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著作集: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

何炳棣著作集: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炳棣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经济史
  • 土地制度
  • 中国史
  • 计量史
  • 何炳棣
  • 学术著作
  • 史料考证
  • 清史
  • 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41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946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何炳棣著作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字数:1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的土地数字研究,“丁”与“亩”的概念至为重要。何炳棣先生从大量的方志等史料中,发现细小特征,进而提出“丁”和“亩”为纳税单位的重要说法。
  《何炳棣著作集: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除第1章的一部分之外,其余几乎完全是考证,而其结论,都是打破传统旧说的。自秦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我国历代土田数字都是根据地主、农民自己陈报的,在一般情形下都不是政府实测的。除了西汉末元始二年的土地数字与耕地面积相当接近外,其余朝代的土地数字都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

作者简介

何炳棣 1917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鄂宛加州大学。先后当选“中研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重要著作有:《中国会馆史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368—1953》《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明清社会史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等。

目录

台版序言
第一章 西汉末到北宋末
第二章 南宋经界法新探
第三章 明初鱼鳞图册编制考实
第四章 明清土地数字的性质
第五章 从纳税单位到耕地面积
引用书目
台版后记
何炳棣教授履历及主要著作目录

精彩书摘

  《何炳棣著作集: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
  (3)屯田、钢铁、弓弩解决给养最佳办法是屯田。《汉书》卷96上《西域传》综述,自李广利征大宛(公元前102-101)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东南部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这项综述值得注意之点有二。一、新疆天山南麓的屯田,要比《汉书·昭帝纪》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冬发习战射士诣朔方,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更早十多年;二、西域初置屯田的地区也正是今日仍认为是天山南北二大区域以库尔勒为中心的枢纽地带。案:天山南麓,孔雀河之北,西起轮台,东至尉犁(在今库尔勒市附近),向南延伸到渠犁(孔雀河北岸),在两汉是全疆最大的一片相连的绿洲。据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桑弘羊奏议,这区域“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孰”1。
  自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侍郎郑吉被派到此区加强屯田工作起,郑吉除了连年大事“积谷”之外,并力求控制北疆车师之道。这是因为车师不但具有北疆最大的绿洲(以今日吐鲁番为中心),并且是匈奴威胁剥削的主要对象。单于大臣们也充分了解经济争夺战的重要:“车师地肥美,近匈奴,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人国,不可不争也。”这个斗争,到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郑吉攻克车师,以诸国兵五万人迎护早已决定降汉的匈奴日逐王赴长安,才告一段落。此后中国有效控制车师绿洲是北疆比较安靖的主要原因之一。元帝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置戊己校尉屯田,居车师故地”,更加强了对西域统驭的能力。
  此外,西汉优越的钢铁和弓弩也是经营西域成功的因素之一。陈汤,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3年)以副都护身份矫制出兵重定乌孙,并立下追袭捕杀逃至康居的匈奴郅支单于的不世之功。事后自军事技术的观点作了以下的比较:“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根据目前所能肯定的古代中国冶铸及兵器史知识,陈汤综论的权威性是无可怀疑的。
  当代杰出的中国冶铸史家华觉明综论:“熟铁柔软,生铁脆硬,钢则刚柔兼备,且可淬硬,只有钢铁才能最终取代青铜。先秦诸子不乏有关铁兵的记述,但一直到西汉前期,兵刃仍主要用铜。从西汉后期起,铁兵逐渐代替了铜兵,进入完全的铁器时代。关键在于制钢术取得重大的突破。”自春秋晚期起,铁的生产一向以高碳、低硅、低硫磷的白口铁为主。高碳可使溶点大大降低至1130度(摄氏),较青铜溶点不过略高80度,故自始即取得铁液,承继青铜铸造方法,直接灌入铸范即可成器。自春秋晚期起,冶铸主要“是以生铁为原料,发展了脱碳制钢、百炼成钢和匀碳制钢等多种制钢技术”。西汉中叶以后,全套技术始告成熟,铁兵于是大量代替铜兵,中国才进入真正的铁器时代。
  ……

前言/序言

  《何炳棣著作集》出版说明


  何炳棣先生,著名历史学家。1917年4月6日出生于天津。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第六届清华中美庚款留美公费生,1945年赴美。1946至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英国及西欧史博士课程,通过口试,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48-196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1963-1987年)、美国鄂宛加州大学(1987-1990年)。1966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1975至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2012年6月7日,在美国加州家中去世。

  何炳棣先生自幼在“亲老家衰”的自我压力下,发奋读书,力争上游。博士毕业后,即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其关于明清人口及明清社会阶层间流动的研究专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60年代末,何先生的研究兴趣转入中国农业的起源,并进而把研究对象扩展到中国文化的起源上。《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何先生在深思熟虑后,决然投入先秦思想史领域,选择“攻坚”,研究中国思想史中最关键的基本课题,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何炳棣先生一生治学,从不做“第二等”的题目,向来“扎硬寨,打死仗”,视野宏阔,博征史料,而著述则精要严谨,下笔必有建树,且数十年坚韧不拔,孜孜不倦,故成就卓著,贡献杰出。

  何炳棣先生与中华书局交往密切,晚年拟将毕生著述加以修订,交付中华书局,以“何炳棣著作集”之名,系列出版。其主要学术著作,多用英文写作与首次发表,其中部分已被译为中文,皆应收入“著作集”中;未译为中文的,待译成后再行收入。而晚年有关思想史方面的系列论文,为何先生一生学术的“画龙点睛”之作,则均以中文写成,编为《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收入“著作集”中。遗憾的是,天不假年,何炳棣先生未能完成全部修订工作,更未能亲见“何炳棣著作集”的出版。好在,学术可以长存。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5年2月


《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是一部开创性的史学著作,由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倾注毕生心血编纂而成。本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叙述,而是以严谨的考据精神,深入挖掘中国历代官方文献、地方志、碑刻、墓葬铭文、契约文书等各类史料,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土地所有权、土地面积、土地产量以及与土地相关的赋税、徭役等一系列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量化研究。 内容要点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先秦时期直至近代的广阔历史跨度,力求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梳理与分析,展现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轨迹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人口变迁产生的深远影响。何炳棣先生在书中采取了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摒弃了空泛的理论推演,而是将重点放在“数字”的实证考察上。他强调“事实乃是历史研究的基石”,因此,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史料中零散、甚至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进行搜集、辨析、整合与解读。 具体而言,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面积与测量: 中国古代土地丈量工具简陋,标准不一,且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何炳棣先生对历代关于土地单位(如亩、顷)的定义、变迁,以及各种测量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他通过比较不同史料中同一地块的面积记载,分析其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试图估算出相对准确的土地面积数据。例如,对于不同时期“亩”的实际大小,他搜集了大量地方志和史书中的记载,结合当时的赋役制度,进行比对和推算,力求还原历史真实。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模式: 土地所有权在中国古代呈现出复杂的多重性,包括国家所有、贵族所有、地主所有、自耕农所有,以及宗族、寺庙等集体所有。本书深入研究了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所有权的形态,如井田制、占田制、均田制、土地买卖、土地兼并等。通过分析土地流转的契约文书、地权纠纷的诉讼记录,何炳棣先生试图量化不同所有权形态下土地的分布比例,以及土地经营模式(如租佃、自营)的普遍程度。 土地产量与农业技术: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土地产量直接关系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本书通过对历代关于农作物产量、税收、仓储等记载的分析,尝试估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单位土地产量。他不仅关注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也触及了经济作物、畜牧业等相关内容。同时,书中也间接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土地产量的影响。 土地与赋税徭役: 土地是国家税收和徭役的主要来源。本书详细考证了历代与土地相关的赋税制度,如田租、口赋、丁税、地亩税等。何炳棣先生通过搜集历代的赋税率、税收额度等数据,分析赋役负担的轻重及其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他尤其关注了土地私有化进程中,赋役制度的改革和演变,以及其对社会阶层分化的作用。 土地与人口变迁: 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与人口的增长息息相关。本书通过对土地面积、产量与人口数据的相互印证,探讨了土地资源对人口承载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人口压力对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塑造。例如,在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土地的开垦与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是支撑人口增长的关键。 学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的出版,在中国史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学术价值和深远影响体现在: 开辟了量化研究的新范式: 在何炳棣先生之前,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研究多以定性描述为主。本书大胆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为历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和道路。它证明了即使是历史悠久、资料零散的中国古代社会,也可以通过严谨的数字考证,得出更为精确和客观的结论。 夯实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石: 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对政治、文化、人口等诸多领域都产生着根本性影响。本书通过对土地数字的深入考察,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逻辑提供了坚实的量化依据,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 纠正了诸多历史误解: 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传统说法,在何炳棣先生的考证下得到了修正或完善。他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纠正了过去一些以讹传讹的观点,使历史研究更加接近真实。 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范例和数据: 本书搜集、整理了海量的原始史料数据,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宝库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借鉴。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社会史、制度史等领域时,都将本书视为重要的参考。 展现了史学家的严谨与担当: 何炳棣先生在本书中展现出的对待史料一丝不苟、力求精确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研究课题迎难而上的勇气,为后辈史学工作者树立了典范。他以其毕生的学术实践,诠释了史学研究的庄严与神圣。 总而言之,《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巨著。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土地制度的书,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通过对“数字”的执着追求,何炳棣先生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最核心的经济结构,为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关系动态的学者而言,这本侧重于法律制度与地方治理的专著,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作者对于“良民”与“贱民”身份界定在不同朝代的法律文件中的微妙变化,进行了极其精密的对比研究。他没有将古代法律视为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展现了法律条文是如何在地方官僚的解释和执行中产生“弹性”和“变异”。我特别欣赏他对司法实践中人情与律法的冲突的论述,这揭示了古代中国治理的本质——它并非是机械化的官僚体系,而是一个充满协商、妥协与个体裁量的复杂场域。全书逻辑缜密,论证层层推进,尤其是对不同朝代“诉讼制度”的比较分析,极具启发性,让人对古代的“法治”有了更为复杂和立体的认识,而非简单的褒贬。

评分

这本宋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简直是历史学界的一座丰碑!它不仅仅罗列了大量的史料和数据,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极其严谨的考据方法,对宋代社会结构、经济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均输法”与“募兵制”的论述,简直是颠覆了我过去对北宋政治经济格局的认知。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层层剥笋,追溯其背后的制度根源和演变逻辑。尤其是在处理那些互相矛盾的史籍记载时,那种抽丝剥茧、合理推断的功力,让人叹为观止。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一起在历史的尘土中挖掘真相。它对史料的批判性使用,以及对研究方法的精妙把握,都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极高的标杆。虽然内容稍显厚重,但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倾注的巨大心血和深厚学养。这绝对是研究宋代社会史绕不开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中晚期帝制时代的地方权力运作,提供了无比清晰的图景。

评分

这本关于清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研究,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清代财政运作核心的密室之门。以往我总觉得赋税制度是枯燥的数字游戏,但作者却将复杂的税目、征收流程、以及地方摊派的机制,描绘成了一部充满人性博弈的权力剧。他详细梳理了“火耗归公”前后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收入分配上的角力,那种对制度变迁背后政治动机的深刻揣摩,令人拍案叫绝。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不同省份、不同时期的地方“隐性税收”的梳理,那些隐藏在正规名目之下的沉重负担,被他通过档案中零散的奏折和判例,系统地还原了出来。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遥远时代里,小民百姓面对层层盘剥时的无力和无奈,也能感受到中枢官员在维护财政平衡时的绞尽脑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资料的搜集,更在于其对历史制度运行逻辑的穿透力。

评分

初读这本关于明清社会变迁的著作,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叙事的张力与细节的精确。作者显然对明清之际江南士绅阶层的转型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洞察力。他没有使用宏大叙事来一概而论,而是聚焦于具体的人、事、地、物,比如某个家族的田产变动,某份契约文书的措辞变化,甚至是地方乡约的实际执行力度。这种“微观入史”的视角,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表和法令条文,而是鲜活的、充满张力的生活图景。特别是关于“宗族势力”与“国家权力”之间微妙的拉锯战的分析,读起来酣畅淋漓。他成功地捕捉到了在宏观政策调控下,地方精英如何利用制度的灰色地带,维护自身利益的复杂过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学家的风范,不卖弄辞藻,但句句珠玑,读完后,我对明清社会研究的范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关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著作,其田野调查的扎实程度令人咋舌。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深入到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长期忽视的角落,去倾听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他对于某一特定区域的土地所有权结构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关系重组的描绘,细致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每当他引用口述史料或地方志中的片段时,总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现场感。这种研究方法,成功地弥合了宏大叙事与微观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它挑战了许多关于“传统社会稳固性”的既有观念,揭示了在表面平静下,土地和资源分配的每一次微小波动,都可能引发剧烈的社会震荡。对于希望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基础如何被重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细节支撑和理论框架。

评分

《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分析深入。

评分

一切愤怒和挣扎都是徒劳的。

评分

刚好赶上这次有优惠券?(????)

评分

《何炳棣著作集: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除第1章的一部分之外,其余几乎完全是考证,而其结论,都是打破传统旧说的。自秦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我国历代土田数字都是根据地主、农民自己陈报的,在一般情形下都不是政府实测的。除了西汉末元始二年的土地数字与耕地面积相当接近外,其余朝代的土地数字都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

评分

东西不错,支持京东!!!

评分

囤货季,但服务比去年前年差一大截了

评分

何氏著作,全部作者的作品收藏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一切愤怒和挣扎都是徒劳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