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社会变迁丛书:近代上海医生生活

上海城市社会变迁丛书:近代上海医生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小莲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近代史
  • 医生
  • 社会变迁
  • 城市研究
  • 医学史
  • 民国
  • 生活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95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53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挖掘和整理大量档案、报刊杂志、书籍资料,对近代上海医生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评估,加深对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理解,对于深化、推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颇有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关于上海医生的历史叙述,旨在考查医生的社会生活,而不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技术层面。近代上海医生集中,人数较多且较享声望。医生世界,中西竞争并存。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医生资质参差,加之医政缺位、医派医权纷争,医疗市场畸形而繁荣。作为“不求人的职业”,西医显示着资产者形象,中医处“变”趋新,提示着社会风尚的改变。同时,医生的信仰、情趣、交游和消遣,由仁术与利益追求的矛盾到新型医患关系的出现,以及性别政治下女医生的职业和价值取向,构成了近代上海医生职业内外的生活图景。

作者简介

  何小莲,女,1966年生。浙江诸暨人。旅美学者。曾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欧洲文化研究院教授,美国康乃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学和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著有《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宗教与文化》等。

目录

总序
引言
一、近代医学与上海
二、 医生:“失语”的群体
三、 本书的视点
第一章 医生职业与社会变迁
一、 历史上的医生
二、 “新知识空间”与新职业
三、 职业资格:自由行医的终结
第二章 上海的医生世界
一、 西医新潮
二、 中医的处“变”趋“新”
三、 过渡时期
四、 上海人的看病择医
第三章 职业与生活
一、 医院与开业
二、 收入与地位
三、 社会生活
第四章 医者道行
一、有信仰的医生
二、世家之医
三、青年医生的梦想与现实
第五章 医生职业与性别政治
一、 时髦女医生
二、 产科:女人的事由女人处理
三、 收入与生活
四、 婚姻与事业的两难处境
五、女医与女性主义
参考与引用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在文艺复兴以前,庸医、江湖医、理发匠和马医在欧洲盛行一时,甚至为统治者所延聘,虽然高明的医生享有盛名,受人尊敬。但大部分开业医师文化水平不高。直到18世纪,医生仍有其特征性形象,他们时常成为艺术家的讽刺对象,莫里哀在他的《假想的病人》一剧中,有这样的嘲讽场面:8名手持注射器者,6名药剂师,2名医师,8名跳舞的外科医师及2名歌唱者,前去投考医师。学士们则按题回答,对所有病人的疗法皆相同,即灌肠、放血及泻下,病势特重的病人,必须放血再用泻下及再灌肠,新医师在宣誓只用学校教授团所规定的药品后,就颁授给他医师帽,表示授予他医师的权利。以作家的讽刺著作为依据去估价当时的医师是不足取的,但对当时医师的空话及豪言壮语的攻击是有根据的。
  医学史上对行医权有真正限制,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是医师注册制度的问世。18世纪初,法国对医生开业与医生培养做出明确限定。当时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江湖骗子、庸医充斥医界。从医学史的发展来说,几乎各个国家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也包括在某一时期,因为医学人才的市场需求,使得医学院一时泛滥,从而腐败严重。因此,在现代医学发展史上,医学资历与执照制度的确立,具有立程碑作用,使从制度层面有效地保证了对医疗水平的维护。在这方面,法国率先而行,英国起而效仿,英国通过授予伦敦药剂协会权力,对全国开业医生进行考试和颁发医疗执照。为了加强对医学实践和医学教育的管理,保护合格的开业医生,英国还组织专门委员会保存和颁发合格医师的注册名单,制定注册所必须的教育标准;规定医生必需具备的职业行为和医德标准;对不合适开业或不能继续行使注册后职权的注册医师采取必要的措施。注册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对合格医生作出正式认可,对获得注册的医生来说,这意味着权力的授予。注册制度的建立,对促进医学教育的高标准产生了积极的世界性的影响。
  近代中国西医教育,从开始就与西方体制接轨,西方医学教育及医生管理制度,被直接移植。所可注意的是,由于特珠的历史背景,在中国的医学教育、医药市场,存在着各不同西方国家的权力和利益的矛盾。中国官方的医学教育体制多从日本转口而来。北洋政府时期颁布的学制、章程,主要依据日本的学制,规定了医学生的修业年限及必修科目。北京政府仿效日本明治维新的方针,当时所办的7所医学校(陆军军医、北京、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河北)都聘用日本人或日本留学生充当教员,所用教本也大多译自日本,明显地与英美教会医学校形成对峙局面。 但美国式的教育制度,借助于洛氏基金会而大规模扩展,其它各国医学教育模式如德、法等国,也进一步发展,至于中国自办的医学院校,其主干力量也都是各西人医学机构所出身的医生。1929年,中国关于医生资格的规定,包括对医师的资格、义务、惩戒等内容。凡具有医师资格者,由卫生部审查后,给予医师证书。其未经核准给证者,不得执行医师之业务。关于行医的种种规定,一开始引起极大的混乱与纠纷,卫生部医师暂行条例一颁布,整个医界哗然,由限制过严,引起风波。若要严格执行,意味着多数人的饭碗立即成了问题。
  在近代中国,由于西式医院的纷纷建立,大量卫生人员的需求,也由于大量流行病对公共卫生构成可怕的威胁,富于内外科学知识和卫生学实践的医生阶层,不仅可获得较高的收入,也拥有更高的权力和威望。社会需要他们合作并指导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政府官员也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征求有关公共卫生、卫生措施、房屋建筑、供水、政府医院和医学教育等方面的意见。政治医学和社会医学的出现,成为19世纪医学史上最有特性的事件之一,从此,医生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政府委以重要职权,病人则寄希望于医生的帮助。这一切都影响着医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随着医生地位的提高,社会上关于医生资格与医德的舆论也越来越多。丁福保着文“ 医师之资格 ”,认为医生“所操之业,尤人命攸关,故其敝精劳神亦最于各业,其饶于资者,则游学东西洋以期大成,资材拮据者则唯埋头苦学,以冀得世人之信用及应地方官署之考试,博取行医证书为自立之计。而其中以乏忍耐之力而中途变计者及以体弱而中止者不可胜数,”医业之艰难困苦如此,要完备各种资格,忧乎不易 。但自由行医的时代到了终结的时候。
  ……

前言/序言

  引言
  一、近代医学与上海
  上海城市自从近代崛起,充分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也是近代西方医学发展的重镇。如果概括西医在近代上海发展的特点,那就是:医院最盛,医校最多,医术最为发达,医生人数最为集中,且最享声望。引人注目的是,上海也是近代中医发展的中心。自开埠以来,近代上海吸引了一大批外地中医医生来沪,至民国时期,已成为中医人才的集聚地。由此,无论中医西医,都以上海为积聚、发展的中心。民国时代的上海,见证着中西医的繁荣发展,也见证着中西医的竞争、融合与纷争。上海是著名的近代中西医“废止”和“反废止”的中心战场。从民国初年中医界救亡请愿,学术和政治斗争的大事件多发生于上海,其间中国的政局数变,中央政府先在北京,后在南京,再后偏安于重庆,但历次大事件均先在上海组织。 因此,在近代医学发展史上,上海城市居于非常独特的地位。
  与岭南相比,上海的西医发展并不领先。早在鸦片战争前,岭南已有接受西医的风气。但是,西医的发展,却是兴起于岭南,隆盛于上海。自晚清以后,上海作为中国居住西人最多的城市,到1910年已有外国居民一万五千多人。西人自然崇信西医,为之服务的一批专门医院建立起来,加上教会所设医院,对国人起到了深刻而积极的示范作用。西医医疗空间的确立,使传统医疗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除了医疗空间的转换,与之相联系的是现代医疗的运作模式与价值理念。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上海近代医事制度逐步得以确立。与上海城市的近代特色紧密关联,上海对西医的“接受和容纳”,既有价值的认同,也表现出特别灵活而务实的态度。本书所关注的重点是上海医生这一职业群体:中西医并立之下,医生的培养、从业,特别是医生的生活,包括医生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态度、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及由此反映的社会急剧变动和矛盾。
  关于西医,据近世卫生统计学家许世瑾、李涛与苏迈尔(J.A.Snell)的调查,全国登记医师共有3026人(1929—1932)。医学生3528人。 1933许世瑾的医师统计显示,3026人中以上海市卫生局呈报者为最多,有874人,约占30%;次为南京,占18.6%;广州占6.8%,汉口占4.3%;天津占3.7%;偏僻省份,呈报者极少。 当时调查者也注意到,新医人才呈请南京卫生署登记者,虽然日益增多,但持观望态度的人亦不少,并不参与登记,外籍医师则因治外法权之保护,对于中国法令拒绝遵从。因此,所登记人数,是不完全的。至1935年,另据国立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科朱席儒、赖斗岩利用各种医学会会员录,作为补充,共查得正式医师姓名5390人。 这里所说的“正式医师”,按照朱、赖二人的描述,都属于出自医学校的。这一调查与前许世瑾等人的调查相比,时间上相差仅3——5年,调查所得之数目却相差甚远。前调查指出“观望者”和“因治外法权之保护”者所可造成的遗漏。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使调查医学人才,非常困难,因为许多医学校都没有向教育部立案;也有些学校一会儿新设立起来,一会儿又可能停办。所以调查的数目,只能是一个参照。另外,几年时间,医生人数的增加迅猛也是一个原因。
  多数新医人才均集中于城市,每有过剩之患,至于穷乡僻壤,则皆裹足不前。 近代医学处于传统向现代医学的过渡阶段,医生身份的界定,模糊而混乱,这些统计数字可以作为想像的依据。按朱席儒、赖斗岩的全国数据5390医师算,其中医师本国出身者4638人,其中卒业国内医学院者3843人,占83%,属于外国国籍者,计752人,占13%,此种比例,比任何国家为高。曾留学国外者,795人,占17%。这些西医人才,分布各省,其数大有不同,最多为江苏2010人,占全数37.3%,次为广东606人,占11.2%,此二省占全数之半。

上海城市社会变迁丛书:近代上海医生生活 图书简介 一、 时代背景:近代上海的特殊地位与社会变迁 本书聚焦于近代中国社会剧烈转型的关键时期——约1840年代至1949年间,以上海这座“冒险之都”为核心样本,深入剖析其独特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结构重塑。近代上海不仅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门户,更是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试验场。西方列强的涌入、租界的建立,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业化、商业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这座城市的物理景观和社会肌理。 丛书旨在通过细致的社会史考察,揭示在这一宏大变迁背景下,作为知识精英和专业群体的“医生”这一群体,其身份认同、职业实践乃至日常生活是如何被重塑的。我们关注的并非单纯的医疗技术史,而是技术、权力和社会身份在特定城市空间中的交织与博弈。上海的近代化进程,为不同背景的医生群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中医的衰落与西医的兴起,洋医生、海归派、本土培养医生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构成了近代上海医疗市场的复杂图景。 二、 研究对象:近代上海医生的多重身份与专业建构 本书将近代上海的医生群体视为一个多层次、充满内在张力的社会群体进行考察。他们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病救人者”,而是新型城市精英、现代知识的传播者、社会改革的倡导者,甚至是特定政治势力的代言人。 1. 身份的流动性与区隔: 我们将细致梳理不同来源和背景的医生群体。包括最初由西方传教士和侨民建立的教会医院中的“洋医生”;通过留学归国或在本国早期医学院接受训练的本土知识分子;以及在传统中医教育体系中逐渐融入现代医学理念的本地中医。这些群体在受教育程度、经济地位、社会声望乃至执业区域上存在显著差异,共同构成了近代上海医疗权力的金字塔。 2. 职业的专业化与规范化: 近代医学的传入,伴随着对医疗行为的严格规范和行业自律的诉求。本书将探讨医学专业团体(如中华医学会、各地方医学协会)的建立过程,它们如何试图界定“合格医生”的标准,排斥或吸收非正规医疗从业者。医疗教育机构(如广仁医院、震旦医学院等)的建立,是塑造未来医生职业身份的核心场域。医生们如何通过撰写专业论著、参与公共卫生运动,来巩固和提升其职业的社会合法性,是本研究的关键线索。 3. 医疗实践的空间化: 近代上海的医疗实践空间极其多元。从设立在租界内的、服务于特定阶层和外籍人士的私立医院,到面向广大市民的公立或慈善医院,再到深入里弄的私人诊所。医生们如何选择他们的执业场所?诊所的内部陈设、使用的语言、收费标准,无不反映出他们所服务的特定社会阶层。这种空间上的区隔,直接影响了医生们对城市社会资源的获取能力。 三、 核心议题:专业、性别与公共卫生 本书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论述: 1. 西方医学的“中国化”与本土知识的适应: 西方医学的引进并非简单的移植。医生群体在面对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疾病(如霍乱、瘟疫、热带病)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医疗观念时,是如何进行知识的筛选、调适和本土化的?中西医的论战与融合,不仅是学术争论,更是文化主权和身份认同的较量。 2. 性别与医疗: 近代上海出现了中国最早一批职业化的女医生。她们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重大挑战。本书将考察女性医生,特别是护士群体的崛起,她们如何在父权社会和传统家庭观念的压力下开辟职业空间?她们主要服务于哪些病患群体?女性医疗知识的传播,如何与女权运动、新女性的塑造相互作用? 3. 医生与城市公共卫生: 近代上海的公共卫生危机(如人口密度过高、传染病频发)是推动医学专业化的重要动力。医生群体如何在应对如鼠疫、霍乱等重大疫情中,扮演了技术专家、社会动员者和政府顾问的角色?他们对城市基础设施(如自来水、排污系统)建设的倡导和参与,体现了现代医疗观念如何介入城市治理。 四、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 本书主要采用社会史、城市史的研究范式,强调对微观个案的挖掘和对宏观结构的勾连。我们将广泛利用以下史料: 人物传记与回忆录: 挖掘医生个体的生命史,还原其职业选择的动机和心路历程。 医学期刊与行业档案: 分析专业话语的形成、技术标准的演变以及行业内部的权力分配。 医院年报与诊疗记录: 揭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医院的收治情况、疾病谱和医疗资源配置。 报刊广告与城市档案: 考察医生如何进行自我营销(如西医的广告语、中医的义诊宣传),以及城市管理者对医疗活动的规制。 通过对这些丰富史料的整合分析,本书旨在描绘出一幅立体、生动且充满内在张力的近代上海医生群像,理解他们在推动中国医学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而关键的角色。最终,本书将超越医疗技术本身,揭示近代上海城市社会变迁中,知识精英阶层如何塑造自身,并反作用于整个城市现代化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仿佛我正亲身漫步在那个烟雾缭绕、车水马龙的旧上海街头。作者的笔触细腻得惊人,对那个时代城市肌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它对宏大历史叙事背景下,个体命运浮沉的关注。比如书中对某条老弄堂里几户人家生活细节的描摹,从他们使用的器物、口中的俚语,到邻里间的微妙关系,都展现出一种活生生的历史质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城市精神和生活哲学的观察笔记。它让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在推动着一个城市的集体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种在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张力下,人们努力求存、寻求自我定位的挣扎与智慧,令人深思。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停下来,想象着那些曾经的场景,感受着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的无力和韧性。这种细腻的情感连接,远超出一本单纯的学术著作所能给予的体验,它真正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评分

读完这本厚重的书籍,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结构的高超与主题选择的独到。它没有采取那种线性时间推进的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线索交织的叙事手法,将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故事碎片有机地拼接起来,最终构建出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城市群像。比如,作者在叙述某一重大政策变动时,立刻会跳转到对普通市民家庭日常开支预算的分析上,这种微观与宏观的迅速切换,使得理论分析不再是干瘪的口号,而是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的土壤之中。我欣赏它那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扎实感,数据与口述史的完美结合,让观点具有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同时,作者对城市空间变迁的关注,特别是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模糊化的探讨,极具前瞻性。这迫使我们反思,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城市生活模式,究竟是何种历史选择的产物。整体来看,它为理解现代都市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其对“流动性”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刻剖析。作者似乎一直在追问:在一个快速扩张的都市中,什么东西是真正能留存下来的,而什么又注定要被冲刷殆尽?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群体迁移模式的对比分析——有的是自愿的阶层流动,有的是被迫的地理位移,还有的是思想观念上的革新。这种对“动”的捕捉,让原本静态的历史画面变得鲜活起来。特别是其中关于信息传播方式改变如何重塑社会认知的章节,描绘了旧有权威如何被新的媒介和声音所挑战的过程,这种社会心理层面的动荡,比单纯的建筑拆改更具颠覆性。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一切都在变化中”的眩晕感,以及人们试图抓住某种确定性的努力。它成功地将一个特定时期内的社会形态,提升到了关于现代性本质的哲学讨论层面,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的深度。作者在冰冷的数据和档案背后,挖掘出了大量鲜活的个体故事,使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模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我尤其被那些关于“身份认同”挣扎的描述所打动。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如何重新定义自己是工匠、是职员、是知识分子,抑或是某种特定的性别角色,这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与张力。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所采取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没有采取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呈现了一种复杂的、充满了灰色地带的人性图景。这种对复杂性的包容和深入探究,使人读后不会产生轻易的结论,反而会陷入更深层次的共情与反思。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社会史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它兼具了早期社会调查报告的精准与文学散文的韵律感,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充实感,又充满了阅读的愉悦。作者在构建叙事时,非常擅长使用对比手法,比如新式诊所的玻璃窗与传统药铺的木格门之间的视觉反差,就巧妙地象征了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世界观的对撞。这种将具象的物质文化与抽象的社会变迁紧密结合的能力,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不仅仅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在探究“它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它感受起来是什么样子的”。我发现自己被引导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一张票据的格式、一张广告的措辞,正是这些碎片构成了那个时代鲜明的时代底色。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城市历史研究,转化成了一场可触摸、可感知的审美体验,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跨学科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