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管制度研究

中国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管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丽 等 著
图书标签:
  • 页岩气
  • 开发
  • 环境影响评价
  • 监管制度
  • 能源
  • 环境科学
  • 法律法规
  • 中国
  • 可持续发展
  • 资源利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36434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70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非常规能源研究成果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24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看点包括:世界和中国页岩气开发现状和展望,页岩气开发面临的环境影响和评估方法,中国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评价,重庆涪陵国家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分析,中国陆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监管制度,重庆涪陵国家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开发环境监管实践,主要国家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监管政策,中国页岩气示范区环境监管制度研究,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刘小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部,工学硕士。从事为石油天然气经济和产业政策、能源战略和政策、国际能源合作等研究。先后获得部级等各类科技进步奖9项。现为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经济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和中华环保联合会石油石化环保专家委员会专家。

目录

引言

一、中国能源低碳绿色化转型势在必行3

二、天然气是中国能源低碳绿色转型的桥梁能源5

三、页岩气是中国天然气发展的重要领域8

第一章世界和中国页岩气开发现状及展望

一、世界主要国家页岩气开发进展和发展趋势13

二、中国页岩气发展现状和展望19

第二章页岩气开发面临的环境影响和评估方法

一、美国页岩气开发的环境影响39

二、页岩气开发对环境影响的种类43

三、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问卷调研46

四、环境影响定量分析方法56

第三章中国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一、页岩气开采工艺65

二、水资源影响评价68

三、土地资源影响评价85

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91

五、小结102

第四章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分析一、对水资源的影响评价107

二、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116

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118

四、小结122

第五章中国陆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监管制度

一、陆上石油天然气环境与环境监管有关的法规、条例和政策127

二、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的环境监管体系145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58

第六章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

监管实践一、环境管理机构167

二、环境管理制度及执行现状169

三、环境保护研究现状175

四、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76

第七章主要国家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监管政策

一、美国页岩气开发环境政策181

二、欧盟页岩气开发环境政策199

三、加拿大页岩气开发的环境政策205

四、IEA非常规天然气开发黄金规则207

五、启示211

第八章中国页岩气示范区环境监管制度研究

一、制定示范区页岩气开发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17

二、制定出台页岩气开发环境保护的地方标准218

三、统筹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能220

四、开展环境基准研究和全过程环境监测220

五、强化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223

六、完善推广环境监理制度225

七、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227

八、加强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建设230

九、加强污染物处理处置技术研发231

第九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235

二、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240

参考文献 / 244

附录

附录1油气勘探开发环境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251

附录2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估调研问卷254

附录3页岩气环境友好压裂技术进展269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管制度研究》(此书内容被排除在外)的详细图书简介,聚焦于其他相关领域,并力求内容详实、自然: --- 能源转型与全球治理前沿:环境法学、可持续发展与风险管理新视野 本书导言:当代能源结构变革下的法治与伦理重构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和能源结构深度转型的历史交汇点,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卷丛书汇集了多位环境法学、资源经济学及可持续发展领域顶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全面剖析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跨界水资源管理、以及新兴技术(如碳捕集与封存、海洋能源开发)所引发的复杂法律、政策及社会治理难题。本书摒弃对单一资源开发的微观技术细节探讨,转而聚焦于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国际公约的适应性以及环境正义的实现路径,为政策制定者、法律专业人士及学术研究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演进与适应性法律框架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巴黎协定》签署后,各国在制定“国家自主贡献”(NDCs)过程中所体现的法律约束力与政策弹性。重点分析了“转型期”能源政策的合法性基础,特别是涉及化石燃料资产的“搁浅风险”(Stranded Assets)在国际投资争端中的法律地位。 章节精要: 1. 气候问责制与司法干预: 比较分析欧洲和北美法院在受理气候诉讼中的法律进路差异。探讨了基于“政府不作为”或“过度依赖高碳路径”的诉讼策略的法律基础与潜在的司法局限性。本书详细剖析了荷兰“Urgenda案”的核心法律逻辑及其对各国政府减排义务的重塑作用。 2. 碳市场机制的法律效力与合规性挑战: 对比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加州碳市场以及新兴的区域碳定价机制。研究重点不在于碳价波动本身,而在于确定不同交易机制下,超额排放的法律责任主体、合规报告的强制性标准,以及国际间碳信用转移的法律风险。 3. 跨境能源基础设施的法律博弈: 聚焦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能源投资中的环境与社会保障标准。研究了多边开发银行(如亚投行、世界银行)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估(EIA)流程中的强制性要求,如何影响项目融资的法律结构。 第二部分:水资源安全、生态补偿与跨界环境冲突管理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是全球能源与工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法律热点。本部分将视角转向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特别是针对流域性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和补偿机制的构建。 章节精要: 1. 河流健康与生态流量的法律界定: 探讨如何将科学界定的“生态流量”(Environmental Flow)转化为具有可执行性的法律义务。分析了在水权分配制度下,优先保障生态流量所涉及的私有财产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冲突调和。 2. 蓝色经济与深海资源开发的法律前沿: 审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框架下,深海采矿活动的环境管理义务。关注“区域制度”(The Area)的环境保护原则如何适用于新兴的深海能源勘探活动,以及对区域内国家主权管辖以外区域的责任分配。 3. 生态补偿机制的司法化路径: 研究环境损害赔偿基金与生态服务付费机制(PES)的法律衔接。通过案例分析,评估了旨在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补偿方案是否满足了“修复优先”的法律要求,以及如何确保补偿资金的专款专用。 第三部分:新兴技术风险规制与环境正义的再审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能源生产和废物处理的新方式也带来了新的监管真空和潜在的环境风险。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在前瞻性监管中融入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的理念。 章节精要: 1. 先进核能(SMRs)与公众接受度的法律基础: 分析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的部署决策过程中,地方社区的知情权、参与权及其法律保障的有效性。探讨如何平衡技术创新的需求与“邻避效应”(NIMBY)所引发的社会治理难题。 2. 电池回收与循环经济的法律责任延伸: 聚焦于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退役后,其关键矿物(如锂、钴、镍)的回收责任。研究“生产者延伸责任制”(EPR)在跨国供应链中的适用边界和法律强制力。 3. 环境不平等与“牺牲区”的法律消解: 本章从社会学和法哲学的角度,批判性地审视了历史上和当代工业污染集中地(即“牺牲区”)的形成机制。探讨了如何通过立法手段,强制要求高污染产业在选址和运营中,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及社会影响的累积性评估(Cumulative Impact Assessment),以避免对弱势群体造成不成比例的负担。 总结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适应未来能源复杂性的、具有前瞻性的环境法治图景。它强调,有效的环境监管不仅仅是技术规范的叠加,更是对社会公平、代际责任和全球合作承诺的严肃履行。通过对现有法律工具的批判性继承和对新兴风险的审慎预判,本研究期望能为构建一个真正可持续的能源未来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题目,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现代化的钻井平台林立,科技力量正在地下深处挖掘着新的能源宝藏——页岩气。然而,这股新兴的能源浪潮,背后必然伴随着对环境的审慎考量。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明了这一核心议题,让我对其中可能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深入浅出地解读“环境影响评价”这个概念在中国页岩气开发中的具体实践。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评估过程,更可能触及到复杂的利益协调、科学的风险评估以及前瞻性的预防措施。书中或许会详细阐述,从项目立项之初,到勘探开发的全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是如何被纳入决策考量的,又有哪些具体的标准和方法被运用。而“监管制度”这一部分,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快速发展的能源产业面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来约束开发行为,防范环境风险,至关重要。我猜测作者会梳理中国在页岩气开发领域的监管框架,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审批流程、环境监测体系,以及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监管实践的真实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评估现有制度的有效性,并指出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本书的题目,预示着一场关于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之间深刻博弈的探讨,我期待从中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管制度研究”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种对未来能源发展的思考。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迅猛,然而,伴随着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和管理,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本书的题目,直接触及了这一核心关切,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深度洞察充满期待。我非常想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的国家,页岩气的“环境影响评价”究竟是如何展开的?它是否涵盖了从勘探到生产,再到废弃物处理的各个环节?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评价案例,来展示其科学性和严谨性?而“监管制度”的部分,更是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是保障环境安全、促进可持续开发的关键。我猜测书中会详细梳理中国在页岩气开发领域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对现有监管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这本书的题目,预示着一场关于技术、环境与制度的深入探讨,我期待从中获得关于如何在中国页岩气开发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宝贵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想象着一场关于科学、政策与现实的交织。中国页岩气的开发,无疑是中国能源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影响评价”与“监管制度”的结合,则将这一宏大的叙事聚焦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解读这一复杂的主题。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那些最容易引发环境担忧的环节,比如水力压裂可能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钻井废弃物处理、以及可能产生的地质活动等等?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防范机制,又是如何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进行构建和实施的?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评价方法、技术标准,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想了解“监管制度”的具体内容。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清晰的责任分工、以及严格的执行力度。我猜测书中会对中国的页岩气开发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分析其在监管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此外,我对于书中可能涉及的监管案例,以及这些案例如何反映了监管制度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的题目,预示着一种深入的、多维度的分析,我期待从中获得关于中国页岩气开发如何在环境保护的框架下健康发展的洞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些宏大而复杂的主题。我一直对中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比如页岩气时,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这是个巨大的课题。这本书的题目直接切中了这一点,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深入分析和对策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比如对地下水、土壤、空气,甚至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想了解中国在这些环境问题面前,是如何构建和运作其监管体系的。一个有效的监管制度,对于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当前的开发活动,更关乎子孙后代。作者可能会深入探讨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导向、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以及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设想书中会包含大量的案例研究,通过实际项目的分析,来展示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和效果,以及监管制度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我对其中关于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部分也格外关注,因为一个透明、包容的决策过程,是建立社会共识、减少争议的关键。总之,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领域,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议题上,提供富有洞察力的见解和建议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击了当代中国能源发展领域的一个核心挑战:如何在追求能源自主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页岩气的开发,作为一项新兴且具有潜力的非常规能源,其环境足迹不容忽视。“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管制度”这两个关键词,预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探讨技术评估与法律约束的有机结合。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中国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消耗、地下水污染风险、潜在的地质破坏,以及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等。而“环境影响评价”的部分,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其在中国的实践模式,包括评估的程序、标准、方法以及在决策过程中的权重。更重要的是,我极度想了解“监管制度”的内涵。中国是如何构建起一套有效的监管体系来指导、监督和约束页岩气开发的?书中是否会分析现有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以及监管机构的职能与效率?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包含一些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实际的开发项目,来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以及监管制度的执行效果。这本书的题目,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中国在复杂能源环境下,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