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齊民要術>之糧食作物名稱釋讀》共七章,約16萬字,載述瞭《齊民要術》中七類18種糧食作物的釋名。其中,捲一中的榖子(粟)及稗子;捲二中的水稻、旱(陸)稻、黍稷(黍子、穄子)、粱秫(高梁)、大麥、小麥、瞿麥(栽培燕麥)、大豆(糧用大豆和菜用毛豆)、小豆(包括赤小豆、白小豆、黑小豆、綠豆、豌豆、豇豆)。在對載述糧食作物的相關古文譯釋中,首先附較為詳細的注釋(在對《齊民要術》原文的譯釋中,主要參照繆啓愉和繆桂龍先生所作的注釋),然後以白話文譯釋。並以現今我國農業教材為準繩,對《齊民要術》載述的每一種糧食作物作瞭比較詳盡的解釋。對古字、非常用字都附有拼音和釋文,以便於讀者理解。
作者簡介
硃振華,1935年10月生,大專畢業,壽光市農業局高級農藝師,曆任壽光市政府棉花生産辦公室主任兼壽光市農技站站長、壽光市棉花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等職,現義務擔任《北方蔬菜報》首席技術顧問和首席特聘專傢。曾獲“壽光縣15萬畝棉花綜閤技術開發”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二等奬。“壽光市北部瀕海鹽堿地10萬畝棉花綜閤生産技術開發”,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奬等五項科研成果奬勵。精於棚室蔬菜生産和鼕暖大棚(日光溫室)設計建造技術,主筆編著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試用教材《蔬菜栽培與病蟲害防治》《綠色之光》、壽光鼕暖大棚蔬菜高效益栽培新技術叢書《黃瓜》《西紅市》等、《壽光棚室蔬菜生産實用新技術》《壽光鼕暖大棚蔬菜生産技術大全》(由中國農業齣版社於2002年齣版)、《棚室建造及保護地蔬菜生産實用技術》(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於2014年12月齣版)等農業書籍,還為農業部生産司棚室蔬菜培訓班編寫係列教材。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錶瞭多篇專業科技文章。相關研究成果有:《我國古代普遍栽培的葵是當今的鼕寒菜——對(齊民要術)捲三種葵篇的題釋》《(齊民要術)的蔬菜題釋》《(齊民要術)與賈思勰以大農業為本的思想觀念和體係》《對於壽光蔬菜發展的前瞻性思考》《日光溫室瓠瓜高産高效栽培技術——(齊民要術)捲二種瓠給菜農的啓示》均載於徐瑩、李昌武主編《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研究論集》山東人民齣版社,2013年版)。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榖子、稗
第一節 《齊民要術》中古人對榖子的釋文
一、有關榖子的原文摘錄
二、繆啓愉、繆桂龍注釋
三、釋文
第二節 《本草綱目》等書中古人對《齊民要術》載述的“榖子(粟)”的相關釋文
一、原文摘錄
二、筆者注釋
三、釋文
第三節 現今我國農業教材等農書對《齊民要術》載述的“榖子(粟)”的釋文
一、粟,北方人稱為榖子
二、粟的起源及栽培曆史
三、粟類作物分類
四、榖子生産的重要意義
第四節 《齊民要術》中古人對稗的釋文
一、原文摘錄
二、注釋
三、釋文
第五節 《本草綱目》等書中古人對《齊民要術》載述的稗的相關釋文
一、原文摘錄
二、釋文
第六節 現今我國農業教材等農書對《齊民要術》載述的稗的釋文
第二章 稻
第一節 《齊民要術》中古人對稻的釋文
一、有關水稻、旱稻的原文摘錄
二、繆啓愉、繆桂龍注釋
三、釋文
第二節 《本草綱目》等書中古人對《齊民要術》載述的稻的相關釋文
一、摘錄重要原文
二、筆者注釋
三、釋文
第三節 現今農業教材等農書對《齊民要術》載述的稻的釋文
一、世界栽培稻種起源
二、我國栽培稻種起源
三、栽培稻種的生態類型
四、稻榖生産的重要意義
第三章 黍穄
第一節 《齊民要術》中古人對“黍穄”的釋文
一、原文摘錄
二、繆啓愉、繆桂龍注釋
三、釋文
第二節 《本草綱目》等書中古人對《齊民要術》載述的“黍穄”的相關釋文
一、原文摘錄
二、筆者注釋
三、釋文
第三節 現今學者對《齊民要術》載述的“黍穄”的相關釋文
一、黍裸科、屬、起源及亞種
二、黍稷(黍穄)的植物學形態特徵
三、我國黍稷的地理分布
四、黍稷的經濟價值
……
第四章 粱秫
第五章 大麥、小麥及瞿麥
第六章 大豆
第七章 小豆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我國北魏時期農學傢賈思勰的農業巨著《齊民要術》,總結瞭6世紀之前,包括賈思勰的故鄉壽光在內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勞動人民從事農作業、畜牧業、釀造業、食品加工業、果樹和林業等生産的成功經驗和先進農藝。包含著“食為政首”“民以食為天”“食為至急”“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力能勝貧,謹能勝禍”“人生在勤,勤則不匱”等發展大農業,惠及民生,以農為本的理念和樸素的辯證觀點。《齊民要術》成書於533-544年,這比19世紀英國偉大生物學傢C.達爾文(1868-1882年)的《物種起源》(1859年)和《動物和植物在傢養下的變異》(1868年),都早1300多年。這的確代錶瞭當時世界範圍內大農業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和最先進的政治思想。使人十分欽佩。餘的職業是農業技術推廣。為繼承和弘揚先賢的遺誌和從《齊民要術》汲取“營養”,義惠當今“三農”,退休後毅然加入瞭“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研究會,退而不休,繼續以推廣糧、菜、棉、油生産新技術為己任,義務服務於廣大農民朋友。2015年5月,研究會組織會員撰寫“中華農聖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研究叢書第二輯《齊民要術》解讀”。餘欣然承擔撰寫“《齊民要術》糧食作物名稱釋讀”分冊的任務。
此分冊共七章,約16萬字,載述瞭《齊民要術》中七類18種糧食作物的釋名。其中,捲一中的榖子(粟)及稗子;捲二中的水稻、旱(陸)稻、黍稷(黍子、穄子)、粱秫(高梁)、大麥、小麥、瞿麥(栽培燕麥)、大豆(糧用大豆和菜用毛豆)、小豆(包括赤小豆、白小豆、黑小豆、綠豆、豌豆、豇豆)。在對載述糧食作物的相關古文譯釋中,首先附較為詳細的注釋(在對《齊民要術》原文的譯釋中,主要參照繆啓愉和繆桂龍先生所作的注釋),然後以白話文譯釋。並以現今我國農業教材為準繩,對《齊民要術》載述的每一種糧食作物作瞭比較詳盡的解釋。對古字、非常用字都附有拼音和釋文,以便於讀者理解。
此書既適於從事農業曆史研究和農作物研究者、農業教育者參閱,也適於農業技術工作者和當今有文化的農民朋友閱讀。
研究探討《齊民要術》的科學真諦,是當今從事大農業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叢書”得以齣版之際,作者衷心祝願廣大讀者朋友,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擅長發現和發明的優秀傳統,以實際行動振興中華。
《齊民要術》並非一本獨立的農學專著,而是中國古代農學巨著《齊民要術》中關於糧食作物部分內容的一次深入解讀。這部著作以其係統性、實用性和對古代農業生産的全麵記載,在中國農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書的齣版,旨在為廣大讀者,尤其是對中國古代農業、曆史文獻、以及農作物演變感興趣的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一個清晰、詳實的知識框架。 本書的寫作初衷,源於對《齊民要術》中糧食作物記載的再審視。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成書於北魏晚期,曆經韆載,其原文內容在今日看來,許多地名、物名、以及當時的生産技術和方法,都可能因時代變遷而變得晦澀難懂。而糧食作物,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其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尤為重要。它們不僅是農民賴以生存的食糧,更是國傢稅收、人口繁衍、社會穩定的根本。《齊民要術》中對各種糧食作物的種植、管理、收獲、加工等環節都有詳細的論述,這些記載為我們瞭解古代農業的生産力水平、技術發展以及糧食供應狀況提供瞭寶貴的史料。 本書並非簡單地摘錄《齊民要術》中與糧食作物相關的篇章,而是進行瞭一次係統性的“釋讀”。“釋讀”一詞,意味著對原文進行解釋、闡釋、並追溯其根源。具體而言,本書將聚焦於以下幾個方麵: 一、 糧食作物名稱的溯源與考證: 《齊民要術》中記載瞭當時廣泛種植的各類糧食作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古代作物的名稱可能發生瞭演變,或者存在同名異物、異名同物的情況。本書將對這些糧食作物的名稱進行細緻的考證,力圖還原其最原始的含義,並追溯其在漢語詞匯史上的演變軌跡。例如,《齊民要術》中提到的“黍”、“稷”、“稻”、“麥”等,這些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糧食作物,在古代的稱謂和分類方式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本書將結閤古代文獻、考古發現、以及現代植物學知識,對這些名稱進行多角度的解讀,辨析其指代的具體作物種類。 “黍”與“稷”的辨析: 這是一個在中國古代農學史上長期存在的議題。“稷”作為五榖之長,常與“社”並稱(社稷),象徵著國傢。而“黍”也指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本書將深入探討《齊民要術》中對“黍”和“稷”的記載,結閤古代植物學傢的研究成果,分析它們在當時是否指代同一種作物,還是有嚴格的區彆,以及它們在古代飲食結構中的具體作用。 “稻”與“粟”的地域性與栽培差異: 稻作和粟作是中國古代兩大重要的糧食生産模式。本書將梳理《齊民要術》中關於這兩種作物的種植地域、栽培技術、以及它們在不同地域飲食習慣中的地位。例如,北方地區以粟(小米)為主食,而南方地區則以稻米為主。這種差異在《齊民要術》中是如何體現的?其記載的技術要點又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 “麥”的種類及其應用: 麥子在《齊民要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記載的麥種,例如“小麥”、“大麥”、“裸麥”等,在今天的分類體係中又對應著哪些?它們當時的栽培方法、加工方式(如磨麵、製餅)有哪些與現代相似或不同之處?本書將詳細解析這些細節。 其他糧食作物: 除瞭上述主要作物,《齊民要術》中還可能涉及一些區域性或不太常見的糧食作物。本書將對其逐一進行梳理和解讀,力求全麵呈現當時糧食作物的豐富性。 二、 糧食作物栽培技術的曆史透視: 《齊民要術》之所以被譽為“農學百科全書”,很大程度上在於其對農業生産技術的精細描述。本書將聚焦於《齊民要術》中與糧食作物相關的栽培技術,如選種、育苗、耕作、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收獲、儲藏等,並將其置於曆史的維度進行考察。 耕作製度的演變: 《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耕作方式,例如休耕輪作、不同作物之間的搭配種植等,反映瞭當時農業生産的智慧。本書將分析這些耕作製度對土壤肥力的保護、産量提升的作用,並探討其與後世耕作製度的傳承與發展關係。 肥料的應用與管理: 肥料是提高糧食産量的重要手段。《齊民要術》中對各種肥料的來源(人畜糞便、草木灰、綠肥等)、收集、加工、以及施用方法都有詳細的記載。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肥料的有效性、科學性,以及其在古代農業生態係統中的作用。 灌溉技術的智慧: 在一些乾旱或半乾旱地區,灌溉技術是保證糧食收成的關鍵。《齊民要術》中可能記載瞭不同的引水、蓄水、排水技術。本書將對此進行解讀,並分析這些技術在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意義。 病蟲害的認識與防治: 古代農業同樣麵臨病蟲害的威脅。《齊民要術》中對一些常見的病蟲害有記錄,並可能提供瞭一些初步的防治方法。本書將梳理這些記載,探討古人對病蟲害的認知水平,以及他們所采用的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收獲與儲藏的考量: 糧食的收獲時機、方法以及儲存的安全性,直接關係到糧食的産量和質量。《齊民要術》中對這些環節的描述,反映瞭古人對糧食寶貴的認識。本書將深入解讀這些細節,並分析其對古代糧食供應體係的影響。 三、 糧食作物的古代價值與文化意涵: 糧食作物不僅僅是物質,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曆史意義。本書將超越單純的農學技術層麵,探討《齊民要術》中糧食作物所蘊含的古代價值與文化意涵。 經濟與政治意義: 糧食産量直接關係到國傢的稅收、軍隊的供給以及民生的安定。本書將分析《齊民要術》中糧食作物種植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古代經濟和政治體製中的地位。 飲食習慣與烹飪文化: 不同的糧食作物塑造瞭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齊民要術》中可能包含一些關於糧食加工和烹飪的記載,本書將對此進行梳理,以瞭解古代人民的飲食結構和烹飪技藝。 祭祀與禮儀: 在古代中國,糧食作物常常與祭祀和禮儀活動緊密相連。“稷”作為五榖之長,更是社稷的象徵。本書將探討糧食作物在古代祭祀活動中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在社會文化中的角色。 哲學思想與倫理觀念: 農業生産與古人的哲學思想、倫理觀念息息相關。《齊民要術》中可能體現瞭古人順應自然、勤勞耕作等價值觀。本書將嘗試從更深層次解讀這些思想內涵。 四、 現代視角下的《齊民要術》糧食作物研究: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古代文獻的簡單迴溯,而是試圖以現代的視角,對《齊民要術》中的糧食作物記載進行再審視,發掘其在當代仍具價值的啓示。 生物多樣性與遺傳資源: 《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許多古代作物品種,可能已經瀕臨消失。本書將探討這些古代作物品種的遺傳價值,以及保護和利用這些資源的意義。 可持續農業的藉鑒: 《齊民要術》中蘊含的許多傳統耕作智慧,例如有機肥的應用、生態平衡的考慮等,對於現代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本書將從中發掘齣符閤現代農業理念的元素。 曆史文獻學的價值: 對《齊民要術》糧食作物名稱的釋讀,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曆史文獻學工作。本書將展示其嚴謹的考證方法,為相關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 跨學科的對話: 本書的解讀,將嘗試與植物學、農史學、曆史學、語言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進行對話,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多視角的分析。 本書的讀者群體將是廣泛的。對於農史研究者而言,本書提供瞭對《齊民要術》中糧食作物記載的一次係統性、深入的解讀,有助於他們更準確地把握古代農業生産的脈絡。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本書將帶領他們穿越韆年,領略古代中國農業文明的輝煌。對於植物學、農學領域的學生和從業者而言,本書則提供瞭瞭解農作物曆史演變、傳統耕作智慧的寶貴視角。 總而言之,《齊民要術》之糧食作物名稱釋讀,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學術探索。它不僅是對一部偉大農學經典的緻敬,更是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傳承和發揚。本書希望通過對糧食作物名稱的細緻考證,對栽培技術的深入剖析,以及對文化意涵的深刻挖掘,讓《齊民要術》中的糧食作物,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為我們理解中國農業曆史,乃至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一扇獨特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