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基于GIS的县级多维贫困监测与分析》针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中贫困县监测的主要任务及要求,研究了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多尺度多维度贫困县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有效组织多维贫困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县级多维贫困监测与评价模型,开发对应的软件系统,分别选取片区、省、市研究示范区,剖析了贫困县在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维度的减贫与发展状况,通过挖掘各个区域的贫困特征与致贫因素,更加高效直接的瞄准贫困区域,以期在人地关系和谐的前提下,实现贫困县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7
1.4 技术路线 18
1.5 本章小结 25
第2章 面向贫困识别的多源多尺度数据组织 27
2.1 面向贫困识别与监测的多源多尺度数据分析 27
2.2 面向贫困识别与监测的多源多尺度空间数据的组织 36
2.3 面向贫困识别与监测的多源多尺度空间数据库设计 56
2.4 面向贫困识别与监测的多源多尺度空间数据组织方法应用与分析 71
2.5 本章小结 83
第3章 县级多维贫困度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84
3.1 县级人口多维贫困度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84
3.2 基于PI-LSM模型的县级贫困识别与测量 103
3.3 多尺度贫困关系分析与政策建议 120
3.4 本章小结 128
第4章 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129
4.1 研究区概况 129
4.2 数据源及数据预处理 132
4.3 研究方法 133
4.4 6个片区大尺度实证研究 146
4.5 吕梁单片区尺度的实证研究 157
4.6 六片区与吕梁片区研究对比 167
4.7 本章小结 170
第5章 贫困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 171
5.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171
5.2 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 174
5.3 大别山片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异性分析 182
5.4 片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及预测 191
5.5 2015年片区各类资源承载力预测 201
5.6 大别山片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03
5.7 本章小结 208
第6章 贫困地区交通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209
6.1 分析方法与模型构建 209
6.2 武陵山片区交通优势度时空分异变化 216
6.3 武陵山片区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耦合分析 225
6.4 武陵山片区交通优势度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预测和评价 237
6.5 本章小结 248
第7章 贫困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250
7.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方法 251
7.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方法 254
7.3 武陵山片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的结果分析 255
7.4 连片特困区贫困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时空演变及其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关系 264
7.5 本章小结 277
第8章 多维贫困识别空间信息系统 279
8.1 系统概要设计 279
8.2 系统详细设计 290
8.3 平台开发与测试 332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361
9.1 总结 361
9.2 展望 362
参考文献 364
后记 378
精彩书摘
《基于GIS的县级多维贫困监测与分析》:
第1章 绪论
1.1研究意义及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已从2000年的3209万人下降到2008年的1004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08年的1%。201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达到2688万,其中,东部地区124万,中部地区813万,西部地区1751万,贫困发生率分别为0.4%、2.5%、6.1%,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6%、30.3%和65.1%。2001~2010年,东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比例由10.2%下降到4.6%;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比重由60.8%上升至65.1%。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此外,山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这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尽管中国扶贫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人们对贫困的认识经历了由单维度到多维度的演变,影响贫困的指标也从单一的经济收入指标转变成为包含能力、权利等方面的指标。大部分山区农户由于地域条件存在上学难、治病难、工作难等生活问题,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在这多种复杂问题的连锁反应之下,中国普适性经济政策为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许多地区利用地理优势等通过产业调整使得其脱离了贫困状况,但地理空间相对较封闭的一些区域发展则停留在了自给自足的农耕阶段,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且这些区域由于公共设施、社会服务等的缺失,跟不上现代发展的步伐,农户的教育、健康、生活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存在分布上的“广而散,小而集中”的趋势。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更多低收入人口将享受到国家扶贫优惠政策,并明确指出,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把武陵山区、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以县为基础制定和实施扶贫攻坚工程规划,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对跨省片区规划的指导和协调,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争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
……
基于GIS的县级多维贫困监测与分析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