯定是不同的,在思想上却曾十分地近似过。
我产生这样的印象,乃因鲁迅是格外赞赏尼采的。
尼采的所谓哲学,在我看来,无非便是“造反有理”那一套而已。又在我看来,他的“超人妄想”,分明是反众生的。他几乎一切都反,包括对宗教也乏敬意。但却从不以文字或语言冒犯德皇——因其母亲的家族中,有人深受皇恩,而且那恩泽及其身。仅此一点,作为“哲学家”便甚不靠谱了。
鲁迅赞赏尼采的文学,不引也罢。
其杂文《这样的战士》中,有几行字是:“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心窝。”
在《复仇》二篇中,鲁迅一如既往地表达了他对看客们的极强烈的憎恶,不,那其实是憎恨,因极厌恶而极强烈的与痛苦同在的憎恨。
因憎恨而痛苦,这是鲁迅那个时代几乎唯他独有的一种痛苦。他憎恨别人的悲运变成看客围娱的现象,自己却往往陷于同样境况。
然而,无论我们对鲁迅多么理解,都难以否认他有思想特别偏激的方面,如他对中国历史、中国字以及中医全面而彻底地否定的言论。
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左”,那么他与尼采可算是“国际战友”;而与郭沫若,则可谓是思想上的“同志”,尽管他们彼此同等程度地排斥。
1949年前的郭沫若的“左”,尚在可以兼容并包的范围;1949年后,郭的“左”的激昂优越感逐年炽烈。不但打倒任何曾属同一阵营的人都是他必带头欢呼的,而且往往也亲自口诛笔伐。
故,到“文革”时期,死了的鲁迅的语录,也有殊荣被印成“小红书”,在红卫兵和造反派中广为流传;活着的郭沫若的表态,往往意味着是代表中国全体文化知识分子宣告立场了。
两个互无好感的人,因他们思想中的“左”的共同点,便都起了身不由己的作用。
在鲁迅,那是完全无奈的,因为已无法抗议了。
在郭沫若,却是另外一回事,起初出于自我证明,后来出于趋利避害的“明智”。
鲁迅的“左”是由衷的,刚烈的,宁折不弯的,无丝毫取悦心理的正大光明的“左”;他极其鄙视利用的勾当和情愿被利用的伪态。
所以鲁迅在人格上与许多别的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左”是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鲁迅之“气象”,宝贵而可敬的方面,似乎也终结于中国某些70年代文化知识分子身上了;不那么可取的方面,却反而似乎成了后人身上的“基因”现象……
三、相对于鲁迅,胡适一向被大陆的历史定义为近代以降“右翼”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
这么定义自有其道理,因为连中国共产党的同路人都不曾是过一日,并且一向“效忠”于国民党。
确乎,在国共两党之间,胡适是选边站的。
但毛泽东对他的态度却也任性得可以——倘他肯留在大陆,那么北京图书馆馆长的位置便是他的;他选择去了美国,于是上了“战犯”名单,且排名极为靠前。
姑且不论他的政治立场选择之对错,单论其历史作用与人格美点,我以为周、胡二人身上实在是有诸多相同之点。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那么胡适就不是了吗?肯定应该说更是的吧?他毫无疑问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啊。今天汉字能在中国较容易地达到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以现代汉字创作出越来越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能将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人人读起来轻松流畅的中文读本,是不是应该对胡适心怀感激呢?
那在当年也是一件骂声四起,很不容易取得成功的事。为其成功,他是不是也做到了“冷对千夫指,甘为孺子牛”呢?只不过他做得相当淡定,未曾“横眉”,也未曾“伏首”而已。他与志同道和者们所做那事,利益是超乎党派、阶级,功在国家与民族的。
胡适是有奴颜和媚骨的吗?
当然也是丝毫没有的——他与蒋介石之间一向以诤言、逆言平等讨论问题的自尊自重的态度,足以说明此点。
他虽算不上是什么“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但他于“国统”时期,一再大声疾呼民主、法制、言论自由、人权平等,难道不也等于是在不遗余力地传播进步思想吗?
与鲁迅的四处树敌相反,胡适是团结每一个正派的好人而唯恐不及的——连瞧着他大不顺眼的辜鸿铭,他也不愿与其真的形成交恶关系,而且最终辜鸿铭基本上也算是被他团结了——因为辜鸿铭在他心目中并不是一个坏人。
当时及以后曾有某些人士贬损胡适“是个大乡愿”,在我这儿,视为“訾嗷”蔡元培的同类。
唐德刚说: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
我认为此评恰当,毫不过分。
但我更喜欢徐复观评胡适的——“一个伟大的书生”。
此“书生”在社会学的主张方面坚决反对暴力革命,但又与坚决实行武装夺取政权的共产党的两位高级领导人李大钊与陈独秀友谊深焉。
他之反对暴力革命纯粹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而非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李、陈二位逝后,他将对他们的真挚的悼念文字印在自己新出版的书上。
他“书生”到写信劝毛泽东解散共产党的武装,以不流血的参与议会斗争的方式对抗国民党的一党独大、一党专制,促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这当然是天真的,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不流的只会是国民党的血,许多共产党人却肯定会肝脑涂地。
他也很反感蒋介石搞党天下,反对“剿共”,认为共产党当然不是“匪”,而是国民党的公开的,有政治纲领、组织系统和军队的“政敌”而矣;所以国民党不但应该允许共产党的合法存在,还应划分给共产党至少一个省,任其搞共产主义试验——倘效果好,其他省有权力效仿。
因为他是一个影响力“伟大”的书生,而且又是由于真性情驱使的真天真,国、共两党才都不忍心灭他。
他也真的愤慨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曾斥曰:“所以老百姓才纷纷投奔共产党,拿起枪来反抗!”
他也会天真得相信谣言,见报上说共产党入川后“大开杀戒”,致使几十万人头落地,迫不及待地催促国民党拯救四川,“该出手时就出手”——待明白自己上当了,复而对共产党人所受的迫害表示同情。
共产党逐渐拥有了大陆,天下定局分明,他却偏要忠于他的政治主张一条道走到黑。
国民党退至台湾,他也不跟随求安,于是“流亡”于美国。
蒋介石请他去台湾出任“科学院”院长,一向清高的他反而去了。
他的想法是——知道你在利用我,但我正可利用你对我的利用,做我最想做的弘扬文化民主之事。
已被共产党宣布为战犯了;也一再名列国民党的黑名单榜首。
他对自己的处境心知肚明,却终生无怨无悔。
大陆大张旗鼓地批他,他坦然面对。
蒋介石其实也巴不得他早点儿死,他也完全猜得到。
但他对两边任何一边都绝无屈膝之态。
这是否称得上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呢?
当然的!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蔡元培、鲁迅、胡适,他们其实有着一样的骨质,并列于同一人格高度——不同的是他们的性格和思想主张。
蔡元培和胡适,都是一定要以“君子”风范立人做事的。
而鲁迅不愿做“君子”——如绝不行小人勾当和反感成为人格榜样——这乃是由于他之甚缺兼容并包的襟怀和长期纠缠他的“憎恨的痛苦”所决定的。
他们都是只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能侥幸存在的人物。
胡适的千年唯此一“书生”的文化“气象”也是不可复制的——以我的眼看来,中国以后相当长时期内,胡适那种自由知识分子的“基因”,在文化知识分子们身上不会再现特征。
四、关于郭沫若,便没有多说的必要了。
但郭沫若式的文化知识分子的“基因”,在中国当下及以后几代文化知识分子身上,将还会是特征之一,由不同的人对当官(其实大抵是当管文化知识分子的官)这件事的不同感觉而决定体现得明显与不明显。普遍规律是,官位越高,特征越鲜明。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知识分子之素质还是进步多了的,表现如下:
1、凡需表态(除非事关国土完整、国家分裂与否),都更愿以低调为好。高调的、激扬文字的、哗众取宠意图分明的表态,已基本上为文化知识分子所不耻。偏演此技者,定遭同类侧目。
2、倘同类又上什么名单,落井下石者鲜见矣。即或其言行的确与自己之见解或主张相左,也只不过表示遗憾而已。若并未被要求表态,则大抵沉默。趁机充当棍棒,采取诛心之法,置同类于雪霜之境以博青睐者,更是少之又少了,近年鲜闻。并未绝种,但繁殖力大不如前了。
3、滤掉具体语境,对某同类之发言断章取义,归纳成“黑话”,匿名或实名向有关机构打小报告,目的在于表忠取宠的现象也少了。我从青年时期便深受此种现象之苦,极厌之。如今此现象也并未完全消除,但同类之间的出卖确已被公认是卑鄙行径了。工作性质的汇报却还是常态——既是某些同志的工作,也就只有理解万岁。有的话别当人家面说才好,你说了,使人家为难。不汇报,人家失职,可能要被问责;汇报了,人家觉对不起你。所以须懂事。这点道理,越来越多的文化知识分子开始认同。
在胡适们的时代,文化知识分子们最为关注的乃是民族与民权问题。民生虽哀鸿遍野,文化知识分子们发声的重点倒不在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国情,不同时代的文化知识分子有不同的甘愿自授的使命。
民生、民权——中国之文化知识分子,倘肩上的使命感怎么也卸不下来,那么在这两方面还是有些作用可以发挥的。
写到这里,我更加理解蔡元培和胡适了——他们之教育兴国、法制医国,民主改良的努力路径,不是幼稚,是不逢其时耳。
现在之中国,当然还是需要鲁迅精神的;而我却希望蔡元培和胡适的“基因”,在自己和同类们的言行中也有所现——人格上可敬起来,话语权便更大些……
2016年9月2日
从这本书的标题来看,“梁晓声眼中”这个限定词非常关键。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因为我知道,我将看到的是一个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深刻思想的中国人形象。梁晓声先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似乎总能从最平凡的叙事中,提炼出最深刻的哲学思考。他可能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但他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他对生活、对人性的洞察。我期待看到,他是如何通过对普通中国人的观察,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面貌,甚至是对人类普遍存在的境遇的思考。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转换,总是那么引人入胜。我尤其好奇,在梁晓声先生眼中,那些影响着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孝道”、“集体主义”、“忍耐”等等,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演变和被重新解读的。他是否看到了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挑战,又或者它们以何种新的形式继续存在?我深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会触及更深层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性格的探讨。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中国人”这个群体的审视,更是对“人性”本身的一种追问,只不过,它选择了在中国这个独特的土壤上进行。
评分总的来说,《梁晓声眼中的中国人》带给我的,是一种“回望”的体验。这种回望,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的一种反思。梁晓声先生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和艺术家的敏感,挖掘着那些深埋在我们文化肌理中的东西。他关注的,可能是一些在时代变迁中被忽略的角落,一些被淹没的声音。我猜想,他的笔下,一定有那些曾经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酸甜苦辣,在梁晓声先生的笔下,重新获得了生命。我期待着,在他的文字里,能够看到那些我们可能已经模糊的记忆,那些构成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碎片。也许是某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方式,也许是某个特定群体的情感体验,又或者是某种被时间冲刷而逐渐淡去的价值观念。通过这些“回望”,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过去,更能为我们当下的选择提供一种历史的参照。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 Anchoring”(锚定)的力量,让我们在急速变化的世界中,能够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精神坐标。当我读到那些充满历史感的故事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来自于我们的祖辈,来自于我们的文化,来自于那些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评分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它并非是一部简单的文学作品,而更像是一种“社会学”的观察,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梁晓声先生以他独到的洞察力,去剖析“中国人”这个复杂而又多面的群体。我期待,他能够揭示出那些影响中国人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深层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源于历史的沉淀,可能源于文化的传承,也可能源于现实的压力。他是否会探讨,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那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基因是如何被保留、被改变、被融合的?我尤其好奇,他对“民族性”这个概念的理解。他是否会认为,存在着某种普遍性的、贯穿古今的“中国人”的特质?又或者,他会强调个体差异和时代变迁带来的多样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让我们不再停留在对中国人浅层的刻板印象上,而是能够看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 nuanced(细微)的群体。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认知,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路径。
评分谈到《梁晓声眼中的中国人》,我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那种“烟火气”和“人情味”。梁晓声先生的文字,总是有着一种让人心安的气质,仿佛能瞬间将我们拉回那个有温度的年代,那个邻里之间互相照应,亲朋好友情谊深厚的老时光。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他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个体。他们可能在那个年代的市井中讨价还价,可能在某个简陋的居所里围炉夜话,也可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艰难的抉择。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带着一种朴素的善良和真诚,即使身处困境,也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我甚至觉得,这本书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如今这个越来越讲究效率和利益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去感受那种纯粹的人情味?梁晓声先生的文字,或许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温暖和连接的渴望。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更加懂得如何去经营和维系一份真挚的情感。这种“人情味”的体验,对于我在这个略显疏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读《梁晓声眼中的中国人》,我期待的是一种“情感共鸣”的升华。梁晓声先生的文字,总是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猜想,他笔下描绘的中国人,不仅仅是故事的主角,更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我们可能在那些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们曾经的经历,看到了我们内心的渴望和挣扎。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是任何理论都无法比拟的。他可能不会刻意去煽情,但他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对生活真相的揭示,自然而然地会引发我们的共情。我期待,在他描绘的那些或悲伤、或喜悦、或无奈、或坚韧的中国人的故事里,我能够找到一种理解,找到一种慰藉。甚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的家人,理解我所处的这个社会。这种“情感共鸣”,不是简单的感动,而是一种更深层的触动,一种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能够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照见他人的同时,也照见了自己。
评分这本书,我觉得它可能会带给我一种“疗愈”的力量。在如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压力。而梁晓声先生的文字,往往带着一种温暖和力量,能够抚慰人心。我期待,在他的笔下,能够看到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和韧性的中国人,他们是如何面对生活的磨难,如何从中汲取力量,如何继续前行的。这种故事,往往比任何励志鸡汤都更加真实和动人。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会让我重新认识到,我们身上所具备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可能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坚守,是那些在逆境中,依然怀抱希望的眼神。梁晓声先生的文字,能够帮助我们找回那种内在的力量,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依然有能力去面对,去战胜。这种“疗愈”,不是让我们忘记痛苦,而是让我们学会如何与痛苦共处,如何在痛苦中成长。我期待,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能够带着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并从中感受到一种更加深刻的生命意义。
评分读这本书,我期待获得的是一种“理解”上的深化。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他们的表象,而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梁晓声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对他人内心世界的理解之门。我猜想,他会描绘出那些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生活境遇下的中国人,他们有着怎样的烦恼,怎样的梦想,怎样的挣扎。他不会简单地将他们标签化,而是会展现出他们的多面性,他们的复杂性,以及他们身上那些闪光和阴影并存的部分。这种理解,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在这个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都是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努力前行的人,我们可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我们同样拥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尊严的追求。这种共情能力,是梁晓声先生的文字最宝贵之处,也是我在这本书中期待获得的。他能够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遥远或者陌生的群体,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存状态,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被推荐到的。当时我正对近些年的社会思潮有些迷茫,感觉自己像是被裹挟在一股洪流中,有点看不清方向。梁晓声这个名字,我一直很熟悉,他的文字带着一种朴实的力量,总能触及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所以,当看到《梁晓声眼中的中国人》这个书名时,我心里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我渴望从他的视角里,看到一个更加清晰、更加真实的“中国人”的群像。我猜想,他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观察,而是会深入骨髓地去剖析,去理解那些根植于我们文化土壤中的东西,那些让我们成为“中国人”的独特气质。比如,我们可能习惯于在困境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但也可能在顺境中迷失自我;我们可能有着浓厚的集体主义情怀,但也可能在个体发展中感受到孤独。我期待梁晓声先生能够用他那双洞悉人性的眼睛,为我们一一呈现这些复杂而又微妙的面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身边的人,以及我们这个正在经历巨大变化的时代。这种理解,并非仅仅是概念上的认知,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标签和定义所困扰,而我相信,梁晓声先生的文字,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找到那个更本真的自我,以及那个更坚韧的民族精神。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他的笔下,那些平凡的中国人,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起伏的中国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悲欢离合,怎样的坚守与超越。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关于“中国人”的宏大叙事,但梁晓声先生的视角,却将我们拉回到了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上。他并没有回避集体带来的影响,但他更关注的是,在集体的洪流中,个体是如何生存、如何挣扎、如何选择的。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身上究竟有哪些是“时代赋予”的,又有哪些是“个人选择”的。比如,我们可能从小就被教育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种观念深入骨髓,影响着我们的一生。但同时,我们也渴望个体的自由和价值实现。梁晓声先生的文字,恰恰展现了这种内在的张力。他可能不会直接给出答案,但他会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去体会这种复杂性。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超越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成功”或“失败”的二元对立,去理解那些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境遇里,中国人所做出的种种选择。这种理解,不是为了评判,而是为了更深层的共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群体认同的背后,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和精神世界,而正是这些个体的闪光点,汇聚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力量。
评分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冰冷而疏离,也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那样,刻意地去追求某种抽象的美感。梁晓声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你坐在一个老友身边,他一边抽着烟,一边慢悠悠地跟你讲他见过的、经历过的人和事。你听着,会觉得特别真实,特别接地气。他笔下的中国人,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符号,也不是什么脸谱化的形象,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可能在熙熙攘攘的市井街头为了生计奔波,可能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承受着命运的安排,也可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智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似乎总能抓住那些最细微之处,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无意中的话,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这些细节,往往是那些宏大的叙事所忽略的,但恰恰是它们,构成了我们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印记。我甚至能够想象到,在梁晓声先生写作的时候,他的脑海中一定浮现着无数张面孔,他们可能是他的亲人,他的朋友,甚至是他萍水相逢的路人。他对这些人的情感,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和理解,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这种温暖而真诚的笔触,让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也融入了那个他所描绘的世界,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故事,感受到了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