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齣土文獻》係列輯刊的第十一輯,共收入演講稿2篇、論文44篇、學術書評1篇,圍繞“齣土文獻”的主題展開,時間上涉及從西周到秦漢的齣土文獻,內容上涉及古文字學、古文獻學、訓詁學、中國古代史、曆史地理學等多個學科。本輯刊載瞭新齣的“阜陵丞印”及重新公布的“太保戈”清晰彩色照片,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李學勤: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成果發布會上的講話
黃德寬:在清華簡《算錶》吉尼斯世界紀録認證儀式暨《清華簡(柒)》成果發布會上的講話
何景成:霸伯盂與周代皮幣製度
張俊成:高青陳莊“齊公”諸器銘文及相關問題
黃錦前:應國墓地M257齣土考史簋讀釋
謝明文:曾伯剋父甘婁簠銘文小考
李樹浪:新見楊國銅器及相關問題
黃益飛:安州六器考辨
柳洋:新見敬盤、敬盉銘文考釋
王帥:斦史簋與唐聚新解
劉洪濤、李桂森:右中 鼎銘文補釋
熊賢品:中子化盤年代研究平議
李傢浩:十九年邦大夫史賈戈銘文考釋
鞠煥文:重新認識一件特殊的有銘青銅兵器
程鵬萬:方寸匕的形製及其容量研究
徐在國:新齣韓、魏陶文輯録
高中正:古文字劄記兩則
劉傳賓:楚係簡帛文獻“ ”、“ ”二形與“安”、“{焉}”二詞對應關係研究
李美妍:論清華簡《係年》中承接關係詞“乃”和“焉”
羅小華:曾侯乙墓竹簡中的車陣
魏棟:新齣竹簡與《左傳》“爲簡之師”正義
劉光:清華簡《係年》第二十章所見晉、趙紀年新識
荊鈴鈴:先秦時期伊尹形象的演變
鄧佩玲:清華簡(伍)《殷高宗問於三壽》有關“智”、“利”、“信”三段簡文考釋
陳偉武:讀清華簡第六冊小劄
單育辰:清華六《子産》釋文商榷
蔣瓊傑:試説清華六《子産》中的“砫”
鄔可晶 郭永秉:從楚文字“原”的異體談到三晉的原地與原姓
王輝:説“越公其事”非篇題及其釋讀
石小力:清華簡第七冊字詞釋讀劄記
鄭邦宏:讀清華簡(柒)劄記
何有祖:裏耶秦簡“取寄爲傭”諸簡的復原與研究
蘇建洲:論《北大漢簡(叁)?周馴》的抄本年代、底本來源以及成篇過程
張傳官:北大漢簡《妄稽》校讀與復原劄記
劉建民、漆雕夢佳:西漢竹書《妄稽》補釋劄記二則
王錦城、魯普平:肩水金關漢簡釋文校補舉隅
張顯成、張文建:《肩水金關漢簡(壹)》綴閤七則
尉侯凱:肩水金關漢簡綴閤十三則
黃浩波:西漢左馮翊“徵”本作“澂邑”補證———兼論“澄城”的得名
李均明: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留事”考
周艷濤、張顯成:《長沙尚德街東漢簡牘》所見詔令商補一則
伊強:《蒼山元嘉元年畫像石題記》字詞考釋三則
陳榮傑:走馬樓吳簡“賊黃勳”考論
馬孟龍:漢晉阜陵縣地望再探———以新發現“阜陵丞印”封泥爲契機
王挺斌:關於“伐”字訓爲攻治之義的問題
何傢興:讀《夕惕藏陶續編》
“清華簡”第七輯包括四篇竹簡,即《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趙簡子》和《越公其事》,前三篇較短,末一篇則特彆長。這些篇和去年公布的第六輯一樣,是關於春鞦戰國時期史事的。大傢會記得,在清華簡開始整理的時候,我們請專傢們來開鑒定會,一緻認爲簡的性質是“經史一類典籍”。現在看來確實如此,第六、七輯的內容,如依《漢書?藝文誌》,可歸“六藝”的《春鞦》類,如按後世的四部分法,則可歸於史部,總之都是重要的佚籍。
……
說實話,這次的《齣土文獻(第十一輯)》的質量,相較於前幾輯,在某些方麵給我帶來瞭一些小小的“驚喜”——當然,這裏的驚喜更多是指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楚簡中新發現的數篇佚文,它們似乎為我們理解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外交策略提供瞭全新的視角。以往我們多從《史記》等傳世文獻中窺見一斑,總感覺有些隔靴搔癢,但這些竹簡上的直接記錄,那種近乎於“一手信件”的原始質感,讓人讀來心潮澎湃。特彆是其中一段關於某次軍事調動的簡文,其對後勤保障的細緻描述,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復雜得多,這顛覆瞭我對當時軍事管理水平的一些固有認知。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對著其中的拓片和釋文反復推敲,試圖還原齣當時場景的真實麵貌。這種“與古人對話”的感覺,是閱讀二手研究成果永遠無法替代的。希望未來的輯次能夠繼續保持這種高水準的材料供給,真正做到讓地下寶藏持續發聲。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通常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適應這種高度專業化的材料。但這第十一輯在版式設計和圖錄清晰度上做得非常齣色,這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那些高質量的影印照片,即使是肉眼觀察,也能感受到竹簡的紋理和墨跡的層次感,這對非專業人士理解文字的“物性”非常有幫助。此外,附錄中關於簡牘齣土環境和保護措施的簡短報告也十分引人入勝,讓我體會到這些珍貴材料背後的不易。如果說有什麼小小的建議,或許是希望在正文旁能增加更直觀的時代背景插圖或地圖索引,這樣在閱讀涉及地理概念或特定曆史事件的文本時,能夠更快地將文字信息與空間概念聯係起來。不過瑕不掩瑜,就其作為基礎文獻匯編的定位而言,它的呈現方式已屬一流。
評分這套《齣土文獻》的最新輯,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嚴謹的裝幀所吸引。翻開扉頁,那些清晰的影印件和詳盡的釋文,仿佛帶著我們穿越迴瞭那個塵封的年代。我個人對先秦史的關注點一直集中在禮製和思想的演變上,這一輯中的不少簡牘材料,尤其是一些關於早期祭祀製度和貴族行為規範的記載,提供瞭遠超以往文獻的細節。比如,其中幾篇關於“盟誓”文本的整理,其措辭之古奧、結構之復雜,讓人不得不感嘆古人語言的精煉與力量。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對照著好幾本研究的工具書,纔能勉強跟上文獻本身所攜帶的巨大信息密度。每一次對一個新齣土符號的解讀,都像是在黑暗中點亮瞭一盞小小的油燈,雖然光芒微弱,卻足以照亮一角古代的真實麵貌。總的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套書,它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通往理解早期中國社會形態和思維模式的秘密之門。對於專業研究者來說,這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案頭必備;即使是愛好者,也能從中咂摸齣曆史的醇厚味道。
評分這次的《齣土文獻》確實展現瞭我們國傢在考古學和古文獻學領域持續深耕的實力。我比較關注的是其中新整理齣的幾篇涉及春鞦時期“職官體係”的材料。這些簡牘揭示瞭當時一些地方小吏的實際職責範圍,比傳世文獻中那種宏觀的、概念化的描述要生動和具體得多。例如,有一個明確記載瞭某個特定城邑的“稅收官”和“度量衡監管官”之間的職責劃分邊界,這對於理解早期國傢治理的精細化程度提供瞭實證。每當我讀到這些具體的操作流程時,眼前浮現的就不是僵硬的古人形象,而是活生生的、在日常事務中奔波的古代行政人員。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將曆史從抽象的敘事中拉迴到具體的、可觸摸的社會實踐層麵,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中國早期國傢形態的認識,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和社會結構變遷繞不開的關鍵文本。
評分我對古文字和版本學的興趣略大於純粹的曆史敘事,所以當我翻到這本的後半部分,涉及到對幾篇重要殘損簡冊的“疑難字”考證時,簡直是如獲至寶。這輯的整理團隊在處理那些模糊不清、斷裂嚴重的片段時,展現瞭極高的學術審慎性。他們不僅給齣瞭主要的釋讀方案,還詳細列舉瞭不同的可能性和旁證,這種不輕易下定論的治學態度,是真正值得稱道的。我特彆留意瞭他們對某幾個結構相似的“形近字”的辨析,那段論述邏輯縝密,引用瞭多地相似的材料進行交叉驗證,令人信服。坦白說,很多時候,齣土文獻研究的精髓就在於這些細微之處的校勘與辨析,它考驗的不僅僅是學識,更是對材料本身的敬畏之心。這本書的校訂工作,無疑達到瞭近年來同類齣版物的頂尖水平,為後來的學者鋪設瞭堅實的研究基礎。
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