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工程(郭锴)(第三版)

化学反应工程(郭锴)(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锴,唐小恒,周绪美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反应工程
  • 化工原理
  • 化学工程
  • 反应器设计
  • 传质传热
  • 催化反应
  • 工业化学
  • 化工动力学
  • 第三版
  • 郭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7983
版次:3
商品编码:121226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3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是根据本科教学大纲编写的化学反应工程学简明教材,可作为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教材(50~60学时)。除去部分章节后,亦可作为大专教学之用。本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特点为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非本专业的本科、研究生作学习参考提供了方便,并可供准备参加注册化工工程师考试的化工专业设计人员备考之用。
  作为反应工程学的简明教材,学校可根据不同教学需要,40-60学时都可选用;讲述深入简出,也适合工程技术人员或非化工专业的学生学习参考。该书的出版广受欢迎,第2版重印13次,销量7万余册。

内容简介

  全书包括绪论和九章,从第一章到第九章主要是关于均相单一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复合反应与反应器选型,非理想流动反应器,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气液相反应过程与反应器,反应器的热稳定性和参数灵敏性等内容的学习指导。各章后附有小结和习题,并在书后附有习题参考答案,同时为老师提供解题思路和过程。
  本书是根据新一轮教学大纲编写的反应工程学简明教材,可作为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教材(50-60学时);若配合可下载的多媒体课件,可在48学时讲完。除去3、8、9章后,也可作为大专40学时教学之用;同时也可供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非本专业的本科、研究生作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郭锴,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纳米粉体材料超重力法工业性制备新技术” 200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三获奖人
  “纳米碳酸钙粉体材料超重力法工业性制备新技术” 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获奖人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纳米粉体材料及其应用”2002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五获奖人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 课程负责人
  《化学反应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教育部规划教材 主编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0绪论 / 001
1均相单一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 / 004
1.1基本概念004
1.1.1化学反应式与化学反应计量方程004
1.1.2反应程度005
1.1.3转化率005
1.1.4化学反应速率006
1.1.5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007
1.2建立动力学方程的方法009
1.2.1积分法009
1.2.2微分法011
1.2.3最小方差分析法012
1.3化学反应器设计基础013
1.3.1反应器的分类013
1.3.2反应器设计的基础方程014
1.3.3几个时间概念015
1.4等温条件下理想反应器的设计分析016
1.4.1间歇操作的充分搅拌槽式反应器016
1.4.2平推流反应器021
1.4.3全混流反应器027
1.5非等温条件下理想反应器的设计031
1.5.1间歇反应器的热量衡算031
1.5.2平推流反应器的热量衡算032
1.5.3全混流反应器的热量衡算033
本章小结033
深入讨论036
习题036
2复合反应与反应器选型 / 040
2.1单一不可逆反应过程与反应器041
2.1.1单一不可逆反应过程平推流反应器与全混流反应器的比较041
2.1.2理想流动反应器的组合044
2.1.3不同型式反应器的组合047
2.1.4循环反应器048
2.2自催化反应特性与反应器选型050
2.3可逆反应特性与反应器选型052
2.4平行反应特性与反应器选型056
2.5连串反应特性与反应器选型061
本章小结066
深入讨论067
习题068
3非理想流动反应器 / 072
3.1概述072
3.1.1返混定义072
3.1.2返混对反应过程的影响072
3.1.3按返混程度对反应器的分类073
3.2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073
3.2.1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073
3.2.2停留时间分布规律的实验测定075
3.2.3用对比时间作变量的停留时间分布080
3.2.4两种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规律080
3.3非理想流动模型083
3.3.1凝集流模型083
3.3.2多级混合槽模型084
3.3.3轴向扩散模型087
3.3.4模型法进行均相反应过程计算小结093
本章小结094
深入讨论097
习题097
4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 099
4.1气固相催化过程099
4.1.1催化过程及特征099
4.1.2非均相催化反应速率表达101
4.1.3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102
4.2固体催化剂103
4.2.1催化剂的组成和组分选择103
4.2.2催化剂的制备105
4.2.3固体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体积分布106
4.3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109
4.3.1化学吸附与脱附109
4.3.2表面化学反应114
4.3.3反应本征动力学115
4.4本征动力学方程的实验测定120
4.4.1外扩散与内扩散影响的消除120
4.4.2固定床积分反应器121
4.4.3微分法及其实验装置122
4.4.4循环反应器122
4.4.5动力学模型建立概述124
本章小结125
深入讨论127
习题128
5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 130
5.1催化剂颗粒内气体扩散130
5.1.1分子扩散131
5.1.2克努森扩散132
5.1.3综合扩散132
5.1.4以颗粒为基准的有效扩散133
5.2气固相催化等温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方程134
5.2.1球形催化剂上等温反应宏观动力学方程134
5.2.2其他形状催化剂的等温宏观动力学方程139
5.3非等温过程的宏观动力学142
5.3.1催化剂颗粒内部的温度分布规律142
5.3.2非等温条件下的宏观动力学方程143
5.3.3内扩散对复合反应选择性的影响144
5.4流体与催化剂外表面间的传质和传热146
5.4.1流体与催化剂颗粒外表面间的传质146
5.4.2流体与催化剂颗粒外表面间的传热149
5.5催化剂的失活150
5.5.1失活现象151
5.5.2失活反应动力学151
5.5.3工业上处理失活问题的方法152
本章小结153
习题155
6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 / 157
6.1流体在固定床内的传递特性157
6.1.1流体在固定床内的流动特性157
6.1.2固定床内径向传递161
6.2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设计162
6.2.1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特点及类型162
6.2.2采用一维拟均相理想流动模型对反应器进行设计计算165
6.3固定床反应器模型评述174
6.3.1一维拟均相非理想流模型174
6.3.2二维拟均相模型175
6.3.3非均相模型177
本章小结178
习题179
7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 / 181
7.1流化床的基本概念181
7.1.1流化床的基本概念181
7.1.2散式流化和聚式流化181
7.1.3浓相段和稀相段183
7.1.4流态化的不正常现象183
7.2流化床的工艺计算184
7.2.1反应器内径的计算184
7.2.2流化床反应器床高的确定187
7.2.3流化床的热传递188
7.3流化床内反应过程的计算189
7.3.1床层中气泡行为189
7.3.2流化床的鼓泡床模型190
7.3.3反应过程的估算190
本章小结194
习题195
8气液相反应过程与反应器 / 197
8.1概述197
8.1.1气液反应的步骤197
8.1.2气液反应过程的计算关系式198
8.2气液反应动力学199
8.2.1气液反应过程的基础方程199
8.2.2极慢反应过程201
8.2.3慢反应过程202
8.2.4中速反应过程203
8.2.5快反应过程204
8.2.6瞬时反应过程204
8.2.7气液反应过程的重要参数206
8.3气液反应器208
8.3.1工业上常用的气液反应器208
8.3.2填料塔式反应器的计算209
8.3.3鼓泡塔式反应器的计算212
本章小结215
深入讨论216
习题216
9反应器的热稳定性和参数灵敏性 / 218
9.1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218
9.1.1全混流反应器的热量衡算218
9.1.2全混流反应器的定态219
9.2管式反应器的热稳定性221
9.2.1径向传热管式反应器的热量衡算方程221
9.2.2管式反应器允许的最大温度差及允许管径222
9.2.3管式反应器的热点223
9.3反应器参数的灵敏性224
9.3.1反应器的安全性224
9.3.2反应器参数的灵敏性225
习题答案 / 228
符号表 / 234
参考文献 / 236

前言/序言

前言
《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版已经出版近十年。这些年来,经多个高校使用,师生给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发现了不少问题,有必要作再次的修订。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学科,涉及许多概念和公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被认为是比较困难的一门课。整个知识体系中看似不相关的章节也有一定的连贯性。而且,与它的前端课程如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也需要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本次修订注意到这些问题,改正了上一版中已经发现的错误,增加了部分习题。这部分习题可能对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有益。统一了部分章节的符号,以解决连贯性问题。
课程的学习,其意义不仅在于课程本身。书上讲述的具体内容在工作中遇到很少,这并不意味着学这些没用。具体的公式,如果不做工程设计的话的确用处不大,因为这类工程问题的计算方法往往不止一个。各个教材彼此相互冲突也是有的。一个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有几十个亦是常有的事。但是,对于工程、科学问题的处理方法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不是一门课程可以表达清楚的。学生学习了几门化工类课程后可能会发现处理一类问题大体的思想方法是相同的。了解了这一点,对于课堂上没有学习过的问题也知道应该怎样处理。学习这门课程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背公式上,而是要知道要处理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本次修订由郭锴完成。希望本次修订对本领域的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有所帮助,特别是能对准备参加注册化工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考生尽些微薄之力。
郭锴
2017年4月

第一版前言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由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两校合作,按照授课学时数为50~60学时而编写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材,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教学改革中关于“厚基础、宽专业”及课时数减少的需要。
本书是在两所学校近18年来反应工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吸取了十几位教师教学经验,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教材的特色编写而成的。本书在编写上力求达到以下特点:①基本概念准确、清晰,基本原理分析透彻,基本方法能学以致用,以此达到简明、基础的特色;②例题、习题全面且有代表性,以帮助读者对化学反应工程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吸收;③每章后附有知识小结,以突出各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方便读者的复习或自学。本书篇幅明显较其他同类书籍小,这是由本书简明基础的特色决定的。篇幅减小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压缩或删减,而是摒除了一部分与教学大纲联系不十分紧密的内容。学生需扩大视野或希望了解更多、更深的有关化学反应工程知识,可参阅相关文献或书籍。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化学工程、化工工艺等专业本科及专科学生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也可作为化工类相关专业学生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全书由周绪美编写第1、2、3章并负责统稿,郭锴编写第4、8、9章,唐小恒编写第5、6、7章,冯元鼎教授指导了全书的编写工作,并对本书进行了审阅。
本书的编写得到北京化工大学化新教材建设基金的资助,此外,郭奋、陈建铭、陶凤云等同志对本书的编写也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1999年12月

第二版前言
《化学反应工程》第一版于2000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至今已经印刷7次,印数达到27000册,受到广大师生、读者的欢迎。也正是由于读者的厚爱,使本书的第二版进入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行列。
一本教材,最大的读者群是学生。教材的编写,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心体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一本好的教材,要求编写者逐字逐句地斟酌,避免歧义,并将重要的概念,可置疑地表述清楚。许多时候,教师认为不成问题的地方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教材上少写一句话,学生就要多用几个小时去揣摩,因此本教材在编写中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本修订版的特色是:
(1)基本概念力求清晰、突出基础、淡化专业,着重讲解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除一些与教学大纲联系不十分密切的和重复的内容;
(3)由于教学手段的进步,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使得教学进度有所提高。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介绍更多的内容。为此,增加了流化床反应器一章;
(4)增加习题与答案,便于学生练习。
(5)提供全书教学用多媒体课件素材,可以在化学工业出版社教学资源网:www.cipedu.com.cn下载。
本次修订,由郭锴、唐小恒进行。郭锴编写流化床反应器一章,周绪美、冯元鼎统览全书,郭奋、李建伟对本教材的修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钱智、马丽丽、沈淑玲、赵光磊、付景坤、曹会博、张魁等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校对。
教材编写过程中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需要本书中各章习题解答的老师可以联系:guok@mail.buct.edu.cn。
郭锴
2007年11月
《化工原理:流体、热量与物质传递》 导论 在现代工业体系的宏大画卷中,化工生产无疑是描绘重要篇章的笔触之一。从石油炼制到药物合成,从食品加工到材料制造,几乎所有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都离不开精密的化学工程过程。而支撑起这些复杂过程的基石,便是那一套系统而严谨的科学原理——化工原理。本书《化工原理:流体、热量与物质传递》正是致力于为读者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核心概念,揭示化学工程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本书并非孤立地呈现某一个领域的知识,而是将化工生产中最具普遍性、最为基础的三个关键要素——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和物质传递——进行整合与梳理。这三大传递过程,如同生命体内的血液循环、能量交换和营养吸收,是化学反应得以高效、安全、经济地进行的根本保障。理解并掌握了它们,就如同拥有了洞察整个化工体系运行脉络的钥匙。 第一篇:流体流动 流体,作为化学工程中最常见的介质,其运动规律的掌握是理解和设计各种设备的基础。本篇将从流体的基本性质出发,逐步深入到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以及如何量化描述这些流动现象。 流体的基本性质: 我们首先会探讨流体的密度、黏度、表面张力、压缩性等关键物理性质。这些性质直接影响着流体的行为,例如,高黏度流体在输送过程中需要更大的能量,而低黏度流体则表现出不同的流动特性。我们将解释这些性质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它们在工程计算中的意义。 流体静力学: 在流体静止状态下,我们研究压力随深度变化的规律,即静压。这包括理解压强、静压差、连通器原理、帕斯卡原理等。这些知识对于设计储罐、压力容器以及理解液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行为至关重要。 流体动力学基础: 当流体开始运动时,我们进入流体动力学的范畴。本书将介绍连续性方程(质量守恒)和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伯努利方程是流体动力学中的核心方程之一,它描述了理想流体在稳定流动中,动能、势能和压力能之间的转换关系。我们将详细讲解方程的推导过程,分析其适用条件,并展示如何利用它来计算管道中的流速、压力变化以及确定能量损失。 流体流动状态: 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并非总是单一模式,而是存在层流和湍流之分。本书将详细介绍雷诺准数,并阐释它是区分这两种流动状态的关键判据。我们将深入探讨层流的特征,如其平稳、有序的流动模式,以及湍流的无序、混合特性。对于化工工程师而言,理解和区分这两种流动模式直接关系到泵的选择、管道的设计以及能量消耗的估算。 管路中的能量损失: 真实的流体流动并非理想状态,摩擦和局部阻碍都会导致能量损失。我们将系统性地分析这些能量损失的来源,包括沿程阻力(由管道内壁摩擦引起)和局部阻力(由阀门、弯头、缩径等引起)。本书将介绍如何利用阻力系数和阻力损失公式来量化这些损失,并探讨减少能量损失的工程策略,例如选择合适的管道尺寸、优化管道布局等。 流体输送机械: 为了克服管路中的能量损失,实现流体的有效输送,我们需要借助机械设备,如泵和风机。本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流体输送机械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以及选择依据。我们将深入分析离心泵和容积泵的结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探讨如何通过功率计算来确定驱动机械所需的能量。 第二篇:热量传递 热量传递是化学反应工程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许多化学反应的发生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而控制反应温度是保证反应效率、选择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本篇将系统地讲解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热力学基础回顾: 在深入探讨热量传递之前,我们首先会回顾一些重要的热力学概念,如内能、焓、热量、功、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这些概念是理解能量在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传递的基础。 传导: 传导是热量在固体、液体或静止流体中,通过分子振动和碰撞直接传递的过程。本书将介绍傅里叶传导定律,它定量描述了热量传递速率与温度梯度、导热系数和传导面积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差异,以及如何利用傅里叶定律来计算墙体、管道等结构的稳态和非稳态热传导过程。 对流: 对流是流体(液体或气体)的宏观流动所引起的,伴随热量传递的过程。它包括自然对流(由流体密度随温度变化引起的浮力驱动)和强制对流(由外部机械力驱动,如泵或风机)。我们将介绍牛顿冷却定律,它描述了物体表面与周围流体之间的对流换热速率与温差、对流换热系数和换热面积成正比。本书将深入分析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如流体性质、流速、流动状态以及换热表面的几何形状。我们将引入努塞尔准数等无量纲准数,用于关联和计算对流换热系数。 辐射: 辐射是物质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的方式,不需要介质。例如,太阳的光和热就是通过辐射传递到地球的。我们将介绍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它描述了黑体辐射的能量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本书将讲解如何计算实际物体的辐射换热,包括引入发射率、吸收率等概念,并分析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复合传热: 在实际工程中,传热通常是传导、对流和辐射多种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将这些基本传热机制进行组合分析,例如,通过多层壁面的复合传导,或者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对流换热与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同时发生的情况。 换热器设计与操作: 换热器是化工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热量传递设备,用于在两种或多种流体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本篇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并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场合。我们将重点讲解平均温差法,并推导其在不同操作方式(顺流、逆流、交叉流)下的计算方法,以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最后,我们将讨论换热器的设计步骤、操作优化以及 Fouling(结垢)对传热效率的影响。 第三篇:物质传递 物质传递是化学反应工程的灵魂所在。化学反应的发生,本质上是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碰撞、结合、重组,形成新的产物。而反应物能够接触并发生反应,依赖于物质在流体相或多相体系中的扩散和对流过程。本篇将深入探讨这些物质传递的机制。 质量守恒与组分守恒: 在物质传递分析中,我们首先要建立基本的质量守恒和组分守恒方程。这些方程是描述物质在空间中如何分布和变化的数学基础。 扩散: 扩散是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自发过程,是物质传递的基本驱动力。我们将介绍菲克第一定律和菲克第二定律。菲克第一定律定量描述了稳态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之间的关系,而菲克第二定律则描述了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本书将区分分子扩散(依赖于分子热运动)和宏观混合(由湍流引起)的扩散过程,并分析其在不同介质中的特点。 对流传递: 与热量传递中的对流类似,物质传递中的对流是指流体的宏观运动带动物质的迁移。我们将分析平动对流和微团运动模型,以理解对流如何增强物质的混合和传递。 相际物质传递: 在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发生在不同相之间,例如气液反应、液液反应或固液反应。本篇将重点研究相际物质传递,包括气液、液液、固液、固气等不同相间的物质传递过程。我们将介绍相际物质传递的阻力模型,并分析传质系数的概念。 传质单元与传质系数: 为了量化相际物质传递的速率,我们引入了传质系数的概念。本书将详细讲解对流传质系数和相际传质系数,并分析它们的影响因素,如流体性质、流速、流动状态以及相界面面积。我们将引入希尔伯特数、谢伍德数等无量纲准数,以关联和计算传质系数。 吸收与蒸馏: 吸收和蒸馏是化工生产中最常见的两种分离过程,它们都依赖于物质传递原理。本书将详细介绍吸收过程,包括吸收塔的工作原理、吸收剂的选择以及吸收量的计算。对于蒸馏,我们将探讨其基本原理,包括挥发度差异和相平衡,并介绍塔板效率等概念,以评估蒸馏塔的分离性能。 膜传递与吸附: 随着技术的发展,膜分离技术和吸附技术在化工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篇将简要介绍膜传递的基本原理,包括渗透、截留等过程,以及吸附过程中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物理或化学吸附过程。 结语 《化工原理:流体、热量与物质传递》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化工原理知识体系。本书通过对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和物质传递三大核心要素的系统阐述,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化工过程的整体认知。我们相信,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现有化工设备的设计与操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未来更复杂的化工过程设计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的编写力求语言清晰、概念准确、图表丰富,并配合适量的例题,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工人才。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名完全的化学门外汉,之所以会接触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对“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领域非常感兴趣,听说化学反应工程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本书的开篇就点明了化学反应工程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立刻吸引了我。虽然书中充斥着我不太熟悉的专业术语和公式,但我依然努力去理解其中的逻辑。书中关于如何优化反应条件以减少能耗和废物产生,以及如何设计更环保的反应过程的讨论,让我对这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相信,即使不是专业人士,通过这本书也能对化学反应工程产生一个初步的、但又是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印刷质量真的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厚实,油墨也清晰,翻阅起来手感特别好。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一看就知道是专业书籍,很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我是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化学工程新生,之前对这门学科只是略知一二,但翻阅了这本书的目录和部分章节后,感觉豁然开朗。虽然很多概念对我来说还比较陌生,但通过书中细致的图表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抽象的化学反应在我的脑海中生动地呈现出来。尤其是那些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催化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各种反应器的设计原理,书中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特别期待能跟随这本书的引导,一点点揭开化学反应工程的神秘面纱,为我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正在进行关于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在寻找相关资料时,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起初,我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翻阅,没想到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书中对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进行了非常系统和详尽的阐述,其中一些推导过程的逻辑清晰,步骤详尽,对于我理解一些复杂的动力学方程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这对于我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非常有启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参数估算和模型验证的章节,这些内容对于我的实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在化工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对如何更高效、更安全地进行化学反应有着不懈的追求。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我遇到瓶颈时,总能提供给我一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书中对不同反应器类型的优缺点分析得鞭辟入里,结合实际案例的讲解更是让人茅塞顿开,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现场,能够直接感受到工艺优化带来的效益提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反应体系时的严谨态度,以及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关注。即使是老生常谈的原理,书中也能通过新的解读和案例,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化学反应工程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从本科阶段就接触过反应工程,但当时感觉比较零散,很多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次重新翻阅这本《化学反应工程(郭锴)(第三版)》,感觉像是对过去知识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升华。书中对于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在反应器内的应用讲解得非常透彻,尤其是对不同类型反应器(如釜式、管式)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图示清晰,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反应在不同位置的浓度和温度变化。另外,关于反应器设计中的一些优化策略,例如如何通过调整操作参数来提高转化率和选择性,以及如何应对副反应和催化剂失活等问题,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