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内蒙古常见植物图鉴》共编录内蒙古主要生态环境类型中植物402种。其中蓝藻2种、真菌100种、地衣5种、苔藓63种、蕨类9种、裸子植物5种、被子植物218种。书中叙述了每个种的鉴别特征和生活环境,全书共有彩色照片近800幅。书后附学名索引和中文名索引。
《内蒙古常见植物图鉴》图文并茂,凸显形态鉴别特征,可供高等综合性院校、高等农林院校及高等师范院校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野外实习使用,也可供植物学研究人员、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环境评价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蓝藻门Cyanophyta
念珠藻科Nostocaceae
◎真菌门Eumycophyta
麦角菌目Clavicipitales
麦角菌科Clavlcipiceae
肉座菌目Hypocreales
肉座菌科Hypocreaceae
炭角菌目Xylariales
炭角菌科Xylariaceae
柔膜菌目Helotiales
地舌菌科Geoglossaceae
盘菌目Pezizales
火丝菌科Pyronemataceae
盘菌科Pezizaceae
马鞍菌科Helvellaceae
伞菌目Agaricales
蜡伞科Hygrophoraceae
侧耳科Pleurotaceae
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
鹅膏菌科Amanitaceae
光柄菇科Pluteaceae
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蘑菇科Agaricaceae
鬼伞科Coprinaceae
粪锈伞科Bolbitiaceae
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
丝膜菌科Cortlnariaceae
靴耳科Crepidotaceae
网褶菌科Paxillaceae
铆钉菇科Gomphidiaceae
牛肝菌科Boletaceae
乳牛肝菌科Suillaceae
红菇科Russulaceae
非褶菌目AphyIlophoraIes
珊瑚菌科Clavariaceae
枝瑚菌科Ramariaceae
韧革菌科Stereaceae
革菌科Thelephoraceae
耳匙菌科Aunscalpiaceae
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
灵芝科Ganodermataceae
木耳目Auriculariales
木耳科Aunculariaceae
黑耳科Exidiaceae
银耳目Tremellales
银耳科Tremellaceae
花耳目Dacrymycetales
花耳科Dacrymycetaceae
鬼笔目Phallales
鬼笔科Phallaceae
笼头菌科Clathraceae
轴灰包目Podaxales
灰菇包科Secotiaceae
马勃目Lycoperdales
地星科Geastraceae
马勃科Lycoperdaceae
柄灰包目TuIostomatales
钉灰包科Battarreaceae
鸟巢菌目Nidulariales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
◎地衣门Lichens
黄枝衣科Teloschistaceae
梅衣科Parmeliaceae
石蕊科Cladoniaceae
胶衣科Collemataceae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苔纲Hepaticae
裂叶苔科Lophoziaceae
叶苔科Jungermannlaceae
羽苔科Plaglogchilaceae
扁萼苔科Radulaceae
拟大萼苔科Cephaloziellaceae
光萼苔科Porellaceae
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
细鳞苔科Lejeuneaceae
叉苔科Metzgeriaceae
皮叶苔科Targioniaceae
瘤冠苔科Grimaldiaceae
地钱科Marchantfaceae
藓纲Musci
牛毛藓科Ditrichaceae
凤尾藓科Fissidentaceae
大帽藓科Encalyptacese
丛藓科Pottiaceae
紫萼藓科Grimmiaceae
葫芦藓科Funariaceae
真藓科Bryaceae
提灯藓科Mniaceae
珠藓科Bartramiaceae
缩叶藓科Ptychomitriaceae
虎尾藓科Hedwigiaceae
白齿藓科Leucodontaceae
平藓科Neckeraceae
碎米藓科Fabroniaceae
羽藓科Thuidiaceae
柳叶藓科AmbIystegIaceae
青藓科Brachvtheclaceae
绢藓科Entodontaceae
灰藓科Hypnaceae
垂枝藓科Rhytidiaceae
塔藓科Hylocomiaceae
万年藓科Climaciaceae
金发藓科Polvtrichaceae
◎蕨类植物门Pterlophyta
卷柏科Selaginellaceae
木贼科Equisetaceae
岩蕨科Woodsiaceae
蕨科Pteridiaceae
中国蕨科SlnoDteridaceae
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球子蕨科Onocleaceae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松科Pinaceae
麻黄科Ephedraceae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杨柳科Salicaceae
桦木科Betulaceae
榆科Ulmaceae
荨麻科Urticaceae
蓼科Polygonaceae
藜科ChenoDodlaceae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芍药科Paeoniaceae
毛茛科RanuncuIaceae
罂粟科Papaveraceae
十字花科Cruciferae
景天科Crassulaceae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蔷薇科Rosaceae
豆科Leguminosae
栊牛儿苗科Geraniaceae
亚麻科Linaceae
芸香科Rutaceae
远志科Polygalaceae
堇菜科Violaceae
大戟科Euphorbiaceae
鼠李科Rhamnaceae
金丝桃科Hypericaceae
柳叶菜科Onag raceae
伞形科Umbelliferae
杜鹃花科Ericaceae
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
龙胆科Gentianaceae
旋花科ConvoIvulaceae
花惹科Polemoniaceae
紫草科Boraginaceae
唇形科Labiatae
茄科Solanaceae
玄参科Scrophula riaceae
列当科Orobanchaceae
车前科Plantaginaceae
茜草科Rubiaceae
忍冬科Caprifoliaceae
败酱科Valerianaceae
川续断科Dipsacaceae
桔梗科Campanulaceae
菊科Composit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泽泻科Alismataceae
花蔺科Butomaceae
禾本科Gramineae
莎草科Cyperaceae
百合科Liliaceae
薯蓣科Dioscoreaceae
鸢尾科Iridaceae
兰科Orchidaceae
中文名索引
学名索引
前言/序言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陲,面积近118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8。境内有莽莽的林海、坦荡无垠的草原、浩瀚的沙漠、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其中草原的面积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为目前世界上保持最完整的草原之一。
内蒙古大学选择自然性、典型性明显,地貌和植被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基本维持原有自然状态的内蒙古高原中部偏东地区,建设了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本实习基地由一条线路、6个基地和6个考察点组成,地跨4个盟市10多个旗县。
内蒙古大学历来十分重视生物学野外实习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早在建校初期的1957年,我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学部委员李继侗先生,就为内蒙古大学设计了生物学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锡林郭勒草原建设生物学实习基地,并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与实习。自1994年教育部批准在我校设立“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以来,本“基地”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国家“211工程”、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单位多项建设项目的资助,对实习基地进行了重点建设。2006年以来,本“基地”获得多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能力提高(野外实践)项目”经费资助,使实习基地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2009年,内蒙古大学在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建设了自主管理的“内蒙古大学生物学实习基地”,建设了宿舍、实验室及实验样地,扩大了我校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人才培养与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增强了示范辐射功能。2007年以来,实习基地面向全国开放,每年接待兄弟高校学生和教师参加实习。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课程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环节。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近年来很多高校将传统的课程实习改为生物学综合实习。但是,目前系统全面的、适合不同地域的生物学综合实习指导教材还较少。为此,我们组织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的教师编写了本套系列丛书。
本图鉴的分类系统大型真菌主要依据9口晓岚主编的《中国大型真菌》(2000),苔藓植物主要依据吴鹏程、汪楣芝、贾渝主编的《苔藓名词及名词》(2016),蓝藻依据胡鸿钧、魏印心编著《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2009),地衣依据魏江春《中国药用地衣》(1982),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主要依据马毓泉主编的《内蒙古植物志》(第2版)(1_5卷)(1989一1998)。
本图鉴收录的照片来自多位生物学实习指导教师,多年来在内蒙古地区指导学生野外实习和植物学研究时的积累,这些照片涉及草原、湿地、山地等生态环境中的植物。蓝藻、地衣、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文字及照片由曹瑞和赵利清提供,大型真菌文字及照片由刘铁志提供,苔藓植物文字及照片由白学良提供。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给予指正。
亚马逊雨林探秘:失落的物种与生态奇观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亚马逊雨林。这不是一本关于植物分类或地理分布的工具书,而是一次身临其境的生态探险,旨在揭示这片绿色海洋中隐藏的生命奥秘、复杂的生态互动,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构成的严峻挑战。 第一部分:雨林之心——生命的大熔炉 我们将从亚马逊河的源头开始,沿着这条世界之最的河流逆流而上,探索雨林最原始、最鲜为人知的角落。 1. 垂直世界的秘密:林冠层 大多数关于雨林的记录都聚焦于地面植被,但本书将重点放在了树冠之上。林冠层(Canopy)是雨林中光照最充足、生物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却也是人类探索难度最大的“空中岛屿”。 攀援生物的竞技场: 详细描绘藤蔓、气生植物(如附生兰科植物和凤梨科植物)如何在激烈的阳光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将介绍著名的“绞杀榕”的残酷生命史,它如何利用宿主树木建立起自己的支撑结构,最终将其吞噬。 空中动物学: 深入探讨只生活在树冠层的动物,例如新大陆猴群(如吼猴和蜘蛛猴)的社会结构和移动策略。重点介绍那些依赖树冠获取特定食物资源的昆虫和鸟类,如色彩斑斓的巨嘴鸟(Toucans)和蜂鸟的独特觅食行为。 树洞的微观世界: 揭示被腐朽树木和大型附生植物基部形成的“小水体”——树洞生态系统。这些微型池塘中生活着独特的两栖动物(如树蛙)的幼体,以及以其为食的无脊椎动物,它们是研究隔离进化和微环境适应的绝佳样本。 2. 幽暗的底层:地表与腐殖层 与光亮喧嚣的树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雨林底层,这里终年处于阴影之中,湿度极高,是分解者和适应黑暗生物的天堂。 分解的艺术: 重点介绍真菌(Fungi)和细菌在雨林物质循环中的核心作用。没有它们,雨林会在几十年内被自身的枯枝落叶所淹没。我们将详细剖析不同种类的白腐菌和褐腐菌如何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将营养物质重新释放回土壤。 适应黑暗的生物: 探讨那些视觉退化、嗅觉和触觉高度发达的物种。例如,某些种类的盲蛇、生活在腐殖层下的蜘蛛和蚂蚁,以及那些依靠化学信号进行交流的甲虫。 地表植物的策略: 介绍那些能最大限度利用稀疏光线的地被植物,如部分秋海棠属植物,它们通过其叶片上特殊的色素和结构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第二部分:生态学的复杂交织——共生与捕食的舞蹈 亚马逊雨林的生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被一张由互利共生、寄生和捕食关系编织而成的巨大网络所联系。 1. 蚂蚁与植物的联盟:互利共生的极致 本书将用大量篇幅来描述植物与社会性昆虫之间的“物物交换”: 牛皮刺合作用(Acacia-Ant Mutualism 的热带变体): 考察某些特定的金合欢属或棕榈属植物如何为特定的蚂蚁物种(如举尾蚁或行军蚁)提供住所(空心茎或特化的叶结构——蚁巢)和食物(花蜜或营养体),而作为回报,这些蚂蚁则为植物清除啃食叶片的昆虫和竞争性的攀缘植物。 “猎场”与“保镖”: 分析行军蚁群(Army Ants)所扮演的生态角色。它们行军时所过之处,会驱赶或捕食地表小型动物,从而影响了其他依赖这些“清道夫效应”生存的物种的活动范围和觅食策略。 2. 拟态的艺术与化学防御 雨林是自然界中最精妙的伪装大师的展示场: 贝氏拟态与穆氏拟态: 深入分析蝴蝶(如蛱蝶科和凤蝶科)和色彩鲜艳的箭毒蛙(Poison Dart Frogs)如何利用鲜明的颜色来警告捕食者它们体内剧毒的化学物质。我们将探讨这些毒素的生物合成路径,以及捕食者(如某些蛇类和鸟类)如何发展出对这些毒素的抵抗力,从而引发“军备竞赛”。 植物的化学战争: 详述雨林植物如何产生次生代谢产物作为防御机制。例如,某些藤本植物分泌的粘性树液如何困住昆虫,或者特定树皮中含有的生物碱如何阻止哺乳动物啃食。 第三部分:失落的边界——人类影响与未来挑战 雨林的生态奇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紧迫的保护议题,侧重于科学观测和保护实践。 1. 破碎化景观的生态后果 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砍伐,而是探讨森林破碎化(Fragmentation)对物种隔离和基因流动的影响。 边缘效应(Edge Effects): 剖析森林边缘(被道路或农田包围的边界)的微气候变化(温度、风速、光照)如何系统性地改变了内部物种的组成,通常导致那些对湿度敏感的内陆物种的衰退。 栖息地走廊的构建: 介绍生态学家们如何尝试通过建立植被走廊来连接被隔离的森林斑块,以帮助中小型哺乳动物和两栖类重新建立基因交流。 2. 非洲象与美洲虎的生存博弈 本书将对比研究两种标志性顶级捕食者在不同管理区域的生存压力。 美洲虎种群的密度与栖息地需求: 基于GPS项圈追踪数据,分析美洲虎在保护区内外的活动范围和猎物选择的变化,揭示非法盗猎和人类冲突如何重塑它们的行为模式。 被忽视的巨型食草动物: 探讨如貘(Tapir)和巨型水獭(Giant Otter)等对生态系统结构具有重大影响的物种,它们因其生活习性隐蔽且种群数量下降迅速,常常被忽视在主流保护议程之外。 3. 原住民知识与可持续管理 最后,本书强调了与生活在雨林中的原住民社区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将记录他们对植物药用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世代相传的、对森林资源进行不破坏性利用的传统管理模式,并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相结合,为雨林的未来提供一条可行的保护之路。 本书通过大量实地观察记录、生态学理论分析和保护案例研究,旨在让读者全面理解亚马逊雨林不仅是物种的宝库,更是一个极其精妙、相互依存的动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