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知识阶层的烦恼和现代社会中理性资源的匮乏,本书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 对现代心理学这门科学,我们为什么不能预期过高?
二,抛开神秘,佛学的理性价值何在?
三,佛学能否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现代社会人们空前关注心灵层面的问题,而现代心理学与佛学,都是关于心灵的智慧。作者对现代心理学进行理性的质疑,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心理学在应对心灵问题时的“不够”,并分析了佛教思想中的理性价值;提出两者在应对心灵问题层面上的互通互补。
金木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硕士及新泽西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旅居海外。作者视野开阔,文笔轻松,自幼爱好中西方文化,尤其是佛学、哲学、心理学,擅于理性地介绍佛学的原理与方法。另著有《当励志不再有效——自我平静的五步锻炼》,该书侧重佛陀的方法,而本书侧重佛陀的原理。
目录
前言:两种智慧
第一部分.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为什么我们对这门学科不能预期过高
1. 谁有病,谁没病,谁治病
2. 我爱心理,所以我批评心理学
3. 理性的冲击,上帝死了
4. 科学的冲击,实验活了
5. 行为的冲击,心不见了
6. 关不上也打不开的另一扇窗:弗洛伊德
7. 加一点动机,加一点认知
8. 真科学、伪科学及中间地带
9. 说“不够”, 以用户的名义
第二部分.悉达多的心理学——为什么抛开神秘佛学仍有其理性价值?
10. 哪一个悉达多, 哪一个佛教
11. 以自为洲,不太像宗教的宗教
12. 以法为洲,不太够哲学的哲学
13. 佛说心理:从苦开始
14. 佛说治疗:灭苦为终
15. 一种想, 思维不是我
16. 一种我,我也不是我
17. 一种觉,验证无我
18. 悉达多的认知疗法:无主亦无客
19. 悉达多的行为疗法:实践于正道
第三部分.连接生命的心理学——为什么佛学能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20. 有信念,有感受, 才有生命
21.吾爱吾师,尤爱他对生命的专注
致谢
索引
前言 两种智慧
你拿起了一本书, 却翻开了两本书。
本书第一部分如果单独成册,应该叫《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第二部分如果单独成册,应该叫《悉达多的心理学》。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本书名为《悉达多的心理学》实际上先讲了“悉达多”,后讲了“心理学”。
关于“心理学”,我想说明的是:“不够”不表示不敬。因为不够有两种:“很好而不够”或“不好而不够”,本书指的是前一种,即现代心理学很科学但要补充。更何况,我国心理学界的前辈荆其诚先生(已故)还是本人的表亲,尽管他未必同意本书的副标题,但我对他和心理学都十分敬重。可以说,我爱心理学,所以才批评心理学。
关于“悉达多”,我想说明的是:虽说用“世尊”更尊敬,可那样的话,本书似乎变成了宗教书。别误解,本人既坚决支持理性,也坚决支持宗教,作为折中:当涉及个人时,我多用“悉达多”;当涉及佛教时,我多用“佛陀”——为的是表明,本书的主角,是现身于世的那个人,不是升天之后的那位神。
从标题中各位已经看出,本书涉及人类思想史上的两种伟大智慧。
要说本书的缘由,主要是有感而发:
一是有感于知识阶层的烦恼。之所以强调知识阶层,倒不是因为这个人群格外优越, 而是因为这个人群格外容易受害。套用一句俗话,未必“知识越多越反动”,但一定“知识越多越烦恼”。究其原因,知识让人胡思乱想,而胡思乱想让人抑郁、焦虑、担心、后悔、自责、悲伤、愤怒。。。
二是有感于理性资源的匮乏。之所以强调理性资源,因为现代社会中知识阶层的比重越来越大,可适合我们的方法却很少。何以见得?如果把心灵的道理分为信仰类与理性类,首先可以先排除前一类;不是说信仰不对,相反现代人急需信仰,可问题出在:信仰要求“先信仰、后理解”,而知识阶层要求“我先想清楚,再决定信还不信”,结果彼此无缘。如何帮助这些“非想清楚不可”的大脑呢?只能靠理性。可现实情况是:成体系的理性资源很少。
我找来找去,只找出两种:现代心理学与佛学。
至于为什么只有这两种,正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首先,我希望讲清楚现代心理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许你会问:市场上的心理学书已经很多,本书有何不同?很简单,心理学界虽然内部观点各异,对外却惊人一致地为现代心理学“歌功颂德”。我能理解对科学的歌功颂德,却偏好以科学的精神“理性质疑”。并且不能只破不立,必须有破有立。这是本书作为心理学书的两点不同。
接下来,我更希望讲清楚佛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样你会问:市场上的佛学书已经很多,本书有何不同?也很简单,我想写的既非神秘的宗教,亦非放下、淡然、不执着的小故事,而是佛陀的理性与逻辑。并且我不准备按教义来写,而准备按心理学来写。这是本书作为佛学书的两点不同。
顺带讲下我写书的次序。之前我写过另一本书侧重佛陀的方法, 而本书侧重佛陀的理性。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试图还原佛陀时期的佛教,而非后期佛教, 但不同点在于,前一本书侧重佛陀的方法,本书侧重佛陀的原理。
最后,我还希望比较清楚佛学与现代心理学:前者能否解决后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各位很想知道比较的结论吧,谨此预告比较的难度:心理学爱好者可能指责我不够中立,而佛学爱好者又可能拒绝接受我的中立,两边恰恰证明“本书不能更中立”!
关于阅读的建议,既然本来就不只一本书, 那你就当两本书读吧。
如果对心理学感兴趣,可按第一、三、二部分的顺序读; 如果对佛学感兴趣,可按第二、三、一部分的顺序读;即使在每一部分中,你也可以跳跃阅读。其实这种方式我原本排斥,为什么现在反常鼓励呢?
因为本书信息量实在太大!想想看,人类思想史上的两种伟大智慧,各写出十卷八卷都不多,现在却写到一本书中:先是现代心理学像从一块面包被压缩成一层饼干,接着佛学像从另一块面包被压缩成另一层饼干,最后还被叠加成“双层压缩饼干”。
除非你能说:智慧的营养,多多益善!
对仅仅出于好奇的朋友,我希望本书能最大限度满足你的好奇——让两种伟大的人类智慧在你头脑中碰撞,或许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吧。要知道前人的智慧固然重要,可什么更重要呢?
唯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
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朋友,我希望本书能最大限度挑战你的专业基础——现代心理学是科学真的没问题吗? 佛学不是科学还算心理学吗?如果刚开始读时你越来越困惑, 那读到最后你会越来越清醒。要知道既然真智慧,就经得起理性的质疑。若问谁的理性?
唯有你我自己的理性!
金木水
2016 写于南京紫金山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人类心灵深度探索的全新尝试。我深知现代心理学在帮助人们理解行为模式、处理情绪困扰以及诊断精神疾病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但有时,我也会感到它在触及人类最根本的生存焦虑、生命的意义追寻,以及那些超越日常经验的深刻体验时,似乎显得捉襟见肘。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捕捉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求索——寻找一种能够超越现有理论框架、直达心灵本质的心理学视角。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的洞见。我希望书中能探讨那些与个体精神成长、自我实现以及与万物和谐共处相关的议题,这些是现代心理学有时难以深入涉足的领域。如果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去认识并转化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更深层力量,那么它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迫切地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悉达多”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字,与对现代心理学的批判性反思相结合,从而为我们揭示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人类心灵的路径。
评分在我接触《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这本书之前,我就对现代心理学在解释人类内心深处的那份“不够”之处,抱有浓厚的探究欲。我一直认为,人类的心灵是一个浩瀚而神秘的宇宙,而现代心理学,虽然在绘制这个宇宙的局部地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它对那些更深层次的、关乎生命终极意义的区域,似乎还未曾深入探索。这本书的标题,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的一种直觉:也许,在某些关于存在、关于觉醒、关于超越的议题上,我们还需要一种更广阔、更深刻的视角。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那些源自个体存在根本性困惑的理论和实践。例如,如何在无常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如何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以及,如何去发掘并活出那个最真实、最完整的自我?我期待它能够引导我们去超越表面的症状,去触及那些能够真正提升生命品质、带来长久幸福感的深层原因。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认识到,真正的满足感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接纳,并提供具体的指导来培养这种内在状态,那么它将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我对作者如何将“悉达多”的智慧融入到对现代心理学的批判性审视中,从而揭示出一种更具启发性的理解人类心灵的方式,充满了好奇。
评分翻开《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这本书,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心灵花园。我一直以来都对人类心理的深邃与广阔感到着迷,并对现代心理学在解释行为、认知和情感方面的贡献深表赞赏。然而,在某些时刻,我总会感到,当涉及到那些更抽象、更具哲学意味的生命议题时,例如存在的意义、意识的边界,或是个体在追求超越性体验时的困惑,现代心理学似乎就显得力有未逮了。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表达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是否存在着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心理学理论,能够填补现有体系的某些空白?我热切地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与人类精神成长、自我超越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相关的议题。我希望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探索如何在一个日益物质化的世界中,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与丰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并从中汲取力量,实现个人的精神飞跃。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强大的内在韧性,如何与自我对话,以及如何与宇宙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结的指导,那么它的价值将是无法估量的。我非常渴望了解作者是如何将“悉达多”的智慧融入到对现代心理学的批判与超越之中,并期待它能够为我开启一扇通往更广阔心灵宇宙的大门。
评分《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这本书,犹如一股清流,在现代心理学的繁杂学说中,为我带来了一丝别样的思考。我一直深信,人类的心灵不仅仅是生物化学反应和条件反射的集合,它还蕴藏着我们难以言喻的渴望、生命深处的智慧,以及对意义的永恒追寻。尽管现代心理学在理解和治疗许多心理问题上功不可没,但我时常感到,它在解释那些源于个体存在根本性困境的痛苦,例如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的深刻体验,或是对生命意义的迷茫时,似乎有些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名字,恰好契合了我长期以来的一种感觉:即现代心理学可能还有未被充分发掘的领域。我期望它能提供一种能够触及人类心灵最深处、最微妙之处的理解方式,或许能揭示出一些被忽视的、关于如何实现真正内心自由与安宁的途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超越日常琐碎,去感知和体验生命中更深刻的喜悦和满足的指导。如果它能够帮助我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对内在世界的深入探索而获得,那么这无疑将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我对作者如何将“悉达多”的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视角,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这本书,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于人类内心世界探索的迷茫之路。长期以来,我总觉得现代心理学,虽然在解释行为模式、认知偏差以及疾病治疗方面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却在触及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时,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我们不仅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感到焦虑或抑郁,更需要知道如何超越这些负面情绪,去拥抱生命中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这本书的名字,精准地捕捉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求索——寻找一种能够填补现代心理学空白的理论体系。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个体在生命旅途中所面临的那些更宏大的命题,比如如何处理孤独感、如何找到存在的目的、以及如何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解放。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种关于如何培养内在力量、如何与自我和谐相处,以及如何与世界建立更深层次联系的指导。如果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唤醒我们内在的智慧,如何理解潜意识中那些更深层的驱动力,从而帮助我们活出更充实、更完整的人生,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将非同一般。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悉达多”这个名字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是否意味着书中会融入一些东方哲学或精神传统的智慧,来弥补西方心理学在精神追求方面的不足。
评分拿到《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这本书,我的心瞬间被它所传达的理念所吸引。我一直以来都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深知现代心理学在理解和解决人类痛苦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我时常感到,当问题触及到个体存在的根本困惑,如生命的意义、意识的本质,或是那种难以言喻的、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时,现有的心理学理论似乎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即存在着一种更深邃、更全面的心理学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现代心理学可能忽视的领域,例如个体如何在不确定性和苦难中寻找安宁,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以及如何开启自我觉醒的旅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去理解那些超越物质和表象的精神需求,并学会如何去满足和实现它们。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们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非源于外部的成就,而是来自内在的和谐与成长,那么它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方式,为我们展现这种“更高级”的心理学图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在我阅读《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这本书之前,我就对现代心理学在解释人类存在意义和精神追求方面的局限性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一直认为,心理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诊断和治疗病症,更应是一种引导个体发现生命价值、实现自我超越的哲学。然而,在许多关于焦虑、抑郁、存在性困惑的讨论中,我常常觉得,主流的心理学理论似乎总是在“隔靴搔痒”,未能触及问题的根源。这本书的名字,如同一声召唤,让我期待它能填补我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个空白。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那些更具普遍性和深刻性的心理挑战的视角,例如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勇气,如何在喧嚣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以及如何发掘并实现个体生命中那独特而宝贵的潜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们去认识那些超越物质层面、关乎心灵丰盈与精神成长的议题。如果它能够帮助我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并非外在的成就,而是源于内在的和谐与自我接纳,那么它将是我心目中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悉达多”的智慧与现代心理学进行融合,又如何以此来揭示现代心理学“不够”的方面。
评分读完《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这本书,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无数关于人类心灵复杂性的思考。我一直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研究疾病和异常,更应该是一种帮助个体实现自我超越和精神成长的工具。现代心理学在临床治疗和行为矫正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对于那些追求更深层生命意义,或者在面对个体存在根本性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名字,恰好点出了我长期以来对现有心理学理论的一种隐忧。我期望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最深邃之处的理解方式。也许,它会探讨那些与心灵安宁、内在和谐以及个体潜能的全面释放相关的议题,这些是现代心理学有时难以深入触及的领域。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通过内省、冥想或某种形式的自我转化来达到更高层次的意识状态的指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症状的分析和对行为模式的调整上。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更深刻地理解“自我”的本质,以及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那么它将是一本真正具有启迪意义的书籍。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既深刻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可能来自古老智慧的洞见,转化为能够指导我们现代人生活实践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部名为《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的书,乍看之下,便足以勾起我对心理学领域深层探索的渴望。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超越表面现象,触及人类存在本质的理论抱有浓厚的兴趣。现代心理学固然在认知、行为、发展等多个层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有时候,我确实会感到它在解释人类内心深处的困惑、动机以及精神追求时,似乎遗漏了什么至关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无法用简单的条件反射或认知偏差来解释的、源自个体深层体验的痛苦与狂喜时,我常常陷入一种思考的真空。这本书的名字,就好像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让我期待它能揭示出一种不同于主流的视角,一种能够填补现代心理学现有局限的理论框架。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那些更抽象、更具哲学意味的心理困境的洞见,例如生命意义的追寻、存在的焦虑,或是那些与自我身份认同、精神觉醒相关的挑战。如果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读者去认识那些潜藏在意识之下的、影响我们行为和感受的更深层力量,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我对作者能够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心理学研究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既具历史厚度又不失现实意义的独特视角,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不够”的,以及他所提出的“悉达多的心理学”究竟包含了哪些被现代心理学所忽视的要素。
评分《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这本书,像是在我长期以来对内心世界探索的旅途中,递给我的一张神秘地图。我一直相信,人类的心理远不止于我们日常所见的那些行为和情绪反应,它更深藏着我们难以言说的渴望、难以企及的梦想,以及那些关于生命本质的终极追问。现代心理学在解释和干预许多心理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每当我思考那些关于存在的焦虑、关于无常的恐惧,或者关于如何实现内心深处的宁静时,我总觉得它似乎少了些什么。这本书的书名,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最敏感的神经,它暗示着一种超越性的、更宏大的心理学存在。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生命中那些最根本的困惑的视角。例如,如何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稳定?如何面对死亡和失落,依然能够保有希望?以及,如何去发掘并实现个体生命中那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潜能?我期待它能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能够提升生命品质、促进精神成长的道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本身。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认识到,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接纳,并且教会我如何去实现这种内在的和谐,那么它将是我心目中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我热切地期盼作者能够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一条通往更深层次理解和自我实现的道路。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希望对好好学习。
评分书收到很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二手?没有封膜就算了,还缺一个角
评分很好
评分二手?没有封膜就算了,还缺一个角
评分热销图书,感谢老板推荐
评分正版图书,有自己的独创思想
评分书收到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