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沿课题,也是地质灾害防治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是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者如何管理地质灾害的视角出发,探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的专著。全书在理念上,吸收借鉴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研究的成果,力图形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系统化认识;在内容上,以陕西省特别是汶川地震波及的勉略宁地区风险管理研究为重点,构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在结构体系上,按照理论、实践和信息集成三个方面组成完整的体系;在写作特点上,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可供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及地质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地质灾害风险及管理的定义、内涵与特征
1.1.1 地质灾害风险的定义
1.1.2 地质灾害风险的特征
1.1.3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内涵、特征
1.2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实践分析
1.2.1 国外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研究
1.2.2 我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研究
1.2.3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2.4 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管理目标与思路
1.3.2 具体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
1.3.3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
第2章 地质灾害灾情
2.1 全国地质灾害概况
2.1.1 灾情特征
2.1.2 灾害类型分布
2.1.3 灾害空间分布
2.1.4 灾害时间分布
2.2 陕西省地质灾害概况
2.2.1 1949年前的地质灾害历史
2.2.2 1950-1980年的地质灾害历史
2.2.3 1981~2012年的地质灾害历史
2.2.4 地质灾害特点
2.3 汶川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2.3.1 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灾情特征
2.3.2 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险情特征
2.3.3 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灾险情总体特征与评价
参考文献
第3章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3.1 陕西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3.1.1 形成风险的因素分析
3.1.2 地质灾害风险源分析
3.1.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3.1.4 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3.1.5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3.2 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3.2.1 形成风险的因素分析
3.2.2 地质灾害风险源分析
3.2.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3.2.4 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3.2.5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参考文献
第4章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象
4.1 人员管理
4.1.1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4.1.2 群测群防监测人员
4.1.3 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
4.1.4 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队伍
4.2 资金管理
4.2.1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4.2.2 社会资金使用管理
4.3 装备管理
4.3.1 地质灾害防治装备标准化、规范化
4.3.2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基本设备
4.3.3 地质灾害防治物资储备库的建设
4.3.4 地质灾害应急卫星指挥系统
4.4 时间管理
4.4.1 全年防范管理
4.4.2 重点期和时段管理
4.5 信息管理
……
第5章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内容
第6章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方法
第7章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彩图
前言/序言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管理不仅是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灾害研究领域和管理部门日益关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随着风险管理引入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中,如何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实践,是一个极富挑战性而又具实用性的命题。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陕西省特别是勉县、略阳、宁强(简称勉略宁地区)是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汶川地震灾区之一,震后地质灾害防治的形势和任务也更加严峻。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摆在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者面前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作者多年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实践和研究工作,深深感到一方面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者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多为经验性的认识,实践中缺乏系统的防治管理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管理学理论及一些管理方面的新理念,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实际应用中又有所脱节。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者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系统化具有迫切的需求,也是实践工作使然。
作者借鉴和吸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应用于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发表了论著,并得到了相关课题的支持,在系统总结以往特别是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对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较全面的认识。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中,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没有风险评价,就无法科学地开展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学术界更关注风险评价这一偏重技术性的问题;风险管理及其研究则是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实践中管理者更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本书集中探讨后者,即在风险评价基础上,总结以往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构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实用性做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力图在区域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有所收获,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在吸收借鉴风险管理理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以陕西省为例,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梳理,形成对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整体的认识,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化提供参考。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特别是从省级层面和县域层面开展风险评价和管理研究,对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对于指导省级和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本书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一些认识和创新性成果。
(1)在对一些主要国家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的管理与研究实践,初步提出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定义、特征,形成了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系统分析了陕西省有地质灾害记录以来的地质灾害历史,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地质灾害历史;从灾险情角度,系统研究了汶川地震对陕西省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了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3)从省域和县域层面分别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将调查评价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省域层面上,系统地将全省划分为高、中、低和极低风险区,为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在县域层面上,将勉略宁地震灾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将区域划分高、中、低风险区,为县域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4)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象的系统研究。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象细分为五大类,分别为人员管理、资金管理、装备管理、时间管理、信息管理,形成了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象较系统的认识。
(5)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内容的系统研究。在调查评价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内容总结为五项内容,分别为规划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
(6)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方法的总结研究。结合管理的一般方法和实践探索,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方法总结为行政管理方法、法律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咨询管理方法、宣传培训方法,形成对风险管理方法的分类与系统化认识。
(7)初步构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信息系统。将上述研究思路、技术成果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本书共8章。第1章和第2章2.2节、2.3节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王雁林撰写,第3~5章由西安财经学院郝俊卿撰写,第6、8章由长安大学赵法锁撰写,第7章由王雁林、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李芳撰写,第2章2.1节和第5章5.4.3节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陈红旗撰写。长安大学王勇智、陈新建、宋飞、孙佳伟、张静、姚翔龙、上官超超、韩莹莹,西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朱锟、曹濮源,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王涛,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郭振华等做了部分辅助工作。全书由王雁林、赵法锁统稿、审改、定稿。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量子计算与信息科学前沿的图书简介,内容翔实,力求专业与深度,绝不涉及您所提及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中的任何主题。 --- 量子计算与信息科学前沿:从基础理论到未来应用 图书概览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信息科学领域最激动人心且最具颠覆性的方向——量子信息科学。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量子力学在信息处理中的基本原理、关键的量子算法设计、新型量子硬件的实现技术,以及量子信息学在密码学、材料科学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中的潜在应用。 本书旨在为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以及数学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致力于前沿科技研究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框架。我们不仅关注理论的严谨性,更强调其实际可行性与工程挑战。 第一部分:量子力学基础与信息论的融合 本部分为理解后续所有内容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侧重于如何将经典物理学中的信息概念抽象并提升到量子态的框架下。 第一章:量子力学的数学骨架重述 本章从狄拉克符号(Bra-Ket Notation)出发,系统回顾了量子态空间(希尔伯特空间)的定义、算符的性质(厄米性、酉性)以及测量理论。特别强调了密度矩阵在描述混合态和开放量子系统中的重要性,这是连接理论模型与实际物理系统的桥梁。 核心内容: 叠加原理、波函数的概率诠释、幺正演化、角动量算符的代数结构。 第二章:量子比特与信息量的重新定义 量子比特(Qubit)是量子信息学的基本单元。本章详细阐述了单比特和多比特系统的描述方式,引入了布洛赫球模型,直观地展示了单量子比特的几何结构。随后,本书将焦点投向多体系统,重点讨论了量子纠缠这一非定域性的核心资源。 重点专题: 贝尔态(Bell States)的构造与判定、纠缠熵(Entanglement Entropy)的计算、局部隐变量理论与贝尔不等式的物理意义。 第三章:量子信息处理的通用框架 本章引入了量子逻辑门的概念,这是构建量子线路的基础。我们详细分析了基本的单比特门(如Pauli门、Hadamard门)和关键的双比特门(如CNOT、SWAP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量子线路模型,并探讨了如何用酉矩阵表示任意量子操作序列。 挑战与分析: 量子线路的最小化问题、通用门集的完备性证明(如CNOT+单比特旋转门)。 第二部分:量子算法与计算范式 理论基础建立后,本部分转向探讨如何利用量子叠加和纠缠的特性,设计出在特定问题上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算法。 第四章:量子并行性与主要算法 本章深入剖析了实现量子计算加速的两个最著名的算法。 Shor算法: 详细推导了量子傅里叶变换 (QFT) 在因子分解中的核心作用,并解析了模指数运算的量子实现路径。本章将侧重于QFT的快速实现技巧和电路深度分析。 Grover搜索算法: 分析了其二次加速的来源,主要基于振幅放大技术 (Amplitude Amplification),包括反射算符的构造和迭代次数的优化。 第五章:量子模拟与变分方法 对于许多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系统,精确求解薛定谔方程在经典计算机上是NP-难的。本章聚焦于如何利用量子计算机来模拟这些系统。 量子相估计算法 (QPE): 作为精确能级计算的标准方法,本章解释了其对初始态的要求和对资源(比特数和深度)的消耗。 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 (VQE): 介绍这种混合量子-经典算法,它在当前噪声中等规模量子(NISQ)设备上具有巨大的实用潜力。重点讨论了Ansatz的选择和能量最小化的优化策略。 第六章:量子复杂性理论简介 本章将信息处理的范式提升到理论计算的最高层级。对比经典计算中的P、NP问题,本章定义了BQP(有界误差的量子多项式时间)类,并探讨了BQP与P、NP等经典复杂性类的关系。 核心论点: 为什么量子计算在某些问题上具有本质优势?这与信息的可不可逆性、测量坍缩的随机性有何关联? 第三部分:量子硬件、容错与工程挑战 量子计算的实现依赖于对微观世界的精确操控。本部分将研究当前主流的物理平台以及实现大规模、高保真计算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七章:主流量子硬件平台 本章对实现量子比特的不同物理途径进行横向比较和深入分析。 超导电路: 探讨Transmon和Fluxonium量子比特的工作原理、退相干机制(T1和T2时间),以及芯片级别的耦合和读出技术。 离子阱系统: 侧重于激光冷却、囚禁技术(如Paul阱、Penning阱),以及激光脉冲对量子态的精确控制。 拓扑量子比特与中性原子: 介绍新兴但潜力巨大的平台,特别是拓扑量子比特在抵抗局部噪声方面的内在优势。 第八章:量子误差与容错机制 退相干和操作失真(门保真度低)是当前限制量子计算规模化的主要瓶颈。本章聚焦于如何通过编码手段来对抗这些噪声。 量子纠错码 (QECC): 详细介绍表面码 (Surface Code) 的拓扑结构,解释其阈值定理及其在二维阵列上的实现方案。分析了逻辑量子比特的制备和错误检测/校正循环。 噪声模型: 区分比特翻转、相位翻转和通用错误,并讨论了如何建立符合实际的噪声模型。 第九章:量子通信与网络 量子信息不仅用于计算,也用于安全通信。本章探讨了信息如何在不同地点之间安全可靠地传输。 量子密钥分发 (QKD): 深入分析BB84协议的安全原理,以及其与无条件安全性的关系。 量子隐形传态 (Teleportation): 阐述利用纠缠作为资源,实现量子态在空间上转移的完整过程,这是构建未来量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结论:迈向量子霸权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量子信息科学在未来十年可能实现的突破方向,包括量子增强机器学习、基于量子系统的全新材料设计,以及对基础物理学更深层次的检验。 --- 目标读者群体: 对信息科学基础有了解,并希望掌握前沿量子计算理论和实践的科研人员与工程师。 关键词: 量子计算、量子信息、量子纠缠、量子算法、量子硬件、量子纠错、BQP、Shor算法、V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