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

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张謇,整理 著,[清] 沈寿 口述,[清] 张謇 整理
图书标签:
  • 刺绣
  • 中国传统工艺
  • 雪宧绣
  • 技艺
  • 手绘
  • 彩图
  • 民俗
  • 文化
  • 艺术
  • 工艺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27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86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次全新修订的《雪宧绣谱》,延续“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系列风格,对原作采用“文言、注释、译文“三段式结构,并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具体技艺技术,配以白描手绘图谱。同时以附录的形式,收录湘、粤、蜀三大绣种和各其他地方绣种、少数民族绣种。这样的编排,充分考虑了读者朋友们鉴赏、学习中国传统刺绣绣品及技艺的需求,丰富了图书的可阅读性和欣赏性。

内容简介


刺绣是中国女红艺术中的重要门类,清代四大名绣更是将刺绣技艺推向了*致。苏绣之精细、雅洁,湘绣之鲜艳、豪放,粤绣之饱满、浓郁,蜀绣之精巧、神奇,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其中,尤以苏绣为盛。

《雪宧绣谱》为中国*一部刺绣理论专著,作者集毕生的刺绣技艺,系统地论述了有四千年历史的苏绣艺术精华。全书分绣具、绣事、针法、绣要、绣品、绣通等卷,详细阐述了苏绣十八种针法的运用,以及审势、配色、求光等刺绣要领。

译注者在整理原著时,补入了湘、粤、蜀三大绣种及更多民间特色绣种,以详细剖析传统刺绣的广博内涵,力求使之成为学习和鉴赏传统刺绣的更完备读本。


作者简介

沈寿(1874—1921年),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宧,吴县(今苏州)人。因为绣斋称天香阁,所以别号天香阁主人。她曾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誉为“针神”。因幼年受家庭艺术熏陶,沈寿八岁时即绣制《鹦鹉图》,得到亲友称赞。1906年,她曾去日本观摩考察美术学校的教学情况。在日本,沈寿看到用光影表现的美术绣品,很受启发,为她以后创成“仿真绣”打下了基础。次年五月,沈寿担任农工部绣工科(皇家绣工学校)总教习。1910年,沈寿奉命任南洋劝业会绣品审查官,会中与南通状元、时任实业部长的张謇结识,张謇十分器重沈寿的才华。1911年,沈寿的刺绣作品《意大利皇帝像》和《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在意大利都朗赛会中获优等奖和“世界至大荣誉*高级卓越奖”。意大利赠沈寿“*高级圣母利宝星”“钻石时针”各一枚。1914年,沈寿应张謇之邀于南通授绣,后积劳成疾,张謇恐其技艺失传,便在沈寿养病期间,由沈寿口述,张謇记录、整理,历经几月,写成《雪宧绣谱》。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说明 / 1

黼黻绣 闺阁雅艺(代序)/ 3

原 ?序 / 6

绣备??绣之具...................................................... (1)

绷 / ?架 / ?剪 / ?针 / 附辑:绣绷 / 3?绣架 / 6?绣剪 / 7?绣针 / 8

补辑:绣地 / 9??绣线 / 11??绣件装饰物 / 13

引绣??绣之事........................................................ (15)

剪线 / ?劈线 / ?剪针 / ?浥水 / 补辑:刺绣工序 / 20

针??法................................................................... (35)

齐针 / ?抢针 / ?单套针 / ?双套针 / ?扎针 / ?

铺针 / ?刻鳞针 / ?肉入针 / ?打子针 /

羼针 / ?接针 / ?绕针 / ?刺针 / ??针 /

施针 / ?旋针 / ?散整针 / ?虚实针 /

附辑:齐针 / 37 抢针 / 40 套针 / 43 扎针 / 51

铺针 / 52 刻鳞针 / 56 肉入针 / 61

打子针 / 63??羼针 / 64 接针 / 67 绕针 / 69

刺针 / 70??针 / 72??施针 / 74??旋针 / 76

散整针 / 77??虚实针 / 80

补辑:其他常用针法 / 81

辫子股 / 盘金绣 / 纳纱绣 / 平金绣 / 鸡毛针 / 戳纱绣 / 网绣

剪贴绣 / 变体绣 / 十字绣 / 乱针绣 / 珠绣 / 滚针

绣??要................................................................... (93)

审势 / ?配色 / ?线色 / ?求光 /

肖神 / ?妙用 / ?缜性 / ?

补辑:绣稿构图 / 96??附线色类目表 / 111??色彩运用 / 115绣??品 (129)

绣姿 / ?绣德 / 131?绣节 /

绣??通................................................................. (133)

/ 135/ 158/ 175........................................................... (195)

付印题记 / ?顾绣之起源 / ?顾绣之传布 /

顾绣之技能 / ??现存顾绣之名作 / 205付辑:顾绣 / 220


精彩书摘

  《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
  在中国,远在四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在服饰上刺绣。但较为系统的织锦工艺产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战国时刺绣工艺已较为成熟,成品已达实用性与装饰性的高度合一,其风格壮丽雄魄。汉代,刺绣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除服饰之外,亦有家居品及装饰宫室车舆、帐帷等的用品。其富丽华贵的纹理和色彩,也仅汉时当有。魏晋以来,佛教盛行,敦煌等地出土有大量的魏晋至唐宋的佛像刺绣。除了沿用辫子股针法外,还出现平绣为主、多种针法并用的情况。绣地质料也不再局限于锦帛和平绢;图案多为绘画,在佛像外还有山水花鸟等。唐宋是刺绣技术运用和艺术表现综合融汇的开启时期,生活用品和观赏性艺术品均蓬勃发展,刺绣施针匀细,具有浓烈而富丽的装饰效果。元代承继宋代遗风,但多为佛教题材。《清秘藏》记载元人刺绣时称:“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明清时,除了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外,民间地方绣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更是独具特色,被称为“四大名绣”,其中又以苏绣最负盛名。
  苏绣在明代顾绣基础上发展而来。清朝中叶,苏绣业还曾先后建“顾公祠”及“文锦公所”,供奉顾绣的创始者顾名世为刺绣业的祖师爷,可见苏绣与顾绣的承袭关系颇为亲近。
  苏绣与顾绣不仅在地缘上联系密切,在技法上也有着亲近的关系。苏绣汲取了顾绣中远至唐宋宫廷的刺绣技法,发展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的风格特点。从苏绣与顾绣紧密的历史渊源看,欣赏明清刺绣艺术时,必会记起一位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关键人物,那就是前承顾绣传统、后传仿真绣法的沈寿。沈寿以“新意运旧法”,为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刺绣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沈寿(1874—1921年),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宧,吴县(今苏州)人。因为绣斋称天香阁,所以别号天香阁主人。她曾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誉为“针神”。因幼年受家庭艺术熏陶,沈寿八岁时即绣制《鹦鹉图》,得到亲友称赞。1906年,她曾去日本观摩考察美术学校的教学情况。在日本,沈寿看到用光影表现的美术绣品,很受启发,为她以后创成“仿真绣”打下了基础。次年五月,沈寿担任农工部绣工科(皇家绣工学校)总教习。1910年,沈寿奉命任南洋劝业会绣品审查官,会中与南通状元、时任实业部长的张謇结识,张謇十分器重沈寿的才华。……1914年,沈寿应张謇之邀于南通授绣,后积劳成疾,张謇恐其技艺失传,便在沈寿养病期间,由沈寿口述,张謇记录、整理,历经几月,写成《雪宧绣谱》。
  《雪宧绣谱》是沈寿四十年刺绣艺术实践的总结。中国刺绣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却因种种原因,缺少必要的理论总结。《雪宧绣谱》的产生弥补了这一空缺。此书共八卷,详细叙述了刺绣的工具、工序、针法、绣要、绣者需注意的事项和应持有的态度,以及绘画书法与刺绣的关系等,层析分明,内容全面,并在针法及绣要两卷中讲到仿真绣法的运针及配色技巧。
  《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采用多种稿本互校,按照原文、注释、白话译文三者应照体例编译而成。正文各重要部分相关地方配有辅助性插图,以利读者深入了解;部分内容作了必要延伸,以强化阅读的品味情趣。此外,《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在全面阐释《雪宧绣谱》原貌的基础上,汇集了各地方绣种、少数民族绣种中的代表,从绣品的针法运用、图案风格、色彩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让读者在尺幅间领略到中国刺绣艺术的深广魅力。因苏绣与顾绣的特殊关系,书后另附《顾绣考》,以便有心读者悉心查考。
  ……

前言/序言


原?序

自《虞书》〔1〕言会绣〔2〕,为绣之肇始。顾孔〔3〕《传》〔4〕离绣〔5〕为二,而郑〔6〕注训〔7〕为刾〔8〕,以为绣之事。贾氏〔9〕疏《考工记》〔10〕,主郑说焉,于义为通 。汉时《司空》篇〔11〕亡,《考工》识周所尚之大数〔12〕,终以画缋〔13〕,而致详于会绣之色。是以《诗》人美周公曰绣裳,美秦襄公曰绣裳,甚至六币和诸侯之好,俪琥以绣〔14〕,亦可见周绣之文于虞矣〔15〕。汉唐以来,言绣夥〔16〕甚,未有能名其家。间有之,若世所称吴赵夫人〔17〕、魏薛灵芸、卢眉娘者,薛非绣而卢无传法。(王嘉《拾遗记》〔18〕:“薛夜来妙于针工,恒处深帷,不用灯烛之光,裁制立成,宫中号为针神。”据此则非专言绣。苏鹗《杜阳杂编》〔19〕:“顺宗永贞元年,南海〔20〕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日食胡麻二三合。元和中,度以黄冠〔21〕,放归南海,赐号逍遥。卒仙去,是神异一流。)世近有可说者,则上海顾氏露香园之绣〔22〕。得其一幅者,往往列诸彝鼎〔23〕,珍若璆璧〔24〕。顾〔25〕其法若何,士大夫所不能知也,虽能绣之女子,亦不必能说。今世觇〔26〕国者,翘美术为国艺之楚,而绣当其一。

日本之为是者,猎〔27〕我旧制,会以新法,一冶而百辟,一日而千里,而我绣之钝〔28〕,等于百工〔29〕也。清以宣统元年,开南洋劝业会〔30〕,骈罗百货,俾厉以磨〔31〕。由是湘、鲁、江、浙之绣,四面而集。謇长审查,而部〔32〕以绣工科总教习吴县女士沈寿专审查绣品。自京师至,张所绣《意大利后象》〔33〕于会,精绝为世所未有。謇适得露香绣董书大屏,属别〔34〕真赝,寿展首帧,即曰:“此露香园绣也。”问何以知?曰:“以针法知之。”继闻其审查精覈〔35〕持正,不轻假借〔36〕,为所否者亦翕然〔37〕,则重其人甚。明年送一女生于京师,从之学。又明年辛亥,京师绣科罢散。寿旋天津,教绣自给。謇恐其艺之不果〔38〕传也,则于南通女师范学校,附设绣工,延〔39〕寿主任,始识其人。间叩〔40〕所谓针法,纷纭连犿〔41〕,猝不易晓。未几寿病,病而剧,謇益惧其艺之不传而事之无终也,则借以宅,俾之养病。病稍间〔42〕,则时时叩所谓法。寿之言曰:“我针法非有所受也,少而学焉,长而习焉,旧法而已。既悟绣以象物,物自有真,当放真〔43〕。既见欧人铅油之画,本于摄影〔44〕。影生于光,光有阴阳,当辨阴阳。潜神凝虑,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既又一游日本,观其美术之绣,归益有得。久之久之,遂觉天壤之间,千形万态,但入吾目,无不可入吾针,即无不可入吾绣。”謇闻其言而善〔45〕焉,以为一艺事也,而有精微广大之思。而沈寿一女子,于绣得之也,乃属其自绣之始迄于卒。一物一事,一针一法,审思详语,为类别而记之。日或一二条,或二三日而竟一条。次为程〔46〕以疏其可传之法,别为题以括其不可传之意,语欲凡女子之易晓也,不务求深,术欲凡学绣之有征也,不敢涉诞。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出,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

嗟夫!莽莽中国,独阙工艺之书耳。习之无得者不能言,言之无序者不能记,记之或诬或陋或过于文,则不能信与行。一人绝艺,死便休息。而泯焉无传者,岂不以是。伊古以来,凡能成一艺之名,孰不有其独运之深心,与不可磨之精气。而浮沤霅电〔47〕,瞬息即逝,徒留其存亡疑似之名,而终无以禅其深造自得之法,岂非生人之大憾,而世世所谓至不幸,绣云乎哉!謇为是,辄以是寄古今无涯之悲,宁独以慰寿舒其幽忧,而偿其传授之劳也。寿有独立足以传之之艺,故从金石书妇女特例。书曰吴县沈寿。

张?謇

〔1〕《虞书》:《尚书》的第一部分,记录尧、舜、禹时期的有关历史。主要章目有《尧典》《舜典》《大禹谟》《益稷》等。

〔2〕会绣:会,同“绘”,彩绘;绣,彩绣。

〔3〕孔:指孔子后裔孔安国。

〔4〕《传》:孔安国所撰的《尚书传》。孔安国曰:“葛之精者曰。五色备曰绣。”

〔5〕绣:,一种用葛纤维织成的细布;绣,指具有黑、白、青、赤、黄五种颜色的纹样。

〔6〕郑:指郑玄,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他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注书有《周易》《尚书》等。

〔7〕训:解释。

〔8〕刾:同“刺”。

〔9〕贾氏:指贾公彦,唐代学者。著有《周礼义疏》《仪礼义疏》。

〔10〕《考工记》: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编撰的手工艺专著,也是研究手工艺的最早专著。书中记载了六门工艺的三十个工种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11〕《司空》篇:原属《周礼》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工程建设及水渠、土地、水利等。

〔12〕大数:大,重要;数,技术。指重要的科学及手工艺技术。

〔13〕画缋:在织物或服装上用的颜料或染液描绘图案的方法。缋,同“绘”。《考工记》中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后素功。”

〔14〕六币和诸侯之好,俪琥以绣:币,玉器;俪,成双成对;琥,古代雕琢成虎形的玉器。此句意为:在诸侯之间以示友好的六种玉器中,成对的虎形玉器要以刺绣来相配。

〔15〕周绣之文于虞矣:文,花纹。周代天子衮服上所绣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种花纹,都是从虞舜时代流传下来的。

〔16〕夥:多。

〔17〕吴赵夫人:三国时期吴国的赵夫人,即孙权的夫人。相传赵夫人有“三绝”:针绝、机绝、丝绝,织锦、刺绣和胶丝作轻幔都是她的绝活。

〔18〕《拾遗记》: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集,为东晋王嘉所著。其主要内容为杂录和志怪,以宣传神仙方术为重,多荒诞不经。

〔19〕《杜阳杂编》:唐代苏鹗撰写的笔记小说集。全书共三卷,记载了从唐代宗到唐懿宗十朝的事情,多是对海外奇珍异宝的叙述。

〔20〕南海:县名,隶属广东省。

〔21〕黄冠:黄色的束发之冠,为道士的冠饰,后代指道士。

〔22〕顾氏露香园之绣:上海的著名刺绣,简称顾绣、 露香园绣。

〔23〕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

〔24〕璆璧:璆,美玉之意;璧,一种扁平、圆形且带孔的玉器,二者都极其珍贵。

〔25〕顾:但是。

〔26〕觇:评量、测量。

〔27〕猎:搜求,追求。

〔28〕钝:迟钝、笨拙,此处意为缓慢之意。

〔29〕百工:中国古代掌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成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行业的总称。

〔30〕南洋劝业会:我国历史上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博览会。其宗旨是“开风气而劝工商”“以振兴实业,开通民智”。张謇在叙中误将时间记为“宣统元年”。

〔31〕骈罗百货,俾厉以磨:骈罗,聚集;俾,使达到某种效果;磨,磨合。此处意为:聚集各种货品,以便于众人能够更好地相互磨合,达到更高的水平。

〔32〕部:指清朝时的农工商部。

〔33〕《意大利后象》:指沈寿在宣统三年(1911)绣成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清政府将其作为国礼赠送给意大利。

〔34〕属别:鉴别。

〔35〕精覈():仔细对照审核。

〔36〕假借:宽容,容忍。

〔37〕翕然:一致称赞。此处是指对审查结果心悦诚服。

〔38〕果:饱足;充分的。

〔39〕延:聘请。

〔40〕叩:询问,请教。

〔41〕纷纭连:多而杂乱,变化不断。

〔42〕间:同“闲”,空闲时间。

〔43〕放真:放,同“仿”,模仿。放真,即模仿真实的物象。

〔44〕摄影:此处是指写实而非一般的摄影相片。

〔45〕善:爱惜。

〔46〕程:法度,法规。

〔47〕浮沤霅电:浮沤,水泡;霅,倏忽之意。浮沤霅电,比喻时间短暂。

《尚书.虞书》中提到彩绘和彩绣,这是关于刺绣最早的记载。孔安国的《尚书传》中将、绣定义为:为细葛布,绣为五色纹样。而郑玄则把解释为刺,认为与绣是一回事。贾公彦注释《考工记》时,主张以郑玄的说法为准,在道理上说得通。汉代时《周礼》中的《司空》篇早已佚失。西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以《考工记》补入《周礼》,代替了《司空》篇的位置。《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的重大科学技术,书中在最后部分提到了在织物和衣服上描绘图案的方法,并详细记载了彩绘和彩绣的颜色。《诗经》中赞美周公时提到绣裳,赞美秦襄公时也提到绣裳,甚至在调和诸侯间友好关系时,被作为礼物的六种玉器中,成对的虎形玉器也要用刺绣来搭配。由此可知,周代刺绣的纹样都是虞舜时代流传下来的。汉唐以来,关于刺绣的言论很多,但却未能形成一家之言。其间也出现了世人所熟知的三国时期吴国的赵夫人、魏国的薛灵芸和唐代的卢眉娘。但薛灵芸并不专攻刺绣,而卢眉娘的技法也没有传下来。近代在刺绣方面值得一提的,要数上海顾氏露香园的刺绣。有人若得到一幅露香园绣品,都会把它和青铜彝鼎放在一起,像美玉一样珍藏。但是其具体的刺绣方法是怎样的,士大夫之类就不得而知了,甚至连擅长刺绣的绣女也难以参透。今世评量一个国家,把美术成就当成文化水平的指针,而刺绣正是美术中的一个分支。

日本的刺绣,是在采取我国旧制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新的技法,创新后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发展迅速。而我国的刺绣事业与其他各种行业一样,并没有太大的进展。清宣统元年(实为清宣统二年,即1910年)召开了南洋劝业会,聚集各种货品,供人们互相观摩学习。而湖南、山东、江苏、浙江的刺绣也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这次盛会由我负责总审查,农工商部则派绣工科总教习沈寿女士专门审查绣品。沈女士从京城赶来,在会场上挂起了她绣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此绣精妙绝伦,世间绝无仅有。我当时偶然得到一幅露香园绣的董其昌书法屏风,拿来让她为我辨别真伪。沈女士展开首面便说:“这是露香园的绣品。”我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她说:“从针法便可以判断出来。”后来,我听说她在审查绣品时态度严谨、一丝不苟,被淘汰的人没有一个不服气的,因此对她越发尊重。第二年,我送了一名女学生到京城向她学习刺绣。再过了一年,正逢辛亥革命,京城绣工科解散,沈女士便去了天津,并以教授刺绣维持生计。我担心她的技艺不能流传于后世,便在南通女子师范学堂附设了绣工科,聘请她任主要职务,这才慢慢和她熟悉起来。有时我会向她请教,但是刺绣的针法复杂多变,不容易掌握。不久,沈女士生病,日益严重,我越发担心她的绣艺不能流传,便把我的住宅借给她养病。在她病情好转的间歇,我常常请教她刺绣的方法。沈女士说:“我的刺绣方法不是谁传授的,而是从小学习、长大后长期练习的结果,都只是传统的方法而已。在此过程中,我悟得刺绣的精髓应该逼真,事物都有它们的真实面貌,应该在刺绣中得到还原。后来我见到欧洲的素描和油画,发现它们都来源于捕捉到的真实影像。真实影像来源于光线,光线有阴阳向背,应当认真辨别。我经常思考,将悟得的新道理运用到旧的方法里,并逐渐有了突破。后来我到日本游历,观摩他们的美术刺绣,回来后又有所得。久而久之,就觉得天地之间各种各样的事物形态,凡是我能看到的,都可以用针描绘,通过刺绣展现出来。”听了她的这番话后,我更加珍视刺绣工艺,没想到一门小小的工艺,居然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内涵。沈女士在刺绣方面有如此的造诣和心得,我便请她讲述刺绣的来龙去脉,包括其中的一物一事,一针一法,她都认真思考并详细解释,这时我便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我每日记录一二条或者两三日才记录一条。然后依次整理章节内容,梳理出她传授的方法,难以传达的内容则另外标注。记录时,语言力求浅显避免深奥难懂,以便能够让普通的女子领悟;技术上也希望让学习刺绣的人有所参考,不敢流于荒诞。历经几个月,我终于完成绣谱初稿,在完善过程中仍不断请教,细细审核,反复修改。如此一来,没有一字不是我亲笔记录,也没有一句话不是出自沈女士之口。

唉!泱泱中国,却偏偏缺乏工艺方面的书籍。学习技艺没有心得的人说不出什么道理,语言没有条理的人也不能记载成书,又或者记录不实、太简单或是不够浅显易懂,这些因素,都使人难以信服,更无法指导操作。身怀绝技的人一旦故去,技艺便会中断。而技艺得不到流传不都是因为这些原因吗?自古以来,但凡能够以一技成名的人,哪个不是匠心独具,而又秉持了一种坚毅的信念。但是最后他们也如同泡沫雷电一样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些生平事迹的疑惑,而不是他们深思熟虑、久经练习而得来的方法本领,这难道不是世人最大的遗憾吗?刺绣这门技术就是这样啊!我写这篇序文,借此机会来抒发古往今来的无限悲叹,而并非只是为了慰藉沈女士的幽忧之情,回报她传授技艺的辛劳。沈女士有独到而足以传世的技艺,因此我将她和她的技艺记入史册,作为妇女的特例,题名为吴县沈寿。

张?謇



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 简介 《雪宧绣谱》是一部中国传统刺绣的经典著作,此次修订版以珍贵的手绘彩图为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呈现了博大精深的雪宧绣技艺。本书不仅是刺绣爱好者学习技法的宝库,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及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传承与创新 雪宧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的重要分支,以其精湛的针法、细腻的绣线、生动的图案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刺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力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对雪宧绣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展现。修订版的出版,旨在将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并鼓励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让古老的雪宧绣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内容亮点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详实的内容和精美的图例。 技法解析,细致入微: 书中对雪宧绣的各种针法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从最基础的平针、打籽、滚针,到更为复杂的绣法,都配以清晰的步骤图解。每一种针法都不仅仅是技法的罗列,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其在不同图案和部位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组合达到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例如,对于表现动物的毛发,会细致讲解如何运用不同方向和密度的针法来模拟其蓬松或顺滑的质感;对于表现花卉的层次感,则会展示如何通过疏密、深浅不同的针法来营造立体感和光影效果。 图案意蕴,文化溯源: 雪宧绣的图案并非随意创作,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寓意。本书深入探究了雪宧绣常用图案的文化渊源,例如,牡丹象征富贵吉祥,莲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龙凤代表皇权与祥瑞。这些图案不仅是美的载体,更是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道德观念的体现。通过对这些图案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经典绣品,典藏呈现: 本书收录了大量精选的雪宧绣经典作品,每一幅作品都经过细致的扫描和高清呈现。这些绣品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代表性风格,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欣赏范本。无论是细节的处理,还是整体的构图,都极具艺术价值。读者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传世之作,领略雪宧绣的巅峰之美,并从中汲取灵感。 手绘彩图,直观生动: 本次修订版的最大亮点便是其精美的手绘彩图。与电脑绘制的插图不同,这些手绘图更具艺术的温度和生命的灵动。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都展现了艺术家对雪宧绣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这些彩图不仅直观地展示了针法的走向和色彩的搭配,更赋予了绣品本身的情感和生命力。每一张图都仿佛在诉说着刺绣背后的故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绣房,亲眼目睹绣娘们巧手生花的过程。 工艺流程,完整呈现: 从绣线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到底料的准备、图案的构思,再到最终的装裱,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建立起对整个刺绣流程的清晰认知;对于有经验的绣者而言,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工艺技巧和思路。例如,在颜色的搭配上,会分析不同颜色组合所能产生的视觉效果,以及如何运用色彩的深浅和饱和度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 适用人群 刺绣爱好者: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绣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宝贵的学习资源和创作灵感。 传统文化研究者: 本书为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民俗、艺术的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学术参考。 设计师和艺术家: 丰富的图案元素和精湛的技法,能为当代设计和艺术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收藏家: 本书本身即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结语 《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是一本凝聚着匠心与智慧的传世之作。它不仅是一本技法教程,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的艺术画卷。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传承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雪宧绣技艺在新的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初拿到书时,就被其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古典而雅致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个绣线飞舞、香气氤氲的年代。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细腻入微的手绘彩图,每一幅都如同艺术品般,色彩鲜活,线条流畅,仿佛能感受到绣娘指尖的温度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这些图谱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审美的独特理解,巧妙地融入到针线之间。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不同针法、不同绣线运用方式的细致描绘,从最基础的平绣、抢针,到更复杂的打籽绣、盘金绣,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条理清晰,配以生动的插图,即使是零基础的初学者也能大致领略其精髓。书中对不同绣种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也有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中国刺绣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书中对苏绣的细腻婉转、湘绣的泼辣生动、粤绣的精巧繁复、蜀绣的严谨大气,都进行了独到的阐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刺绣的盛宴,感受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修订版”的字样更是让我充满期待,相信在原有的基础上,会有更多创新和完善,能为现代的刺绣爱好者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艺教程,更是一本艺术品,一本历史书,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百科全书,我对此深感满意,并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刺绣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拿到《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这本书,我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更多的是一种被深深触动的感动。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怀有极大热情的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带我走进刺绣世界,并且能够让我感受到其中韵味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甚至远远超越了我的想象。首先,它的“手绘彩图”部分,简直就是点睛之笔。我一直认为,对于刺绣这种视觉与触觉并存的艺术形式,文字的描述终究是有限的,而一幅幅生动逼真的手绘图,则能够以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展现针法的变化、色彩的搭配以及绣线的质感。书中那些精心绘制的图案,无论是由远及近的景物,还是人物的眉眼神情,亦或是花鸟的栩栩如生,都饱含着创作者的心血与巧思,每一笔都充满了灵气。我反复摩挲着这些图,仿佛能听到针尖划过布料的声音,感受到丝线在指尖穿梭的细腻触感。而且,书中对于不同绣法,例如锁针、滚针、施针等,都配有详细的图解,并且将关键步骤进行放大和突出,使得即便是一个初学者,也能清晰地理解其操作要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融入了对不同主题刺绣的探讨,比如山水、人物、花卉等,并分析了它们在色彩运用、构图安排以及意境营造上的独到之处。这让我明白,刺绣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叠加,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体现。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技艺的传授,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审美的高度。

评分

《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呈现方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让我沉浸其中、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书籍,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雪宧绣谱”这个名字本身,它透着一股古朴而神秘的气息,仿佛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刺绣往事。而“手绘彩图修订版”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因为我深信,对于刺绣这种需要细致入微的艺术,图文并茂是最好的呈现方式。打开书页,我便被那些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手绘彩图所震撼。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插图,更是对刺绣技艺的生动演绎。我仔细地观察着每一幅图,从丝线的粗细、颜色的过渡,到针法的走向、光影的描绘,都力求做到极致。书中对各种经典绣法,如平绣、打籽绣、盘金绣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图解和讲解,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绣娘就在我眼前亲自示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绣法在不同图案上的应用案例的展示,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如何将某种技法运用到具体的创作中,从而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此外,书中对不同地域刺绣风格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了解到苏绣的雅致、湘绣的生猛、粤绣的华丽,以及蜀绣的精巧,每一种都独具特色,令人赞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艺手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刺绣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评分

拿到《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这本书,我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翻开了它。作为一个从小就对一切手工技艺充满向往,尤其是对那些凝聚了时光和匠人精神的中国传统工艺情有独钟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近期最大的惊喜。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刺绣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缝缝补补,更是将艺术、情感、历史和文化融为一体的东方智慧。这本书的“手绘彩图”部分,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我一直对那些冰冷的线条图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而书中那些细腻、生动、色彩饱满的手绘图,则瞬间拉近了我与刺绣艺术的距离。每一幅图都仿佛被注入了生命,无论是花朵的娇嫩欲坠,还是飞鸟的灵动展翅,抑或是人物的温婉含蓄,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我反复揣摩着图上的每一处细节,从丝线的走向、色彩的晕染,到光影的明暗变化,都能从中领略到作者的用心和功力。书中对不同针法,如平针、滚针、施针、乱针等,都配有非常详尽的图解,并且标注了下针的位置、方向以及力度,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绣例的拆解分析,它不仅仅是展示最终成品,更是将创作的过程,将每一根丝线如何编织出灵魂,是如何一步步将想象变成现实的,都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刺绣艺术的生命力。这本书,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绣娘,用她温柔的手,向我讲述着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刺绣故事。

评分

《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这本书,如同一扇窗,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奇妙世界。作为一名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抱有深深的敬意,而刺绣,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本书的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雪宧绣谱”带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色彩,仿佛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刺绣历史。“手绘彩图修订版”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坚信,对于刺绣这种需要视觉化理解的艺术,生动的手绘图将是最好的向导。翻开书页,我立刻被那些精美的彩图所吸引。每一幅图都如同精心绘制的画作,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细节之处更是逼真得令人惊叹。我仿佛能感受到丝线在指尖的触感,能闻到淡淡的墨香和色彩的芬芳。书中对各种刺绣针法,例如平绣、锁绣、滚绣、打籽绣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并配以清晰的手绘图示,每一个步骤都一目了然,让我这个几乎没有刺绣基础的人,也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奥妙。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图案的刺绣讲解,比如如何用不同的针法表现花瓣的层次感,如何用色彩的渐变勾勒出光影的效果,这些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艺教程,更是一本艺术鉴赏的指南,让我对中国传统刺绣的审美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刺绣不仅仅是手工的技巧,更是情感的表达,是文化的传承,是东方美学的精髓所在。

评分

对于《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这本书,我只想用“惊喜连连”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作为一名曾经尝试过几次刺绣,但总是不得其法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教会我,并且让我爱上刺绣的书。这本书,无疑就是我苦苦寻觅的那个答案。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手绘彩图”的质量。我之前看过很多刺绣书籍,大多使用的是照片或者线条图,虽然也能看懂,但总觉得缺乏一种艺术的温度。而这本书中的手绘彩图,色彩饱满,线条细腻,仿佛每一个针脚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复杂针法的图解,不仅仅是线条的演示,更有色彩的区分和光影的描绘,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如何通过不同的下针方式和色彩组合,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我反复翻阅着那些花卉、鸟兽的图案,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我仿佛能闻到花香,听到鸟鸣。其次,书中对不同绣法的讲解也十分到位。从最基础的平绣、抢针,到更具表现力的打籽绣、盘金绣,书中都进行了清晰的图文结合的讲解。我尝试着书中介绍的一些简单针法,发现真的能够运用自如,并且很快就看到了初步的效果,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不同绣种的特点和应用,比如苏绣的细腻,粤绣的华丽,让我对中国刺绣的丰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技艺,更点燃了我对刺绣艺术的热情,让我看到了将传统之美融入现代生活的无限可能。

评分

《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发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传统文化,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品味的,而刺绣,恰恰是这种需要匠心和沉淀的艺术。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书名中“雪宧绣谱”所吸引,它仿佛带着一种古老而宁静的韵味,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而“手绘彩图修订版”更是让我欣喜若狂,我深信,对于刺绣这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艺术,生动逼真的手绘图,是最好的诠释方式。翻开书页,我便被那些精美绝伦的彩图所震撼。每一幅图都如同出自名家之手,色彩丰富,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感受到丝线的质感,能听到针尖划过布料的细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针法的分解图,每一个下针点、每一条线段的走向都清晰可见,配以生动的色彩渲染,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针法。我尝试着书中介绍的一些简单针法,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让我感受到了从无到有的创造乐趣。书中对各种图案的讲解,更是将技艺与美学完美结合,比如如何通过丝线的粗细变化来表现花瓣的层次,如何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营造意境,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艺教程,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美学和生活哲学的启示录,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刺绣艺术的魅力所在。

评分

《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她温柔而坚定的双手,向我展示了中国传统刺绣的博大精深。我一直对那些充满东方韵味的传统手工艺情有独钟,而刺绣,更是我心中那份关于精致、关于传承的美好向往。这本书的书名“雪宧绣谱”,就给我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仿佛能闻到一丝丝陈年的墨香和丝线的芬芳。“手绘彩图修订版”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深信,文字的描述终究是有限的,而生动逼真的手绘图,才能真正地传达刺绣的精髓。翻开书页,我立刻被那些栩栩如生的彩图所吸引。每一幅图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色彩丰富,细节处理得丝丝入扣,无论是花朵的娇艳欲滴,还是飞鸟的栩栩如生,都仿佛跃然纸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针法的图解,每一个下针的方向、角度、力度都标注得非常清楚,并且通过色彩的变化来模拟丝线的实际效果,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尝试着书中介绍的一些简单针法,发现真的能够很快掌握,并且看到了初步的成效,这让我信心倍增。书中对不同主题的刺绣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了解到如何通过刺绣来表现山水的情韵,如何通过刺绣来刻画人物的内心,这些都让我对刺绣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艺的传授,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深度探索,让我感受到了刺绣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

《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觉珍贵。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真正领略到刺绣艺术魅力的书籍,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甚至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初拿到书,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仿佛握住了一件珍贵的文物。书名“雪宧绣谱”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神秘而古老的东方韵味,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而“手绘彩图修订版”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我一直认为,刺绣这种视觉艺术,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就是精美的插图,而书中那些细腻、逼真、色彩饱满的手绘彩图,简直就是点睛之笔。每一幅图都如同艺术家倾注心血的画作,无论是花卉的细腻纹理,还是人物的生动神态,亦或是景物的意境深远,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反复摩挲着图中的每一丝线条,每一个色彩的渐变,仿佛能感受到绣娘指尖的温度和对美的执着追求。书中对各种刺绣针法的讲解,更是详尽而清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复杂针法的图解,不仅仅是线条的勾勒,更有色彩的区分和阴影的描绘,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针法的运用技巧。我尝试着书中介绍的一些简单针法,发现真的能够很快掌握,并且看到了初步的成效,这让我对刺绣艺术充满了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艺的传授,更是一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深度解读,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刺绣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评分

《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雪宧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惊喜和收获的一本书。作为一名一直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充满好奇,并且对一切精美事物有着天然偏爱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书名“雪宧绣谱”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典雅的气息,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一段关于刺绣的传奇故事。“手绘彩图修订版”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坚信,对于刺绣这种需要视觉化理解的艺术,生动的手绘图是最好的向导。翻开书页,我便被那些精美绝伦的彩图所深深吸引。每一幅图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细节之处更是逼真得令人惊叹。我仿佛能感受到丝线在指尖的触感,能闻到淡淡的墨香和色彩的芬芳。书中对各种刺绣针法的讲解,更是详尽而清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针法的图解,每一个下针点、每一条线段的走向都清晰可见,并且通过色彩的变化来模拟丝线的实际效果,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尝试着书中介绍的一些简单针法,发现真的能够很快掌握,并且看到了初步的成效,这让我信心倍增。书中对各种图案的讲解,更是将技艺与美学完美结合,比如如何通过丝线的粗细变化来表现花瓣的层次,如何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营造意境,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艺的传授,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美学和生活哲学的启示录,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刺绣艺术的魅力所在,并且激发了我动手尝试的强烈愿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