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解密之书,还原事实本来面目,重新梳理、首度披露当年高考史实,揭开尘封已久的往事。
历史之书,回望40年前的高考,本书写下的是个人的经历,同时也是国家在转折年代的注脚。
人生之书,120个生命故事,120种冷暖自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毅力、勇气和勤奋,依然赋予我们力量。
内容简介
77级、78级大学生是时代转折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复制的一代,是2000多万考生中通过“独木桥”的幸运者。
时代的风云际会,把这批阅历不同、年龄参差的青年聚拢到一个群体中。
40年后,回望当年那场改变命运的高考,他们写下深藏在心底的故事,汇聚成一个特殊群体的历史记忆。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为原杭州大学77、78级校友,寿柏年、史晋川、王旭烽、叶航、罗卫东……尽管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的人生都各自精彩。
精彩书评
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机遇,都有各自的精神,都有各自的记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永不放弃的进取精神,用努力来改变人生、创造未来。我已年近90,真希望通过77级、78级这个特殊群体的记忆告诉所有年轻人,你们的人生同样可以灿烂辉煌!
——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原杭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薛艳庄
40年前发生的这个伟大历史转折,既要有国家层面高考决策过程的宏大叙事,也要有民间社会当年亲历者的倾情讲述。宏观叙事和微观表达相互印证,这段历史才更加完整,更加厚重,也更加真实。
——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寿剑刚
我们的编委们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当50年甚至100年以后,大学讲台上的老师讲到中国的这段历史时,他会对底下的学生们讲:要了解那时这段历史,你们可以去看看当年杭州大学学子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叫《120个回望》。
——本书主编,杭州农副产品物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祝毅
这是40年前的芳华。
——杭州日报
40年来,高考一直伴随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你我都曾曾是“高考”千军万马中的一员。这条路,浸透了几代人的泪水、欢笑,写满了青春记忆。
40年前的高考,他们披星戴月,突破重重险阻,奔赴寒冬的考场;40年后的今天,愿你如他们一样,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都市快报
目录
浙江省1977年、1978年高考及招生隋况概述
1977高考杂忆
四十年前坎坷的高考之路
两次考上杭州大学中文系
改变命运的天书
不会褪色的记忆
圆梦之路
往事如烟
从西溪湿地走出来的考生
无心插柳
青涩年华
我的高考,我的1977
1977,我的高考
王老师家的高复班
花絮翩翩四十年
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高考圆我大学梦
大学,我来了
见证时代变迁的准考证
改变命运的高考
我的大学梦
贫农女儿的高考路
为了五角钱报名费没有错过高考
坚冰解冻的1978
在横锦水库的大坝上
我的高考我的梦
“大学通知书来了”
拼命一搏爬上岸
从海岛到省城
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渡河
我与高考终生结缘
上帝开启的另一扇窗
一样的高考,不一样的故事
“大学老师”考大学
本命年圆大学梦
与众不同的高考经历
高考,我人生的一件牛事
心有不甘,挤向风口
兄弟同班进杭大
转折在1978
我的高考之路
我的两次高考
特例生
我的高考
逼出来的高考
外祖父与我的高考
一间小屋走出了三个大学生
高考,启我新路
命运如此奇诡,我的1978
可遇不可求的高考
我成了弟弟的学妹
一波不止三折
高考“末班车”
终于实现的大学梦想
抱着儿子上大学
此生最忆是高考
我心中的大学梦
我的“无心插柳”的高考
十四岁的高考
我的大学之路
我的十年高考路
那一年我从古镇走出来
从浙东纤夫到“天之骄子”
感谢高考
母亲的慰藉:三年三个大学生
历经曲折进考
杭大我的家
考试:寒门学子的福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上大学
西溪之梦笔谈
难忘赶考之路
那个冬天,一场赶考
孪生兄弟一齐上大学
1977,人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从“大学迷”、大学梦到大学生
难忘1977:一个司炉工的人生转折
父亲助我高考
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轨迹
命运转折于偶然和机遇
我的高考往事
高考感恩
时隔十年大学梦圆
从村前那条石子小路走来
我的生命奇迹
—个“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曲折的高考经历
充满艰辛的上学路
当海洋打开所有的道路
你是两个中的一个
那油灯、那狗
从《大学春秋》萌生的梦想
1977年,冲向人生的绿洲
路在我的脚下延伸
高考琐忆:“儿子,要考大学了”
朝着有光的所在
四十年前的高考琐事
少年忆,最忆是高考
幸好有了十天的复习
严父恩师铺就的大学梦
理想在心间
辗转曲折的化学梦
杭州大学是我人生的新开端
母亲目光伴随下的高考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外婆和我的高考故事
下定决心去高考
落缸的腌菜又抽了芽
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一名“童工”的高考杂忆
舟楫从此改变航向
心路
高考与命运
从海滨走向大学
1977年高考的记忆碎片
两代人的高考故事
状元桂冠下的二次高考和三跨校门
4.8%里的一分子
追求做一个“写文章的人”
1978:一同高考的大哥
我的高考,我的父亲
如歌高考
我的《路》
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后记
精彩书摘
77、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陈侃章
时光虽然任性,但还是没有把77、78级大学生轻抛。不管是其中“红的樱桃”,还是“绿的芭蕉”,都镌刻在厚重的年轮里。特别是近几年,电影电视、书刊网媒,反映这两届学生的作品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然而时光又是如此无情,不经意间,就把这两届年龄悬殊的考生照进了人生斜阳——有些已含饴弄孙,有些将届退休,年龄最小的亦从知天命向耳顺迈进,挥斥方遒的岁月与这两级学生渐行渐远。
由于77、78级考生是时代转折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复制的一代,所以相当多的作品聚焦于这两届学生种种的不易与成功,可谓喝彩声一片。然谈及他们的不足及两级学生同与不同的文字,似未见到。本文试图从这一视角,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遭际,为记录中国现代史者提供若干细节,并求教于识者。
一、两级学生的相同
77、78级考生绝大多数被十年“文化大革命”所耽误,来源庞杂,经历丰富,志趣广泛。既有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也有面朝黄土的农村青年,工农兵学商,各种成分都有。他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栉风沐雨,受冻挨饿,经历过世态炎凉。是时代的风云际会,把这批阅历不同、年龄参差的青年聚拢到一个群体中。
这两届学生是从2000多万名考生中筛选出来的,是通过“独木桥”的幸运者;骤然之间,他们从社会的底层变成了令人称羡的“时代骄子”。他们因为饱尝过失学的痛苦,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加之服膺“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训,晨曦诵读,挑灯夜战,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有个同级室友,总是早晨6时左右出门,晚上11时左右归舍,四年下来,几乎如此。这样的执着,既有自我期许,又负有家庭和社会的重托。倘有心人能将这两届学生的刻苦攻读景象汇集,应当是中国科举史上一部“春天的故事”。
还别有一景的是,这两级学生的年龄跨度非常大。1966年至1978年的13届高中生,都有代表会聚于此,大的30多岁,小的十五六岁。有兄弟、姐妹、叔侄、师生、夫妻、妯娌同年考入,入校读书的序列完全被打乱。而这一序列的打乱,完全得益于邓小平的坚持。1977年9月6日,邓致信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说今年“招生问题很复杂。据调查,现在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特别是数学),所以至少80%的大学生,须在社会上招考,才能保证质量”。并附上刘西尧关于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汇报(《邓小平年谱》第19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于是各个年龄段的大学生聚集一堂,有饱经风霜的,也有风华正茂的,还有稚气未脱的,各色脸庞济济于同堂,成为十分罕见的历史画面。笔者所在班级发生了这样的真实故事:1978年10月,78级新生报到,77级一位17岁的同学,与其他几位一起,举着“新生报到处”的牌子到杭州火车站迎新。未几,一个熟悉的身影迎牌走来,两人大眼瞪小眼,一时无法反应过来。原来,他接到的新生竟是他的中学老师,一位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老三届”(指66、67、68届中学毕业生)!河北师范大学则别出心裁,把录取在1977级数学系的66、67届高中毕业生,单独编成一班,戏称“老头、老婆混合班”。呵呵,这种别开生面的喜剧,只能由那个时代制造。
无疑,恢复高考以后的这两级考生的成才率很高。77级于1978年2月至3月入学,1982年1月至2月毕业;78级于同年9月至10月入学,1982年7月毕业,相差仅七八个月。毕业那年,国家百废待举,各个岗位都缺人,社会对这两级学生翘首以待,他们就此成了“抢手货”。加之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适逢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因而大多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坚乃至栋梁。如果排列其中成功者的姓名,不啻是一个亮丽华彩的方阵,世称“77、78级现象”。
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