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西文化交流史》大量利用了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国内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对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文化由初步接触到互相交融冲撞的历史作了全面而又颇有深度的系统介绍,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
目录
第一章 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播
(一)中国文化的起源和仰韶文化的西传
(二)西藏细石器和东北印度非几何形细石器
二、商周时期华夏文化和草原文化的早期接触
(一)商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
(二)周穆王西巡和骑马文化
三、春秋战国时期丝路的出现
(一)塞人的迁徙
(二)丝绸的西运
(三)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欧洲技术、艺术的交流
四、“姬周”与中国译名的传播
(一)西周国和新疆的玉石贸易
(二)古波斯人眼中的中国
(三)早期印度文献中的中国
第二章 汉代和西域的交通
一、两汉时代的西域
(一)张骞和中西交通
(二)西域南北两道的形成
二、汉和葱岭以西各国的交往
(一)康居、奄蔡
(二)大夏、大月氏
(三)厕宾
(四)安息、条支
(五)乌弋山离
(六)身毒
(七)大秦
三、两汉和西域各国的经济往来
(一)中国丝绸、漆器和铁器的外销
(二)毛皮、马匹、瓜果、香药的输入
四、两汉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
(一)冶铁和穿井技术的西传
(二)西域文化和汉代的艺术风格、音乐、舞蹈、杂技
五、佛教的传入
(一)佛教和佛典翻译
(二)佛教艺术和譬喻文学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融
一、自魏至隋的西域交通
(一)敦煌通西海的三道
(二)波斯甲骑具装的东传
(三)中国马镫的西传
(四)拂秣的初通
(五)法显印度巡礼
二、养蚕和丝织技术传入波斯、拜占庭
三、埃及玻璃及其制造法传入中国
四、罗马、印度和波斯艺术的东传
(一)天山南路的希腊罗马式绘画
(二)犍陀罗佛教雕塑的流传
(三)中国和萨珊波斯艺术
……
第四章 唐代中西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
第五章 宋元时期中西交通和文化传播
第六章 明初对外贸易与郑和下西洋
第七章 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
第八章 中国与美洲的早期联系与欧洲天主教在中国的传布
第九章 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
第十章 18世纪的西欧和中国文化
第十一章 中国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起步
第十二章 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融通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中西文化交流史》:
耶稣会士根据重农学派对中国农业和农艺学研究的要求,将他们收集的丰富资料寄往法国。传教士重点研究了中国的水稻、桑树和茶叶的栽培,又根据贝尔坦的要求,考察r中国农具和储存粮食的方法,连同种f送往法国。钱德明写了《中国乾隆帝和鞑靼权贵的农业观》一书,1770年在巴黎发表。1779年又给法国御医勒莫尼埃寄送中国农业资料。现在大都保存在巴黎困家图书馆和各美术馆。其中最好的一套是中国茶叶栽培和加工的图片。中国的谷筛在1727年传到了佛兰德斯,1730年传遍了法国,同一时期,中国的犁也传到了欧洲。中国的花草和嫁接技术资料也在这时引入欧洲,在18世纪使欧洲园圃的面貌大为改观。
四、洛可可风格和西欧崇尚中国
17、18世纪的欧洲艺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迁,先后演变成巴洛克和洛可可两种作风迥异的式样。巴洛克式盛行于路易十四时期,以雄伟华丽著称,一反文艺复兴,成为刻板和形式化的艺术风格,又称新专制式。启蒙运动时期,和哲学思想相呼应,在艺术上也倡导个性解放,以摆脱矫揉造作和呆板束缚的传统,于是有洛可可(Ro-coco)这种新的艺术式样的兴起。洛可可式以生动、优美、轻倩、自然为特色,从1690年开始抬头,到1715年路易十四死后得到发扬光大,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叶。
中国的艺术风格以它的新奇、精致、柔和、纤巧和幽雅,成为追求秀丽多姿、争尚新奇的洛可可式样的艺术泉源。这一作风,在绘画上着意于色彩清淡素雅,在建筑上多取圆弧而避方尖。
在洛可可式样兴起以前,意大利的莱奥那多·达芬奇(Leonar-do De Vinci)已经采用中国山水画法,著名的蒙娜莉莎的山水背景颇具幽深的韵旨,含有中国绘画的笔意。所作托斯卡景色也有同样的特色。此后盖华尔·马普(Guneward Mappe)创作《圣安东尼的诱惑》,也有中国画的志趣。
17、18世纪的法国流行“中国风格”、“中国趣味”,以采用中国物品、模仿中国式样为时尚。“中国风格”本有新奇别致(grotesque)的含义。洛可可作风盛行于法国,因此也称作French Grotesque。那时法国正是欧洲文艺、美术、戏剧、礼节、服饰、装潢仿效的中心,欧洲社会因此流行中国的茶、丝绸、绣品、瓷器和漆器。洛可可作风也由瓷器而波及漆器、丝织品以至一切用具。洛可可作风和中国风格实在是同出于一父的伯仲。
(一)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仿效
17世纪以来,法国的宫廷和王公贵族竞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绣品,以采用中国的轿子、镜、扇和服装为荣。
瓷器在15世纪的欧洲还是极其稀有的珍品。现藏德国卡塞尔(Keisel)朗德博物馆的一件青瓷碗,上有卡泽伦博格伯爵(1435-1455)的纹章图案,是现存欧洲最早有年代的明代瓷器,几百年来一直是黑森家族的传家宝。英国牛津大学新学院的瓦汉杯(WarhamCup),是有弘治年号的青瓷碗,由主教瓦汉在1502-1532年间赠送的瓷器精品。还有宣德青白瓷碗一对,是1506年卡斯提尔王奥地利·腓力在航行时被暴风吹到英国韦茅斯(Weymouth),送给约翰·特伦查爵士的,其中之一,久享盛名,价值连城。这四件瓷器都被配上瑰丽的银座,予以珍藏。当时一件瓷器的价值,按达米·德·戈斯的说法,等于七个奴隶。葡萄牙开辟新航路后,瓷器也成了欧洲社会最珍贵的礼物。瓦斯科·达伽马、阿尔曼达都曾以瓷器博取葡王曼纽埃尔一世的欢心,以获特许。现存里斯本科特斯陈列馆(Jose Cortes)中印有曼纽埃尔一世(1469-1521)纹章的青花瓷壶,正是中国最早为西欧特殊订货制造的外销瓷。
……
前言/序言
1985年本书初版问世,在上海参加首届中国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巾外学者,从人会散发的这本书中见到这一课题终于有了一本专书。由于中西交通这门学科在向达和方豪发表专著以后,又过去了许多年,而儿表述的方式也应该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所改进了,所以本书问世,曾受到读书界的热烈关注,书中有些看法和叙述得到了认同。同时也引发了对本书涉及的一些问题的继续探讨,有如,中国的译名是起源于称作“绮”的丝织品吗?3世纪时中国帆船是否已经开航埃塞俄比亚的库施国?唐代的三兰因为什么会远到非洲的索法拉?唐代四大对外贸易港巾的“越府”为什么是宁波而不是泉州?洛可可时期的中国文化对欧洲所起的推动作用究竟有多大?应该怎样合理地评价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传教士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术界提出过一些看法。当时作者已经写好的一些论文,尚未能及时发表,另一本专著《中圈与非洲》虽在1981年已经写成,曾就有关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讨论,然而交给中华书局后,出版要推迟到10年之后,而这些论说在《中西文化交流史》这本书中,又无法去展丌讨论,因此人们难得其详。
初版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对于刚刚步上改革开放的中国读书界,曾起过拓荒与止渴的作用,但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就全球范围而论,书中摒弃了东北亚和东南亚这两个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十分密切的地块,只顾及了中国与亚洲西部、非洲、欧洲的文化关系,这是第一点。其次,在中西文化交流这个主题中,美洲还处于遗世独立的地位,这也与历史不符。尽管现在尚难证明,商代已有中国移民漂洋过海去美洲,《山海经》已记录了北美科罗拉多的大峡谷,也难以置信孔夫子居然去过美洲造访,甚至郑和属下的宝船也曾取道美洲环航世界,然而早在哥伦布一行到达美洲前,中国有人去过美洲又回到了中国的荆州,对扶桑国加以报道,却是有迹可寻、有文可据的,并非扑朔迷离、子虚乌有的传闻。再次,中西文化之间最近也是最重要的交流,不在秦汉盛唐,不在明清之际,而是在工业革命的浪潮直击中国沿海大门之后,是在中国受到西洋人用西洋船炮轰击、直逼京师之后才启动,这次轰击使中国最终归入到了世界经济与国际法律体系之中,被迫屈辱地纳入了国际大家庭之中。西方学者爱用“边缘化”一词,来表述在工业化浪潮中,退居到后起追赶型的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尴尬境地,而这些同家和民族落到如此地步,常常是由于他们被西方海上国家列入了巧取豪夺的对象,陷于束手无策的困境。这一过程在中国如何表述,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初版中却被阙而不论.容易产生全书突然遭到肢解,以致将答案留给读者的困惑。最后一点是,此书出版已经20年,20年中中国跟着时代突飞猛进,本书无形中已被“边缘化”了,许多领域、许多问题都已有了新的进展,当年的禁区已经开放,当年的疑点已经明朗,研究成果日新月异,无论在教学还是研究领域,知识都在更新,亟待修补。《中西文化交流史》因此乘着改版,有了16万字以上的增补与改写,但主要的脉络未变,而缺陷已设法尽量填补。
中西文化交流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