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如今看来,当年的工作状态可谓“不堪回首”。就在接到通知那天之前的一周内,还经历了“南征北战”的过程:8月18日在吉林长春为市、县政府领导培训班做文化遗产保护报告;8月20日在西藏拉萨参加中国西藏文化论坛;8月21日在四川雅安参加茶马古道保护研讨会;8月23日和24日在福建福州分别参加全国生态博物馆、涉台文物保护总体规划评审,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基地启动,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揭牌等活动。
一周数省,这就是当年常态化的工作状况。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自己一路前行?除了文物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情结外,恐怕*主要的就是“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的工作方法。不断出现的问题、不断凸现的矛盾和不断涌现的挑战,将时间撕裂成一块块“碎片”,甚至一天之内要进行几次“脑筋急转弯”。如果不能针对闪过的想法及时停下来思考、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静下来反思,就会陷于疲于应付、不堪重负的境地。城乡建设大规模展开的时期,必然是文化遗产保护*紧迫、*关键的历史阶段。只有“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夯实基础,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困难的情况下,深思熟虑,心中有数,底气十足;在紧急的情况下,头脑清醒,敢于直面,坚守底线。
“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的工作方法,需要持之以恒,读书、思考、写作、归纳,早已成为每天的必修课。无论是在考察途中的汽车里,还是在往返的飞机上,抑或是在家中的书桌前,以电脑为伴,将考察的感想、调研的体会、阅读的心得及时记录下来。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梳理思绪、深化认识,长期下来,居然积攒下上千万字的记录,包括论文、报告、访谈、提案,林林总总,其中既有“一吐为快”的真实感受,也有“深思熟虑”的肺腑之言,还有“临阵磨枪”的即席表达。将它们汇集起来,既是一个时期实践经验的点滴记载,也是一个时代文化遗产事业的综合纪实,还是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不息生命的心灵写作。面对这些海量且繁杂的“原生态”记录,早已萌生出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的愿望。所幸天津大学出版社伸出援手,以“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为名,按照不同内容进行分辑分册,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建设、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等诸多方面。
一路走来,吴良镛教授的学术思想始终像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源于吴良镛教授所倡导的“融贯的综合研究”理论框架。就是力图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和梳理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和建立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相应的保护方式,使制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不断得以有效解决。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建设、博物馆发展,在方法上、尺度上、内容上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三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三位一体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则可以呈现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野。
作者简介
单霁翔,1954年7月出生。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学,从事历史性城市保护规划研究。回国后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2014年9月,获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福布斯奖”。
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等多部专著,并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目录
回藏的是石经弘扬的是精神
关于进一步做好海外珍贵文物抢救工作的提案
在“威功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文物展品征集工作协调会上的讲话
在全国妇女儿童文物藏品征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子龙鼎”等珍贵文物入藏国家博物馆交接仪式上的讲话
关于改善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条件的提案
在郭修圃先生文物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国宝”回家任重道远
关于加大财政投入减少馆藏珍贵文物损失的提案
在“越王亓北古剑”等珍贵文物移交海南省博物馆仪式上的讲话
在国家征集道场画借藏威都博物院仪式上的讲话
在“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入藏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仪式上的讲话
在“范季融、胡盈莹捐赠文物交接仪式”上的讲话
关于建设国家文物标本库的提案
关于加大对博物馆安全防范设施投入力度的提案
关于增加故官博物院驻院武警在故宫警戒执勤任务的提案
在故官博物院原状陈列文物防盗系统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故官博物院“火灾”扑救演练小结时的讲话
向媒体通报故官博物院藏品情况
在故官博物院文物保护调研座谈会上的汇报
从“故官”走向“故宫博物院”
加强博物馆藏品保护的思考
文物藏品安全是博物馆第一要职
在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关于故官博物院安全保障的提升
博物馆应将保护文物藏品存续放在优先地位
在“元代张达善跋《隋人书出师颂卷》”捐赠仪式上的致辞
平安故宫千秋大计——故官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概述
开拓博物馆文物藏品资源有效汇集的渠道
博物馆文物藏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平安故官”的第一年
关于设立中国书画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的提案
关于建设国家古代文物藏品保护技术研究中心的提案
精彩书摘
《博物馆的藏品保护/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 (第三辑)》:
今天非常高兴故宫讲坛终于开办了,作为一个博物馆的讲坛,地点不是设在博物馆的馆舍内,而是办在社区、办在民众中间,为的是架起博物馆与民众之间的桥梁。
大家知道故宫是封建王朝的皇家宫殿建筑群,今天是一座人民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在国家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同时,所开展的各方面工作日趋丰富多彩,但是我想,随着我们展览活动的不断丰富,随着我们文物藏品的不断汇集,故宫博物院更应该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同时故宫文化也应该从故宫博物院的“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为此我们应该持续办好故宫讲坛,在这方面东城区给予了我们强有力的推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也就是指从作为皇家宫殿建筑群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故宫,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令人流连忘返的、具有强大文化传播能力的故宫博物院。
昔日的紫禁城今天拥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故宫,再过8年我们将迎来故宫建成600周年;另一个是故宫博物院。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后不到1年的时间,故宫博物院就对社会开放了,一直持续到今天,已经走过了87年的历程。
故宫博物院不是一座新建的博物馆,它的文化身份极为特殊:(1)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2)它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3)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博物馆;(4)它是世界上观众来访量最多的博物馆。这么多文化身份集于一身,就要求故宫博物院必须经过不懈努力,成为既值得骄傲,又令人尊敬的文化典范。今天,故宫博物院的专业化功能和社会化职能不断增加。但是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不遗余力地保护好三项最值得骄傲的文化资源,一是壮美的故宫古建筑群,二是极其珍贵的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三是热爱故宫文化的可爱的观众。
第一个方面是故宫的古建筑群。
我们有一组照片,展示出故宫古建筑群的文化特色。壮美的建筑、严谨的形制、绚丽的彩绘、生动的空间、精美的装饰、独特的色彩。故宫的色彩为什么独特,为什么难以模仿呢?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工匠绘制的色彩,更是岁月老人画上去的色彩。此外,还有和谐的环境、典雅的园林等,共同构成故宫古建筑群的文化特色。
故宫对北京这座世界著名古都的文化特色也有突出贡献。大家知道,中世纪以后欧洲的城市,市中心几乎都是高耸的城堡,城堡周围是逐渐展开的民居和商业建筑群。而世界各地工业化以后的新兴城市,城市中心一定都是高楼林立的商务办公区。总之,古今中外大多数城市的中心区域,都是高耸的建筑形象。但是,北京正是因为有故宫古建筑群,此后又有天安门广场,所以城市中心区域呈现平缓开阔的文化景观。
同时,北京城有一条传统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楼7.8公里,十分壮美,故宫在这条中轴线上也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前言/序言
把工作当学问做 把问题当课题解
“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出版在即,出版社嘱我写一个自序。心怀往昔,愿以时间为轴写出自己简短的感言,希望聚焦有启迪意义的文化历程,也希望表达充满真情实感的“乡愁”。
2011年8月25日清晨接到通知,我将要离开工作近10年的国家文物局,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消息突然,没有精神准备。记得当天上午工作日程是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做专题报告。一路上,10年来的工作情景在脑海中闪过,想到在走向新的岗位之前,应该对以往工作进行回顾,负责任地进行工作交接,于是到会场后便放弃了已经准备好的多媒体演示内容,改为讲述参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体会,将近两个小时的畅谈,仍感意犹未尽,充满着回望与寻觅的思绪。
如今看来,当年的工作状态可谓“不堪回首”。就在接到通知那天之前的一周内,还经历了“南征北战”的过程:8月18日在吉林长春为市、县政府领导培训班做文化遗产保护报告;8月20日在西藏拉萨参加中国西藏文化论坛;8月21日在四川雅安参加茶马古道保护研讨会;8月23日和24日在福建福州分别参加全国生态博物馆、涉台文物保护总体规划评审,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基地启动,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揭牌等活动。
一周数省,这就是当年常态化的工作状况。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自己一路前行?除了文物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情结外,恐怕最主要的就是“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的工作方法。不断出现的问题、不断凸现的矛盾和不断涌现的挑战,将时间撕裂成一块块“碎片”,甚至一天之内要进行几次“脑筋急转弯”。如果不能针对闪过的想法及时停下来思考、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静下来反思,就会陷于疲于应付、不堪重负的境地。城乡建设大规模展开的时期,必然是文化遗产保护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只有“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夯实基础,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困难的情况下,深思熟虑,心中有数,底气十足;在紧急的情况下,头脑清醒,敢于直面,坚守底线。
“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的工作方法,需要持之以恒,读书、思考、写作、归纳,早已成为每天的必修课。无论是在考察途中的汽车里,还是在往返的飞机上,抑或是在家中的书桌前,以电脑为伴,将考察的感想、调研的体会、阅读的心得及时记录下来。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梳理思绪、深化认识,长期下来,居然积攒下上千万字的记录,包括论文、报告、访谈、提案,林林总总,其中既有“一吐为快”的真实感受,也有“深思熟虑”的肺腑之言,还有“临阵磨枪”的即席表达。将它们汇集起来,既是一个时期实践经验的点滴记载,也是一个时代文化遗产事业的综合纪实,还是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不息生命的心灵写作。面对这些海量且繁杂的“原生态”记录,早已萌生出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的愿望。所幸天津大学出版社伸出援手,以“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为名,按照不同内容进行分辑分册,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建设、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等诸多方面。
一路走来,吴良镛教授的学术思想始终像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源于吴良镛教授所倡导的“融贯的综合研究”理论框架。就是力图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和梳理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和建立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相应的保护方式,使制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不断得以有效解决。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建设、博物馆发展,在方法上、尺度上、内容上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三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三位一体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则可以呈现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野。
从1984年进入城市规划部门以来已经30余载,从1994年进入文物系统以来也已经20余年,其间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回忆。有幸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来到故宫博物院,一方面继续享受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得以将几十年来积累的体会应用于具体实践。
博物馆的藏品保护/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 (第三辑)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