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读中国通史

数字解读中国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晋书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通史
  • 数字史学
  • 数据分析
  • 文化
  • 社会
  • 解读
  • 历史研究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36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354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历史的真相,只有数字不会说谎。

  电影《环太平洋》里还有这样一句话令人深思:“政治,诗歌,承诺,它们都是假的,只有数字不会撒谎,数字就像上帝的手稿一样精确。”

  当数字与历史碰撞,也让我们能够更加精确、直接、明晰地看到历史真实而客观的一面。

  数字的解读,还你会看到深埋在历史中,那些令人惊讶的历史真相。

  ◆总有一个数字能触及你的灵魂。

  ●40万被活埋的赵军体现的是战争的残酷;

  ●10000亿税收体现的是辉煌国力;

  ●6000里明长城穿梭于崇山峻岭,1500处驿站却再无觅处;

  ●元大都城的50间作坊早已化作尘埃,长安城220里的街道却依然清晰可见;

  ●沿用至今的十二气历让古人的生活与今人完美重叠;

  ●10000张药方的延续更是中国智慧的传承;

  ●每日200篇的奏章里不知讲述了何种国家大事,但60部元杂剧剧本却深切地记载了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如果说绘画让人看到场面,那么数字带给人们的却是对历史*直观的感受,*真实的碰撞!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数据时代,我们倾向于用数字阐述问题,而数据也*能够真实地反应客观情况,透过数字,我们能看到事物的成长与衰亡以及发展走向。

  而当数字与历史碰撞,呈现给我们的是完完全全另一种感觉。我们能够更加直接、更明晰地看到历史真实而客观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乏味和枯燥,然而因为数字的解读,你会看到深埋在历史中,那些令人惊讶且富有生趣的部分。

  本书将选取中国历史上的标志事件及人物,从数字角度,让读者尽揽当时历史的真实面貌。


作者简介

  徐晋书,史学研究者,研究历史20余年,生于吉林长春。喜好读书、游走、收集老物件。三十岁前背包访遍国内各类博物馆,研究其中的历史古迹和古书。三十岁后,以煎茶写字为*大乐趣。

  用情怀抵抗岁月,用文字打败时间。


精彩书评

  历史类书籍太多,以至于我们常常不知道如何选择,而用数字来解读的历史,相对则更**和真实,值得大家阅读。

  ——社科院中国史专家于卫民

  晋书是我多年的朋友,他对历史的痴迷是我身边之*,开心看到他的作品问世,这是他20余年研究历史的心血之作,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畅销作家江城

  用数字解读历史,可能是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直接、*真实、*有效的方式。

  ——高考范文作家张莹

  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通俗易懂、直观易读,我买了好几本送给家里的小朋友。

  ——亲宝宝运营总监吴静芬

  一部历史类作品好不好,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真实、**;它的文字是否通俗、易懂,这本《数字解读中国通史》正好都兼具了。

  ——嘉树联盟CEO非走

  支持晋书的作品,我之前参与的好几部历史剧剧本,都由他*后统审,保证剧本的历史细节没有错误,他是我认识的作家里*睿智博学的人之一。

  ——知名编剧古训超


目录


第一章先秦:悠悠历史的开篇

第一节4086年前的夏王朝/002

第二节6次迁都后的安定/007

第三节875千克大方鼎/013

第四节周公七年摄政/017

第五节497个文字/022

第六节800诸侯分天下/026

第七节40万赵军被坑杀/032

第八节百年变法/037

第九节5∶1的对峙/043

第二章秦汉:“为我独尊”的神话

第一节2000万人口的秦国/048

第二节460个被活埋的生命/051

第三节900戍卒抗暴秦/057

第四节四年争霸,花落刘家/062

第五节西汉13州/067

第六节通行700年的货币/072

第七节西域36国/074

第八节王莽建立新朝16载/078

第九节云台28将/084

第十节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经/087

第十一节1700年的领先/091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国土分裂里的融合

第一节洛阳城外200里荒地/096

第二节2万对10万的以少胜多/099

第三节树栅连营700里/104

第四节内乱16年/109

第五节十六国时期/112

第六节170年的风雨飘摇/118

第七节300万僧尼还俗/122

第八节男丁受田40亩,女丁受田20亩/124

第九节3.1415926的精确/127

第四章隋唐:繁花似锦的盛世

第一节38年寿命的王朝/132

第二节23年的励精图治/135

第三节67岁的女皇帝/138

第四节72岁与38岁的悲剧/144

第五节十万计的食人记录/150

第六节1500匹绸缎/157

第七节220米街道的长安城/165

第八节只活跃了200年的民族/169

第九节650人的使团/173

第五章辽宋夏金元:连绵战火里的对峙

第一节80万禁军护中央/178

第二节一万亿税收/182

第三节3万斤茶叶的妥协/187

第四节庆历新政10项改革/191

第五节三百户一谋克,十谋克一猛安/196

第六节1500处驿站/200

第七节大都城内50坊/205

第八节12气历沿用至今/209

第九节60个剧本的一生/213

第六章明清:封建时代的余晖

第一节日阅奏章200篇/220

第二节6000公里明长城/224

第三节1700年丞相的终结/228

第四节12亲卫军/233

第五节三成政府大裁员/237

第六节金占辽东70城/241

第七节7次航海的壮举/245

第八节300艘军舰到台湾/251

第九节7000张药方/255

第十节7.7亿字的鸿篇巨制/259

后记??/??264


精彩书摘

  4086年前的夏王朝

  这是一个由传说和史书记载共同构建的朝代。因此,它的历史始终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夏”字最初是由夏族的图腾演变而来,意为“中国之人”。虽然至今仍没有确切的文字来证实夏朝的存在,关于它的众多说法也并不确切,但它早已被人们公认为是中国历史第一朝,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开端。

  在夏朝建立之前,人们以部落为单位,过着茹毛饮血的艰苦生活。

  他们不仅要忍受饥饿和寒冷,还要抵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各种考验。公元前21世纪,华夏大地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洪灾。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这简直是一场浩劫。凶猛的洪水如猛兽一般吞噬了人们的家园,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当时的部族首领尧任命鲧去治理洪水。可是直到下一任首领舜继位,鲧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来阻止这场灾难。他只晓得,哪里发了水灾,就建造堤坝。可是当时人们筑起的堤坝根本不堪一击,没多久就会被洪水冲垮。

  靠着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粗笨方法,鲧努力了9年,还是以失败告终。舜一气之下将鲧杀死。

  之后,鲧的儿子禹接替了父亲的这个任务。他想,想要用单薄的人力抵抗洪水,不能靠蛮力,而是要用巧劲。他亲自带领百姓挖渠排水、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到了大海中去。经过13年的努力,洪水不再凶猛,土地也终于恢复生机,百姓又可以耕种作物,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禹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多次经过家门未入。就连他的儿子启出生后在家中啼哭,他都狠下心没有进去探望。当时部落首领的更换尚属禅让制,以推举贤能为主要途径。在舜年老以后,他开始物色能够接替他位置的人。治水有功的禹自然被众人推举。就这样,禹成为了新一任部落首领。

  大禹治水.jpg

  大禹治水图

  继位后,禹将都城建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后又迁都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这两处都城的选址都顾及到了联系周围部落的作用。

  如果说之前禹在治水过程中展现了个人的勇气和智慧,作为部落首领的他,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

  与之前相比,此时的部落首领已经开始向国君过渡。禹成为首领后,不仅着力于带领他的子民建设家园,同时他还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威望。

  传说禹曾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市)召集众部落首领会面。而众人都被禹治水的声望所折服,纷纷拿着玉锦前往。更有传说,禹为了纪念自己治理洪水的功劳,特命人用当时9个州所产的铜矿石铸造了9只铜鼎,代表他对九州的控制。后来这9个鼎也成了统治权力的象征。

  禹当之无愧是一位贤能的首领。他最后死在了巡视会稽的途中。他的继承人顿时成了问题。在禹晚年之时,曾指定皋陶接替自己的位置。可惜皋陶还未继位就死了。大家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认为他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

  可是当禹死后,伯益没能顺利上任。禹的儿子启十分想得到父亲留下的这个位置。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用武力威胁,赶走了伯益。

  约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结束了禅让制,直接接替了父亲的位置,建立了夏朝,拉开了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的“家天下”的序幕。

  夏朝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王朝,它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如同废墟上绽放的花朵一般,娇小却夺目。

  然而,历史上任何一种改变或者是进步,最初都会遭遇阻碍。启的继位引起了众人的不满。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一位叫作有扈氏的部族首领。他公开反对启,提议启将位置还给伯益,并沿用禅让制的传统。甚至当启在钧台大宴众部落首领时,有扈氏坚决拒绝出席。

  有扈氏的公开反对,令刚刚做了首领的启相当懊恼。位置还没有坐稳,就有人前来挑衅。于是双方在甘泽(又称甘)这个地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启这个新上任的首领,自然是满腔的雄心壮志。首次率兵出战,还是为了自己的地位而战,启自然是拼尽全力。令启没有预料到的是,有扈氏的部队英勇善战,动作迅速,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启的队伍打垮。

  兵败令启大受打击。他心里清楚,此次作战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威望不够。在众人眼中,自己只是凭借父亲的权力得到这个位置的,而不是人心所向。特别是对于父死子继这件事,多数人还没有接受。因此当身边臣子建议赶快扩充人员再次出战时,启拒绝了。与其用武力硬拼,不如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今天打败了有扈氏,明天也会有其他部落来反他。

  这之后,启将注意力放在了自身上。他努力做一个贤明的君王,与百姓同吃同住,体恤将士,关心臣子。他对待自己的子民如同亲人一样。在他的带领下,人们的生活条件确实得到了改善,启的贤能也在百姓之间流传开来,他的声望不断地提升。所有人都觉得,启是一位值得信任和依靠的君王。

  直到有一天,启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又一次发动了对有扈氏的战争。

  出战之前,启搬出了一篇动员令,用以激发将士的斗志。这篇动员令名为《甘誓》,它充分显示了启对于这场战争的重视。

  《甘誓》是一篇申明纪律约戒的誓师词。启在其中直指有扈氏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现在自己是在替天行道讨伐他们。另一方面,启在誓师词中鼓励将士拼力厮杀,忠于自己,同时严明纪律,明确赏罚。

  在《甘誓》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一时期首领的权力和地位已经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同时,他们较前人更懂得如何用品德来收服人心。

  这一仗,启率领的队伍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有扈氏被打得落花流水。

  启将有扈氏贬为牧奴,以示惩罚。从此,再也没有人对启的能力产生质疑,大家都越发信服他。启所领导的夏部族势力也逐渐扩大。

  据史料记载,夏王朝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总共14代,17

  帝。这期间曾多次遭遇其他部落侵犯,甚至丢失了统治权;也在有扈氏的

  帮助下出现“少康中兴”。最后,夏灭于桀手中。

  桀在刚刚继位时,夏朝就已经日渐衰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周围的部落不像之前那样殷勤地进贡,反而不断地借机会挑起事端。可是这位君王思考的不是如何扭转危机四伏的局势,而是变着法地享乐。

  历史上对于夏桀的恶劣行径可谓是罄竹难书。传说他荒淫无度,嗜杀成性。他不顾当时已经民不聊生的现状,抓来苦力为他建造宫殿,供他享受。他还命人四处搜寻美女,日夜与她们饮酒作乐,不思进取。

  一些大臣看到这种状况,痛心疾首,便向夏桀觐见,劝他用心国事。

  可是夏桀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将这些忠诚的大臣杀死。夏桀狂妄地说:“百姓同我的关系,就像太阳与月亮。月亮没有灭亡,太阳会灭亡吗?”

  这句话传到夏部族百姓耳中,百姓竟愤恨地诅咒到:“若太阳有一日灭亡,我这个月亮宁愿与他同归于尽!”可见此时的夏桀,已经是众叛亲离,再无威信可言。反而是那些趋炎附势的奸臣,受到了夏桀的重用。

  他们为了讨好君王,无所不用其极。夏部族的权力,就是掌握在这些人手中。

  渐渐地,有能力有远见的大臣们纷纷投奔别处。当时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汤看到此等情形,果断率兵攻夏。

  突如其来的进攻,令夏桀猝不及防。结果可想而知,夏军在战场上溃败不堪。一向狂妄的夏桀被流放到南巢。再也没有美酒和美女陪伴,再也不能打猎赏舞,夏桀最后郁郁而终。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在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宣告终结。

  ……


《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世界史前沿研究与文化遗产的活化》 引言:历史的深度挖掘与当代价值的重塑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地域的通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史的广袤疆域,旨在探讨不同文明形态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所展现出的独特性、复杂性及其相互间的关联与影响。我们摒弃了传统线性史观的束缚,转而采纳多维度、多中心的分析视角,深入剖析人类文明在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下的演进轨迹、核心驱动力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遗产价值。 全书共分为五个宏大的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力求在宏观把握历史脉络的同时,实现对微观史料的精细解读。 --- 第一部分:早期文明的起源与环境塑造(约300字)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文明的“摇篮期”——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革新到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中华文明早期形态的并存与分化。 我们着重考察地理环境对早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经济模式的决定性影响。例如,美索不达米亚的冲积平原如何催生了复杂的灌溉工程和早期国家形态的中央集权需求;而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如何塑造了古埃及人对永恒和秩序的深刻理解。 特别地,本章对比分析了早期文字系统的出现对知识积累和权力结构的影响。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苏美尔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等如何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固化了特定的社会等级和宇宙观。此外,对东亚地区新石器文化如仰韶、龙山等地的社会复杂化过程进行了区域性考察,强调其独立发展的内在逻辑。 --- 第二部分:古典帝国的兴衰:权力、意识形态与疆域治理(约350字) 古典时期是帝国制度臻于成熟的阶段。本部分以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古希腊城邦文明、罗马帝国以及孔雀王朝/汉帝国为主要案例,剖析了大型多民族帝国如何实现其内部的统一性与外部的扩张性。 研究的核心在于“治理的艺术”。我们详细分析了罗马法、波斯行省制度、汉代郡县制等不同行政管理模式的优劣及其对长期稳定的贡献或局限性。意识形态的构建是维系帝国的关键。本章深度剖析了希腊哲学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罗马的公民身份构建、以及轴心时代(Axial Age)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宗教与哲学思潮(如佛教、早期基督教、儒家思想)如何为广阔的帝国提供精神粘合剂。 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古典帝国的“衰亡”叙事,认为“衰亡”往往是权力结构调整、环境压力与内部社会矛盾累积的复杂过程,而非单一的崩溃事件。例如,对西罗马帝国解体后的欧洲碎片化进程,以及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与士族崛起的关联性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连接与断裂:信仰、贸易与知识的再分配(约350字) 本部分聚焦于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全球各地在“中世纪”状态下的互动与分化。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是“连接”与“转型”。 我们首先分析了伊斯兰黄金时代在科学、数学和医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及其作为连接东西方知识的重要桥梁作用。其次,重点阐述了拜占庭帝国在继承古典遗产、抵御外部冲击中的核心地位。在西欧,加洛林文艺复兴、大学的兴起以及封建制度的内在张力,构成了其独特的内向性发展路径。 东亚方面,唐宋时期的商业革命、科技创新(如火药、印刷术的应用)及其对社会结构,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塑造,被置于全球贸易网络(如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的背景下进行考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对比,本书旨在揭示不同地区如何在宗教信仰的引导下,重建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基础,并形成了知识传播的新范式。 --- 第四部分:全球化的序幕:大航海时代的技术、碰撞与生态冲击(约350字) 15世纪末至18世纪初,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由地理大发现驱动的剧烈转型期。本部分侧重于技术进步(航海技术、军事技术)如何打破了既有的地理隔离,并引发了深远的生态和经济后果。 我们详细考察了地理大发现背后的经济动机(如对贵金属和香料的渴望)以及由此催生的重商主义思潮。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被视为一个生态灾难与农业革命并存的复杂现象,它永久性地改变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和人口分布。 此外,本章对欧洲殖民扩张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审视,特别是早期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经济结构和对非洲社会造成的结构性破坏。我们尝试从非西方视角重新审视这一时期,关注如明代晚期资本积累的特点、奥斯曼帝国在控制关键贸易路线上的策略,以避免“欧洲中心论”的叙事陷阱。 --- 第五部分:现代性的生成与多重路径(约150字)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以及民族国家概念的兴起。我们并不将其视为一个单一的“现代化”进程,而是考察了多重现代性构建的可能性。 工业革命的技术溢出效应如何重塑了社会阶级结构和全球权力分配;民族主义的兴起如何成为构建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核心意识形态;以及在面对殖民遗产和全球不平等的背景下,非西方社会是如何选择吸收、抵制或重构西方现代性成果的。 结语:历史的当代反思 本书的整体价值在于,通过对全球史的比较研究,揭示出人类历史的复杂性、非必然性以及文化多样性。它鼓励读者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全球格局是如何由无数次历史的岔路口选择共同塑造而成的。研究历史,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我们作为世界公民所继承的遗产和所面临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温润,仿佛捧着一本跨越时空的古籍。内页的纸张选得极好,泛着淡淡的米黄色,既保护了视力,又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地图,其精美程度和考据的严谨性令人惊叹。那些复原的古代场景图,色彩饱满而不失古朴,细节之处考究入微,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亲眼见证历史的变迁。比如描绘汉代丝绸之路的那个双跨页,骆驼商队的迤逦和异域风情的市集描绘得栩栩如生,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热衷的读者,也会被这种视觉冲击力深深吸引。排版上,留白恰到好处,文字与图像的布局疏密有致,即便是篇幅较长、信息密度极高的章节,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这样的用心,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摩挲、品味。

评分

我一直以为历史书都是枯燥的年代罗列和帝王将相的更迭,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脱和灵动,他似乎并不满足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擅长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点”切入,然后层层剥茧,最终将一个宏大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比如,他可以从一块出土的古代钱币谈起,娓娓道来那个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货币制度的演变,甚至是民间的生活状态和区域间的经济往来,逻辑链条紧密得让人拍案叫绝。这种“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跟着作者的思路,像侦探一样去推理和构建历史图景。尤其是一些社会风俗和士人精神层面的剖析,文笔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清醒和犀利,读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会停下来,对着书本沉思良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地方史”和“非主流叙事”的重视。我们通常读到的通史,往往集中于中原王朝的兴衰更替,但这部作品却明显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和梳理那些常常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区域和族群。我看到了关于西南夷的文化交流、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复杂互动,甚至是早期海洋贸易中那些被遗忘的港口城市的生活景象。作者显然做了极其广泛和深入的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他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地方视为王朝版图上的附庸,而是将其视为中华文明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更具包容性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概念,而是一个由无数精彩的“地方故事”编织而成的立体世界。

评分

我习惯在通勤的地铁上看书,对书籍的“便携性”和“易读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但这部书却成功地在“深度”与“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的章节划分非常精妙,几乎每一小节都能构成一个独立的小论述,非常适合碎片化的阅读。当你只有十五分钟的空闲时,可以毫不费力地切入其中一个话题,并能带着一个完整的知识点离开。而且,语言风格非常现代且富有感染力,没有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艰涩古文或僵硬的学术术语。作者仿佛是坐在你对面,用一种非常睿智、幽默且略带反讽的语气,跟你娓娓道来那些历史上的八卦、争论和时代的困境。这种亲切感,让原本厚重的历史知识点变得易于消化吸收,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历史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深度。它不满足于简单地陈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如果换一个选择,可能的结果会是什么”。比如,在分析某个重大转折点时,作者会列举出当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关键人物的性格特质等多个维度的变量,用一种近乎模拟推演的方式,去解构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种处理方式,迫使读者进行主动思考,去质疑那些看似板上钉钉的历史结论。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也多了一层历史的滤镜和批判性的眼光。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分析复杂问题、理解人类行为模式的思考工具,这种思维上的提升,远比记住几个历史事件本身要宝贵得多。

评分

评分

学习国学

评分

学习国学

评分

学习国学

评分

评分

学习国学

评分

评分

学习国学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