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河流的历史之书
往昔不会消失,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
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一本以河流为线索,讲述自然历史与人类文明的非虚构著作,采用全新的历史类图书创作视角:一条河流可以跨越数万年时间,全书以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自沉的乌斯河为切入点,延展出河流与宽广历史潮流的交汇,从蛮荒的远古到工业化的现代,河流穿越时间,也串联起人类重大历史事件。
★打破虚构与非虚构写作,开创自然写作的全新形式:以河流为中心,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世界范围内的民俗、神话传说、文学、考古学及自然科学,结合现实生活体验,主题丰富,文笔优美流畅,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孤独的城市》作者经典前作:获《时代周刊》《金融时报》《独立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联合推荐,入选翁达杰文学奖、多尔曼旅行文学奖短名单。
★32开小硬壳精装,装帧精美,内文用纸选用瑞典轻型纸,轻便携带,适合收藏。
这是一本以河流为主题的非虚构读物。作者奥利维娅沿着弗吉尼亚·伍尔夫自沉的乌斯河独行四十二英里,从源头一直走到入海口。从十三世纪野蛮的贵族战争到十九世纪博物学家对恐龙化石的挖掘,从古老的民俗传说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河流的诠释,作者用流畅且富有诗意的语言,将河流沿岸不同时期的历史串联在一起,探讨河流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类文化不可忽视的关联。
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作家、评论家,曾任英国《观察家报》图书版副主编,撰写的文章多见于《观察家报》《新政客》《卫报》等主流媒体。她还是2011年麦克道尔奖得主,曾获得英国艺术委员会、作者基金会,以及2014年艾克尔斯基金会作家驻英大使馆的奖励。她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回声泉之旅》和《沿河行》等,前者入围2013年柯达传记作品奖短名单、传播奖以及戈登·伯恩奖短名单,而后者被《独立报》《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选为年度好书,并且入围翁达杰文学奖、多尔曼年度旅游书奖短名单。
关于时间、改变、迷失、爱与意义。——《旁观者》杂志
文字精彩、与众不同、充满智慧,同时融合自然、历史与游记,是当代英国文学中极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文学评论》
奥利维娅·莱恩清晰而又鲜活地诠释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她专注于现实生活并沉浸其中,一如她的文字所表现
出来的热情。——《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全书充满奇妙的暗示与象征,主题与结构完美契合在一起,彼此交织、蜿蜒,同时融合了传记、神话与历史。
——《观察家报》
了断
溯源
下潜
醒来
洪流之中
消失的女士
比德的麻雀
救赎
参考书目
致谢
索引
一道道阳光被禁锢于河水之中,满河波光潋滟。在河里游泳时,你无法看到河底,几乎连自己的四肢都分辨不出。或许,正是这种混浊与昏暗让人觉得这条河流似乎隐藏着秘密,仿佛在水面之下藏匿着什么东西。
乌斯河就像金属吸引磁石一般吸引着我,在夏季的夜晚和冬季短暂的白昼,我一次次回到这里,在季节转换之际,反复到某些河段漫步、游泳,如此经年累月,直至凝聚出仪式般的厚重感。
一条河流穿过大地,它会俘获这个世界,并加倍回报。那是一个变幻不定、银光闪烁的世界,比我们习以为常的安居之地更加神秘。
至于河流吸引我们的原因却神秘难解,因为它们起源于隐秘的地方,河道变化不定。但跟湖泊和大海不同,河流会流向某个终点。它朝着终点奔流不息,这种坚定不移让它拥有抚慰人心的力量,对那些失去人生目标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一条河流不仅流过空间,也会穿越时间。
悄无声息的洪水不断用一个个漩涡懒洋洋地吞没这个世界,将树木卷走。有时它会淹没眼前的一切。万物不过是昙花一现,看似坚不可摧,但也终将土崩瓦解。
一片热带森林被一条奔腾的无名河流分开,那是一个水汽朦胧的世界,树蕨与苏铁生活于其中,而夏栎和梣树尚不存在。我想象着禽龙穿过这些无花植物,吟唱着自己粗犷的音乐,树枝在它脚下被踩得咔嚓作响。但这只是想象,在这片土地上再也看不到那样的景象,因为某种方案一旦被抛弃,就不会再次上演,这是演化的怪癖之一。
时光如同一张织物,将我们全部网罗其中。
当下,当下,不管你多么疲惫,时间永不停留。它浩浩荡荡而来,如河水般奔流不息,如果你不够小心,就会被它卷倒在地。
或许知识会让人变得麻木,因为,如果你已经知道过去与将来的一切,又何必徒劳无益地采取行动?或许继续听天由命才是更好的选择:半忙半聋,把繁杂的往事如垃圾一般抛在身后,让它们像彗星的尾巴一样闪耀着,摇摇欲坠地穿过无边无际的黑暗。
往事不可把握,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重新聚拢失去的一切,聚拢起那些漫不经心、不屑一顾地抖落于身后的东西。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些记忆会像伏兵一般蜂拥而出?
如今,在一个短暂的瞬间,似乎连抓住往事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已经无可挽回地被当下——也就是我们窥视往事时所在的时间平台——改变。
水,令我魂牵梦绕。也许是因为我内心干渴难耐,也许是因为我太过于英国化,也许只是因为我对美太敏感。总之,如果附近没有河流,我就浑身不自在。波兰诗人琴斯洛·米沃什曾写道:“伤心欲绝时,我们就返归某处河岸。”他的这句话让我感到安慰,因为有一条河流让我一次次地返归,无论我身染疾病还是身体健康,无论我忧愁悲痛、形单影只,还是欢欣喜悦。
十年前,在一个六月的傍晚,我第一次来到乌斯河畔。与我同行的是如今早已分道扬镳的男友。我们从布莱顿驱车前往,把车子停在巴克姆磨坊的田野里。当留在岸边的最后几个垂钓者为钓到梭鱼或鲈鱼而抛出鱼饵时,我们逆流而上,向北而行。愈益醇厚的空气中弥漫着旋果蚊子草的芬芳,如果靠近河边细细观察,就能看到片片花瓣顺着河水悠然漂荡。在一块开阔地的边上,这条河几乎漫溢出来。斜阳西下,河水的气味越来越明显:那种冰凉绿稠的水腥味让野外的流水暴露了行迹。我俯身将一只手浸入水中,忽然想起弗吉尼亚·伍尔夫正是自沉于乌斯河后魂断碧波的,只是具体原因和时间我不甚了了。
曾经有一阵子,我经常与一群朋友到南伊斯游泳,弗吉尼亚的遗体就是在那附近找到的。我战战兢兢地踏入激流,一股流水拖拽着我,差点把我绊倒在水中,将我席卷而去,冲入大海。这时,那种战战兢兢便化为心醉神迷。这条河穿过一道白垩山谷流经这一地带,唐斯的山脊耸立于谷边,白垩溶于水中,碧绿的水色泛着乳白,恰如海玻璃一般。一道道阳光被禁锢于河水之中,满河波光潋滟。在河里游泳时,你无法看到河底,几乎连自己的四肢都分辨不出。或许,正是这种混浊与昏暗让人觉得这条河流似乎隐藏着秘密,仿佛在水面之下藏匿着什么东西。
吸引我来到这处险境的,与其说是病态,倒不如说是一种听任自己在无法控制的力量中随波逐流的快感。乌斯河就像金属吸引磁石一般吸引着我,在夏季的夜晚和冬季短暂的白昼,我一次次回到这里,在季节转换之际,反复到某些河段漫步、游泳,如此经年累月,直至凝聚出仪式的厚重感。我会漫无目的地来到萨塞克斯的这个角落,并无意做长久停留。但如今在我看来,那条河流仿佛向我抛出鱼饵,诱我上钩,在那里将心跳停止的我抓住。当我的生活开始变得摇摇欲坠时,我也会来到乌斯河边,寻求它的抚慰。
二〇〇九年春,我陷入人生循环往复的小灾难中,仿佛支撑生活的脚手架注定要倒塌。我不小心失去了工作,又出于纯粹的漫不经心,失去了自己所爱的男人。他来自约克郡,我们长期以来争吵不断,其中一次冲突涉及地域,也就是决定我们将安家于何处。我无法放弃萨塞克斯,而他也无法割舍那些山丘与荒原,毕竟他刚刚回到那里没多久。
马修离开后,我开始失眠。布莱顿似乎有些纷扰嘈杂,夜间灯火通明。公路上方那家医院最近刚刚关闭,有时我从自己伏案工作的地方抬起头,就会看到一帮顽童在曾经停着救护车的院子里砸窗放火。白昼里,我时不时地产生溺水之感,只能勉强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才不至于如孩童一般扑到地上号啕大哭。当我比较平静的时候,我知道这样的恐慌感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但在那年的四月,随着春光越来越浓,我的恐慌感却越来越强烈。树木重新迸发出生机:首先是栗子树长出幼枝嫩叶,如高举的烛台;后来,榆树与山毛榉也生出嫩芽。在新绿的浸洗中,樱桃花渐次开放,几天之内,飘洒的花瓣便落满街道。这些花瓣堵住了排水沟,停在路边的车辆的挡风玻璃上也铺满了片片飞花。
季节的变换令人陶醉。正是在那时,沿着这条河徒步的想法将我紧紧攫住。我想离开,清除杂念,跟往事做个了断。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这条河就是我要去的地方。尽管我不善于看地图,但还是开始不由自主地购买。我把其中一些钉在墙上。有一幅地质学地图描绘了地表下的世界,它被绘制得精美绝伦,于是我把它放在床边。我的想法是做一次调查或探测,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一个仲夏,花上一周的时间,捕捉和记录一小片英国土地上的景象。反正我是这么告诉别人的。然而要说清我的真实目的绝非易事。不管怎样,我想潜入日常世界的表象之下,就像一个睡觉的人那样抖掉寻常的气氛,冲向美梦之巅。
这本书的对话设计绝对是一绝,几乎可以单独拿出来分析。人物之间的交流充满了潜台词,你读到的和他们真正想表达的往往是两码事。有时候,沉默比语言更有力量,作者深谙此道,他让人物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让读者自己去脑补那些未说出口的诘问与哀伤。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拓宽了文本的解读空间。此外,作者对场景光影的捕捉也是神来之笔,比如描述黄昏时分,阳光穿过树林的斑驳光影如何投射在人物疲惫的脸上,寥寥几笔,却将人物内心的沧桑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节奏是缓慢而坚定的,像老式胶片放映机发出的那种规律的“咔哒”声,每一次转动都揭示了新的画面,但整体的氛围是连贯且沉郁的。它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细品,绝不是适合碎片时间阅读的轻量级作品,但回报是巨大的,它会给你留下经久不散的回味。
评分我很少遇到一本书能把“等待”这个主题写得如此立体和富有张力。书中的许多情节都是围绕着一种无望的、漫长的期盼展开的,但作者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陷入无病呻吟的悲情泥沼,反而赋予了“等待”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与坚韧。那些人物在等待中塑造出的品格,才是这本书真正的核心。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自然”的运用,自然界的元素——风、水、土——不再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参与到人物命运的塑造中,它们是沉默的见证者,也是无情的审判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更深沉了一些,仿佛被这本书里那种缓慢流动的、近乎永恒的韵律感染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高度文学性的同时,又有着一种质朴的泥土气息,这种矛盾的统一,正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要求你全身心地进入,一旦进入,便很难抽身。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偏向“地域性”的叙事有点担心,怕会显得过于小众或晦涩难懂。但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高明,他没有停留在对特定地理环境的猎奇式描绘上,而是将地域元素提炼成了一种普世的情感载体。那些关于迁徙、关于扎根、关于遗忘的描摹,让我这个身处都市的人也感同身受。书中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民间智慧和古老习俗,被写得既真实又带着一种近乎神话的浪漫色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章关于“信物”的描写,那件小小的物件,承载了远超其实际价值的历史重量,让人不禁思考,我们自己又紧紧抓住的是什么?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你在阅读别人的故事时,反思自己的生活轨迹。它的叙事声音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冷静的旁观者姿态,但字里行间又流露出深沉的关怀,这种平衡拿捏得极其到位,让人既能保持距离进行思考,又不会感到疏离。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一下子把我拉进了那个湿漉漉、带着泥土芬芳的早晨。作者对环境的描绘简直是细致入微,你仿佛能闻到河岸边青草的露水味,听到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是那种急吼吼地往前冲,而是像河水一样,时而平缓流淌,时而遇到礁石激起小小的浪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那些隐藏在日常对话下的暗流涌动,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却让人心头一紧。主角的每一步选择都显得那么沉重,仿佛背负着整条河流的历史。读完第一部分,我合上书,沉默了很久,脑子里全是那些画面,那些关于故土、关于选择的沉思。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掉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去向”之间的关系。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被作者用极其优美的笔触包裹起来,读起来反而有一种被理解的慰藉。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是顶级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既有诗意,又不失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跳跃着时间线索,但每一次的切换都像是在拼凑一块破碎的记忆版图,最终拼凑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个体命运图景。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把所有的人物都置于一个道德的灰色地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都有自己必须守护的东西。这种复杂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比如,书中关于“传承”与“革新”的那段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辩证法展示。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拉扯的痛苦。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密度非常高,我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时常回头重读某几个段落,才能完全捕捉到作者埋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享受,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本书对“时间”的理解也令人耳目一新,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像水纹一样,一圈圈荡漾开去,影响着过去与未来。
评分一本关于孤独的书,深有感触,唉,感同身受,唉。包装密实,没有缺漏,价格优惠,发货很快,快递员送货上门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京东活动很给力,书折后很便宜,质量好,颜色鲜,物流快,支持网上购书,不出门也能买到满意的书
评分书不错,精装本,慢慢体会城市的孤独。
评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评分存货买了慢慢看。。。。。。。。。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很满意的一次网购书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自己一个人异国他乡。自己的孤独,让这本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评分沿河行,视角独特,很喜欢,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