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信息提取及地质解译

遥感信息提取及地质解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玲,杨军录,陈劲松 著
图书标签:
  • 遥感
  • 地质
  • 地质解译
  • 信息提取
  • 遥感应用
  • 地球科学
  • GIS
  • 图像处理
  • 资源调查
  • 环境监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85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517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276
字数:3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过对不同空间分辨率和波谱分辨率的遥感数据预处理、图像融合技术和信息提取技术的研究,增强遥感信息提取和遥感解译的准确性。用多种方法从遥感数据中提取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岩性、地层等信息,以"剔除干扰要素+增强蚀变弱信息+分级提取"的方法,提出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技术。通过对机载高光谱数据处理研究,提取高光谱遥感矿化蚀变信息,通过多元信息融合,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应用综合平台进行成矿预测分析,预测成矿靶区,同时得出研究区重要的遥感找矿模式。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遥感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进展 1
1.2 遥感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3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4
1.4 小结 6
第2章 遥感信息提取及遥感地质解译常用数据源 7
2.1 Landsat卫星数据 7
2.1.1 Landsat卫星数据简介 7
2.1.2 产品特征及应用范围 7
2.2 Terra卫星ASTER数据 9
2.2.1 ASTER 数据简介 9
2.2.2 产品特征及其应用范围 10
2.3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ZY-3) 11
2.3.1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ZY-3)数据简介 11
2.3.2 产品特征及其应用范围 11
2.4 国产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高分Ⅰ号 12
2.4.1 高分Ⅰ号数据简介 12
2.4.2 产品特征及其应用范围 13
2.5 国产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高分Ⅱ号 14
2.5.1 高分Ⅱ号数据简介 14
2.5.2 产品特征及其应用范围 15
2.6 高分辨率卫星WorldView-2 17
2.6.1 WorldView-2数据简介 17
2.6.2 产品特征及其应用范围 17
2.7 QuickBird卫星 18
2.7.1 数据简介 18
2.7.2 产品特征及其应用范围 18
2.8 机载高光谱数据 20
2.8.1 CASI/SASI成像光谱仪性能参数 20
2.8.2 机载高光谱技术应用的特点及地质应用的关键点 21
2.9 小结 24
第3章 遥感影像预处理及影像制图 25
3.1 遥感影像几何校正 25
3.1.1 地面控制点的选取与多项式校正模型 25
3.1.2 影像重采样 26
3.2 遥感影像辐射校正 26
3.3 遥感图像处理及影像制图 27
3.3.1 遥感图像融合及增强 27
3.3.2 图像镶嵌 28
3.4 小结 30
第4章 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及遥感地质解译 31
4.1 研究区概况 31
4.2 研究区遥感影像预处理 32
4.2.1 研究区遥感影像几何校正 32
4.2.2 研究区遥感影像辐射校正 35
4.2.3 地形对辐射校正的影响 40
4.2.4 研究区地形辐射校正 45
4.3 遥感影像成矿构造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59
4.3.1 遥感影像成矿构造概述 59
4.3.2 成矿构造信息提取 60
4.4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与研究区蚀变矿物光谱特征研究 65
4.4.1 矿物反射光谱原理 65
4.4.2 矿物反射波谱的影响因素 66
4.4.3 岩石的反射波谱特征 67
4.4.4 研究区岩矿光谱特征 68
4.4.5 面向对象的岩性解译 74
4.5 铁矿化蚀变信息增强方法研究 79
4.5.1 ETM+与ASTER数据光谱特征分析 79
4.5.2 遥感影像蚀变干扰因素剔除处理 86
4.5.3 铁矿化蚀变信息增强方法 94
4.6 铁矿化蚀变信息分级提取方法研究 101
4.6.1 分级提取方法概述 101
4.6.2 分级提取方法研究 102
4.6.3 研究区蚀变分级提取研究 106
4.7 铁矿化蚀变信息异常后处理及成矿预测 115
4.7.1 铁矿化蚀变信息的筛选 115
4.7.2 遥感综合信息分析应用 125
4.8 小结 129
第5章 内蒙古浩尧尔忽洞地区金成矿遥感地质解译 131
5.1 研究区概况 131
5.1.1 研究区地理特征 131
5.1.2 研究区地质特征 131
5.2 研究区遥感影像预处理 134
5.2.1 Landsat 8影像预处理 134
5.2.2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高分辨率影像预处理 139
5.2.3 地质图处理 145
5.3 研究区遥感地质解译 145
5.3.1 地貌水系解译 145
5.3.2 地层解译 147
5.3.3 构造解译 148
5.3.4 水系与构造的关系研究 159
5.3.5 地质构造与成矿关系研究 160
5.4 遥感影像分类 162
5.4.1 基于像元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 162
5.4.2 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 162
5.4.3 遥感影像预处理 169
5.4.4 纹理特征提取 173
5.4.5 遥感影像分类实验 176
5.4.6 面向对象方法与基于像元方法比较 184
5.5 小结 184
第6章 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区及外围遥感地质解译 186
6.1 研究区概况 186
6.1.1 区域地质背景 186
6.1.2 矿区地质特征 189
6.2 遥感影像预处理 190
6.3 构造解译 190
6.3.1 断裂构造 190
6.3.2 环形构造 192
6.3.3 构造解译 194
6.4 地层解译 195
6.5 小结 197
第7章 机载高光谱数据处理与应用 198
7.1 研究区概况 198
7.1.1 地质概况 198
7.1.2 工作区矿产地质特征 201
7.2 机载高光谱数据的获取 204
7.2.1 CASI/SASI成像光谱仪的实验室定标 204
7.2.2 仪器设备与安装测试 205
7.2.3 飞行计划及技术参数确定 205
7.2.4 数据获取 206
7.3 研究区数据预处理 207
7.3.1 系统辐射校正 207
7.3.2 几何校正 207
7.3.3 反射光谱重建 207
7.4 蚀变矿物信息提取 208
7.4.1 影像端元光谱提取+相似性识别方法 209
7.4.2 光谱吸收特征提取与相似度计算方法 212
7.5 地面光谱测量与光谱分析 214
7.5.1 光谱测量仪器的技术参数 214
7.5.2 岩矿光谱数据采集 215
7.5.3 岩矿光谱数据分析原理 218
7.5.4 光谱测量质量评述 223
7.6 工作区蚀变矿物光谱特征研究与高光谱异常验证 232
7.6.1 岩矿光谱测量分析 232
7.6.2 航空高光谱遥感异常地面验证 242
7.6.3 热液蚀变矿物光谱规律总结 253
7.7 小结 254
参考文献 256
附录 遥感信息提取及遥感地质解译常用数据源参数表 259

精彩书摘

  《遥感信息提取及地质解译》:
  (3)矿区处在玛尔卡库里大断层北东侧次级构造——快得弄复式向形的南西翼。区内向形褶皱枢纽均向南扬起,背形枢纽多向南倾伏。
  (4)矿区内是多期褶皱的变形特征。上泥盆统齐也组构成的褶皱比较开阔,中泥盆统阿舍勒组则构成线型禁闭褶皱,且多发生倒转。上下两组地层的褶皱形态及强度差别等特征截然不同,显然是两期构造变形作用的产物。晚期构造作用对早期构造形迹产生叠加改造作用,导致卷入早期和晚期之间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分属海西期构造层的第一和第二构造层。
  3.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强烈,火山岩、次火山岩与侵入岩发育。
  1)火山岩(次火山岩)
  区内火山岩只分布于玛尔卡库里大断层以东,形成于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主要包括:
  (1)中泥盆世阿舍勒旋回的中酸性和基性火山岩组成的拉斑玄武岩系列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
  (2)晚泥盆世齐也旋回自拉斑系列向高铝系列演化,且由酸性—中性—基性反向演化的火山岩组合。
  (3)早石炭世红山嘴旋回的高铝系列基性至中酸性的火山岩组合。
  2)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体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的“哈巴河岩体”。该岩体为海西期侵入的复式岩体,出露总面积达百余平方千米,呈岩基状产出,长轴为NW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主要岩性为斜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均为铝过饱和类型岩石。侵入最新地层为下石炭统红山嘴组。在岩体边缘有同化混染现象,岩体外接触带形成有夕卡岩型含铜磁铁矿矿化带。
  ……
空间数据科学前沿:从数据获取到智能决策 本书聚焦于当前快速发展的空间数据科学领域,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机器学习方法,实现对地球表面的高效监测、精确分析与智能化应用。全书以“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为核心理念,旨在为从事自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预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实用的技术框架和操作指南。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复杂应用的全流程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空间信息获取与预处理基础 本部分为后续高级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详细阐述了现代空间信息获取的多元化途径及其数据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 第一章:多源空间数据获取技术综述 本章首先概述了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测量以及无人机(UAV)测绘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了不同传感器的成像原理、数据特性(如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的权衡取舍。特别引入了高光谱和激光雷达(LiDAR)数据在获取精细地物信息方面的独特优势。针对实时监测需求,详细介绍了地面移动测量系统(MMS)的应用场景与数据采集规范。 第二章:几何校正与辐射定标:数据质量的基石 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章细致讲解了空间数据几何配准的理论基础,包括地面控制点的选择、不同投影系统之间的转换算法(如UTM、Albers等)。在辐射校正方面,深入剖析了大气校正模型(如FLAASH、6S模型)的物理机制,并讨论了传感器内部定标参数在保证数据一致性中的作用。此外,本章还涵盖了数据融合技术(如Pan-sharpening)以提升空间分辨率的方法。 第三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组织与管理 GIS是处理和可视化空间信息的核心平台。本章侧重于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对比分析了矢量数据模型(如拓扑结构、几何运算)和栅格数据模型(如金字塔结构、空间索引技术如四叉树)。讲解了大规模空间数据库的性能优化策略,包括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维护和跨平台数据交换标准(如OGC规范)。 --- 第二部分:数据分析与特征提取的先进方法 本部分是全书的技术核心,专注于如何从原始空间数据中有效地提取出有意义的地理特征和信息。 第四章:传统与深度学习驱动的特征提取 本章系统梳理了经典的图像处理技术在遥感解译中的应用,例如边缘检测、纹理分析(如灰度共生矩阵GLCM)以及基于光谱特征的分类方法(如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随后,重点转向深度学习在遥感领域的革新。详细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地物分类、目标检测中的架构设计(如U-Net、Mask R-CNN),并探讨了如何处理遥感图像特有的高维性和复杂背景干扰。 第五章:时空序列分析与变化检测 地球系统是动态变化的,本章探讨了如何利用多期或连续观测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阐述了基于时间序列的去噪和平滑技术,如卡尔曼滤波和Savitzky-Golay平滑。重点介绍了面向变化的检测算法,包括图像代数法、主成分分析(PCA)在变化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利用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RNN) 或 LSTMs 对植被指数(如NDVI)时间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和异常点识别的方法。 第六章:三维重建与数字地表模型(DSM)的构建 针对城市和复杂地形的精细化研究,本章深入讲解了如何从立体影像或LiDAR数据中构建高精度三维信息。详细介绍了空中三角测量的原理,以及DSM和数字地物模型(DHM)的生成流程。讨论了点云数据的处理技术,如滤波(分离地面点与非地面点)、分类和特征提取(如冠层高度模型CHM的计算)。 --- 第三部分:专业领域的数据应用案例 本部分将前沿技术应用于具体的地球科学和环境监测领域,展示实际操作的流程和效果。 第七章: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的精细化分类 本章聚焦于解决土地覆盖分类中的混淆像元问题。探讨了面向对象(OBIA)方法论如何结合对象的特征(形状、纹理、上下文)进行更准确的分类。介绍了面向对象分类流程中的尺度参数选择、特征工程,以及如何利用高分辨率数据辅助传统中低分辨率数据的分类精度提升。 第八章:水资源监测与水体环境质量评估 水体监测是遥感应用的关键领域。本章讲解了如何利用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水体参数,如水体提取(基于NDWI)、悬浮物浓度(SSC)的定量反演模型,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叶绿素a浓度)的估算。详细介绍了SAR数据在洪水淹没范围快速提取中的优势和算法选择。 第九章:城市热环境与微气候研究 利用热红外数据评估城市热岛效应是环境规划的重要依据。本章详细介绍了地表温度(LST)的反演流程,包括大气校正、发射率的估算方法(如NDVI阈值法)。讨论了如何结合建筑几何信息(如容积率、街谷形态)与LST数据,建立城市热环境的精细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四部分:空间数据分析的可视化与交互 本部分关注如何将复杂的分析结果以直观、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决策者。 第十章:高级可视化技术与信息图谱 本章探讨了超越传统地图学的空间信息可视化方法。介绍了三维场景构建(如基于Cesium或Unity的集成)、动态可视化技术(如数据驱动的动画)以及如何利用网络GIS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互。强调了信息图谱在展示复杂空间关系和决策路径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空间统计与模式识别 本章引入了空间统计学的概念,用于检验地理现象的空间集聚性或分散性。详细介绍了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如Moran's I)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LISA),以及空间回归模型(如GWR地理加权回归)在揭示空间非平稳性关系中的应用。 --- 第五部分:集成框架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构建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展望技术发展的方向。 第十二章:集成分析框架的构建与验证 本章讨论如何将多源数据、多模型(如物理模型、统计模型、AI模型)集成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下,以支持复杂的决策流程。重点介绍了模型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与量化方法,确保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第十三章:面向服务的空间信息系统与前沿趋势 本章展望了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在海量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与认知计算在自主地物解译和环境模拟中的潜力。强调了数据治理和伦理在未来空间数据科学中的重要性。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全书内容聚焦于“空间数据科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实际能力构建,而非单一的地理信息提取技术,旨在培养读者从原始观测数据出发,构建完整、可靠、可操作的地理分析流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厚度,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会非常丰富。我是一名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常常在思考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遥感技术听起来很高大上,总是与军事、航天联系在一起,但如果它能被用来研究我们身边的地质环境,那该多有趣啊。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不同的地质材料在卫星图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纹理。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地方看起来是褐色的,有些地方是灰色的,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地质信息?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电影里的场景,勘探队员对着屏幕上的图像指点江山,仿佛一切尽在掌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理解这种“掌握”是怎么来的,包括那些复杂的影像处理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地质分析。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地表形变、土壤类型、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内容,那就更好了,毕竟这些都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地球的“皮肤”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蓝色调,点缀着一些抽象的卫星影像线条,让人立刻联想到浩瀚的宇宙和精确的科学。我一直对如何从遥感影像中“读懂”地球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地质领域。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关于地质学家如何利用卫星图像勘探矿产、识别地貌的节目,当时就觉得非常神奇。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地质解译”这几个字,直接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地质构造,比如断层、褶皱、火山岩等,是如何在地表留下痕迹,又如何被遥感技术捕捉到的。我期待能够学习到识别不同地质单元的影像特征,理解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在揭示地表信息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结合地形、地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区的沉积盆地是如何通过遥感判断出来的,或者某个矿产的潜在分布区是如何被识别出来的,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遥感技术与地质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地球奥秘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专业而严谨的气息,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进行研究的学者。虽然我并非地质学专业的学生,但我对科技如何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遥感,在我看来,就像是给地球安装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而“地质解译”则像是给这些“感官”配备了“大脑”,能够理解所接收到的信息。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遥感数据采集的原理,比如不同卫星传感器的工作方式,以及它们能够捕捉到哪些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电磁波。然后,更重要的是,它会详细阐述如何将这些原始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地质信息。我期待看到关于影像增强、特征提取、分类算法等内容的介绍,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应用在地质构造识别、岩性填图、断裂带追踪等方面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软件操作的演示或者流程指导,那就更完美了,哪怕只是概念性的介绍,也能让我对整个工作流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用科技看懂地球”的入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有深度,让我立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严谨性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我们脚下的土地充满了疑问,特别是那些在地表形成的各种奇特地貌,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遥感技术,就像是给了我们一种“上帝视角”,可以让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地球。而“地质解译”,则像是给这种视角注入了科学的灵魂,让我们能够从中读懂地球的语言。我设想这本书会从基础的遥感成像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如何利用这些影像来识别和分析地质信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各种地质构造,比如山脉的形成、河流的演变、沉积层的分布等等,是如何在地表留下痕迹,又如何被遥感技术捕捉和分析的详细介绍。如果书中能够结合一些实际的地质案例,比如某个地区的石油勘探、或者是地质灾害的监测,是如何通过遥感技术来实现的,那将极大地增加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堂关于“用眼睛去看懂地球”的生动课程。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知识领域所吸引。我一直对地球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了解我们星球如何运作方面。遥感技术,在我的印象中,是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视角观察地球。而“地质解译”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野外考察、在实验室里反复验证的严谨工作。我猜想这本书会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不再只是站在地表观察,而是能够从太空俯瞰,洞察地下的秘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释,为何不同的岩石和矿物在不同波长的光线下会呈现出独特的“指纹”,以及这些“指纹”是如何被遥感设备捕捉并加以利用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经典的地质现象,比如构造运动留下的痕迹,或者是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貌,以及遥感技术是如何帮助地质学家们识别和分析这些现象的。对于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现有遥感影像进行初步地质分析的思路和方法,那就太棒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