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

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段昌群,盛連喜 編
圖書標籤:
  • 資源生態學
  • 生態學
  • iCourse
  • 教材
  • 環境科學
  • 可持續發展
  • 資源管理
  • 在綫課程
  • 高等教育
  • 大學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978704044458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227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iCourse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5
字數:5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是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生態學專業規範》對核心課程“資源生態學”的教學要求編寫的。《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應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自然資源的特點,尋找資源可再生性維持、很大程度節約和科學化利用的途徑和方法。《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首次嘗試建構瞭資源生態學的知識體係,主要內容包括:資源生態學的定義和學科發展,自然資源的類型和特點,可更新資源的可再生性維持(包括生物資源、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不可更新資源的利用優化與保護(包括化石能源和非能源礦産的保護與利用),自然資源的保護利用與生態係統的管理等。把中國的資源問題放到全球視野中進行分析和比較,把國際和國內熱點資源問題從生態學角度進行闡述和剖析,是《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的特點。
  《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配套有數字課程(包括每章教學課件、拓展閱讀和《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參考文獻),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很多資源。
  《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主要適用對象是生態學、生物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及其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供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參考。

目錄

第一篇 總 論
第一章 緒 論
1 資源問題及其特點
1.1 資源問題
1.2 資源問題的特點
2 資源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2.1 資源的概念
2.2 資源範疇的曆史沿革
2.3 資源的分類
2.4 資源生態學的概念與學科內涵
3 自然資源的生態學本質
4 資源生態學研究動態和學科方嚮
4.1 以自然界生物為主體的資源生態學
4.2 以人類麵臨的資源問題為研究對象的資源生態學
第二章 資源問題與解決途徑
1 世界資源問題
1.1 世界資源分布特點
1.2 世界資源利用特點
1.3 世界資源問題發展態勢
2 中國資源問題
2.1 中國資源分布特點
2.2 中國資源利用特點
2.3 中國資源與環境問題的嚴峻陸
3 人類解決資源問題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3.1 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再生條件的維護
3.2 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與節約
3.3 資源的替代與互補
3.4 解決資源問題的經濟社會手段
第三章 自然資源的一般生態學特徵及其利用保護對策
1 自然資源的概念及其特點
1.1 自然資源的概念
1.2 自然資源的特點
2 自然資源的劃分和類型
2.1 自然資源的劃分方式
2.2 自然資源的類型
3 可再生資源的生態學特徵及其利用和保育
3.1 可再生資源的生態學特徵
3.2 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和保育
4 不可再生資源的生態學特徵及其利用保護
4.1 不可再生資源的生態學特徵
4.2 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第二篇 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保育
第四章 生物資源的保育與利用
1 生物資源的特點和再生陸維持
1.1 生物資源的特點
1.2 生物資源再生性維持的條件
2 森林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2.1 森林資源的利用方式
2.2 森林資源的保育與修復
2.3 大規模人工林的生態問題與防範對策
3 草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3.1 草原資源的利用與破壞
3.2 草地資源的保育與修復
3.3 城市草坪的生態問題與防範對策
4 濕地的利用與保護
4.1 濕地的定義和種類
4.2 濕地的功能效益及開發利用
4.3 濕地的保育與修復
第五章 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1 水資源的特點與再生性條件
1.1 水資源的特點
1.2 水資源再生性維持的理論:水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2 水資源分布的特點
2.1 世界水資源分布的特點
2.2 中國水資源分布特點
3 水的利用及其問題和對策
3.1 我國水資源存在的問題與防治對策
3.2 我國水環境問題與對策
4 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及其問題和對策
4.1 世界重大水利樞紐工程及其生態環境效應
4.2 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
第六章 土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1 土壤形成與肥力的維持
1.1 土壤的形成與性質
1.2 土壤肥力的維持:礦質元素的生物化學地球循環
2 土地資源的特徵
2.1 土地資源的一般特徵
2.2 中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3 農業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3.1 農田的生態特徵
3.2 農用土地質量的維持
3.3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4 城市及工業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4.1 城市化
4.2 城市及工業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及問題

第三篇 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第七章 化石能源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1 化石能源資源的特點
1.1 化石能源的形成與利用過程
1.2 化石能源的特點
2 化石能源資源的分布與利用特點
2.1 世界化石能源的分布與利用特點
2.2 中國化石能源的分布與利用特點
2.3 中國化石能源的短缺問題及其對策
3 化石能源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防治對策
3.1 煤炭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防治對策
3.2 油氣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防治對策
3.3 全球變化與未來能源的對策
4 替代能源與能源結構優化
4.1 替代能源類型
4.2 優化的能源結構
第八章 非化石礦産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1 礦産資源的特點
1.1 礦産資源的基本概念
1.2 礦産資源的基本特性
1.3 礦産資源的分類
2 礦産資源的分布特點
2.1 世界礦産資源的分布特點
2.2 中國礦産資源的分布特點
2.3 中國重要礦産資源的短缺問題及其對策
3 礦産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與防治對策
3.1 礦産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破壞
3.2 礦産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環境汙染
3.3 礦産資源開采産生的環境汙染的防治措施
4 礦産資源枯竭與替代資源
4.1 礦産資源枯竭問題
4.2 替代資源
5 礦産資源型城市發展的轉型
5.1 礦産資源型城市的産業發展問題
5.2 資源枯竭對礦産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影響
5.3 礦産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
5.4 礦産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成功案例

第四篇 資源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第九章 資源利用與區域生態係統管理
1 區域生態經濟係統
1.1 資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1.2 生態經濟係統
2 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係統服務功能
2.1 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條件
2.2 區域生態係統服務功能
2.3 主體功能區與不同區域發展統籌協調
3 區域發展的基本生態原則
3.1 資源承載力
3.2 環境容量
3.3 生態足跡
3.4 區域發展綜閤規劃
4 區域資源環境狀況與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路徑選擇
4.1 現代農業發展
4.2 生態工業園區
4.3 現代旅遊業發展
4.4 産業升級與優化
5 區域生態係統的利用保護與綜閤管理
5.1 區域生態係統的保護
5.2 國傢生態保護戰略布局
5.3 區域生態安全保障與管理

參考文獻(見本書數字課程)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完全不涉及《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的內容。 --- 現代金融市場風險管理與量化策略研究 圖書定位: 本書麵嚮金融工程、量化投資、風險管理領域的專業人士、高級研究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旨在提供一個深入理解現代金融市場復雜性、係統性風險以及前沿量化對衝工具的全麵框架。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教材,更是一部結閤瞭實際應用、前沿建模與數據驅動決策的實踐指南。 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分為六個相互關聯的模塊,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從宏觀到微觀,從傳統到高頻的完整風險與量化研究體係。 第一部分:金融市場微觀結構與係統性風險的量化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金融市場的基本運行機製,特彆關注流動性、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如何塑造價格發現過程。 1. 市場微觀結構理論基礎: 詳細闡述瞭訂單簿模型(Order Book Models),包括廣義的阿斯彭模型(Aspden Model)和先進的基於事件的模擬技術。重點分析瞭最優執行策略(Optimal Execution)在不同市場波動環境下的動態調整,例如VWAP、TWAP與基於成本函數的實時最優算法對比。 2. 係統性風險的度量與傳導: 區彆於傳統的VaR(Value at Risk)和CVaR(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本書引入瞭更先進的、基於網絡拓撲的風險度量方法。采用CoVaR(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 of the System)和基於邊際貢獻度的邊際風險貢獻(Marginal Expected Shortfall, MES)模型,分析金融機構間的相互關聯性。探討瞭在壓力情景下,流動性風險如何通過資産負債錶渠道(Balance Sheet Channel)和信心渠道(Confidence Channel)快速傳染,並利用狀態空間模型進行傳染路徑模擬。 第二部分:高級衍生品定價與波動率建模 本部分聚焦於復雜金融衍生品的定價挑戰,特彆是如何精確捕捉市場中瞬息萬變的波動率特徵。 1. 隨機波動率與隨機利率模型: 傳統Black-Scholes模型的局限性被深刻剖析。本書詳盡介紹瞭Heston模型、SABR模型(Stochastic Alpha, Beta, Rho)及其在期權定價中的應用。對於利率衍生品,重點講解瞭Libor市場模型(LMM)以及先進的Heath-Jarrow-Morton(HJM)框架,並對比瞭其在刻畫短期利率漂移和遠期利率麯綫變化方麵的優劣。 2. 跳躍擴散與混閤模型: 鑒於金融時間序列中普遍存在的尖峰厚尾現象,本書引入瞭跳躍擴散模型(Jump-Diffusion Models),如Merton模型和Kou雙指數跳躍模型,用於校準嚴重市場衝擊下的期權價格。同時,探討瞭局部隨機波動率(Local Stochastic Volatility, LSV)模型的構建,以更好地擬閤觀測到的波動率微笑(Volatility Smile)和扭麯(Skew)。 3. 數值方法與高效計算: 鑒於許多高級模型的解析解不可得,本書提供瞭詳盡的數值求解指南,包括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濛特卡洛模擬(Monte Carlo Simulation)及其加速技術(如控製變量法、Quasi-Monte Carlo),以及如何利用傅裏葉變換技術(如Carr-Madan公式)高效計算歐式期權價格。 第三部分:量化投資策略的構建與迴測 該部分是全書的實踐核心,指導讀者如何將理論模型轉化為可執行的交易策略。 1. 因子模型的深入研究: 不局限於Fama-French三因子和五因子模型。本書重點分析瞭由另類數據驅動的新興因子,例如基於社交媒體情緒的因子、供應鏈效率因子以及高頻交易中的訂單流因子。通過主成分分析(PCA)和LASSO迴歸技術,實現對因子模型的正交化和稀疏化選擇。 2. 機器學習在預測中的應用: 詳細介紹瞭深度學習模型,如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和Transformer架構,在處理非綫性時間序列數據中的優勢。探討瞭如何使用集成學習(Ensemble Learning)方法,如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s (GBM) 和 XGBoost,來增強傳統迴歸模型的預測精度。特彆強調瞭模型泛化能力(Generalization Ability)的檢驗,避免過度擬閤(Overfitting)。 3. 策略迴測的嚴謹性: 闡述瞭構建穩健迴測框架的關鍵要素,包括數據清洗、時序對齊、滑點(Slippage)和交易成本的精確模擬。重點講解瞭前視偏差(Look-ahead Bias)和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識彆與消除,確保迴測結果的可靠性。 第四部分:對衝與投資組閤優化 本部分側重於風險預算、動態再平衡與構建低尾部風險敞口的投資組閤。 1. 現代投資組閤理論的擴展: 介紹瞭Black-Litterman模型,如何有效地將主觀信念(Views)納入資産配置過程。深入探討瞭基於風險平價(Risk Parity)和最小方差投資組閤(Minimum Variance Portfolio)的構建方法,強調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魯棒性。 2. 動態對衝與風險預算: 詳細介紹瞭Delta對衝策略的動態調整過程,以及如何使用期權構建復雜的保護性策略,如保護性看跌期權(Protective Puts)和蝶式價差(Butterfly Spreads)。針對多資産投資組閤,引入瞭條件風險預算方法,確保各風險因子(如因子暴露、行業集中度)的風險貢獻度維持在預設目標內。 3. 極端事件壓力測試與魯棒優化: 引入瞭基於Copula函數(如t-Copula)的尾部依賴建模,用於模擬極端市場條件下的資産相關性。教授如何運用魯棒優化(Robust Optimization)技術,在參數估計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設計齣對最壞情況具有抵抗力的投資組閤權重。 讀者收獲: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 建立嚴謹的風險思維框架: 掌握識彆、量化和管理現代金融市場中復雜係統性風險的能力。 精通前沿的定價技術: 熟練應用隨機波動率模型和數值方法處理復雜的衍生品定價問題。 掌握量化策略的閉環流程: 能夠獨立設計、迴測並部署具備實盤潛力的量化交易與對衝策略。 提升模型驗證能力: 理解機器學習和高頻數據分析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邊界與挑戰,並能有效驗證模型穩健性。 本書力求平衡理論的深度與實踐的可操作性,是驅動金融創新與風險控製領域專業人士前進的有力工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給我一種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實用性的感覺。我猜測它會圍繞著自然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展開,深入分析資源與生態係統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不同類型自然資源(如水、土壤、森林、礦産、能源等)的詳細介紹,包括它們的形成、分布、特性以及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 同時,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人類活動對這些資源産生的各種影響,從正麵和負麵兩個角度。例如,對可持續農業、可再生能源的推廣,以及對過度開發、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問題的分析。作為一本“iCourse教材”,我希望這本書的編排會非常係統化,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清晰的知識框架。或許會從最基本的生態學原理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資源生態學的具體應用,並結閤案例分析,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如何應用於實際問題。我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關於資源評估、環境影響評價、以及製定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方法和工具,這將大大提升這本書的實用價值,使其成為一本真正有用的學習材料。

評分

“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個充滿挑戰和希望的研究領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關於我們星球上寶貴資源如何運作的全麵視角。從最基礎的生態學原理齣發,比如物種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能量如何在生態係統中流動,物質是如何循環的,到這些基礎理論如何具體地應用於理解和管理水、土壤、森林、生物多樣性等關鍵資源。 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如何解釋“資源”這一概念的,不僅僅是看得見的礦産和能源,也包括那些不易察覺但至關重要的生態係統服務,比如淨化空氣、調節氣候、維持土壤肥力等。這本書的“iCourse教材”定位,讓我預期它會以一種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方式來呈現內容,也許會包含一些圖錶、模型和數據來輔助理解。我希望它能深入分析人類活動對資源係統的影響,包括不同經濟發展模式下的資源消耗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對環境的長期後果。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提齣一些前瞻性的解決方案,關於如何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以及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應對資源短缺和環境退化的挑戰。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啓發思考,並引導我們走嚮更可持續未來的重要讀物。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標題中“iCourse教材”的定位所吸引。這讓我意識到,這可能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科普讀物,而是一本有著明確教學目標和係統性內容的學術教材。我期待它能夠以一種循序漸進、邏輯清晰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資源生態學的世界。從基礎的概念入手,比如生態係統的基本構成、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然後逐步深入到資源層麵,分析不同類型資源的特性、分布、形成機製及其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 我想象中,本書會詳細闡述人類活動是如何與資源和生態係統發生交互的。這可能包括農業、工業、城市化等不同領域對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通過生態鏈條傳導,最終反饋到人類社會。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量化的分析,例如資源承載能力、生態足跡等概念的介紹,以及如何通過模型來評估和預測資源的可持續性,這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作為一本“iCourse教材”,我希望它不僅能提供理論知識,還能提供一些學習上的指導,比如附帶的習題、討論題,甚至在綫學習資源,能夠幫助學習者鞏固知識,並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它應該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能兼顧教學方法的優質教材。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瞭一個關於我們如何與自然界互動,以及這些互動如何影響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和生態係統的學科。我一直對環境科學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充滿興趣,而“資源生態學”這個詞精準地概括瞭這類研究的核心。我想象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各種自然資源,比如水、森林、土壤、礦産等,它們是如何在生態係統中形成、維持和被人類利用的。同時,它應該會分析人類活動對這些資源的影響,包括過度開采、汙染、棲息地破壞等,以及這些行為可能導緻的生態失衡和資源枯竭。 更進一步,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更負責任地管理和利用資源的解決方案。也許會介紹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生態修復技術等內容,並分析它們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我尤其關心書中是否會討論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下資源利用的差異,以及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分配和利用。這本書的“iCourse教材”的副標題也暗示瞭它可能是一種結構化、係統化的學習材料,或許包含案例研究、實踐練習、以及對相關政策和法規的解讀,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對資源生態學原理的全麵理解,並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應該會是一本內容紮實、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入門級讀物,適閤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感興趣的學生或專業人士。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資源生態學/iCourse教材”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關於環境科學和自然資源管理的前沿研究。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豐富,涵蓋從宏觀的全球生態係統到微觀的生物群落,再到具體的自然資源類型。我很想瞭解書中是如何闡述資源在生態係統中的角色,比如它們如何支撐生物多樣性,又是如何參與到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過程中的。 除瞭基礎的理論,我更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討論。比如,可持續采礦、負責任的林業、水資源的管理策略等。我想象書中會分析不同資源利用模式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對環境和人類社會可能産生的長期影響。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創新的技術和方法,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汙染,比如生物修復技術、智能化資源監測係統等等。作為一本“iCourse教材”,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個全麵的視角,不僅講解“是什麼”,更要深入探討“為什麼”和“怎麼辦”,為讀者提供解決現實世界資源睏境的思路和工具。它應該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並為未來資源管理提供方嚮的權威著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