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遺民竟不歸 明遺民東渡研究

海外遺民竟不歸 明遺民東渡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韋祖輝 著
圖書標籤:
  • 明史
  • 明末遺民
  • 東渡
  • 海外華人
  • 社會史
  • 文化史
  • 族群
  • 曆史地理
  • 移民
  • 南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468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7443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海外遺民竟不歸——明遺民東渡研究》是韋祖輝先生退休之後幾十年磨一劍的佳作,全麵論述瞭明清鼎革之際一次氣節與文化的東渡壯舉。明遺民留下來的是氣節,帶走的是文化。著作從明遺民的精神文化根源入手,詳細敘述瞭東渡的過程,並恰到好處地將崇禎朝滅亡之後南明勢力抗擊清朝的精彩曆史片段穿插其間,最後以大量筆墨多領域地闡述瞭明遺民東渡給日本帶來的影響,而其影響卻不止於此,明遺民東渡使得許多中國學術文化、文獻典籍和多種技藝曆經明清之際兵燹和有清一代滿漢矛盾而得以保存,也使得南明抗清的許多史料記錄得以流傳下來,彌足珍貴。該書的齣版也希望能夠為中日交流史、南明史等的學習和研究提供藉鑒。

作者簡介

  韋祖輝,1934年生於瀋陽,江蘇金壇人。1960年畢業於開封河南師院曆史係。1981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任謝國楨教授助手,副研究員,1994年退休。1996年應邀參加李自成結局課題組史料考證工作,閤著《李自成結局研究》。1997年應邀任《四庫禁毀書叢刊》編委。

目錄

第一編 明遺民精神文化素質和東渡日本的橋梁
第一章 明遺民精神文化素質的形成......................................................3
第一節 明初鼎盛期文化教育和學術思想特點.............................3
第二節 明中衰時期文化教育和學術思想特點...........................10
第三節 明極衰時期文化教育和學術思想特點...........................15
第四節 明遺民精神文化素質.......................................................20
第二章 明遺民東渡日本的橋梁............................................................26
第一節 明代中日關係...................................................................26
第二節 明遺民東渡日本的橋梁...................................................34
第二編 明遺民東渡日本
第一章 “天遠海空闊,人在一浮桴”
——明遺民東渡日本前期(1644—1650 年)..........................41
第一節 時代背景...........................................................................41
第二節 明遺民東渡日本情況.......................................................46
第二章 “任浮滄海去,心事付東流”
——明遺民東渡日本高潮期(1651—1661 年)......................60
第一節 時代背景...........................................................................60
第二節 明遺民東渡日本情況.......................................................65
第三節 代錶人物...........................................................................81
第三章 “大海無邊圻,扁舟何處收”
——明遺民東渡日本低潮期(1662—1683 年).....................99
第一節 時代背景...........................................................................99
第二節 明遺民東渡日本情況.....................................................103
第三節 代錶人物.........................................................................123
第三編 明遺民對日本精神文化影響
第一章 硃舜水對日本學術思想影響..................................................137
第一節 硃舜水學術思想.............................................................137
第二節 從藤原惺窩到硃舜水看德川幕府時期學術思想變化.......151
第二章 明遺民對日本佛教影響..........................................................170
第一節 明遺民東渡前日本臨濟宗、曹洞宗狀況.....................170
第二節 “廣集龍象,大振綱宗”.................................................173
第三節 “隻將一滴曹源水,隨處為霖遍刹塵”.........................195
第三章 明遺民對日本醫藥學發展影響..............................................209
第一節 戴曼公、化林性英與日本醫學.....................................210
第二節 明遺民與日本本草學.....................................................219
第四章 明遺民對日本藝術發展影響..................................................227
第一節 明遺民與日本書法、繪畫藝術.....................................228
第二節 明遺民與日本園林建築.................................................242
第三節 其他.................................................................................249
附 錄......................................................................................................268
參考文獻..................................................................................................286
後 記......................................................................................................292

精彩書摘

  後記
  二十多年前我就撰寫瞭本書稿,王春瑜先生審閱後,極力主張齣版。春瑜兄退休前後,多次替我聯係齣版社,其中一次即2011年因某齣版社自身變故不能齣版,他最終聯係上商務印書館,讓我珍重此事。聽他一說,我暖流湧嚮心田,當即愉快答應下來。去年鞦天,商務印書館打齣本書清樣,鑒於眼下學術專著齣版成本太高,我就將《海外遺明竟不歸—明遺民東渡研究》清樣上報給中國社會科學院,申請齣版資助。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審後,依照規定全額資助。本來,一般是在院內齣版社齣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離退休辦公室黃淑琴女士也希望我在院內齣版,但我意在商務印書館,這次中國社會科學院同意資助商務印書館齣版本書,對我乃是開心事。我為何執意由商務印書館齣版此書?
  王春瑜和黃淑琴女士都不知道,老商務印書館是我韋傢維持生計的飯碗,我與老商務印書館有著特殊感情。我三伯父韋福霖先生,字傅卿,是張元濟先生老部下,在商務印書館多年,任過要職,堪稱老商務印書館元老級職工。傢父韋士霖先生和我的兩位堂兄韋智寅、韋敬群先生也都經過考試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是商務印書館下層普通職工,他們為商務印書館齣版發行工作默默付齣,迎來瞭新中國的誕生。1950年鼕,我經過考試也成為商務印書館北京印刷廠普通職工。因此,說老商務印書館是我韋傢飯碗不過分。正因為如此,現在《海外遺民竟不歸—明遺民東渡研究》由商務印書館齣版,深慰我心。
  三伯父韋福霖先生在韋傢威信很高,他無愧於老商務印書館職工稱號。如今商務印書館創業有120年曆史,舊中國多災多難,商務印書館一路走來是不容易的。如“九一八”事變後,隨著日軍鐵蹄蹂躪,商務印書館各處分館遭受損失。1932年“一?二八”日軍大轟炸,使上海總館遭受巨劫,損失無法估量。1937年上海淪陷,傢父和堂兄韋智寅等多數職工相繼轉移香港、重慶,而三伯父等人跟隨張元濟留守上海,不嚮日僞當局注冊,剋服睏難,安排生産,保存大量印版和資産,為戰後恢復工作提供有利條件。故代經理鮑慶林(商務印書館創始人鮑鹹昌長子)病逝時,三伯父以營業部主任升協理,暫代經理職。新中國成立初,三伯父與謝仁冰(章漢夫之父)、史久蕓等聯閤主持館務工作,以適應新中國文化齣版事業發展需要。1951年商務印書館總管理處設在北京,由史久蕓經理主持工作;上海設辦事處,三伯父即留在上海。後來總館編審部、齣版部遷京,其成員率眷屬紛紛來京,時傢父在京分館供職事務主任,想方設法購買房子安排他們住處,前後奔波,忙瞭幾年。歲月不饒人,這些遷調北京的總館職工,如今大多作古。如今商務印書館蓬勃發展,欣欣嚮榮,是不會忘記他們的。
  1956年夏,我考上大學,適值韋福霖先生來京開商務印書館有關重要會議。他在飯店見到我很開心,說:“以前我們韋傢沒有上過大學的,現在有瞭”,對我勉勵有加。會後他迴上海,將他個人收藏商務版文史書籍贈送給我,顯然對我寄予厚望。20世紀70年代初,我因事路過上海時,在新閘路與三伯父談傢常,他希望我寫點學術東西。他贈給我的這些書對我十分珍貴,但我沒有計劃,平時隻是零星
  挑選著閱讀。“文化大革命”後,他的次子韋景丞先生來函索藉其中某書。但我不肖,每憶此事不由鼻子發酸,因為我沒有保存好這些書籍,“文化大革命”時寄存在安陽徐傢橋學生王金福傢處,後來竟然全部遺失。看到景丞兄信,我無言以對。這是我最痛心的巨大損失,悔恨不已,我是有愧於三伯父的。鑒於這種特殊復雜情感,現在由商務印書館齣版《海外遺民竟不歸—明遺民東渡研究》一書,我自然心甘情願瞭。
  商務印書館的丁波先生為此書齣版做瞭大量工作,特緻謝意。望盡快梓行,除將此書獻給關心中日文化交流史、南明史、明代政治文化史讀者外,還要獻給以已經作古的長輩韋福霖、史久蕓、伊見思、戴孝侯、宣節等為代錶的老商務印書館職工,紀念他們為傳播祖國文化所付齣的勞動和貢獻。
  於丁酉正月廿日
  部分內文試讀
  通商和大明兵亂
  本來明代倭患比較嚴重,明廷海禁甚嚴,而南明政權由於反清復明的政治需要,就廢除瞭海禁。故南明時期,中土商船往來長崎不絕。
  這一時期,除福王硃由崧監國稱帝到桂王硃由榔稱帝改元永曆(1644—1647年),這四年東渡船舶數量不詳外,永曆二年至四年(1648—1650年)分彆為20艘、59艘、70艘。這裏除南明使者官舶或官商舶外,還有民間商舶,裝有江南方物,也經常搭載著明遺民,直接抵達長崎。當時日本人稱這些船舶為“唐船”,明遺民為“唐人”。“唐”乃受盛唐影響當時海外諸國泛指中國,係盛唐時國際影響遺留下來的習稱。但稱明遺民為“唐人”,又兼有特殊意義,即當時明遺民以來自福建者居多,取自明藩唐王(隆武帝硃聿鍵)之“唐”,以錶達明遺民不肯辮發髡首屈辱於清廷之民族精神。
  東渡的南明商船,根據起航點位置,分彆稱南京船、寜波船、廈門船、福州船、漳州船、廣東船、廣南船,鄭成功收迴颱灣後有颱灣船,船體構造大小不同。大船可載貨物五六十萬斤,乘員一百多人。中船可載貨物二三十萬斤,乘員六七十人。小船載貨物十萬斤,乘員三四十人。南明商船欲經南洋諸國至長崎,其船體更大,可載貨物二百萬斤,乘員二百多人。以上各類商船,都有本帆、彌帆,可不受
  季候風影響,一年四季都能自由航行。當時航海和造船技術,有瞭長足的進步,注意到瞭航程、氣候、海域的綜閤影響關係。另外,商船乘組成員層次分明,如設有正船主(亦稱“大船頭”)、副船主(亦稱“協船頭”)、財副(掌管貨物、貿易賬目),這些人都有一定文化教養和豐富的航海經驗。下設有總管(負責船內若乾具體事項)、闆主(掌管舢闆)、夥長(負責航嚮、方位測定)、舵工(即掌舵)、帆役(操縱風帆)等人員。搭乘船中的明遺民,其職業有僧侶、學者、醫師、藝術傢、商人等,統稱為“客長”或“船客”,這些人多半還攜帶書籍、字畫。商船所載貨物,諸如藥材、生絲、織物、砂糖、礦物、染料、塗料、皮革、香料、紙等,尤以織物、藥材比重大。一般來說,若經南洋來的明遺民大商船,則載砂糖、皮革、香料等貨,而從浙江、福建來的商舶,則載藥材、生絲、織物、書籍等貨。商船返迴浙江、福建時,從長崎所載貨物,有金、銀、銅、刀、硫黃、油、酒等南明政權需要的戰略性物資,其中尤以銀、銅比重大。明遺民東渡日本,以南直隸、浙江、福建居多,而福建尤以福州、漳州居多。他們到達長崎後,皆用本籍方言說話,所以當時日本長崎翻譯官即“唐通事”,均由與上述籍貫有關,並有相當文化修養的定居日本的明朝僑民擔任。
  當時,日本德川幕府針對明遺民東渡和中土明清戰亂動態,推行“唐船風說書”製度。所謂“唐船風說書”,是指“凡唐船入港,即日郵報”,即南明商舶抵達長崎,當天就由船主、財副或客長口述,或書麵報告中土內外形勢見聞,以及起航地點、起航日期、乘組員額、渡航經驗、航綫或航途等狀況,然後均由唐通事翻譯,並且經過長崎奉行檢閱後,直接呈送到江戶幕府。此項製度是日本統治當局在明清鼎革之際,及時瞭解中國動蕩情況的主要渠道,故“唐船風說書”頗有史料價值。……
  鄭成功乞師日本
  鄭成功這通書信,是事關重要的急件,來不及由唐通事翻譯,同桂梧、如昔到長崎時麵敘口信,當天均由長崎奉行呈送到江戶。這次非同尋常的北伐計劃,引起瞭德川幕府重視,經過長達兩個月考慮後,決定不復信,錶麵上對鄭成功乞師要求不予理睬,並責令鄭成功使船於九月十二日歸帆。因而,日本平凡社編《世界大百科事典》第18捲說,德川幕府拒絕瞭鄭成功藉兵請求。粟田元次郎《日本近代史》第四章亦說德川幕府沒有答應齣兵。但是,當時對德川幕府決策影響甚大的尾張、紀伊、水戶藩侯已經主張齣兵助戰,所以德川幕府實際上響應瞭鄭成功乞師請求,隻是齣兵越海,需要有準備過程,這是至今中日兩國史學界一直沒有察覺到的問題。……曾勝供詞,一字韆金,可彌補中日史乘記載之不足,充實瞭明清史和中日關係史有關日本應鄭成功請求齣兵的內容。有關這方麵,可參閱1997年《明史論叢》刊登寜生《日本應鄭成功請求大舉齣兵新證》一文。雖然“日本大舉兵”是在鄭成功北伐失敗之後,未與清兵交鋒就迴師,對明清交戰雙方沒有實際戰略意義,對當時中日關係也沒有産生復雜化的消極影響,但這畢竟是明清史和中日關係史上重大事件。
……

前言/序言

  自序
  東渡日本的明遺民,多纔多藝,他們推動瞭德川幕府時期日本文化的發展,是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關明遺民東渡日本的問題,日本保存的資料最為豐富,日本學者論述比較多,但除中村久四郎在《史學雜誌》上發錶的《近世中國對日本文化的勢力和影響》比較全麵、詳細外,其他都過於簡要,專題探討性著作更為少見。我國這方麵的資料甚少,20世紀30年代以來有些學者也撰寫過文章,但大多局限在幾個人物的事跡上。那麼,我是怎樣撰寫這本書的呢?
  此事要追憶到謝國楨先生逝世後不久,即1982年深鞦,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接到我駐日大使符浩先生簽署使館轉來名古屋市張禮吉先生信,詢問其始祖張振甫為崇禎太子的說法能否成立。曆史所原明史室副主任劉重日先生授權我迴復,我在查閱資料基礎上,寫齣書麵否定性意見。此事使我對明遺民東渡日本的課題産生瞭興趣。日本名古屋市張禮吉先生函詢的問題,是日本幾十年來懸而未決的疑案。據1938年3月2日名古屋消息,“日本貴族院議員赤池濃氏曾查得中國明朝亡國後有王子東奔日本,受德川四代將軍傢綱的庇護,改姓張氏,任為尾張藩禦典醫官,並特準騎馬登城。更賜給名古屋市韆種區鍋屋町之墓地,子孫輩輩仕尾張藩”,此“改姓張氏”、“任為尾張藩禦典醫官”的“王子”,即指張禮吉先生始祖張振甫。1984年颱灣中華書局齣版徐堯輝先生專著《明太子、福王亡命在日本》,係統論證張振甫就是崇禎太子硃慈烺,似乎解決瞭擱置多年之久的懸案。但是,後來我有機會拜讀瞭該書,認為徐堯輝先生論點頗難成立,遂寫質疑性文章,並在颱灣學術刊物發錶。
  多年來,我研究明遺民東渡日本的課題,相繼寫成《明遺民東渡述略》(《明史研究論叢》1985年第3輯)、《高壽覺寓日歸明考》(《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2期)、《〈明太子、福王亡命在日本〉獻疑》(颱北《曆史月刊》1988年第3期)、《硃舜水思想剖析》(《明史研究論叢》1991年第5輯)、《硃舜水與日本德川時代惺窩學派分化》(《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隱元與日本黃檗宗》(1995年陳智超、韋祖輝、何齡修編《旅日高僧隱元中土來往書信集》附錄)、《明清社會變動和明遺民東渡日本》(《清史論叢》1995年)、《日本應鄭成功請求大舉齣兵新證》(《明史論叢》1997年),以上工作為撰寫本書奠定瞭基礎。應該指齣,我的同事陳智超兄為瞭編排曹洞宗旅日高僧心越詩文集,1993年在宇治萬福寺看到中土僧、俗緻隱元書信原件。翌年由他領頭、我與何齡修兄參加,共同對隱元收到的百餘通書信影印件逐一整理注釋,這使我獲益匪淺,並為本書充實瞭不少頗有價值的史料。還應該指齣,我的同事、原明史室副主任王春瑜兄很重視這個課題,給予我不少幫助和鼓勵,在他督策下撰寫此書,取名為《海外遺民竟不歸—明遺民東渡研究》。
  明遺民東渡日本,為何能對日本文化産生影響呢?實際上這是關係到明代政治、文化的大問題,本書不惜筆墨分析有明一代政治、文化發展演變,意在論證明遺民多聞博學,其精神文化素質形成不是偶然的。明遺民問題,也是南明史研究一大課題,本書結閤南明曆史不同時期背景,揭示明遺民東渡前期、高潮、低潮三個時期特點,意在說明這是明清鼎革之際一種重要的社會政治和社會文化現象。“海外遺民竟不歸,老來東望淚頻揮。終身恥食興朝粟,更勝西山賦采薇”,本書力圖說明他們作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使者,傳播明代中國文化,在德川幕府時代日本文化領域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本書舛誤之處,企盼斧正。


《海外遺民竟不歸:明遺民東渡研究》圖書簡介 一部深入探討明末清初海疆變動與“海外遺民”命運的史學力作 導言:曆史的斷裂與記憶的重塑 本書旨在填補當前史學研究在明清易代之際,關於“海外遺民”群體命運考察方麵的空白。我們不再將目光僅僅局限於中原陸地的抗清與降清,而是將曆史的聚光燈投嚮那波瀾壯闊的東南海疆,以及在海洋彼岸艱難求存的群體——那些因故或主動選擇避世的明朝遺民。他們“竟不歸”,不僅是地理上的遠徙,更是文化與政治忠誠在時空轉換中的深刻重塑。 本書的立論核心,在於剖析“東渡”這一行為的復雜動機、群體構成、以及他們在新世界中如何維係其“明遺”身份,並最終走嚮與故土不同的曆史軌跡。 第一部分:東渡的時代背景與驅動力分析 明清鼎革,是中華帝國史上一次劇烈的權力更迭。對於江南士紳、地方武裝以及沿海衛所而言,這不僅僅是改朝換代,更是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全麵顛覆。 1. 海禁的鬆動與“走齣去”的誘因: 清廷入主中原後,對沿海地區的管控並未能立竿見影。相反,由於南明勢力的殘存以及對海洋貿易的現實需求,海禁政策在特定時期有所鬆動,為有能力者提供瞭渡海的窗口期。本書詳述瞭這一時期福建、廣東、浙南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動蕩,分析瞭士紳階層在“忠君”與“保傢”之間的艱難抉擇。對於部分知識分子而言,與其在清廷陰影下苟活,不如效仿古代賢哲,以“絕跡東海”的方式保持自身的獨立與氣節。 2. 群體的多樣性與分層: “遺民東渡”並非鐵闆一塊的單一行動。本書通過梳理檔案、地方誌和私人著述,將渡海者劃分為數個清晰的群體: 政治流亡者(含軍事殘部): 追隨失敗的南明政權,試圖在海外建立流亡基地,或作為海上武裝力量繼續抗清。 知識精英與儒者: 他們以“避世”為名,行“文化保存”之實,攜帶書籍、典籍,試圖在異地延續中原正統的文化血脈。 商人與技術工匠: 受到海禁政策壓製,轉而投嚮海外新興的貿易網絡,以經濟利益驅動的“非政治性”東渡。 3. “歸”與“不歸”的哲學思辨: “竟不歸”的背後,是對“歸”的定義進行瞭徹底的重估。對於這些人而言,故土已變,故人已逝,或者說,故土的“禮樂文明”已不復存在。本書深入剖析瞭遺民文獻中反復齣現的“故國之思”與“新土之戀”的矛盾,探討瞭他們如何從被動的“逃亡者”轉變為主動的“定居者”,最終在異域完成瞭身份的再錨定。 第二部分:東渡的目的地與文化建構 遺民的足跡遍布東亞與東南亞的海域,但他們的活動並非漫無目的的漂泊。本書重點考察瞭他們主要的聚居地——例如荷蘭占據下的颱灣、呂宋(菲律賓)、以及暹羅(泰國)等地。 1. 海上殖民地的復雜互動: 與西方殖民勢力在這些地區的早期接觸,是研究的重點之一。遺民們並非完全被動的受害者,他們利用自身在航海、貿易、甚至軍事上的知識,與荷蘭、西班牙等勢力進行復雜的閤作與博弈。例如,某些遺民群體一度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對抗土著反抗的重要“橋梁”力量,這使得他們的“忠誠”麵臨瞭更深層的拷問。 2. “海上故土”的微觀構建: 在海外,遺民群體試圖重現他們記憶中的“小明朝”。本書通過對祠堂、私塾、宗族聚會的考察,揭示瞭他們在陌生環境中如何通過儀式、祭祀和語言隔離來維持其文化內核。他們努力維持著“中原衣冠”的錶象,但為瞭生存,這種錶象必然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異。 3. 跨文化的中介角色: 在一些東南亞港口城市,東渡而來的遺民往往充當瞭中西方貿易、信息傳遞的重要中介。他們的雙重身份——既是故土的流亡者,又是新世界的“行傢”——使他們在復雜的商業網絡中占據瞭關鍵位置。這種中介性,既是生存的智慧,也是文化身份逐漸模糊的開端。 第三部分:時間之河中的身份消融與曆史終結 “不歸”是當下的狀態,但曆史的車輪終將嚮前推進。本書的最後部分探討瞭這些海外群體在代際更迭中身份的“消融”過程。 1. 第二代與第三代的抉擇: 第一代遺民對“故國”的記憶是血淚交織的。然而,他們的子女和孫輩,生於斯,長於斯,其效忠的對象和文化歸屬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轉移。他們對中原的“故國”可能隻剩下書本上的概念,而對當地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乃至風俗習慣的認同感則日益增強。 2. 從“政治群體”到“地域群體”的演變: 隨著清朝統治的穩固,海上遙遠的抵抗運動最終失去瞭政治意義。東渡遺民群體逐漸從一個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反清團體”,轉化為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海外華人地域性社群”。他們的曆史使命結束瞭,但他們留下的商業網絡、開拓精神以及對海洋的理解,卻成為瞭東南亞華人社群早期發展的重要基石。 3. 曆史的“遺忘”與“重見”: 本書的結論部分,反思瞭明遺民東渡史料的稀缺性與散佚性。他們是被正史有意或無意“遺忘”的群體。通過對日記、傢譜、以及外國殖民地檔案的交叉比對,本書試圖重建這一復雜而關鍵的曆史側麵,揭示在時代巨變麵前,個體與群體為維護其“精神傢園”所付齣的沉重代價。 --- 結論: 《海外遺民竟不歸:明遺民東渡研究》超越瞭傳統的“忠義”敘事,以精微的考證和宏大的曆史視野,剖析瞭明清易代背景下,一批特殊群體的生存策略、文化韌性與身份嬗變。這是一部關於選擇、流亡與重生的嚴肅學術著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它區彆於同類作品的一個顯著標誌。它既保持瞭學術研究應有的精準性,避免瞭模棱兩可的錶述,但在遣詞造句上卻又充滿瞭文人特有的雅緻與韻味。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古籍原文時,處理得非常得體,既保留瞭原汁原味的語感,又通過現代的注釋或者旁批,幫助現代讀者理解其深層含義,沒有陷入“故紙堆”的泥沼。尤其是一些形容詞和動詞的選擇,極富畫麵感和情感色彩,使得即便是最嚴肅的考證部分,讀起來也毫不費力,甚至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節奏感。這種“雅俗共賞”的筆法,讓這本書擁有瞭更廣闊的受眾群,它既能滿足專業學者的挑剔眼光,也能吸引對這段曆史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讀者,這在學術著作中是相當難得的成就。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色彩運用的大膽與深沉,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瞭那個波濤洶湧的年代。我拿到書時,首先被那種厚重感所吸引,能感受到作者在資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巨大投入。整體的裝幀風格透露齣一種對曆史嚴肅性的尊重,那種沉靜中蘊含著力量的質感,讓人對手中的書本充滿瞭期待。內頁的字體排版清晰易讀,但又不失古籍韻味,這種平衡處理得相當巧妙,既保證瞭現代讀者的閱讀體驗,又在細節處流露齣對曆史文本的敬畏。特彆是扉頁上的那句話,雖然內容我尚未深入探究,但其措辭的精煉和意境的深遠,已然為整本書定下瞭基調。我猜想,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文字本身,更在於它所承載的這種文化厚度與設計美學的完美結閤。站在書店裏拿起它的一瞬間,我的直覺告訴我,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閑書,而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學術力作。

評分

從結構布局來看,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顯得非常專業和嚴謹。它不像某些通俗曆史讀物那樣追求綫性敘事,而是似乎采用瞭主題切片和多角度交叉對比的研究路徑。章節之間的過渡,銜接得非常自然流暢,即便涉及復雜的時間綫索或地域變遷,作者也總能通過一些巧妙的提問或者關鍵的史料引入,將讀者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在核心議題之上。這種精密的結構安排,體現齣作者在學術體係構建上的深厚功力。它不滿足於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試圖揭示深層次的邏輯關聯,構建起一個自洽的分析框架。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這種係統性的梳理,比零散的知識點更有價值,它教會的不僅是“發生瞭什麼”,更是“為什麼會這樣發生”的思考路徑。每次讀完一個部分,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拼圖上缺失的那一塊終於被填補進去瞭。

評分

真正一本好書,是能夠激發讀者進行二次思考的。這本書無疑達到瞭這個標準。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去思考作者拋齣的那些看似簡單卻極具挑戰性的曆史觀照問題。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觀察曆史事件的有力工具和獨特的視角。很多曆史事件,在我們固有的認知裏似乎已經定論瞭,但這本書卻能不動聲色地在你心中播下懷疑的種子,引導你去重新審視那些被忽略的可能性。這種啓發性,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傳遞範疇,它是一種思維上的升級。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微妙地發生瞭一些變化,對“群體行為”和“個體抉擇”之間的張力有瞭更深刻的體悟。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過去的記錄,更像是一麵映照我們當代社會狀態的鏡子,具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評分

閱讀曆史著作,最怕的就是那種乾巴巴的敘事,像是在背誦年號和官職,讓人昏昏欲睡。然而,這本書的開篇卻展現齣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敘事手法。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構建場景,那種將宏大曆史背景與微觀個體命運交織在一起的能力,讓文字活瞭起來。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的縫隙,看到那些遠去的背影,聽到他們彼時的嘆息和堅決。這種敘事上的張力,絕非簡單的史實堆砌所能達到的,它需要對人性深處的洞察和對時代精神的精準把握。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去想象作者是如何挖掘到這些鮮為人知的細節的,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原本可能枯燥的考據變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它提供給讀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感性對話,讓人在曆史的洪流中找到瞭可以依附的情感錨點。

評分

默認好評默認好評默認好評默認好評

評分

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

評分

此物不錯,京東活動更給力!京東服務很優秀!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本書,價廉物美,值得收藏。

評分

很不錯,宋明遺民,國傢不幸詩傢幸。

評分

默認好評默認好評默認好評默認好評

評分

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

評分

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

評分

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