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国家史:610~2000:阿拉伯半岛诸国史

中东国家史:610~2000:阿拉伯半岛诸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哈全安 著
图书标签:
  • 中东史
  • 阿拉伯半岛
  • 伊斯兰史
  • 历史
  • 区域研究
  • 政治史
  • 文化史
  • 沙特阿拉伯
  • 海湾地区
  • 20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01101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0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东国家史610-200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种文明的激荡碰撞,都在这个地区充分展示与体现。应当说,目前的各种体现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表达出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大历史进程,各种历史力量运动其间,各种正能量与负能量也在其间此消彼长。 要充分了解中东地区的这些历史积淀,必须要有对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尽可能完整的了解。

内容简介

《中东国家史(610-2000)》丛书按照国别史的研究方式,对中东地区的主要国家进行了系统详尽的研究与叙述。本套书分为8卷,分别是1.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2.奥斯曼帝国史;3.土耳其史;4.伊朗史;5.埃及史;6.“肥沃的新月地带”诸国史;7. 阿拉伯半岛诸国史;8. 哈里发国家史。

作者简介

哈全安,回族。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政协常委,中国中东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东历史及伊斯兰教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独立承担和完成国家和教育部研究项目多项,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一层次,2006年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所著《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于2008年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东史(610-2000年)》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第十届天津市优秀图书奖。

前言/序言

null




《近代欧洲思想史:从启蒙运动到两次世界大战》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自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肇始,直至二十世纪中叶两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内,欧洲思想界的重大流变、核心议题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重点关注理性主义的兴盛与反思、浪漫主义的兴起与影响、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等政治哲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在这一时期的深刻变革。 第一部分:启蒙的辉煌与理性之光(十八世纪) 本部分聚焦于欧洲思想史上的一个决定性阶段——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知识分子的运动,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和社会转型,它以理性为核心,旨在批判传统权威,倡导个人自由与科学精神。 一、理性的胜利与自然法观念的重塑: 探讨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如何发展了经验主义和自然法理论,特别关注他们在政治结构、三权分立以及宗教宽容等方面的建树。分析启蒙思想如何为随后的政治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百科全书的时代与知识的普及: 详细阐述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主持的《百科全书》在系统整合人类知识、传播启蒙理念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剖析启蒙思想家对科学方法和实证精神的推崇,以及他们对迷信和蒙昧主义的批判。 三、卢梭的“人与社会”悖论: 集中分析让-雅克·卢梭思想的复杂性。探讨其“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论断,解析“公意”(General Will)的概念如何成为后世民主理论与集体主义思潮的争议焦点。对比其对个体理性与社会情感的独特权衡。 四、康德的综合与批判哲学: 深入解读伊曼纽尔·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阐明康德如何调和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冲突,确立了人类认识能力的界限,并为现代伦理学构建了义务论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思想标志着西方哲学从形而上学的思辨转向对人类主体自身能力的深刻反思。 第二部分:浪漫主义的觉醒与对理性的反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 随着启蒙运动的激进后果显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冲击,欧洲思想界开始出现对过度强调机械理性与普世性的反思。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化与精神运动,强调情感、想象力、个体独特性和历史的有机性。 一、情感的复兴与自然的崇拜: 考察歌德、席勒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探索,以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如何通过对自然、神秘体验和“崇高感”的描绘,挑战启蒙运动的清晰与秩序。 二、历史意识的形成: 探讨赫尔德关于文化特殊性与民族精神(Volksgeist)的理论。分析历史学如何从简单的年代记录演变为研究有机发展规律的学科,为后来的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提供了土壤。 三、艺术与天才的地位: 分析浪漫主义者如何将艺术家视为拥有特殊洞察力的“天才”,并强调艺术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和独创性。探讨这种对主观体验的强调对后世美学理论的影响。 第三部分:政治哲学的分野与意识形态的建立(十九世纪) 十九世纪是欧洲政治思想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各种意识形态在与旧制度的遗留、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以及新的社会问题(如工人阶级问题)的互动中,逐渐成熟并固化。 一、自由主义的巩固与修正: 梳理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功利主义发展、他对个人自由的捍卫(尤其在《论自由》中),以及自由主义者对宪政、法治和市场经济的坚持。同时,关注自由主义内部在干预程度上的分歧。 二、保守主义的哲学辩护: 重点分析埃德蒙·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探究保守主义者对传统、有机社会秩序、宗教权威和渐进改革的重视。讨论保守主义如何试图在现代化进程中为既有结构提供理论合法性。 三、社会主义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的兴起: 考察空想社会主义(如圣西门、傅立叶)的初步探索,并将其与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对比。深入分析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批判,这些思想构成了对自由资本主义秩序最根本的挑战。 四、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后继者的分化: 详细阐述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辩证法体系,探讨其对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解。随后分析黑格尔主义的“右派”与“左派”(青年黑格尔派,包括马克思)在理解国家、宗教和理性在历史中的作用上的根本性分歧。 第四部分:理性的界限与现代性的危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 随着实证科学的爆炸性发展,以及对十九世纪宏大叙事的失望,思想家们开始转向对人的内在心理、权力结构以及文化衰亡的深刻反思。 一、尼采的权力意志与价值重估: 深入剖析弗里德里希·尼采对基督教道德、苏格拉底式理性传统的批判,阐述“上帝已死”的文化含义,以及“权力意志”、“超人”和“永恒轮回”等核心概念。探讨其思想如何预示了二十世纪对主体性的解构。 二、西方的衰落与文化悲观主义: 考察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所代表的周期性历史观,分析其对西方文明未来走向的悲观判断,以及它在两次大战前夕知识界产生的影响。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视为对启蒙理性主义的又一次颠覆。分析“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如何揭示了人类行为中非理性和冲动力量的巨大作用,对欧洲关于“理性人”的传统假设提出了挑战。 四、社会学与权力的分析: 讨论马克斯·韦伯对理性化、官僚制和“祛魅”过程的社会学分析,尤其关注其对现代社会中非人格化权力结构的洞察。同时简要提及涂尔干的功能主义对社会整合问题的探讨。 总结 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欧洲思想史上的关键节点和核心人物,更着重于揭示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内在张力与对话——理性与情感、个体与集体、进步与传统之间的永恒拉锯。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考察,读者可以理解现代西方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层思想渊源,为理解二十世纪以来的全球思想版图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卷,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一直对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地区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沉浮、却又始终保持着独特魅力的国度充满了好奇。想象一下,六百多年间,文明的浪潮如何拍打着这片沙漠与绿洲交织的土地?从伊斯兰教的兴起到现代石油时代的崛起,中间经历了多少王朝的更迭,多少部落的融合与冲突?我尤其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细腻地描摹出,在剧烈的外部影响(比如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西方势力的渗透)之下,阿拉伯半岛内部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部落关系是如何悄然发生变化的。好的历史著作,绝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而是能让人感受到“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宏观叙事,还能挖掘出一些微观的、生动的细节,比如早期苏丹国的宫廷生活,或者贸易路线上的风土人情。如果能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探讨,那就更完美了,毕竟,水与沙塑造了这些国家的性格。

评分

说实话,最初翻开这本书,我有点担心它会落入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腔调,全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条文。但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是相当富有洞察力和叙事张力的。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事件,拉回到我们眼前,让人能够切身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特别是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如何在传统部族观念与现代国家认同之间找到平衡点?现代君主制是如何吸收和转化西方政治理念,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自身文化内核的?这些复杂的博弈和妥协,往往是理解当代中东局势的关键所在。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如何处理不同家族和部落之间的权力制衡,这种权力动态平衡的微妙性,往往比单一的制度描述要来得真实得多。我期待看到作者对这些隐秘力量的深度剖析。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阅读中东历史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术语和人名的复杂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个地名或家族的称谓可能发生变化,这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因此,我非常看重一本历史书的清晰度和逻辑架构。我希望作者在叙事上能做到条理分明,而不是将不同世纪的事件混杂在一起。理想的状态是,当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对该时期主要政治实体、关键人物的脉络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更进一步说,如果书中有高质量的地图和时间轴辅助说明,那就更好了,这能极大地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空间和时间的准确坐标感。历史的脉络一旦清晰,后续的深入理解才能水到渠成。我希望这本著作能在复杂的历史迷宫中为我点亮一盏指路的明灯。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处理“变”与“不变”的主题。阿拉伯半岛,似乎总被贴上“保守”的标签,但实际上,它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经历了惊人的变革,无论是宗教思想的传播,还是对外贸易的扩展。我非常想知道,在作者看来,哪些是真正刻在这些民族基因里、亘古不变的特质(也许是沙漠文化带来的坚韧、对荣誉的看重),而哪些又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这种对文化深层结构的挖掘,比单纯记载政治更引人入胜。特别是进入近代后,西方思潮的涌入,是如何在不触动核心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对社会生活进行‘微调’的?这种文化弹性与抵抗力的探讨,正是解读该地区复杂性的钥匙。

评分

我欣赏那些不回避争议、敢于提出新颖观点的历史学家。中东历史研究中,往往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拉扯,“民族主义”与“泛阿拉伯主义”之间的张力,就是核心议题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相对中立、多角度的审视视角,而不是简单地采纳某一方的叙事。例如,在描述近现代的领土划分和建国过程时,外部强权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内部的协商与博弈同样关键。我更倾向于看到作者能够平衡地分析“外部压力”与“内部能动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真正优秀的历史解读,应该能够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去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有参与者的无奈、野心与局限。这本书能否提供这样一种成熟、去魅化的历史视野,是我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

评分

品质很好,物流很快,京东棒棒

评分

家家户户好的地方分分合合更丰富一些事

评分

感觉书的质量很好,京东也不错

评分

还没有开始阅读,买来收藏,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

《中东国家史(610-2000)》丛书按照国别史的研究方式,对中东地区的主要国家进行了系统详尽的研究与叙述。本套书分为8卷,分别是1.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2.奥斯曼帝国史;3.土耳其史;4.伊朗史;5.埃及史;6.“肥沃的新月地带”诸国史;7. 阿拉伯半岛诸国史;8. 哈里发国家史。

评分

到?

评分

了解中东

评分

一直对中东国家不太了解,哈全安老师的这套书正好买来了解一下。

评分

网购上京东,商品选自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