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

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红林 著
图书标签:
  • 抗战
  • 绥远
  • 战地摄影
  • 历史
  • 摄影
  • 方大曾
  • 1936
  • 纪录
  • 内蒙古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777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610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字数: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方大曾,一个让我们想起来就充满惭愧、惶恐、痛心、振奋与期待的不老传奇!
  完整收入方大曾当年在《大公报》《申报》等报刊上所发表的各类作品:金戈铁马、激扬文字,实录国族兴亡、喉抵刀尖的时刻,铁血男儿的殊死拼杀!
  《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收入全新发现的方大曾遗留人世间的另一批摄影作品:还原绥远抗战、卢沟桥事变等正面战场大致完整的历史拼图。
  首次完整呈现中国摄影史上富传奇色彩的战地记者方大曾的生命轮廓,比肩罗伯特?卡特,传奇而又悲壮。
  837张国家博物馆珍藏图片“嵌入”历史,注目那些鲜为人知的抗战瞬间,走近那些奋勇抗争的人们,见证一个民族,死亡和苦难的冲击下,战火的硝烟与国人沉痛的自省迸发出的自信与从容。

内容简介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出生于北平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从小热爱摄影,在中国摄影水平整体落后于世界的那个年代,他几乎是无师自通地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摄影师。方大曾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他的镜头中没有达官贵人,更没有风花雪月的仕女照,对社会的关注让他频频将镜头对准底层百姓,思考着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进入1930年代,面对风起云涌的国内战争形势,热血青年方大曾拿起相机,饱含激情地记录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准备,同时揭露出日军的种种丑恶行径。
  1936年底,绥远战争爆发。方大曾只身北上,深入绥远抗战前线。在持续四十多天的战斗中,他凭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与毅力,孤身一人,在茫茫荒原上追捉着战火的脚步,拍摄了大量纪实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绥远战争的过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方大曾第一时间赶赴前线。在华北战场上拍摄采访了三个月后,这位蜚声国内的战地记者突然失踪,从此再无音讯。
  他是首位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摄影记者,将生命的形态永远定格在了25岁,只留下家人和朋友年复一年的等待。
  时至今日,方大曾拍摄的837张照片悉数为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位传奇的战地摄影记者终于从尘封的历史中被重新发现,连同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同进入现代人的视野。
  翻开这本书,震惊我们的或许会更多更多……

作者简介

  杨红林,笔名南庄,1973年生,历史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从事近代史及老照片研究,先后发表《义和团时期西方影像背后的“中国观”》、《方大曾的纪实摄影及其时代内涵》、《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间谍在华摄影活动》等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有《经典影像背后的晚清社会》、《经典影像背后的民国社会》、《半世繁华: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1915:中国表情》等著作。

精彩书评

    七八十年前,北中国的勇士奔赴沙场,拼杀敌寇。他们不知道北平青年方大曾正在拍摄无数抗日军民的英勇与牺牲。方大曾,也不知道自己即将捐躯;不知道他留下的照片,悉数湮没,长达半个世纪;不知道台湾摄影家阮义忠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首度揭示了这批照片;不知道学者杨红林先生于新世纪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研究并呈现了他的摄影生涯。  昔年的抗敌者在照片中活着,一如不知所终的摄影游侠方大曾,活在自己的照片中。回顾抗日战争的伟大史诗,我们不再会忘记方大曾的个人史诗——感谢阮义忠先生!感谢杨红林先生!  ——陈丹青
    方大曾的作品像是三十年代留下的一份遗嘱,一份留给以后所有时代的遗嘱。这些精美的画面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旧式的火车,早已消失了的码头和工厂,布满缆绳的帆船,荒凉的土地,旧时代的战场和兵器,还有旧时代的生活和风尚。然而那些在一瞬间被固定到画面中的身影、面容和眼神,却有着持之以恒的生机勃勃。他们神色中的欢乐、麻木、安详和激动;他们身影中的艰辛、疲惫、匆忙和悠然自得;都像他们的面容一样为我们所熟悉,都像今天人们的神色和身影。这些三十年代的形象和今天的形象有着奇妙的一致,仿佛他们已经从半个多世纪前的120底片里脱颖而出,从他们陈旧的服装和陈旧的城市里脱颖而出,成为了今天的人们。这些在那个已经消失的时代里留下自己瞬间形象的人,在今天可能大多已经辞世而去,就像那些已经消失了的街道和房屋,那些消失了的车站和码头。当一切都消失之后,方大曾的作品告诉我们,有一点始终不会消失,这就是人的神色和身影,它们正在世代相传。  ——余华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篇 消失的传奇:战地摄影师方大曾 001
一 方大曾生平及其摄影活动002
二 方大曾纪实摄影的时代内涵011
三 方大曾被再“发现”的思考026
第二篇 国破山河在 035
一 华北危机 036
二 强盗野心 058
三 救亡呼声 077
第三篇 绥远的乌云 095
一 绥远在哪里 096
二 美丽的喇嘛庙 116
三 侵略者与分裂者 127
第四篇 从长城到阴山 143
一 到前线去 144
二 严阵以待 147
三 战地硝烟 194
四 铁血勇士 213
五 兵火之痛 234
第五篇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247
一 民众的力量 248
二 联合阵线 266
三 声援与慰劳 276
第六篇 方大曾和他的战友们 285
结 语 方大曾摄影的学术价值 303
附 录 方大曾生前所发表作品概览 305
主要参考文献 313









精彩书摘

  2006年3月16日,837张拍摄于1935—1937年间的珍贵原版底片颠沛多年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而此时,距离这些底片的拍摄者方大曾悄然失踪已过去了将近70年的时间。70年前,这位风华正茂的战地摄影师抱着满腔热情投身于抗战第一线,在炮火纷飞中将最新的战事信息传递到后方。然而就在他的摄影生涯刚刚走向辉煌时,这个年轻的生命却悄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年仅25岁。
  方大曾,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了。原因很简单,他很早就神秘失踪在了抗战最前线,可能只活了短短的25岁(1912—1937?),而他留下来的大量摄影作品也长期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直到近些年才逐渐为人所知。
  然而翻阅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民国报刊,我们却惊讶地发现,原来在80多年前,方大曾绝对是新闻界和摄影界有名的人物,作为当时国内最重要的图片供稿人之一,他的笔名“小方”频频出现在《申报》、《东方杂志》、《世界知识》、《大公报》等重量级报刊上,而他的战地报道曾经与范长江等大牌记者齐名。经历了长时期的沉寂,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再度“发现”了这位抗战之初重要的战地摄影师。尽管如此,关注和研究他的也仅限于新闻界、摄影界的少数专业人士。作为近代中国摄影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方大曾被许多研究者视为抗战期间为国捐躯的第一名战地记者。尽管他的名字曾长期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然而凡是了解他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称其为“中国的卡帕”。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历甚至比罗伯特·卡帕还要传奇,就连他遗留下的底片所经历的坎坷命运,也颇富传奇色彩。
  据知情者介绍,方大曾失踪后,他生前所拍摄的大批底片留在北平的家里,由其母亲保存。根据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女士回忆,哥哥留下来的所有底片装在两个同样大小的木箱中,北平被日军占领期间,由于底片中有涉及中国政府抗战的题材,为了防止日伪的搜查,她母亲将一批底片烧掉,只剩下一箱。1947年,方澄敏女士从重庆回到北平,开始保管这批底片。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红卫兵到处破“四旧”抄家。由于底片当中有一些国民党方面的内容,她怕被抄后受到迫害,就将底片交给了单位的红卫兵组织。退休后,方澄敏一直惦记着哥哥留下的这批底片的下落。1975年的一天,她来到单位,发现用报纸包着的底片在原红卫兵组织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与一些杂物堆在一起,散落在地。她向单位说明情况,将底片要了回来。在单位食堂里,她又发现用来装底片的小木箱被当作收饭票的工具,于是向食堂解释说小木箱是她哥哥的遗物,希望能拿回去留作纪念。在征得食堂的同意后,她自己做了一个新箱子,将装底片的木箱换了回来。取回底片后,方澄敏开始整理这批底片,希望有朝一日能很好地加以利用,以此来纪念她那失踪的哥哥。
  20世纪80年代,台湾《摄影家》杂志的创办人、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先生通过介绍,登门拜访了住在北京协和胡同10号院的方澄敏女士。他看了底片后,认为很有价值,因此挑选了一部分拿到台湾,发表在《摄影家》杂志上(1994年第17期)。至此,湮没了半个多世纪后,方大曾拍摄的这批底片又重见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1989年,方澄敏女士感到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无法很好地处置这批底片,因此将其交给中国摄影出版社的陈申先生保管。陈申和出版社的同事一起研究了这批底片,编写出版了《寻找方大曾——一个失踪的摄影师》一书。约在1996年,方澄敏女士从陈申先生处取回照片,并于1997年托人将底片从北京带到四川,交给在《四川日报》当摄影记者的外甥张在璇先生。张在璇先生对底片进行整理研究,并于2002年在四川成都举办了方大曾摄影作品展,以示纪念。直至2006年3月16日,经协商,张在璇先生最终将这批底片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方大曾的原版底片入藏国家博物馆时,笔者刚刚踏入老照片研究领域。身为一名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当初次看到这批罕见的历史影像时,我顿时震惊了。从那时起,这位神秘的摄影师就一直紧紧吸引着我。虽然此前,国内已有一些研究者从不同层面向公众介绍过方大曾的事迹和作品,但能够近距离同这批珍贵的藏品接触,自己显然更加幸运,而所背负的压力也更重。大约从2010年起,得益于工作的便利,笔者开始深入研究这批底片。由于特殊的原因,这批底片在入藏时绝大多数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这就给研究者的鉴定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透过影像我们看到,837幅画面,有老人、小孩、苦力、军人、乞丐、喇嘛、学生,有寺庙、教堂、名胜、古迹,有街巷、集市、车站、码头,有城镇、乡村、林木、山川,还有烽烟战场……而要想透过这些凌乱的“碎片”还原出大致完整的历史“拼图”,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或许是本能的好奇心在驱使,又或许是感动于摄影师的传奇与悲壮,更或许是方大曾在冥冥之中督促着我,我的心中总有一个念头在萦绕:无论存在什么困难,也一定要给逝者一个交代。
  由此,我开始了一趟漫长的“发现”之旅。仿佛一个探案者,满怀期待地叩开那扇门,瞬间走近80年前那位朝气蓬勃、才华横溢、视死如归的摄影记者,进入80年前他镜头下那个纷繁多彩的世界。
  五年来,为了搞清楚方大曾的人生轨迹和这批底片的具体内容,笔者查阅了大量民国时期出版的报纸杂志,以及曾与他有过交往的人士的相关资料,从中获益匪浅。令人兴奋的是,结合当年报刊上方大曾所发表的各类作品,许多底片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线索,最终真相大白,从而避免了以往一些研究者比较笼统地进行图注的尴尬。与此同时还有一项意外的重大收获:在对馆藏老照片进行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偶然发现了另外一批方大曾的摄影作品。这批照片收藏在李公朴遗留的相册中,作者标注为全民通讯社。而据考证可知,全民通讯社的前身正是方大曾参与创建的中外新闻学社,而1937年8月李公朴在山西组建全民通讯社时,方大曾就是其中一员。据著名摄影家吴群1985年的怀念文章追述:“值得庆幸的是,抗战前后小方所拍的许多精彩照片及原底,大部分没有遗失。他留在北京外交部街协和胡同老家(门牌已由七号改为十号)的数百张底片及一些小样片,现在仍由其妹方澄敏完好地替他保存着。他交给天津中外新闻学社发稿的照片和底片,周勉之离津时,将它全部装在一个衣箱内随身带走。经过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未被侵略军及汉奸查出,安全到达武汉。这部分照片和底片,连同后来全民通讯社在武汉、重庆时期所拍摄的时事照片和底片,皆由吴寄寒在新中国成立后备文送交中央档案馆保存。这是同志们十分珍惜小方的血汗结晶与贡献,郑重地将他的摄影遗作献给党组织,交中央存档,让小方的革命摄影业绩流传千古,永远活在广大人民的心目中。”原来如此!通过将李公朴相册中保存的这批照片与当时一些报刊相对照,我们又发现一批方大曾的摄影作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方大曾带给我的惊叹越来越多。原来在众多历史教科书、展览及出版物中流传广泛的“守卫卢沟桥”等经典照片,居然就出自他手!也正因如此,作为守护这笔宝贵遗产的责任人,我的心中可谓五味杂陈。五年来,一想到方大曾这个名字,我就充满了惭愧、惶恐和痛心,当然偶尔也有振奋和期待。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还债”之旅。为了对逝者有所交代,本人撰写了一万余字的学术论文(《方大曾的纪实摄影及其时代内涵》,《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0期),并尽力向公众介绍他的事迹(《一名战地记者眼中的绥远抗战》,《中华遗产》2013年第7期),然而这些努力毕竟都显得太微不足道。
  有那么一段时期,我似乎完全进入了80年前方大曾和他的世界,甚至偶尔在梦中也会同他相遇。梦境中,英俊爽朗的记者“小方”跃马奔驰在大草原上,然后背影便渐渐消失在大青山之巅;有时又仿佛看见他出现在绥远前线庆祝战斗胜利的人群中,他那风尘仆仆的笑脸感染着周围每一个人;梦中的他似乎永远停留在25岁,任时光如何穿梭也不曾老去……
  在方大曾遗留的837张底片中,反映1936年绥远抗战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从拍摄时间上看也比较有连贯性。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为缅怀先烈,本书尝试以绥远抗战为主线索,将方大曾的摄影作品“嵌入”这段特殊的历史,旨在从中“发现”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本书行将付梓之际,由笔者参与策划的国家博物馆馆藏抗战摄影展也将拉开序幕。而作为该展览的重头戏,方大曾的绥远抗战摄影展也将首次与公众见面,希望这些工作聊以告慰逝者及其家人。
  虽然从未谋面,但笔者依然要向阮义忠、张在璇、陈申、冯雪松等先生表示敬意。正是他们此前多年间接力式的奔波与研究,为我打开了一扇充满希望的窗户。更要感谢国家博物馆藏品二部主任刘罡先生,作为国内著名画家,尽管从事的领域不同,但他一直以来鼓励和支持我对方大曾的研究,诚所谓亦师、亦友、亦兄长也。著名书法家吕章申馆长欣然为本书题名,则更令我感动和荣幸。最后特别鸣谢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出版中心主任孙轶女士,正是由于她的鼎力支持,该书才得以顺利出版!
  当然,本人水平有限,如有疏漏和谬误之处,还望各位方家不吝批评指正。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含重复,不露痕迹。 --- 书名: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 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和重构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一位关键性但长期被历史忽略的见证者——方大曾的生命轨迹与影像遗产。方大曾,这位活跃于1930年代中叶的年轻摄影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无畏的精神,用镜头记录下了华北抗战初期那段充满硝烟、抉择与人性挣扎的史诗。他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国家存亡之际,知识分子如何以血肉之躯投身民族解放洪流的真实写照。 一、迷雾中的先行者:方大曾的青年时代与早期探索 方大曾,原名方贤德,出生于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早年便展现出对艺术和新闻事业的强烈兴趣。本书首先追溯了他从青少年时期到成为职业摄影师的艰难历程。在国共合作酝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1930年代初期,方大曾迅速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的社会热点。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娴熟的摄影师,更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青年。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方大曾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只有深入前线,才能捕捉到时代的真实脉搏。他辗转于北平、天津等地,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新闻摄影实践,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当时留存的零星文献和家人口述的回溯,我们得以拼凑出这位年轻摄影师如何挣脱安逸生活的束缚,毅然决定奔赴炮火前线的思想转变过程。 二、绥远前线的定格:历史的瞬间与影像的力量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方大曾最为集中和重要的创作时期——1936年至1937年间,特别是他深入绥远及河北前线的工作。绥远地区,作为中日冲突的前沿阵地,不仅是军事角力的场所,更是民族精神凝聚的关键区域。 1936年,在察哈尔和绥远一带,日军的侵略活动不断升级。方大曾冒着生命危险,穿行于国民革命军将士和地方义勇军之间。他的镜头下,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最真实的细节: 1. 前线战士的面孔: 那些饱经风霜、眼神坚毅的普通士兵,他们衣衫褴褛,却以血肉之躯抵御着现代化的侵略军。方大曾的肖像摄影,捕捉到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情感——恐惧、坚韧、对家乡的思念。 2. 简陋的军需与后勤: 他记录了当时中国军队在装备上的巨大劣势,从手工制作的弹药到 makeshift(临时搭建)的战地医院,这些影像构成了一部无声的抗战后勤史。 3. 民众的流离失所与抵抗: 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方大曾的作品展现了北方农民在炮火下的坚守,以及他们对侵略者的不屈态度,这极大地丰富了抗战叙事的层次感。 这些影像,是历史的“物证”。本书通过对比同一时期其他媒体的报道与方大曾的私藏照片,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战役细节,以及他作为独立摄影师在信息封锁下的独特视角。他选择记录的,往往是主流宣传机器可能忽略的、充满人性光辉或悲剧色彩的瞬间。 三、失踪之谜:跨越时空的追问 方大曾的职业生涯,如同流星般绚烂却短暂。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满怀热情投入到更广阔的抗战报道中,随后不久便杳无音讯。他最后一次被记录到的活动地点,与他参与的某次深入敌后的侦察行动有关。 “失踪”成为了方大曾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不仅是对他生前工作的梳理,更是对这一历史悬案的细致探究。通过查阅国民政府的档案、八路军的相关记录,以及他生前友人、同事的追忆,我们试图还原他失踪前的最后足迹。 他究竟是战死沙场,还是因故被俘,甚至是被卷入了更复杂的政治漩涡?本书审慎地分析了所有已知的线索,既不轻易下定论,也力求还原他失踪时的环境和可能性。方大曾的失踪,也象征着那一代为理想献身,却最终被历史洪流吞没的无数年轻生命的缩影。 四、遗产与影响:一位被遗忘的影像史学家 直至当代,方大曾的影像作品才逐渐被学界和公众重新发现和重视。他的作品风格,结合了新闻的纪实性与艺术的表达力,使其在战地摄影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一位英雄人物的纪念,更是对中国抗战初期视觉文化史的重建。方大曾的镜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官方叙事、更具温度和细节的抗战切片。他的努力提醒着我们:历史不仅仅是由宏大的决策书写而成,更是由无数个体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和记录所铸就的。 通过本书,读者将跟随方大曾的镜头,穿越到1936年的绥远荒原,亲历那段国家危亡之际的真实时刻,并深刻理解一位摄影师如何用生命守护历史的真实。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抗战史研究者、摄影史关注者,以及所有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命运感兴趣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初次捧读时,就被那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尘埃感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那个特定年代的记录,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直抵人心深处的时光之门。作者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那种冷静而又克制的叙述方式,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历史的厚重与个体的命运。读到某些片段,我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曾经模糊在教科书里的场景,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不安。叙事节奏的把控,是这本书最让我称道之处,它不是那种一味堆砌史料的枯燥,而是如同高明的导演,知道何时该聚焦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何时又该深入到微观的人性挣扎之中。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被情节牵引,沉浸其中。它引发了我对“记录者”这一身份的深刻思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手中的相机和笔,究竟承载了怎样的重量与勇气,这份追寻真相的执着,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抗争。整本书读完,留下的余韵绵长,需要时间去慢慢消化和回味,那种对逝去生命和未竟事业的敬意,久久不散。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关注历史缝隙中个体的作品抱有特别的偏爱,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近乎苛刻的期待。它巧妙地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从一个独特而又边缘的视角切入,展现了抗战时期复杂多元的社会侧面。文字的笔触细腻得令人惊叹,仿佛能触摸到那些旧照片上粗粝的纹理,感受到胶片背后人物眼神中的复杂情绪。特别是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渲染,简直达到了令人信服的程度,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让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才能从那个久远的烽火岁月里抽离出来。作者对于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但所有的考据都巧妙地融入了流畅的叙事之中,没有丝毫的生硬感。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融合得天衣无缝,展现了一种成熟的写作范式。读完之后,我感到的不只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被洗涤和精神上的共鸣,仿佛与那些无名的英雄们一同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跋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时间线性推进的单一模式,而是通过多线索的穿插与回溯,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历史场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探索性和趣味性,让读者如同侦探一般,在蛛丝马迹中拼凑出完整的历史图景。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伴随着对既有认知的修正与深化。最让我折服的是作者对“缺席”的呈现艺术,那种对“失踪”的持续追问与描摹,反而比直接的描述更具张力。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断裂与残缺,而正是这些残缺,构成了最真实、最令人心痛的部分。文字的韵律感也值得称赞,长短句的交替运用,恰到好处地契合了主题的情绪起伏,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它不是那种让人一目十行快读的轻松读物,而是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珍馐,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理解冒出来。

评分

坦率地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是相对扁平化的,但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既有印象。它以一种近乎电影镜头的精确度,捕捉了那个时代转折点上,人们在理想与现实、生存与坚守之间的艰难抉择。作者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过分的煽情或道德批判,仅仅是冷静地陈述事实,却比任何激烈的文字都更具穿透力。这是一种高级的叙事智慧,它把判断的权利和感性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我们的思考不被预设的框架所限制。书中的某些细节描绘,比如对于特定工具、特定服饰的描述,都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研究基础,这些“物质文化”的细节,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现场感,仿佛每一个被记录的瞬间都带着泥土的气息。这是一部需要被严肃对待的佳作,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记录”本身的意义与代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所蕴含的深沉的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事件的脉络,更是在挖掘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极其细微的观察和精准的语言提炼,作者成功地勾勒出了一批鲜活而复杂的人物群像,他们的恐惧、希望、妥协与抗争,都跃然纸上,令人感同身受。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为那种在绝境中依然保持的人性光辉而动容。作者的叙事视角是多层次的,既有宏观的背景铺陈,也有微观的心理剖析,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史诗般的广度,又不失个体命运的深度。这种平衡的艺术,在纪实性作品中尤为难得。看完后,我感到一种知识的充实,更有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它提供了一个思考如何与历史、与自己相处的全新维度,绝对值得推荐给所有对真实故事和深度思考抱有热情的人。

评分

书质量不错,包装很靠谱有塑料膜封装,没有损坏,价格便宜,物流速度很快,快递态度很好,当晚买的,第二天早上就到了

评分

我的心是一个小屁孩,一样儿了一个人

评分

回忆方大曾的书,不是他的摄影集

评分

不错,质量好!

评分

方大曾,一个传奇的名字,被埋没70年......呵呵,这就是历史......于是,历史就被埋没了......但,历史真的能被埋没嘛?!

评分

方大曾,一个传奇的名字,被埋没70年......呵呵,这就是历史......于是,历史就被埋没了......但,历史真的能被埋没嘛?!

评分

2018年读书节,120除以600等于0.2,满意

评分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