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记忆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我所知道的伪满政权

百年中国记忆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我所知道的伪满政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伪满政权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文史资料
  • 档案
  • 回忆录
  • 东北历史
  • 抗日战争
  • 民国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875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4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年中国记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字数:4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32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扶植爱新觉罗·溥仪,建立起傀儡政权“满洲国”。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该政权灰飞烟灭。
  《百年中国记忆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我所知道的伪满政权》详细记述了伪满政权的成立、组织机构及军政、教育活动等多方面的情况。收录了溥杰、李士英、李玉琴等伪满政权亲历者的回忆文章,是了解那段耻辱历史的一手资料。

目录

第1章 伪满政权出笼全景
溥杰自述
伪满政权始末李士英
南次郎与熙洽密谋建立伪满政权的经过
王稔五
吉长汉奸傀儡登场纪实金名世
日伪“国旗”怪态宋淇涵

第2章 伪满“宫廷”见闻
伪满皇宫见闻琐记孙耀廷
伪满官内的形形色色万嘉熙
伪满宫廷见闻琐记孙喆甡
我的宫中生活李玉琴
伪满十七名大臣高官琐闻杨冰石

第3章 日本对伪满的幕后操纵
日本控制伪满的实况王贤��
伪总务长官是个什么角色王贤��
伪总务厅文书科是怎样准备火曜会的
荒川秀次
伪满“涉外”史料琐忆宋淇涵
伪满日本官吏的秘密手册王子衡
日伪推行反动民族政策及其后果王之佑
日本推行民族离间政策的几个具体事例
爱新觉罗·溥杰
关东军的兴亡高丕琨
日本殖民统治控制下的伪满军王贤��
伪满洲国“建国”十周年庆祝大典侧记
张大光

第4章 日本对伪满的掠夺
我所知道的日满议定书附件的内容阮振铎
日寇在伪满进行掠夺的“三光”政策
王子衡
伪满时期对于东北粮食统制和掠夺刘德权
日本对东北人民的粮食掠夺黄富俊
日本殖民者榨取农产品金名世
日本如何掠夺东北人民的粮食曲秉善

第5章 日本对伪满的“开拓政策”
与精神压迫
日本怎样在东北执行移民计划黄富俊
日本“开拓团”和移民的实况谷次亨
所谓“北边振兴计划”的内幕谷次亨
伪四平省“开拓政策”的执行情况曲秉善
伪东安、问岛省的日本移民歧部与平
伪满四平省执行奴化教育实况曲秉善
日伪统治下的东北教育薛蓝石
奴化教育亲受记张德伟
狠毒至极的“保安矫正法”董孝友
记日伪监狱见闻三事张大光
从弓长岭辅导院看“矫正”的实质刘殿凯

精彩书摘

  《百年中国记忆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我所知道的伪满政权》:
  1927年奉军因受到北伐军和冯玉祥、阎锡山军队的四面围攻,决定撤退关外时,张曾给我打电话,劝我可偕全家暂赴天津外国租界躲避,理由是“冯玉祥来了,你们很危险”。我听了犹如晴天霹雳,不觉气急败坏地连声问他:“你走了,我上讲武堂的事怎么办?”最后,他不耐烦地说:“你的事好办,你到天津可以住在法租界我二太太的家中,等有机会到奉天来好了。”我无法,就恫吓我的父亲,非要去天津暂避不可。于是我们全家就搭乘奉军撤退的兵车,到了天津。我的父亲和弟弟妹妹住于溥仪在英租界的一所房子里;我和我当时的妻子唐怡莹住在张的姨太太——谷瑞玉的家中。住了几个月之后,谷瑞玉要回奉天,我就在唐的怂恿之下,给我的父亲载沣、哥哥溥仪各留下一封信,就不辞而别。我父亲看到我的信,就和我哥哥商议办法,结果托日本驻津总领事馆电请大连的日本水上警察署将我监视。我们所坐的日本货船——天潮丸——一到大连,就有一名日本翻译(中岛比多吉,后在伪满给溥仪当过伪“执政的操线者”,后来又在伪国务院工作过)带着四五名日本警察,气势汹汹地登船检查。他们一眼看到我,就问:“您是从天津来的溥仪前皇帝的令弟吗?”我知不能隐瞒,只得说“是”。中岛说:“请您先到星浦大和旅馆歇一歇。”这时,张的姨太太和唯一的“日本通”周培炳都惊慌失色,但又无法阻止,于是对我说:“今天晚上,我们都到星浦去。”我就在日本警察“软架”之下,登上小汽船。到旅馆刚坐定,中岛就从衣兜掏出一封电报给我看。电报大意是“前皇帝之弟溥杰到大连后望妥为监视,当有人往接,请暂使在大连少候”。中岛面带阴险的微笑说:“大概是请您不要去奉天,暂在这里住几天的意思吧。”我无法,只得说:“好吧,等天津来人后再商量吧。”
  当天晚上,张的姨太太和周培炳等十几个人都来到星浦大和旅馆。他们请我吃了一顿晚餐。当时虽然没有日本的警察在侧,但大家都在“矮檐”之下,敢怒而不敢言。临别时,周培炳等安慰我说:“没有关系,我们回到奉天之后一定想办法……”我因为知道张学良平日对日本“又恨又怕”,只能感谢他们的好意而不敢相信这种好意的效果。记得有一次在张学良处看讲武堂某期肄业学员的相册,张指着其中的两名说:“他们都是朝鲜人,因为恨曰本才改名到讲武堂来。”说完,又正颜厉色地对我讲:“这件事可千万不要对外人讲,如果被日本人知道,他们就没有命了。”这是我认为张怕日本人的一个原因。还有一次,当奉军在北伐军的压迫下节节失利时,日本帝国主义者即出兵侵占了济南。这时我们都在张家看报纸,忽听张厉声怒骂,因为他看到了报上刊载的一幅日本兵将中国人绑在木桩上进行残杀的照片。此外,他还曾谈到,当张作霖在击破郭松龄叛乱到旅顺向日本关东军致谢时,日本人问张旅大的建设如何,张答很好。日本人又问,您对于收回旅大抱有怎样的想法?张答以“唯其是建设得很好,所以我们要收回”。他很激动地说:“老将回答得很好……”这是我知道张学良深恨日本的又一面。
  我在大和旅馆度过了十来天的软禁生活。每天总有会说中国话的警察轮流到我屋中来闲谈,中岛也来过几次。他们坚嘱我不要对报馆记者谈什么,说是怕引起中国方面的误会。我倒是很忠实地遵守他们的约束,每当有新闻记者来时,我就坚持着“可照相,决不开口”的方针。我不懂日本语,他们一对我说话,我就按铃找日本警察。
  日本警察领我参观了海产馆等,还领我到大连市郊溥伟(前清恭亲王,当时在大连做“寓公”)家一次。他一见我就哭了,并称赞我有“志气”,还说他抛弃北京的王府生活,流寓青岛和大连,是与中华民国不共戴天。言下颇有自矜之色。但当我把他引为“同志”,向他求教应不应该乖乖回去时,他又大耍滑头,说:“有人来接,怎能不回去?”把我弄得不知怎样做才算对。
  最后,接我的人来了,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徐勤之子徐良(后在汪伪政权中当了汉奸)。他见了我,先恭维一番,结论是:“何必给张学良当部下,直接到日本人陆军士官学校有多好!”我终于和他一道又回天津。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百年中国记忆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中另一本不涉及《我所知道的伪满政权》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翔实、文字自然。 --- 图书名称:《百年中国记忆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风云际会:民国风云人物录》 图书简介 《百年中国记忆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旨在为读者系统梳理和呈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变迁的宏大图景。本卷《风云际会:民国风云人物录》聚焦于那个风起云涌、精英辈出的时代,通过一系列鲜活的、基于一手史料和亲历者叙述的人物侧写,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那些留下深刻印记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实业家及文化名人的真实面貌、复杂内心及其对时代命运的深刻影响。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政治史编年体著作,而是一系列“历史碎片”的有机组合,每一篇章都以特定人物为核心,通过他们的言行、决策和个人命运的起伏,折射出当时社会思潮的激荡与历史进程的曲折。文库编纂团队耗费数年心力,从浩如烟海的旧档案、私人信札、回忆录和口述史料中精选材料,力求还原人物形象的立体性与复杂性,避免了过度简化的脸谱化描述。 第一部分:北洋余晖与新文化思潮的碰撞 本卷的开篇,将目光投向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时期。这是一个权力真空与思想解放并存的复杂阶段。我们细致梳理了如段祺瑞、曹锟等军阀的权力运作逻辑,探究他们如何在传统儒家伦理与西方法治精神的夹缝中寻求统治合法性。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对早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刻画。例如,陈独秀与胡适在“德先生”与“赛先生”议题上的分歧与融合,如何深刻影响了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核。本书通过引用大量当时学人的日记和通信,展现了他们在面对传统文化崩溃和外侮日亟时的思想挣扎与文化建构的努力。对于李大钊、辜鸿明等人的介绍,不仅关注他们的政治立场,更着重描绘了他们作为个体,在面对时代剧变时如何坚守或调整其核心信念。 第二部分:国民革命的探索与内部张力 进入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提出,国民党内部力量的整合与分化成为历史的主旋律。本部分详尽考察了国民革命时期几位核心领导人的轨迹。 我们着重分析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崛起的过程,不仅审视了其军事才能的展现,更深入剖析了其在“联俄容共”与“清党”决策中的政治权谋与战略考量。相关史料揭示了当时党内不同派系间的微妙关系,如黄埔系军官群体在权力结构中的渗透与作用。 同时,本书也公正地呈现了汪精卫从革命元勋到最终沦为历史反面人物的复杂心路历程。通过对比他早期的激进言论与后期的妥协姿态,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个人选择在历史洪流中的脆弱性。此外,对廖仲恺被刺案的细节重构,有助于理解革命阵营内部意识形态斗争的残酷性。 第三部分:黄金十年:建设与危机并存 三十年代的“黄金十年”,是本书着墨较多的部分。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建设、法制建设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内部失序与外部压力。 我们选取了如孔祥熙、宋子文等活跃于金融和外交领域的关键人物,通过梳理他们主导的财政改革和对外借款谈判,揭示了民国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艰难处境。这些内容多引自当时财政部的内部报告和外国使节的电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在文化和教育领域,本书介绍了蔡元培在教育理念上的实践,以及林语堂、鲁迅等人在文学创作中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未回避这一时期乡村的凋敝与地方实力派的抬头,通过对特定地方士绅的侧写,展现了中央权威在广袤国土上的有效性边界。 第四部分:抗战烽火中的民族脊梁 抗日战争是检验一代人成色的试金石。本卷的第四部分,集中描绘了在民族存亡之际,涌现出的各界精英。 我们不仅描绘了正面战场上将领们的浴血奋战,更深入探究了后方经济的维持与工业的内迁。对于张伯苓、梅贻琦等教育家在迁校过程中的坚韧与智慧,有着细致的记录,他们如何“文脉不断”,是理解中国现代教育史的关键所在。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部分坚持抗战的外交家的记录,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援助的艰辛历程。这些人物的故事,强调了在极端困境下,知识、道德与责任感的强大力量。 结语:历史的回响 《风云际会:民国风云人物录》的价值,在于它拒绝了单线叙事,坚持从多重视角审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文库的编纂理念强调“记忆的复原”而非“简单的评判”。通过这些鲜活的生命故事,读者得以体悟二十世纪中国在寻求现代化、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那些时代弄潮儿们所经历的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本书旨在为今日之中国,提供一份关于现代精英群体精神资源与历史教训的宝贵文献。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编校质量来看,这本书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注释系统做得非常详尽和规范,每一个关键名词或引用都有明确的出处标注,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对于像我这样有一定研究习惯的读者而言,这种严谨性是阅读体验的基石。而且,全书的章节划分和逻辑过渡非常自然流畅,即使涉及大量的人物和时间线索,作者也处理得井井有条,阅读体验上丝毫没有感到晦涩或混乱。这表明编辑团队对原稿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打磨,确保了知识的有效传达,是专业史学著作的典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封面那种淡淡的年代感,配上恰到好处的字体选择,立刻就能把你拉回到那个特定时期的氛围里。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相当到位,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印刷的清晰度也值得称赞,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献图片,也能看得清清楚楚,细节的还原度很高。这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完全是按照收藏级的标准来的。对于一个喜欢纸质书的读者来说,光是这本书的外观和触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以一种非常私人化的视角,却捕捉到了宏大历史转折期的普遍情绪。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片段、不经意的对话记录,反而成了洞察时代精神的绝佳切口。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只是发生在帝王将相之间的博弈,更是渗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呼吸和选择之中。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深深的共情,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焦虑、希望与无奈。读完之后,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时空穿越”,对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肌理有了更具温度的理解,这种人文关怀的深度,是冷冰冰的纯粹资料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它能引发多少有益的思考上。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答案,反而抛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迫使我们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历史定论。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着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反思和比对。尤其是对于一些边缘人物和被忽略的细节的挖掘,视角非常独特,让人耳目一新。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窗口,让我们看到历史绝非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无法回避的矛盾。对于任何一个渴望真正理解历史复杂性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材料。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真正地去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和人性的复杂性。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老练,总能抓住关键的冲突点,用一种近乎于电影镜头的语言把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冷静而克制的笔调,没有过多的煽情,而是让历史本身的重量去说话。每一次翻阅,都会有一种新的感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历史现场的旁观者,去体会那种微妙的权力博弈和时代洪流下的个体挣扎。这种叙事的力量,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