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全新修訂的《雪宧綉譜》,延續“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係列風格,對原作采用“文言、注釋、譯文“三段式結構,並根據文中所描述的具體技藝技術,配以白描手繪圖譜。同時以附錄的形式,收錄湘、粵、蜀三大綉種和各其他地方綉種、少數民族綉種。這樣的編排,充分考慮瞭讀者朋友們鑒賞、學習中國傳統刺綉綉品及技藝的需求,豐富瞭圖書的可閱讀性和欣賞性。
刺綉是中國女紅藝術中的重要門類,清代四大名綉更是將刺綉技藝推嚮瞭*緻。蘇綉之精細、雅潔,湘綉之鮮艷、豪放,粵綉之飽滿、濃鬱,蜀綉之精巧、神奇,一直為世人所推崇。其中,尤以蘇綉為盛。
《雪宧綉譜》為中國*一部刺綉理論專著,作者集畢生的刺綉技藝,係統地論述瞭有四韆年曆史的蘇綉藝術精華。全書分綉具、綉事、針法、綉要、綉品、綉通等捲,詳細闡述瞭蘇綉十八種針法的運用,以及審勢、配色、求光等刺綉要領。
譯注者在整理原著時,補入瞭湘、粵、蜀三大綉種及更多民間特色綉種,以詳細剖析傳統刺綉的廣博內涵,力求使之成為學習和鑒賞傳統刺綉的更完備讀本。
瀋壽(1874—1921年),原名瀋雲芝,字雪君,號雪宧,吳縣(今蘇州)人。因為綉齋稱天香閣,所以彆號天香閣主人。她曾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譽為“針神”。因幼年受傢庭藝術熏陶,瀋壽八歲時即綉製《鸚鵡圖》,得到親友稱贊。1906年,她曾去日本觀摩考察美術學校的教學情況。在日本,瀋壽看到用光影錶現的美術綉品,很受啓發,為她以後創成“仿真綉”打下瞭基礎。次年五月,瀋壽擔任農工部綉工科(皇傢綉工學校)總教習。1910年,瀋壽奉命任南洋勸業會綉品審查官,會中與南通狀元、時任實業部長的張謇結識,張謇十分器重瀋壽的纔華。1911年,瀋壽的刺綉作品《意大利皇帝像》和《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在意大利都朗賽會中獲優等奬和“世界至大榮譽*高級卓越奬”。意大利贈瀋壽“*高級聖母利寶星”“鑽石時針”各一枚。1914年,瀋壽應張謇之邀於南通授綉,後積勞成疾,張謇恐其技藝失傳,便在瀋壽養病期間,由瀋壽口述,張謇記錄、整理,曆經幾月,寫成《雪宧綉譜》。
齣版說明 / 1
黼黻綉 閨閣雅藝(代序)/ 3
原 ?序 / 6
綉備??綉之具...................................................... (1)
綳 / ?架 / ?剪 / ?針 / 附輯:綉綳 / 3?綉架 / 6?綉剪 / 7?綉針 / 8
補輯:綉地 / 9??綉綫 / 11??綉件裝飾物 / 13
引綉??綉之事........................................................ (15)
剪綫 / ?劈綫 / ?剪針 / ?浥水 / 補輯:刺綉工序 / 20
針??法................................................................... (35)
齊針 / ?搶針 / ?單套針 / ?雙套針 / ?紮針 / ?
鋪針 / ?刻鱗針 / ?肉入針 / ?打子針 /
羼針 / ?接針 / ?繞針 / ?刺針 / ??針 /
施針 / ?鏇針 / ?散整針 / ?虛實針 /
附輯:齊針 / 37 搶針 / 40 套針 / 43 紮針 / 51
鋪針 / 52 刻鱗針 / 56 肉入針 / 61
打子針 / 63??羼針 / 64 接針 / 67 繞針 / 69
刺針 / 70??針 / 72??施針 / 74??鏇針 / 76
散整針 / 77??虛實針 / 80
補輯:其他常用針法 / 81
辮子股 / 盤金綉 / 納紗綉 / 平金綉 / 雞毛針 / 戳紗綉 / 網綉
剪貼綉 / 變體綉 / 十字綉 / 亂針綉 / 珠綉 / 滾針
綉??要................................................................... (93)
審勢 / ?配色 / ?綫色 / ?求光 /
肖神 / ?妙用 / ?縝性 / ?
補輯:綉稿構圖 / 96??附綫色類目錶 / 111??色彩運用 / 115綉??品 (129)
綉姿 / ?綉德 / 131?綉節 /
綉??通................................................................. (133)
/ 135/ 158/ 175........................................................... (195)
付印題記 / ?顧綉之起源 / ?顧綉之傳布 /
顧綉之技能 / ??現存顧綉之名作 / 205付輯:顧綉 / 220
原?序
自《虞書》〔1〕言會綉〔2〕,為綉之肇始。顧孔〔3〕《傳》〔4〕離綉〔5〕為二,而鄭〔6〕注訓〔7〕為刾〔8〕,以為綉之事。賈氏〔9〕疏《考工記》〔10〕,主鄭說焉,於義為通 。漢時《司空》篇〔11〕亡,《考工》識周所尚之大數〔12〕,終以畫繢〔13〕,而緻詳於會綉之色。是以《詩》人美周公曰綉裳,美秦襄公曰綉裳,甚至六幣和諸侯之好,儷琥以綉〔14〕,亦可見周綉之文於虞矣〔15〕。漢唐以來,言綉夥〔16〕甚,未有能名其傢。間有之,若世所稱吳趙夫人〔17〕、魏薛靈蕓、盧眉娘者,薛非綉而盧無傳法。(王嘉《拾遺記》〔18〕:“薛夜來妙於針工,恒處深帷,不用燈燭之光,裁製立成,宮中號為針神。”據此則非專言綉。蘇鶚《杜陽雜編》〔19〕:“順宗永貞元年,南海〔20〕貢奇女盧眉娘,年十四。能於一尺絹上綉《法華經》七捲,字不逾粟粒,而點畫分明。日食鬍麻二三閤。元和中,度以黃冠〔21〕,放歸南海,賜號逍遙。卒仙去,是神異一流。)世近有可說者,則上海顧氏露香園之綉〔22〕。得其一幅者,往往列諸彝鼎〔23〕,珍若璆璧〔24〕。顧〔25〕其法若何,士大夫所不能知也,雖能綉之女子,亦不必能說。今世覘〔26〕國者,翹美術為國藝之楚,而綉當其一。
日本之為是者,獵〔27〕我舊製,會以新法,一冶而百闢,一日而韆裏,而我綉之鈍〔28〕,等於百工〔29〕也。清以宣統元年,開南洋勸業會〔30〕,駢羅百貨,俾厲以磨〔31〕。由是湘、魯、江、浙之綉,四麵而集。謇長審查,而部〔32〕以綉工科總教習吳縣女士瀋壽專審查綉品。自京師至,張所綉《意大利後象》〔33〕於會,精絕為世所未有。謇適得露香綉董書大屏,屬彆〔34〕真贋,壽展首幀,即曰:“此露香園綉也。”問何以知?曰:“以針法知之。”繼聞其審查精覈〔35〕持正,不輕假藉〔36〕,為所否者亦翕然〔37〕,則重其人甚。明年送一女生於京師,從之學。又明年辛亥,京師綉科罷散。壽鏇天津,教綉自給。謇恐其藝之不果〔38〕傳也,則於南通女師範學校,附設綉工,延〔39〕壽主任,始識其人。間叩〔40〕所謂針法,紛紜連犿〔41〕,猝不易曉。未幾壽病,病而劇,謇益懼其藝之不傳而事之無終也,則藉以宅,俾之養病。病稍間〔42〕,則時時叩所謂法。壽之言曰:“我針法非有所受也,少而學焉,長而習焉,舊法而已。既悟綉以象物,物自有真,當放真〔43〕。既見歐人鉛油之畫,本於攝影〔44〕。影生於光,光有陰陽,當辨陰陽。潛神凝慮,以新意運舊法,漸有得。既又一遊日本,觀其美術之綉,歸益有得。久之久之,遂覺天壤之間,韆形萬態,但入吾目,無不可入吾針,即無不可入吾綉。”謇聞其言而善〔45〕焉,以為一藝事也,而有精微廣大之思。而瀋壽一女子,於綉得之也,乃屬其自綉之始迄於卒。一物一事,一針一法,審思詳語,為類彆而記之。日或一二條,或二三日而竟一條。次為程〔46〕以疏其可傳之法,彆為題以括其不可傳之意,語欲凡女子之易曉也,不務求深,術欲凡學綉之有徵也,不敢涉誕。積數月,而成此譜,且復問,且加審,且易稿。如是者再三,無一字不自謇齣,實無一語不自壽齣也。
嗟夫!莽莽中國,獨闕工藝之書耳。習之無得者不能言,言之無序者不能記,記之或誣或陋或過於文,則不能信與行。一人絕藝,死便休息。而泯焉無傳者,豈不以是。伊古以來,凡能成一藝之名,孰不有其獨運之深心,與不可磨之精氣。而浮漚霅電〔47〕,瞬息即逝,徒留其存亡疑似之名,而終無以禪其深造自得之法,豈非生人之大憾,而世世所謂至不幸,綉雲乎哉!謇為是,輒以是寄古今無涯之悲,寜獨以慰壽舒其幽憂,而償其傳授之勞也。壽有獨立足以傳之之藝,故從金石書婦女特例。書曰吳縣瀋壽。
張?謇
〔1〕《虞書》:《尚書》的第一部分,記錄堯、舜、禹時期的有關曆史。主要章目有《堯典》《舜典》《大禹謨》《益稷》等。
〔2〕會綉:會,同“繪”,彩繪;綉,彩綉。
〔3〕孔:指孔子後裔孔安國。
〔4〕《傳》:孔安國所撰的《尚書傳》。孔安國曰:“葛之精者曰。五色備曰綉。”
〔5〕綉:,一種用葛縴維織成的細布;綉,指具有黑、白、青、赤、黃五種顔色的紋樣。
〔6〕鄭:指鄭玄,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大師。他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說,遍注群經,注書有《周易》《尚書》等。
〔7〕訓:解釋。
〔8〕刾:同“刺”。
〔9〕賈氏:指賈公彥,唐代學者。著有《周禮義疏》《儀禮義疏》。
〔10〕《考工記》:中國戰國時期齊國人編撰的手工藝專著,也是研究手工藝的最早專著。書中記載瞭六門工藝的三十個工種的內容,反映瞭當時中國的科技及工藝水平。
〔11〕《司空》篇:原屬《周禮》的一部分,其主要內容包括管理工程建設及水渠、土地、水利等。
〔12〕大數:大,重要;數,技術。指重要的科學及手工藝技術。
〔13〕畫繢:在織物或服裝上用的顔料或染液描繪圖案的方法。繢,同“繪”。《考工記》中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後素功。”
〔14〕六幣和諸侯之好,儷琥以綉:幣,玉器;儷,成雙成對;琥,古代雕琢成虎形的玉器。此句意為:在諸侯之間以示友好的六種玉器中,成對的虎形玉器要以刺綉來相配。
〔15〕周綉之文於虞矣:文,花紋。周代天子袞服上所綉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種花紋,都是從虞舜時代流傳下來的。
〔16〕夥:多。
〔17〕吳趙夫人:三國時期吳國的趙夫人,即孫權的夫人。相傳趙夫人有“三絕”:針絕、機絕、絲絕,織錦、刺綉和膠絲作輕幔都是她的絕活。
〔18〕《拾遺記》:中國古代的誌怪小說集,為東晉王嘉所著。其主要內容為雜錄和誌怪,以宣傳神仙方術為重,多荒誕不經。
〔19〕《杜陽雜編》:唐代蘇鶚撰寫的筆記小說集。全書共三捲,記載瞭從唐代宗到唐懿宗十朝的事情,多是對海外奇珍異寶的敘述。
〔20〕南海:縣名,隸屬廣東省。
〔21〕黃冠:黃色的束發之冠,為道士的冠飾,後代指道士。
〔22〕顧氏露香園之綉:上海的著名刺綉,簡稱顧綉、 露香園綉。
〔23〕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禮器。
〔24〕璆璧:璆,美玉之意;璧,一種扁平、圓形且帶孔的玉器,二者都極其珍貴。
〔25〕顧:但是。
〔26〕覘:評量、測量。
〔27〕獵:搜求,追求。
〔28〕鈍:遲鈍、笨拙,此處意為緩慢之意。
〔29〕百工:中國古代掌管營建製造的工官名稱,後成為各種手工業者和手工行業的總稱。
〔30〕南洋勸業會:我國曆史上開辦最早、規模最大的全國性博覽會。其宗旨是“開風氣而勸工商”“以振興實業,開通民智”。張謇在敘中誤將時間記為“宣統元年”。
〔31〕駢羅百貨,俾厲以磨:駢羅,聚集;俾,使達到某種效果;磨,磨閤。此處意為:聚集各種貨品,以便於眾人能夠更好地相互磨閤,達到更高的水平。
〔32〕部:指清朝時的農工商部。
〔33〕《意大利後象》:指瀋壽在宣統三年(1911)綉成的《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清政府將其作為國禮贈送給意大利。
〔34〕屬彆:鑒彆。
〔35〕精覈():仔細對照審核。
〔36〕假藉:寬容,容忍。
〔37〕翕然:一緻稱贊。此處是指對審查結果心悅誠服。
〔38〕果:飽足;充分的。
〔39〕延:聘請。
〔40〕叩:詢問,請教。
〔41〕紛紜連:多而雜亂,變化不斷。
〔42〕間:同“閑”,空閑時間。
〔43〕放真:放,同“仿”,模仿。放真,即模仿真實的物象。
〔44〕攝影:此處是指寫實而非一般的攝影相片。
〔45〕善:愛惜。
〔46〕程:法度,法規。
〔47〕浮漚霅電:浮漚,水泡;霅,倏忽之意。浮漚霅電,比喻時間短暫。
《尚書.虞書》中提到彩繪和彩綉,這是關於刺綉最早的記載。孔安國的《尚書傳》中將、綉定義為:為細葛布,綉為五色紋樣。而鄭玄則把解釋為刺,認為與綉是一迴事。賈公彥注釋《考工記》時,主張以鄭玄的說法為準,在道理上說得通。漢代時《周禮》中的《司空》篇早已佚失。西漢景帝時,河間獻王劉德以《考工記》補入《周禮》,代替瞭《司空》篇的位置。《考工記》記載瞭周代的重大科學技術,書中在最後部分提到瞭在織物和衣服上描繪圖案的方法,並詳細記載瞭彩繪和彩綉的顔色。《詩經》中贊美周公時提到綉裳,贊美秦襄公時也提到綉裳,甚至在調和諸侯間友好關係時,被作為禮物的六種玉器中,成對的虎形玉器也要用刺綉來搭配。由此可知,周代刺綉的紋樣都是虞舜時代流傳下來的。漢唐以來,關於刺綉的言論很多,但卻未能形成一傢之言。其間也齣現瞭世人所熟知的三國時期吳國的趙夫人、魏國的薛靈蕓和唐代的盧眉娘。但薛靈蕓並不專攻刺綉,而盧眉娘的技法也沒有傳下來。近代在刺綉方麵值得一提的,要數上海顧氏露香園的刺綉。有人若得到一幅露香園綉品,都會把它和青銅彝鼎放在一起,像美玉一樣珍藏。但是其具體的刺綉方法是怎樣的,士大夫之類就不得而知瞭,甚至連擅長刺綉的綉女也難以參透。今世評量一個國傢,把美術成就當成文化水平的指針,而刺綉正是美術中的一個分支。
日本的刺綉,是在采取我國舊製的基礎上,又融閤瞭新的技法,創新後獲得瞭廣泛的傳播,發展迅速。而我國的刺綉事業與其他各種行業一樣,並沒有太大的進展。清宣統元年(實為清宣統二年,即1910年)召開瞭南洋勸業會,聚集各種貨品,供人們互相觀摩學習。而湖南、山東、江蘇、浙江的刺綉也從四麵八方聚集起來。這次盛會由我負責總審查,農工商部則派綉工科總教習瀋壽女士專門審查綉品。瀋女士從京城趕來,在會場上掛起瞭她綉的《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此綉精妙絕倫,世間絕無僅有。我當時偶然得到一幅露香園綉的董其昌書法屏風,拿來讓她為我辨彆真僞。瀋女士展開首麵便說:“這是露香園的綉品。”我問她是怎麼知道的,她說:“從針法便可以判斷齣來。”後來,我聽說她在審查綉品時態度嚴謹、一絲不苟,被淘汰的人沒有一個不服氣的,因此對她越發尊重。第二年,我送瞭一名女學生到京城嚮她學習刺綉。再過瞭一年,正逢辛亥革命,京城綉工科解散,瀋女士便去瞭天津,並以教授刺綉維持生計。我擔心她的技藝不能流傳於後世,便在南通女子師範學堂附設瞭綉工科,聘請她任主要職務,這纔慢慢和她熟悉起來。有時我會嚮她請教,但是刺綉的針法復雜多變,不容易掌握。不久,瀋女士生病,日益嚴重,我越發擔心她的綉藝不能流傳,便把我的住宅藉給她養病。在她病情好轉的間歇,我常常請教她刺綉的方法。瀋女士說:“我的刺綉方法不是誰傳授的,而是從小學習、長大後長期練習的結果,都隻是傳統的方法而已。在此過程中,我悟得刺綉的精髓應該逼真,事物都有它們的真實麵貌,應該在刺綉中得到還原。後來我見到歐洲的素描和油畫,發現它們都來源於捕捉到的真實影像。真實影像來源於光綫,光綫有陰陽嚮背,應當認真辨彆。我經常思考,將悟得的新道理運用到舊的方法裏,並逐漸有瞭突破。後來我到日本遊曆,觀摩他們的美術刺綉,迴來後又有所得。久而久之,就覺得天地之間各種各樣的事物形態,凡是我能看到的,都可以用針描繪,通過刺綉展現齣來。”聽瞭她的這番話後,我更加珍視刺綉工藝,沒想到一門小小的工藝,居然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內涵。瀋女士在刺綉方麵有如此的造詣和心得,我便請她講述刺綉的來龍去脈,包括其中的一物一事,一針一法,她都認真思考並詳細解釋,這時我便分門彆類地記錄下來。我每日記錄一二條或者兩三日纔記錄一條。然後依次整理章節內容,梳理齣她傳授的方法,難以傳達的內容則另外標注。記錄時,語言力求淺顯避免深奧難懂,以便能夠讓普通的女子領悟;技術上也希望讓學習刺綉的人有所參考,不敢流於荒誕。曆經幾個月,我終於完成綉譜初稿,在完善過程中仍不斷請教,細細審核,反復修改。如此一來,沒有一字不是我親筆記錄,也沒有一句話不是齣自瀋女士之口。
唉!泱泱中國,卻偏偏缺乏工藝方麵的書籍。學習技藝沒有心得的人說不齣什麼道理,語言沒有條理的人也不能記載成書,又或者記錄不實、太簡單或是不夠淺顯易懂,這些因素,都使人難以信服,更無法指導操作。身懷絕技的人一旦故去,技藝便會中斷。而技藝得不到流傳不都是因為這些原因嗎?自古以來,但凡能夠以一技成名的人,哪個不是匠心獨具,而又秉持瞭一種堅毅的信念。但是最後他們也如同泡沫雷電一樣消失瞭,留下的隻是一些生平事跡的疑惑,而不是他們深思熟慮、久經練習而得來的方法本領,這難道不是世人最大的遺憾嗎?刺綉這門技術就是這樣啊!我寫這篇序文,藉此機會來抒發古往今來的無限悲嘆,而並非隻是為瞭慰藉瀋女士的幽憂之情,迴報她傳授技藝的辛勞。瀋女士有獨到而足以傳世的技藝,因此我將她和她的技藝記入史冊,作為婦女的特例,題名為吳縣瀋壽。
張?謇
拿到《中國傳統刺綉技藝:雪宧綉譜(手繪彩圖修訂版)》這本書,我懷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翻開瞭它。作為一個從小就對一切手工技藝充滿嚮往,尤其是對那些凝聚瞭時光和匠人精神的中國傳統工藝情有獨鍾的人來說,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我近期最大的驚喜。我一直覺得,中國傳統刺綉擁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縫縫補補,更是將藝術、情感、曆史和文化融為一體的東方智慧。這本書的“手繪彩圖”部分,簡直就是神來之筆。我一直對那些冰冷的綫條圖感到有些力不從心,而書中那些細膩、生動、色彩飽滿的手繪圖,則瞬間拉近瞭我與刺綉藝術的距離。每一幅圖都仿佛被注入瞭生命,無論是花朵的嬌嫩欲墜,還是飛鳥的靈動展翅,抑或是人物的溫婉含蓄,都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我反復揣摩著圖上的每一處細節,從絲綫的走嚮、色彩的暈染,到光影的明暗變化,都能從中領略到作者的用心和功力。書中對不同針法,如平針、滾針、施針、亂針等,都配有非常詳盡的圖解,並且標注瞭下針的位置、方嚮以及力度,這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最寶貴的指導。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綉例的拆解分析,它不僅僅是展示最終成品,更是將創作的過程,將每一根絲綫如何編織齣靈魂,是如何一步步將想象變成現實的,都娓娓道來,讓我感受到刺綉藝術的生命力。這本書,更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綉娘,用她溫柔的手,嚮我講述著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刺綉故事。
評分《中國傳統刺綉技藝:雪宧綉譜(手繪彩圖修訂版)》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發現,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傳統文化,是需要時間和耐心去品味的,而刺綉,恰恰是這種需要匠心和沉澱的藝術。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其書名中“雪宧綉譜”所吸引,它仿佛帶著一種古老而寜靜的韻味,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好奇。而“手繪彩圖修訂版”更是讓我欣喜若狂,我深信,對於刺綉這種視覺衝擊力極強的藝術,生動逼真的手繪圖,是最好的詮釋方式。翻開書頁,我便被那些精美絕倫的彩圖所震撼。每一幅圖都如同齣自名傢之手,色彩豐富,細節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能感受到絲綫的質感,能聽到針尖劃過布料的細語。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針法的分解圖,每一個下針點、每一條綫段的走嚮都清晰可見,配以生動的色彩渲染,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看似復雜的針法。我嘗試著書中介紹的一些簡單針法,效果齣乎意料的好,讓我感受到瞭從無到有的創造樂趣。書中對各種圖案的講解,更是將技藝與美學完美結閤,比如如何通過絲綫的粗細變化來錶現花瓣的層次,如何通過色彩的冷暖對比來營造意境,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藝教程,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美學和生活哲學的啓示錄,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瞭刺綉藝術的魅力所在。
評分《中國傳統刺綉技藝:雪宧綉譜(手繪彩圖修訂版)》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用她溫柔而堅定的雙手,嚮我展示瞭中國傳統刺綉的博大精深。我一直對那些充滿東方韻味的傳統手工藝情有獨鍾,而刺綉,更是我心中那份關於精緻、關於傳承的美好嚮往。這本書的書名“雪宧綉譜”,就給我一種古樸典雅的感覺,仿佛能聞到一絲絲陳年的墨香和絲綫的芬芳。“手繪彩圖修訂版”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深信,文字的描述終究是有限的,而生動逼真的手繪圖,纔能真正地傳達刺綉的精髓。翻開書頁,我立刻被那些栩栩如生的彩圖所吸引。每一幅圖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色彩豐富,細節處理得絲絲入扣,無論是花朵的嬌艷欲滴,還是飛鳥的栩栩如生,都仿佛躍然紙上。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各種針法的圖解,每一個下針的方嚮、角度、力度都標注得非常清楚,並且通過色彩的變化來模擬絲綫的實際效果,這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嘗試著書中介紹的一些簡單針法,發現真的能夠很快掌握,並且看到瞭初步的成效,這讓我信心倍增。書中對不同主題的刺綉講解,也讓我大開眼界,讓我瞭解到如何通過刺綉來錶現山水的情韻,如何通過刺綉來刻畫人物的內心,這些都讓我對刺綉藝術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藝的傳授,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的深度探索,讓我感受到瞭刺綉背後所蘊含的智慧和情感。
評分對於《中國傳統刺綉技藝:雪宧綉譜(手繪彩圖修訂版)》這本書,我隻想用“驚喜連連”來形容我的閱讀體驗。作為一名曾經嘗試過幾次刺綉,但總是不得其法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教會我,並且讓我愛上刺綉的書。這本書,無疑就是我苦苦尋覓的那個答案。首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手繪彩圖”的質量。我之前看過很多刺綉書籍,大多使用的是照片或者綫條圖,雖然也能看懂,但總覺得缺乏一種藝術的溫度。而這本書中的手繪彩圖,色彩飽滿,綫條細膩,仿佛每一個針腳都凝聚瞭作者的心血。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復雜針法的圖解,不僅僅是綫條的演示,更有色彩的區分和光影的描繪,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如何通過不同的下針方式和色彩組閤,來錶現物體的立體感和質感。我反復翻閱著那些花卉、鳥獸的圖案,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我仿佛能聞到花香,聽到鳥鳴。其次,書中對不同綉法的講解也十分到位。從最基礎的平綉、搶針,到更具錶現力的打籽綉、盤金綉,書中都進行瞭清晰的圖文結閤的講解。我嘗試著書中介紹的一些簡單針法,發現真的能夠運用自如,並且很快就看到瞭初步的效果,這極大地增強瞭我的信心。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涉及到瞭不同綉種的特點和應用,比如蘇綉的細膩,粵綉的華麗,讓我對中國刺綉的豐富多樣性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教會瞭我技藝,更點燃瞭我對刺綉藝術的熱情,讓我看到瞭將傳統之美融入現代生活的無限可能。
評分這本《中國傳統刺綉技藝:雪宧綉譜(手繪彩圖修訂版)》真是讓我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想與大傢分享我的閱讀體驗。初拿到書時,就被其精美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一種古典而雅緻的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穿越瞭時光,迴到瞭那個綉綫飛舞、香氣氤氳的年代。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細膩入微的手繪彩圖,每一幅都如同藝術品般,色彩鮮活,綫條流暢,仿佛能感受到綉娘指尖的溫度和對美的極緻追求。這些圖譜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將古人對自然的觀察、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對審美的獨特理解,巧妙地融入到針綫之間。我尤其驚嘆於書中對不同針法、不同綉綫運用方式的細緻描繪,從最基礎的平綉、搶針,到更復雜的打籽綉、盤金綉,每一個步驟都講解得條理清晰,配以生動的插圖,即使是零基礎的初學者也能大緻領略其精髓。書中對不同綉種的曆史淵源、地域特色也有深入的探討,讓我對中國刺綉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比如,書中對蘇綉的細膩婉轉、湘綉的潑辣生動、粵綉的精巧繁復、蜀綉的嚴謹大氣,都進行瞭獨到的闡述,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場刺綉的盛宴,感受著不同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修訂版”的字樣更是讓我充滿期待,相信在原有的基礎上,會有更多創新和完善,能為現代的刺綉愛好者帶來更多的啓發和幫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藝教程,更是一本藝術品,一本曆史書,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百科全書,我對此深感滿意,並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刺綉藝術感興趣的朋友們。
評分《中國傳統刺綉技藝:雪宧綉譜(手繪彩圖修訂版)》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精湛的呈現方式,在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讓我沉浸其中、深入瞭解中國傳統工藝的書籍,而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雪宧綉譜”這個名字本身,它透著一股古樸而神秘的氣息,仿佛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刺綉往事。而“手繪彩圖修訂版”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因為我深信,對於刺綉這種需要細緻入微的藝術,圖文並茂是最好的呈現方式。打開書頁,我便被那些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手繪彩圖所震撼。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插圖,更是對刺綉技藝的生動演繹。我仔細地觀察著每一幅圖,從絲綫的粗細、顔色的過渡,到針法的走嚮、光影的描繪,都力求做到極緻。書中對各種經典綉法,如平綉、打籽綉、盤金綉等,都進行瞭詳盡的圖解和講解,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可見,仿佛綉娘就在我眼前親自示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綉法在不同圖案上的應用案例的展示,這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如何將某種技法運用到具體的創作中,從而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此外,書中對不同地域刺綉風格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讓我瞭解到蘇綉的雅緻、湘綉的生猛、粵綉的華麗,以及蜀綉的精巧,每一種都獨具特色,令人贊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藝手冊,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讓我深切地感受到瞭中國傳統刺綉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
評分拿到《中國傳統刺綉技藝:雪宧綉譜(手繪彩圖修訂版)》這本書,我的心情可謂是五味雜陳,更多的是一種被深深觸動的感動。作為一名長久以來對中國傳統手工藝懷有極大熱情的人,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帶我走進刺綉世界,並且能夠讓我感受到其中韻味的書籍。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所有期待,甚至遠遠超越瞭我的想象。首先,它的“手繪彩圖”部分,簡直就是點睛之筆。我一直認為,對於刺綉這種視覺與觸覺並存的藝術形式,文字的描述終究是有限的,而一幅幅生動逼真的手繪圖,則能夠以最直觀、最形象的方式展現針法的變化、色彩的搭配以及綉綫的質感。書中那些精心繪製的圖案,無論是由遠及近的景物,還是人物的眉眼神情,亦或是花鳥的栩栩如生,都飽含著創作者的心血與巧思,每一筆都充滿瞭靈氣。我反復摩挲著這些圖,仿佛能聽到針尖劃過布料的聲音,感受到絲綫在指尖穿梭的細膩觸感。而且,書中對於不同綉法,例如鎖針、滾針、施針等,都配有詳細的圖解,並且將關鍵步驟進行放大和突齣,使得即便是一個初學者,也能清晰地理解其操作要領。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融入瞭對不同主題刺綉的探討,比如山水、人物、花卉等,並分析瞭它們在色彩運用、構圖安排以及意境營造上的獨到之處。這讓我明白,刺綉不僅僅是簡單的技法疊加,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以及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的體現。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局限於技藝的傳授,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和藝術審美的高度。
評分《中國傳統刺綉技藝:雪宧綉譜(手繪彩圖修訂版)》這本書,如同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讀越覺珍貴。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真正領略到刺綉藝術魅力的書籍,而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所有期待,甚至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初拿到書,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仿佛握住瞭一件珍貴的文物。書名“雪宧綉譜”本身就充滿瞭一種神秘而古老的東方韻味,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遐想。而“手繪彩圖修訂版”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無窮的魅力。我一直認為,刺綉這種視覺藝術,最直觀的錶達方式就是精美的插圖,而書中那些細膩、逼真、色彩飽滿的手繪彩圖,簡直就是點睛之筆。每一幅圖都如同藝術傢傾注心血的畫作,無論是花卉的細膩紋理,還是人物的生動神態,亦或是景物的意境深遠,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反復摩挲著圖中的每一絲綫條,每一個色彩的漸變,仿佛能感受到綉娘指尖的溫度和對美的執著追求。書中對各種刺綉針法的講解,更是詳盡而清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復雜針法的圖解,不僅僅是綫條的勾勒,更有色彩的區分和陰影的描繪,讓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針法的運用技巧。我嘗試著書中介紹的一些簡單針法,發現真的能夠很快掌握,並且看到瞭初步的成效,這讓我對刺綉藝術充滿瞭信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藝的傳授,更是一次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的深度解讀,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瞭刺綉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
評分《中國傳統刺綉技藝:雪宧綉譜(手繪彩圖修訂版)》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驚喜和收獲的一本書。作為一名一直對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充滿好奇,並且對一切精美事物有著天然偏愛的人來說,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一場視覺和心靈的盛宴。書名“雪宧綉譜”本身就帶著一種古老而典雅的氣息,仿佛預示著即將展開一段關於刺綉的傳奇故事。“手繪彩圖修訂版”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堅信,對於刺綉這種需要視覺化理解的藝術,生動的手繪圖是最好的嚮導。翻開書頁,我便被那些精美絕倫的彩圖所深深吸引。每一幅圖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色彩鮮艷,綫條流暢,細節之處更是逼真得令人驚嘆。我仿佛能感受到絲綫在指尖的觸感,能聞到淡淡的墨香和色彩的芬芳。書中對各種刺綉針法的講解,更是詳盡而清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針法的圖解,每一個下針點、每一條綫段的走嚮都清晰可見,並且通過色彩的變化來模擬絲綫的實際效果,這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嘗試著書中介紹的一些簡單針法,發現真的能夠很快掌握,並且看到瞭初步的成效,這讓我信心倍增。書中對各種圖案的講解,更是將技藝與美學完美結閤,比如如何通過絲綫的粗細變化來錶現花瓣的層次,如何通過色彩的冷暖對比來營造意境,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藝的傳授,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美學和生活哲學的啓示錄,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瞭刺綉藝術的魅力所在,並且激發瞭我動手嘗試的強烈願望。
評分《中國傳統刺綉技藝:雪宧綉譜(手繪彩圖修訂版)》這本書,如同一扇窗,為我打開瞭通往中國傳統刺綉藝術的奇妙世界。作為一名對文化藝術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流傳韆年的傳統技藝抱有深深的敬意,而刺綉,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這本書的書名就充滿瞭吸引力,“雪宧綉譜”帶有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色彩,仿佛訴說著一段悠久的刺綉曆史。“手繪彩圖修訂版”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堅信,對於刺綉這種需要視覺化理解的藝術,生動的手繪圖將是最好的嚮導。翻開書頁,我立刻被那些精美的彩圖所吸引。每一幅圖都如同精心繪製的畫作,色彩鮮艷,綫條流暢,細節之處更是逼真得令人驚嘆。我仿佛能感受到絲綫在指尖的觸感,能聞到淡淡的墨香和色彩的芬芳。書中對各種刺綉針法,例如平綉、鎖綉、滾綉、打籽綉等,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講解,並配以清晰的手繪圖示,每一個步驟都一目瞭然,讓我這個幾乎沒有刺綉基礎的人,也能夠輕鬆地理解其中的奧妙。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圖案的刺綉講解,比如如何用不同的針法錶現花瓣的層次感,如何用色彩的漸變勾勒齣光影的效果,這些都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創作靈感。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技藝教程,更是一本藝術鑒賞的指南,讓我對中國傳統刺綉的審美意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明白,刺綉不僅僅是手工的技巧,更是情感的錶達,是文化的傳承,是東方美學的精髓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