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与应用

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密,杨博,潘俊,金淑英 著
图书标签:
  • 遥感
  • 高分辨率
  • 光学遥感
  • 几何处理
  • 影像处理
  • 精度控制
  • 卫星遥感
  • 地理信息系统
  • 应用
  • 遥感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055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1747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页数:252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与应用》主要介绍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与应用,重点围绕星地一体化的高精度无地面控制几何定位和几何处理的模型、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全面论述,《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与应用》共包括10章,综合介绍近20年来国内外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的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围绕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的高精度几何定位和几何处理关键问题,重点介绍高分辨率光学卫星的遥感影像成像几何模型构建、成像链路几何误差分析、轨道与姿态数据处理、遥感影像在轨几何定标、遥感影像传感器校正理论与方法、平台震颤检测与建模方法、遥感影像的区域网平差方法与应用、大区域遥感影像镶嵌理论与方法和遥感影像产品的几何质量分析与评价。

目录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编写说明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 1
1.2 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的高精度几何定位与几何处理 15
1.3 本书的内容与组织结构 18
参考文献 19
第2章 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成像几何模型构建 21
2.1 引言 21
2.2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的时间系统与坐标系统 21
2.3 光学卫星遥感影像严密成像几何模型 25
2.4 光学卫星遥感影像有理函数模型 34
2.5 本章小结 38
参考文献 38
第3章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成像链路几何误差分析 39
3.1 引言 39
3.2 光学遥感卫星定位误差来源 39
3.3 光学遥感卫星定位精度关键影响因素 53
3.4 光学遥感卫星几何定位精度指标论证方法与应用 60
3.5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65
第4章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轨道与姿态数据处理 66
4.1 引言 66
4.2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轨道数据处理与建模 66
4.3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姿态数据处理与建模 75
4.4 本章小结 89
参考文献 89
第5章 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在轨几何定标 91
5.1 引言 91
5.2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相机特点 91
5.3 基于探元指向角的通用几何定标模型构建 95
5.4 光学遥感卫星在轨几何定标解算与评价 96
5.5 光学遥感卫星典型载荷几何定标方案及应用 103
5.6 本章小结 116
参考文献 116
第6章 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传感器校正理论与方法 118
6.1 引言 118
6.2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校正内涵 118
6.3 传统传感器校正原理与方法 120
6.4 稳态重成像的传感器校正原理 123
6.5 基于稳态重成像的推扫成像传感器校正方法及应用 129
6.6 本章小结 142
参考文献 143
第7章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平台震颤检测与建模方法 144
7.1 引言 144
7.2 平台震颤对推扫成像几何特性影响分析 145
7.3 基于分时成像的平台震颤检测方法 150
7.4 基于视差成像的平台震颤姿态建模 163
7.5 实验与分析 165
7.6 本章小结 168
参考文献 169
第8章 光学卫星遥感影像的区域网平差方法与应用 171
8.1 引言 171
8.2 光学卫星遥感影像区域网平差模型 171
8.3 光学卫星遥感影像区域网构建与求解 180
8.4 光学卫星遥感影像区域网平差技术的**发展 185
8.5 资源三号卫星全国一张图工程平差实验 192
8.6 本章小结 196
参考文献 196
第9章 大区域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镶嵌理论与方法 198
9.1 引言 198
9.2 大区域整体相对辐射校正 199
9.3 基于顾及重叠的面Voronoi图的接缝线网络生成 208
9.4 基于接缝线网络的影像镶嵌及应用 222
9.5 本章小结 225
参考文献 225
第10章 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产品的几何质量分析与评价 228
10.1 引言 228
10.2 几何质量评价主要指标 228
10.3 几何质量评价方法 234
10.4 几何精度评价参考 237
10.5 本章小结 238
参考文献 239
彩图

精彩书摘

  《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与应用》: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Landsat,开辟了遥感对地观测的新纪元;1999年,第一颗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IKONOS的成功发射(美国Space Imaging公司研制,分辨率达到1m)开启了商业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的新时代。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带来的巨大军事与经济效益,引起全球民用与军事应用领域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世界各国掀起了全球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研制的高潮,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已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崭新时期,美国、法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日本、印度等国家/机构都相继发射了大量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大多采用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轨道,轨道高度一般为500~1000km。
  1. 国外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发展现状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的行业应用已经成为国际潮流,美国、欧洲、以色列、印度、日本等主要航天大国(地区)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高分遥感卫星系统。美国和法国代表了当前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发展的**进水平,引领光学遥感卫星不断向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多角度、小型敏捷等方向发展(朱仁璋等,2015;朱仁璋等,2016a,b)。表1-1统计了近15年来国外发射的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情况。下面分别对美国、法国及以色列、俄罗斯、日本等其他国家的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的发展情况进行说明。
  1) 美国
  美国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的研制起步较早,加上政府大力支持,一直处于****水平。其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以IKONOS、QuickBird、GeoEye-1、WorldView-1/2/3/4为主。下面分别对这7颗卫星进行简要介绍。
  IKONOS卫星发射于1999年,是全球首颗空间分辨率优于1m的商业光学遥感卫星。IKONOS运行状态如图1-1所示。同时,IKONOS卫星具有较强的机动成像能力,通过侧摆、俯仰角灵活调整对地成像,不仅缩短了卫星重访周期,还可以获取异轨立体和同轨立体影像,实现了单星立体测图。
  ……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与应用”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深海探秘:极端环境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性演化》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地球上最后一片广袤而神秘的疆域——深海,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极端深海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关键物种的生态适应机制及其演化历史。深海,通常指水深超过200米以下,特别是光照无法穿透的真光层以下区域,以高压、低温、黑暗、营养物质稀缺为主要特征,是地球上最大、最稳定,同时也最具挑战性的生态系统。 第一部分:深海环境的物理与化学基础 本部分首先构建了理解深海生物学的宏观背景。我们详细阐述了深海的物理海洋学特征,包括水团运动、深海环流模式,以及水压如何随深度指数级增加,对生物体结构产生的根本性影响。随后,重点剖析了深海的化学环境,尤其关注深海热液喷口和冷泉区特有的化学梯度,如硫化物、甲烷和氢气的富集,这些化学能是支撑深海独特生态系统的能量基础。我们将探讨深海的食物来源——“海洋雪”(Marine Snow)的输运机制及其对中层和底层生态系统的供给作用,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深度带(如中层带、深渊带、超深渊带)环境参数的差异。 第二部分:深海生物多样性格局与编目 深入剖析了全球深海生物的分布规律和物种组成。本书结合近十年来全球多学科考察(包括潜水器、深海拖网、遥感声学探测)的数据,构建了不同地理区域(如大洋中脊、海山、深海平原、海沟)的生物群落结构模型。我们详尽介绍了深海生物的主要类群,包括深海鱼类、无脊椎动物(如深海珊瑚、管虫、棘皮动物)的分类学新发现和生态位划分。特别关注了深海特有生物群落的形成机制,例如热液区和冷泉区的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它们完全脱离了依赖光合作用的表面生态系统,展示了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非凡能力。书中配有大量精美且科学严谨的插图和图表,展示了深海生物形态的趋同演化现象。 第三部分:极端适应性:生理学与分子机制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科学贡献之一,集中讨论深海生物如何应对高压、低温和黑暗等极端条件。 高压适应: 我们深入探讨了深海生物细胞膜脂质成分的调整、蛋白质结构稳定性的维持(如通过特殊的小分子渗透调节剂,如TMAO),以及它们对深海高压敏感酶系的修复与激活机制。 低温与慢代谢: 分析了深海生物如何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基础代谢率(SMR)在低温下的效率,以及它们在资源稀缺背景下进化出的长寿命、低繁殖率的生命史策略。 黑暗中的感知与交流: 详述了深海生物在完全黑暗环境中发展出的感官系统,包括对微弱生物发光的敏感性、化学信号的超常接收能力,以及在深海热液区特有的光能感应尝试。 第四部分:深海演化历史与生物地理学 通过古生物学证据、分子钟分析和地理隔离模型,本书重构了深海生物的演化历程。我们探讨了深海物种的起源是源于表层物种的下降适应(“深潜”假说),还是源于深海独立起源的内源性演化。重点讨论了海山链、海沟等深海地理屏障在物种分化和地方性(Endemism)形成中的关键作用。特别强调了深海热液系统作为“生命避难所”或“演化孵化器”的角色,以及不同热液区之间基因流动的限制性。 第五部分:深海保护、可持续利用与未来挑战 本书最后展望了深海科学的未来方向,并严肃讨论了人类活动对这一脆弱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我们将详细介绍深海采矿(DSM)的科学争议,探讨其对深海生物群落的不可逆影响,并讨论深海生物资源(如极端酶、新型药物分子)的生物勘探与可持续利用的伦理框架。最后,本书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对深海生态系统的科学考察与保护,为制定有效的深海区域管理和海洋保护区(MPA)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本书面向海洋生物学、生态学、地球科学、生物化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和高级本科生,同时也为关注全球环境变化和生命起源的广大科学爱好者提供了系统而前沿的阅读材料。全书行文严谨,数据详实,旨在成为该领域内一部具有长期参考价值的权威著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封面那深邃的蓝色调与银色的字体搭配,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前沿的科技感。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就预示着里面内容的扎实程度。虽然我不是直接从事卫星遥感行业的专家,但冲着这名字里“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承诺,我还是满怀期待地翻开了前几页。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著作,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毕竟涉及到“几何处理”这种听起来就非常硬核的领域。然而,它的引言部分却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了高精度影像对于现代测绘、城市规划乃至灾害监测的重要性,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背景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仿佛在引领我们进行一场知识的探险,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从排版上看,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被精心布局,视觉引导性很强,这对于理解抽象的几何变换概念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总体而言,这本书在“体感”和“初步印象”上,已经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学术书籍标准,成功地激发了我想要深入了解其内容的强烈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读起来完全不像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教科书。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时,总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保证了专业上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解了数据预处理流程,那一段落的逻辑推导,简直像是在解一个精妙的谜题,环环相扣,每一步的必要性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似乎非常注重“实践意义”,而非纯粹的理论探讨。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将那些高深的算法,通过清晰的步骤拆解,最终落脚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去。例如,当谈到误差模型的建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一个复杂的矩阵公式,而是先用一个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误差的来源和影响,然后再过渡到数学表达,这种“先感性认识,后理性剖析”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已经掌握基础的工程师看的,对于有志于进入这个领域的年轻学子来说,也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入门良师益友。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它展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学术规划能力。全书的章节安排有着清晰的递进关系,从宏观的原理引入,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具体算法实现,最后落脚到实际的案例分析,层次分明,逻辑性极强。这种结构设计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需求,灵活地选择切入点。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引入新技术或新方法时所做的历史回顾和对比分析。作者似乎对该领域的发展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处理方法,清晰地勾勒出了技术演进的轨迹,这让读者能够理解“为什么是现在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学会“现在的方法是什么”。这种带有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纵深的讲解,使得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稳固,不容易过时。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该领域发展史的缩影,让人在学习具体技能的同时,也对整个学科的生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虽然可观,但阅读过程却出乎意料地流畅,这主要归功于其对“应用”二字的重视。很多技术书籍在详尽描述完算法原理后,就戛然而止,留下读者自己去摸索如何将其转化成实际的解决方案。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补充工作。我注意到它在章节末尾或关键节点,会穿插一些关于如何将理论模型映射到特定软件或平台上的讨论,虽然没有直接给出代码实现,但其对“流程整合”的思路阐述,已经足够具有指导意义了。这种对“从理论到工程实践”桥梁的搭建,是区分一本优秀教材和一本杰出参考书的关键。它似乎在时刻提醒读者,我们讨论的所有高精度处理,最终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具体测量难题。这种强烈的应用导向性,让原本抽象的算法变得具体可感,也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地感受到自己专业能力的实际提升。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领域内资深专家的深度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中透露出一种沉稳和自信,没有丝毫的夸张或故作高深,一切的论断都有坚实的理论和数据支撑。当我翻阅到关于数据融合与不确定性分析的那部分时,我被其严谨的态度所折服。作者在讨论任何一种处理策略的优劣时,都极其审慎,会明确指出其适用的前提条件和潜在的局限性,从不搞“万能钥匙”式的宣传。这种诚实的态度,对于任何严肃的科研工作者或工程师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做”,更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避免”。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一套可以应对未来技术挑战的认知工具箱。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能从中提炼出新见解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