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事略

夏商周三代事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闻玉,曾鹏,桂珍明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古代史
  • 夏商周
  • 三代
  • 史略
  • 历史读物
  • 文化
  • 经典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19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7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夏商周三代事略》以夏、商、周三代历史为研究对象,“正编”着重记述三代重要历史事件,“支撑材料”着重研究与三代历法、纪年相关的问题。《夏商周三代事略》力求做到史时与史事结合,对三代历史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把握。

目录

目录
序宫长为 i
前言编著者 v
正编 1
夏朝帝王事略 3
商朝帝王事略 45
西周诸王事略 91
支撑材料 153
西周考年 155
谈《豳风 七月》的用历 181
再谈屈原的生卒 187
关于虞侯政 206
关于子犯和钟 210
先秦文献与月相定点——以《尚书》为例 220
四分术的推演与应用 228
“三证合一”的研究方法 246
有关正例与变例研究方法的对话 252
从姓氏族谱看古代族邦社会 260
附录 265
五帝事略 267
参考文献 292

精彩书摘

  《夏商周三代事略》:
  夏朝建立后,其统治并不巩固。夏启在位期间,发生了有扈氏叛乱的“甘之战”以及王室内部的“武观之乱”。太康即位后,畋游无度,最后被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篡夺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后不久,便疏于朝政,沉溺游猎,而委大权于寒浞。寒浞得势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后羿、寒浞执掌夏政长达39年之久。后来,帝相之子少康与夏遗臣伯靡联手,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自少康至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八代统治期间,夏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至夏朝第十三个帝王孔甲在位时,“好方鬼神,事淫乱”,引起诸侯叛乱,政治动荡。夏朝的统治危机逐渐显现,国势衰颓。自孔甲至皋、发,到桀四代便遭遇亡国之祸。故《国语周语》曰:“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夏朝末代帝王夏桀在位期间,无德无道,杀关龙逢,绝灭皇图,坏乱历纪,残贼天下,贤人遁逃,淫色慢易,不事祖宗,大肆兴兵,对外征伐。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灭夏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国家政权,确保统治阶层的利益,并且扩大疆土,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立官制,分等级;作《甘誓》,平叛乱;做甲矛,强军队;灭内患,伐夷狄;定《禹刑》、设圜丘;制《禹贡》,收赋税;等等。
  夏朝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制作了大量以木石为主、兼有部分骨器与蚌器的农具,以满足农耕活动与提高生产力的需要。《国语周语下》曰:“嘉祉殷富生物”和“养物丰民人”,都是追述夏禹治水,不仅减少洪水泛滥所造成的灾害,而且又引水灌溉农田,使夏代的农牧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相传夏朝时期制定的《夏历》,也是指导科学发展农牧业的重要举措。农牧畜业的发展,为巩固夏王朝的统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夏朝统治者重视采矿冶炼、手工业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考古专家学者们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掘出的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表明,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并且较好地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青铜时代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越绝书》所载风胡子之言,“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大抵是可信的。此外,《世本作篇》有“仪狄始作酒醪”“少康作秫酒”等的记载,说明夏朝已经掌握了酿酒工艺技术。这些都是当时科学文化水平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的见证。
  一、夏朝疆域及行政区划
  夏朝处在由部落联盟的高级形态“古国”到方国的过渡时期,大概没有像后世统一帝国那样明确的疆域界限。夏族与其他部落的关系,很大程度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也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如少康六年,封少子曲烈于鄫地,建鄫国等,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它们分布的自然区域,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王朝强盛时,统治的疆域大致西起今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处;北至河北省南部;南接湖北省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其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抵达长江流域。《史记殷本纪》亦载成汤所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郑杰祥先生认为,“这里所说的四渎,实际应该是夏王朝四方领土的大致界线。值得注意的是这四条大水所围绕的范围与上述夏人各姒姓方国的分布的地域基本重合,也与上述夏代诸王的活动地域基本重合”,这就再次说明西起华山以东,东达豫东平原,北至济水以南,南至淮河沿岸,在这东西长约七百千米,南北宽约六百千米,面积约五十万平方千米的地域内,应是夏王朝大致的疆域范围。
  (一)夏朝九州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划分的“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1)冀州,夹右碣石入于河,三面距河,是各州贡道必经之处。(今山西全部、河北境内、辽宁西部的部分地区)
  (2)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角的部分地区)
  (3)青州,浮于汶,达于济。(今泰山以东之山东半岛的部分地区)
  (4)徐州,浮于淮、泗,达于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苏、安徽,以及山东南部的部分地区)
  (5)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苏、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6)荆州,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今湖北、湖南衡山以北、江西西北端的部分地区)
  (7)豫州,浮于洛,达于河。(今河南大部、湖北北部、陕西东南、山东西南角的部分地区。)
  (8)梁州,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今四川大部、陕西西南部、甘肃南端的部分地区)
  (9)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今陕西北部、宁夏全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也有人说,《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只是战国时期的人对天下区划的臆测和传说。他们认为,“夏”作为国家形态还处于萌芽阶段,是由多个部落联盟形成的松散型的臣属关系的国家,其核心统治权力辐射一般不出都邑腹地,京畿之外通过氏族制的封邦建国(即诸侯和方国),以及通婚结盟建立关系。
  ……
《华夏文明的曙光:先秦思想与社会风貌》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单一叙事所掩盖的时期——先秦时期。它并非一部聚焦于王朝更迭或具体战争的编年史,而是深入探讨了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思想图景、社会结构、礼乐制度的演变以及文化精神的形成。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据和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冲突与创新的时代画卷,揭示了后世两千年中国社会形态的深层逻辑是如何在此时期被塑造出来的。 第一部分:从神权到王权——社会结构的转型 本卷首先考察了从氏族社会向早期国家形态过渡的关键阶段。不同于侧重于具体王室传承的记录,本书侧重分析了早期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 宗法制度的萌芽与社会动员: 探讨了血缘关系如何在权力结构中被制度化,以及“礼”作为维护社会等级和秩序的工具,是如何从松散的习俗演变为国家机器的核心部件。我们详细分析了“封建”制度的早期形态,即分封体系下的权力制衡与地方自治的张力。 “天命”观的建立与演变: 详细梳理了“天命靡常”思想的产生背景,并将其置于早期宗教信仰与政治统治的交叉点进行考察。重点阐述了统治者如何将天命思想工具化,以确立其统治的正当性,并分析了这种观念在社会动荡时期如何被质疑和重塑。 早期城市的兴起与功能: 通过考古学和文献的互证,考察了早期都邑不仅仅是政治中心,更是祭祀中心、军事集结地和技术传播枢纽的复合体。分析了城市内部分区(如宫室区、宗庙区、居民区)的布局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的固化。 第二部分:思想的爆发——诸子百家的精神疆域 本书的核心部分,旨在展现先秦时期思想领域的空前繁荣,即“轴心时代”的中国实践。我们力图超越对各家学说的表面介绍,深入剖析它们所针对的时代危机与解决方案。 儒学的实践伦理: 重点剖析了儒家思想如何从早期的“仁”的德性伦理,发展为一套复杂的社会治理和个体修身的系统。特别关注了“礼”在孔子学说中的核心地位,并将其置于周代礼乐文化衰落后的重建尝试中去理解。同时,探讨了儒家对“士”阶层身份认同的塑造作用。 道家的自然哲学与政治批判: 将老庄思想置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的大背景下解读。分析了“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过度干预、繁冗礼制的深刻反思,是对朴素自然秩序的一种政治诉求。探讨了道家对技术、知识和欲望的批判性视角。 法家的权力逻辑与效率至上: 详细考察了商鞅、韩非等思想家如何基于现实的战争需求,构建了一套完全去道德化、强调制度约束和赏罚分明的治理体系。分析了“法、术、势”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及其对战国时期生产力释放的推动作用。 墨家的兼爱与尚同的社会工程: 探讨了墨家学说中,作为一种带有强烈组织性与实践性的思潮,如何与儒家的内敛伦理形成鲜明对比。分析了墨家在军事技术、节俭观念以及社会组织模式上的创新实践。 名家与阴阳家的逻辑探索: 关注这些学派对语言的界限、概念的辨析(名家)以及宇宙物质构成和运行规律(阴阳家)的探索,这些内容为后世的科学思维和辩证法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礼乐文明的张力与重塑 本卷着眼于先秦社会运行的“软件”——礼乐制度,以及它在春秋战国时期所经历的结构性冲击。 周代典章制度的衰落表征: 分析了“礼崩乐坏”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中央权力衰弱、诸侯权力坐大的必然结果。重点考察了宗庙祭祀、朝聘盟会等礼仪场合中,等级僭越的现象如何成为政治危机的直接信号。 春秋的辩论场与士的崛起: 阐述了春秋时期“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下,士人阶层如何通过外交、说客、著述等方式,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成为推动变革的关键力量。 战国的制度创新: 探讨了各国为了应对生存危机,如何将传统礼制中的约束性元素剥离,代之以高效的、可量化的行政制度。例如,郡县制的推广、赋税制度的改革等,这些都是对传统宗法社会的彻底颠覆。 文化载体的变迁: 考察了竹简、帛书等载体的普及对思想传播的影响,以及文字风格从古奥向更具说服力和逻辑性的转变,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结论:先秦遗产与后世的投射 本书最后总结了先秦思想遗产对秦汉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影响。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德治(儒家)”与“法治(法家)”的二元结构,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如何在这一时期最终成型的。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一个伟大文明是如何在战乱与思想的激荡中,锻造出其核心的文化基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点古朴又不过于陈旧的纸张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选用得体,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眼睛一点也不累,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烦躁。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似乎特意避开了那种教科书式的冷冰冰的陈述,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笔法,将那些遥远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凡人百姓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比如他描写宫廷礼仪时,那种细节的描摹,让人仿佛能嗅到熏香的味道,听到编钟的悠扬声响。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关键转折点的论述上,常常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并非那种石破天惊的颠覆,而是基于对现有史料的深入挖掘和审慎思考,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时,总能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历史、渴望深度体验古代文明脉络的读者准备的精品。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动辄数百万字的鸿篇巨制心存敬畏,但这本书的篇幅把握得极佳,读起来既不觉意犹未尽,也绝不拖沓冗长。它像是一坛精心酿造的老酒,每一页都有其独特的韵味。作者在处理史料的取舍上展现了高超的功力,他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哲学,将最核心、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片段提炼出来,用极其凝练的语言加以阐释。尤其赞赏的是,作者在引述和引用古籍原文时,总能恰到好处地穿插在自己的论述中,这种引注既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又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使得整体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探索乐趣。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系统梳理古代文化脉络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解构复杂历史框架的一把利器,它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精准地抓住了关键的文化基因,让人在短时间内对那个遥远的时代建立起清晰而立体的认知。

评分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它对“权力与信仰”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作者并未简单地将早期的王权神化或工具化,而是非常细腻地剖析了统治者如何通过祭祀、占卜等宗教仪式来构建和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他引用了大量关于早期神祇崇拜和祖先祭祀的文本资料,并结合考古学发现进行交叉印证,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分析体系。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理解古代政治运作的维度。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简单的神话传说,它们不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一套支撑早期国家形态运转的精密意识形态装置。对于任何对政治哲学或宗教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案例分析。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文字魅力的写作者。他用词考究,遣词造句间流淌着一种独特的古典韵味,但这种文风绝非矫揉造作,而是服务于内容的表达。读起来你会发现,他很少使用现代口语化的表达来“解释”古代的概念,而是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语境和思维方式。比如他对一些早期制度名称的翻译和阐释,就力求贴近其本义,避免了后世的简单套用,这对于追求历史原真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整本书读下来,就像是经历了一场与古代智者的深度对话,那种被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优美的文字包裹的感觉,令人非常享受。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传承一种对待知识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成熟老练,这一点在我阅读过程中感受尤为深刻。它不是那种一味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巧妙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切入之间进行切换。有那么几章,作者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细节中去,比如对早期手工业技术进步的描述,细致到工具的演变和材料的选用,这让抽象的“文明发展”具象化了,让人切实感受到先民的智慧和艰辛。紧接着,他又会迅速拉回到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上,那种张弛有度,如同高明的音乐家在控制乐章的强弱高低。这种节奏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感和活力,完全没有传统史书那种令人昏昏欲睡的沉闷。它成功地将历史的“演进”和历史的“瞬间”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引人入胜,爱不释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