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1936:失蹤戰地攝影師方大曾的抗戰記錄

綏遠1936:失蹤戰地攝影師方大曾的抗戰記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紅林 著
圖書標籤:
  • 抗戰
  • 綏遠
  • 戰地攝影
  • 曆史
  • 攝影
  • 方大曾
  • 1936
  • 紀錄
  • 內濛古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西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40777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610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4
字數: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方大曾,一個讓我們想起來就充滿慚愧、惶恐、痛心、振奮與期待的不老傳奇!
  完整收入方大曾當年在《大公報》《申報》等報刊上所發錶的各類作品:金戈鐵馬、激揚文字,實錄國族興亡、喉抵刀尖的時刻,鐵血男兒的殊死拼殺!
  《綏遠1936:失蹤戰地攝影師方大曾的抗戰記錄》收入全新發現的方大曾遺留人世間的另一批攝影作品:還原綏遠抗戰、盧溝橋事變等正麵戰場大緻完整的曆史拼圖。
  首次完整呈現中國攝影史上富傳奇色彩的戰地記者方大曾的生命輪廓,比肩羅伯特?卡特,傳奇而又悲壯。
  837張國傢博物館珍藏圖片“嵌入”曆史,注目那些鮮為人知的抗戰瞬間,走近那些奮勇抗爭的人們,見證一個民族,死亡和苦難的衝擊下,戰火的硝煙與國人沉痛的自省迸發齣的自信與從容。

內容簡介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齣生於北平的一個外交官傢庭,從小熱愛攝影,在中國攝影水平整體落後於世界的那個年代,他幾乎是無師自通地成長為一名傑齣的攝影師。方大曾雖齣身於官宦之傢,但他的鏡頭中沒有達官貴人,更沒有風花雪月的仕女照,對社會的關注讓他頻頻將鏡頭對準底層百姓,思考著社會的黑暗與不公。進入1930年代,麵對風起雲湧的國內戰爭形勢,熱血青年方大曾拿起相機,飽含激情地記錄瞭中國軍民的抗戰準備,同時揭露齣日軍的種種醜惡行徑。
  1936年底,綏遠戰爭爆發。方大曾隻身北上,深入綏遠抗戰前綫。在持續四十多天的戰鬥中,他憑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勇氣與毅力,孤身一人,在茫茫荒原上追捉著戰火的腳步,拍攝瞭大量紀實照片,真實地記錄瞭綏遠戰爭的過程。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方大曾第一時間趕赴前綫。在華北戰場上拍攝采訪瞭三個月後,這位蜚聲國內的戰地記者突然失蹤,從此再無音訊。
  他是首位在抗日戰場上為國捐軀的攝影記者,將生命的形態永遠定格在瞭25歲,隻留下傢人和朋友年復一年的等待。
  時至今日,方大曾拍攝的837張照片悉數為國傢博物館收藏,這位傳奇的戰地攝影記者終於從塵封的曆史中被重新發現,連同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同進入現代人的視野。
  翻開這本書,震驚我們的或許會更多更多……

作者簡介

  楊紅林,筆名南莊,1973年生,曆史學碩士,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現供職於中國國傢博物館,主要從事近代史及老照片研究,先後發錶《義和團時期西方影像背後的“中國觀”》、《方大曾的紀實攝影及其時代內涵》、《九一八事變前後日本間諜在華攝影活動》等學術論文20餘篇,齣版有《經典影像背後的晚清社會》、《經典影像背後的民國社會》、《半世繁華:民國第一外交傢顧維鈞》、《1915:中國錶情》等著作。

精彩書評

    七八十年前,北中國的勇士奔赴沙場,拼殺敵寇。他們不知道北平青年方大曾正在拍攝無數抗日軍民的英勇與犧牲。方大曾,也不知道自己即將捐軀;不知道他留下的照片,悉數湮沒,長達半個世紀;不知道颱灣攝影傢阮義忠先生於(20世紀)90年代首度揭示瞭這批照片;不知道學者楊紅林先生於新世紀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研究並呈現瞭他的攝影生涯。  昔年的抗敵者在照片中活著,一如不知所終的攝影遊俠方大曾,活在自己的照片中。迴顧抗日戰爭的偉大史詩,我們不再會忘記方大曾的個人史詩——感謝阮義忠先生!感謝楊紅林先生!  ——陳丹青
    方大曾的作品像是三十年代留下的一份遺囑,一份留給以後所有時代的遺囑。這些精美的畫麵給今天的我們帶來瞭舊式的火車,早已消失瞭的碼頭和工廠,布滿纜繩的帆船,荒涼的土地,舊時代的戰場和兵器,還有舊時代的生活和風尚。然而那些在一瞬間被固定到畫麵中的身影、麵容和眼神,卻有著持之以恒的生機勃勃。他們神色中的歡樂、麻木、安詳和激動;他們身影中的艱辛、疲憊、匆忙和悠然自得;都像他們的麵容一樣為我們所熟悉,都像今天人們的神色和身影。這些三十年代的形象和今天的形象有著奇妙的一緻,仿佛他們已經從半個多世紀前的120底片裏脫穎而齣,從他們陳舊的服裝和陳舊的城市裏脫穎而齣,成為瞭今天的人們。這些在那個已經消失的時代裏留下自己瞬間形象的人,在今天可能大多已經辭世而去,就像那些已經消失瞭的街道和房屋,那些消失瞭的車站和碼頭。當一切都消失之後,方大曾的作品告訴我們,有一點始終不會消失,這就是人的神色和身影,它們正在世代相傳。  ——餘華

目錄

序言
引言
第一篇 消失的傳奇:戰地攝影師方大曾 001
一 方大曾生平及其攝影活動002
二 方大曾紀實攝影的時代內涵011
三 方大曾被再“發現”的思考026
第二篇 國破山河在 035
一 華北危機 036
二 強盜野心 058
三 救亡呼聲 077
第三篇 綏遠的烏雲 095
一 綏遠在哪裏 096
二 美麗的喇嘛廟 116
三 侵略者與分裂者 127
第四篇 從長城到陰山 143
一 到前綫去 144
二 嚴陣以待 147
三 戰地硝煙 194
四 鐵血勇士 213
五 兵火之痛 234
第五篇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247
一 民眾的力量 248
二 聯閤陣綫 266
三 聲援與慰勞 276
第六篇 方大曾和他的戰友們 285
結 語 方大曾攝影的學術價值 303
附 錄 方大曾生前所發錶作品概覽 305
主要參考文獻 313









精彩書摘

  2006年3月16日,837張拍攝於1935—1937年間的珍貴原版底片顛沛多年後被國傢博物館收藏。而此時,距離這些底片的拍攝者方大曾悄然失蹤已過去瞭將近70年的時間。70年前,這位風華正茂的戰地攝影師抱著滿腔熱情投身於抗戰第一綫,在炮火紛飛中將最新的戰事信息傳遞到後方。然而就在他的攝影生涯剛剛走嚮輝煌時,這個年輕的生命卻悄然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年僅25歲。
  方大曾,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名字瞭。原因很簡單,他很早就神秘失蹤在瞭抗戰最前綫,可能隻活瞭短短的25歲(1912—1937?),而他留下來的大量攝影作品也長期被湮沒在曆史的塵埃中,直到近些年纔逐漸為人所知。
  然而翻閱全麵抗戰爆發前後的民國報刊,我們卻驚訝地發現,原來在80多年前,方大曾絕對是新聞界和攝影界有名的人物,作為當時國內最重要的圖片供稿人之一,他的筆名“小方”頻頻齣現在《申報》、《東方雜誌》、《世界知識》、《大公報》等重量級報刊上,而他的戰地報道曾經與範長江等大牌記者齊名。經曆瞭長時期的沉寂,直到20世紀90年代,人們纔再度“發現”瞭這位抗戰之初重要的戰地攝影師。盡管如此,關注和研究他的也僅限於新聞界、攝影界的少數專業人士。作為近代中國攝影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方大曾被許多研究者視為抗戰期間為國捐軀的第一名戰地記者。盡管他的名字曾長期被湮沒在曆史的長河裏,然而凡是瞭解他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稱其為“中國的卡帕”。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經曆甚至比羅伯特·卡帕還要傳奇,就連他遺留下的底片所經曆的坎坷命運,也頗富傳奇色彩。
  據知情者介紹,方大曾失蹤後,他生前所拍攝的大批底片留在北平的傢裏,由其母親保存。根據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女士迴憶,哥哥留下來的所有底片裝在兩個同樣大小的木箱中,北平被日軍占領期間,由於底片中有涉及中國政府抗戰的題材,為瞭防止日僞的搜查,她母親將一批底片燒掉,隻剩下一箱。1947年,方澄敏女士從重慶迴到北平,開始保管這批底片。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紅衛兵到處破“四舊”抄傢。由於底片當中有一些國民黨方麵的內容,她怕被抄後受到迫害,就將底片交給瞭單位的紅衛兵組織。退休後,方澄敏一直惦記著哥哥留下的這批底片的下落。1975年的一天,她來到單位,發現用報紙包著的底片在原紅衛兵組織辦公室的一個角落裏,與一些雜物堆在一起,散落在地。她嚮單位說明情況,將底片要瞭迴來。在單位食堂裏,她又發現用來裝底片的小木箱被當作收飯票的工具,於是嚮食堂解釋說小木箱是她哥哥的遺物,希望能拿迴去留作紀念。在徵得食堂的同意後,她自己做瞭一個新箱子,將裝底片的木箱換瞭迴來。取迴底片後,方澄敏開始整理這批底片,希望有朝一日能很好地加以利用,以此來紀念她那失蹤的哥哥。
  20世紀80年代,颱灣《攝影傢》雜誌的創辦人、著名攝影傢阮義忠先生通過介紹,登門拜訪瞭住在北京協和鬍同10號院的方澄敏女士。他看瞭底片後,認為很有價值,因此挑選瞭一部分拿到颱灣,發錶在《攝影傢》雜誌上(1994年第17期)。至此,湮沒瞭半個多世紀後,方大曾拍攝的這批底片又重見天日,呈現在世人麵前。1989年,方澄敏女士感到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有限,無法很好地處置這批底片,因此將其交給中國攝影齣版社的陳申先生保管。陳申和齣版社的同事一起研究瞭這批底片,編寫齣版瞭《尋找方大曾——一個失蹤的攝影師》一書。約在1996年,方澄敏女士從陳申先生處取迴照片,並於1997年托人將底片從北京帶到四川,交給在《四川日報》當攝影記者的外甥張在璿先生。張在璿先生對底片進行整理研究,並於2002年在四川成都舉辦瞭方大曾攝影作品展,以示紀念。直至2006年3月16日,經協商,張在璿先生最終將這批底片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傢博物館收藏。
  在方大曾的原版底片入藏國傢博物館時,筆者剛剛踏入老照片研究領域。身為一名中國近代史研究者,當初次看到這批罕見的曆史影像時,我頓時震驚瞭。從那時起,這位神秘的攝影師就一直緊緊吸引著我。雖然此前,國內已有一些研究者從不同層麵嚮公眾介紹過方大曾的事跡和作品,但能夠近距離同這批珍貴的藏品接觸,自己顯然更加幸運,而所背負的壓力也更重。大約從2010年起,得益於工作的便利,筆者開始深入研究這批底片。由於特殊的原因,這批底片在入藏時絕大多數沒有任何文字說明,這就給研究者的鑒定工作造成瞭巨大睏難。透過影像我們看到,837幅畫麵,有老人、小孩、苦力、軍人、乞丐、喇嘛、學生,有寺廟、教堂、名勝、古跡,有街巷、集市、車站、碼頭,有城鎮、鄉村、林木、山川,還有烽煙戰場……而要想透過這些淩亂的“碎片”還原齣大緻完整的曆史“拼圖”,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但或許是本能的好奇心在驅使,又或許是感動於攝影師的傳奇與悲壯,更或許是方大曾在冥冥之中督促著我,我的心中總有一個念頭在縈繞:無論存在什麼睏難,也一定要給逝者一個交代。
  由此,我開始瞭一趟漫長的“發現”之旅。仿佛一個探案者,滿懷期待地叩開那扇門,瞬間走近80年前那位朝氣蓬勃、纔華橫溢、視死如歸的攝影記者,進入80年前他鏡頭下那個紛繁多彩的世界。
  五年來,為瞭搞清楚方大曾的人生軌跡和這批底片的具體內容,筆者查閱瞭大量民國時期齣版的報紙雜誌,以及曾與他有過交往的人士的相關資料,從中獲益匪淺。令人興奮的是,結閤當年報刊上方大曾所發錶的各類作品,許多底片逐漸有瞭較為清晰的綫索,最終真相大白,從而避免瞭以往一些研究者比較籠統地進行圖注的尷尬。與此同時還有一項意外的重大收獲:在對館藏老照片進行整理的過程中,筆者偶然發現瞭另外一批方大曾的攝影作品。這批照片收藏在李公樸遺留的相冊中,作者標注為全民通訊社。而據考證可知,全民通訊社的前身正是方大曾參與創建的中外新聞學社,而1937年8月李公樸在山西組建全民通訊社時,方大曾就是其中一員。據著名攝影傢吳群1985年的懷念文章追述:“值得慶幸的是,抗戰前後小方所拍的許多精彩照片及原底,大部分沒有遺失。他留在北京外交部街協和鬍同老傢(門牌已由七號改為十號)的數百張底片及一些小樣片,現在仍由其妹方澄敏完好地替他保存著。他交給天津中外新聞學社發稿的照片和底片,周勉之離津時,將它全部裝在一個衣箱內隨身帶走。經過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未被侵略軍及漢奸查齣,安全到達武漢。這部分照片和底片,連同後來全民通訊社在武漢、重慶時期所拍攝的時事照片和底片,皆由吳寄寒在新中國成立後備文送交中央檔案館保存。這是同誌們十分珍惜小方的血汗結晶與貢獻,鄭重地將他的攝影遺作獻給黨組織,交中央存檔,讓小方的革命攝影業績流傳韆古,永遠活在廣大人民的心目中。”原來如此!通過將李公樸相冊中保存的這批照片與當時一些報刊相對照,我們又發現一批方大曾的攝影作品。
  隨著研究的深入,方大曾帶給我的驚嘆越來越多。原來在眾多曆史教科書、展覽及齣版物中流傳廣泛的“守衛盧溝橋”等經典照片,居然就齣自他手!也正因如此,作為守護這筆寶貴遺産的責任人,我的心中可謂五味雜陳。五年來,一想到方大曾這個名字,我就充滿瞭慚愧、惶恐和痛心,當然偶爾也有振奮和期待。毫無疑問,這是一次“還債”之旅。為瞭對逝者有所交代,本人撰寫瞭一萬餘字的學術論文(《方大曾的紀實攝影及其時代內涵》,《中國國傢博物館館刊》2013年第10期),並盡力嚮公眾介紹他的事跡(《一名戰地記者眼中的綏遠抗戰》,《中華遺産》2013年第7期),然而這些努力畢竟都顯得太微不足道。
  有那麼一段時期,我似乎完全進入瞭80年前方大曾和他的世界,甚至偶爾在夢中也會同他相遇。夢境中,英俊爽朗的記者“小方”躍馬奔馳在大草原上,然後背影便漸漸消失在大青山之巔;有時又仿佛看見他齣現在綏遠前綫慶祝戰鬥勝利的人群中,他那風塵僕僕的笑臉感染著周圍每一個人;夢中的他似乎永遠停留在25歲,任時光如何穿梭也不曾老去……
  在方大曾遺留的837張底片中,反映1936年綏遠抗戰的內容占瞭很大的比重,從拍攝時間上看也比較有連貫性。值此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為緬懷先烈,本書嘗試以綏遠抗戰為主綫索,將方大曾的攝影作品“嵌入”這段特殊的曆史,旨在從中“發現”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本書行將付梓之際,由筆者參與策劃的國傢博物館館藏抗戰攝影展也將拉開序幕。而作為該展覽的重頭戲,方大曾的綏遠抗戰攝影展也將首次與公眾見麵,希望這些工作聊以告慰逝者及其傢人。
  雖然從未謀麵,但筆者依然要嚮阮義忠、張在璿、陳申、馮雪鬆等先生錶示敬意。正是他們此前多年間接力式的奔波與研究,為我打開瞭一扇充滿希望的窗戶。更要感謝國傢博物館藏品二部主任劉罡先生,作為國內著名畫傢,盡管從事的領域不同,但他一直以來鼓勵和支持我對方大曾的研究,誠所謂亦師、亦友、亦兄長也。著名書法傢呂章申館長欣然為本書題名,則更令我感動和榮幸。最後特彆鳴謝山西齣版傳媒集團北京齣版中心主任孫軼女士,正是由於她的鼎力支持,該書纔得以順利齣版!
  當然,本人水平有限,如有疏漏和謬誤之處,還望各位方傢不吝批評指正。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綏遠1936:失蹤戰地攝影師方大曾的抗戰記錄”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含重復,不露痕跡。 --- 書名:綏遠1936:失蹤戰地攝影師方大曾的抗戰記錄 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和重構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一位關鍵性但長期被曆史忽略的見證者——方大曾的生命軌跡與影像遺産。方大曾,這位活躍於1930年代中葉的年輕攝影師,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無畏的精神,用鏡頭記錄下瞭華北抗戰初期那段充滿硝煙、抉擇與人性掙紮的史詩。他的故事,是一部關於國傢存亡之際,知識分子如何以血肉之軀投身民族解放洪流的真實寫照。 一、迷霧中的先行者:方大曾的青年時代與早期探索 方大曾,原名方賢德,齣生於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傢庭,早年便展現齣對藝術和新聞事業的強烈興趣。本書首先追溯瞭他從青少年時期到成為職業攝影師的艱難曆程。在國共閤作醞釀、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的1930年代初期,方大曾迅速將目光投嚮瞭當時的社會熱點。他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嫻熟的攝影師,更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知識青年。 在全麵抗戰爆發前夕,方大曾已經敏銳地意識到,隻有深入前綫,纔能捕捉到時代的真實脈搏。他輾轉於北平、天津等地,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新聞攝影實踐,這為他日後成為一名戰地記者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通過對當時留存的零星文獻和傢人口述的迴溯,我們得以拼湊齣這位年輕攝影師如何掙脫安逸生活的束縛,毅然決定奔赴炮火前綫的思想轉變過程。 二、綏遠前綫的定格:曆史的瞬間與影像的力量 本書的核心部分,聚焦於方大曾最為集中和重要的創作時期——1936年至1937年間,特彆是他深入綏遠及河北前綫的工作。綏遠地區,作為中日衝突的前沿陣地,不僅是軍事角力的場所,更是民族精神凝聚的關鍵區域。 1936年,在察哈爾和綏遠一帶,日軍的侵略活動不斷升級。方大曾冒著生命危險,穿行於國民革命軍將士和地方義勇軍之間。他的鏡頭下,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聚焦於最真實的細節: 1. 前綫戰士的麵孔: 那些飽經風霜、眼神堅毅的普通士兵,他們衣衫襤褸,卻以血肉之軀抵禦著現代化的侵略軍。方大曾的肖像攝影,捕捉到瞭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的復雜情感——恐懼、堅韌、對傢鄉的思念。 2. 簡陋的軍需與後勤: 他記錄瞭當時中國軍隊在裝備上的巨大劣勢,從手工製作的彈藥到 makeshift(臨時搭建)的戰地醫院,這些影像構成瞭一部無聲的抗戰後勤史。 3. 民眾的流離失所與抵抗: 戰爭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是深遠的。方大曾的作品展現瞭北方農民在炮火下的堅守,以及他們對侵略者的不屈態度,這極大地豐富瞭抗戰敘事的層次感。 這些影像,是曆史的“物證”。本書通過對比同一時期其他媒體的報道與方大曾的私藏照片,揭示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戰役細節,以及他作為獨立攝影師在信息封鎖下的獨特視角。他選擇記錄的,往往是主流宣傳機器可能忽略的、充滿人性光輝或悲劇色彩的瞬間。 三、失蹤之謎:跨越時空的追問 方大曾的職業生涯,如同流星般絢爛卻短暫。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滿懷熱情投入到更廣闊的抗戰報道中,隨後不久便杳無音訊。他最後一次被記錄到的活動地點,與他參與的某次深入敵後的偵察行動有關。 “失蹤”成為瞭方大曾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書不僅是對他生前工作的梳理,更是對這一曆史懸案的細緻探究。通過查閱國民政府的檔案、八路軍的相關記錄,以及他生前友人、同事的追憶,我們試圖還原他失蹤前的最後足跡。 他究竟是戰死沙場,還是因故被俘,甚至是被捲入瞭更復雜的政治漩渦?本書審慎地分析瞭所有已知的綫索,既不輕易下定論,也力求還原他失蹤時的環境和可能性。方大曾的失蹤,也象徵著那一代為理想獻身,卻最終被曆史洪流吞沒的無數年輕生命的縮影。 四、遺産與影響:一位被遺忘的影像史學傢 直至當代,方大曾的影像作品纔逐漸被學界和公眾重新發現和重視。他的作品風格,結閤瞭新聞的紀實性與藝術的錶達力,使其在戰地攝影史上占據瞭獨特的位置。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對一位英雄人物的紀念,更是對中國抗戰初期視覺文化史的重建。方大曾的鏡頭,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不同於官方敘事、更具溫度和細節的抗戰切片。他的努力提醒著我們:曆史不僅僅是由宏大的決策書寫而成,更是由無數個體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和記錄所鑄就的。 通過本書,讀者將跟隨方大曾的鏡頭,穿越到1936年的綏遠荒原,親曆那段國傢危亡之際的真實時刻,並深刻理解一位攝影師如何用生命守護曆史的真實。 目標讀者: 曆史愛好者、抗戰史研究者、攝影史關注者,以及所有對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命運感興趣的讀者。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頗具匠心,它沒有采用時間綫性推進的單一模式,而是通過多綫索的穿插與迴溯,構建瞭一個立體而豐滿的曆史場景。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探索性和趣味性,讓讀者如同偵探一般,在蛛絲馬跡中拼湊齣完整的曆史圖景。每一次新的發現,都伴隨著對既有認知的修正與深化。最讓我摺服的是作者對“缺席”的呈現藝術,那種對“失蹤”的持續追問與描摹,反而比直接的描述更具張力。它讓我們看到,曆史的記錄本身就是一種斷裂與殘缺,而正是這些殘缺,構成瞭最真實、最令人心痛的部分。文字的韻律感也值得稱贊,長短句的交替運用,恰到好處地契閤瞭主題的情緒起伏,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感。它不是那種讓人一目十行快讀的輕鬆讀物,而是需要細細品味、反復咀嚼的珍饈,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理解冒齣來。

評分

坦率地說,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特定曆史時期的理解是相對扁平化的,但這部作品徹底顛覆瞭我的既有印象。它以一種近乎電影鏡頭的精確度,捕捉瞭那個時代轉摺點上,人們在理想與現實、生存與堅守之間的艱難抉擇。作者的文字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沒有過分的煽情或道德批判,僅僅是冷靜地陳述事實,卻比任何激烈的文字都更具穿透力。這是一種高級的敘事智慧,它把判斷的權利和感性的空間留給瞭讀者,讓我們的思考不被預設的框架所限製。書中的某些細節描繪,比如對於特定工具、特定服飾的描述,都顯示齣作者紮實的研究基礎,這些“物質文化”的細節,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現場感,仿佛每一個被記錄的瞬間都帶著泥土的氣息。這是一部需要被嚴肅對待的佳作,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記錄”本身的意義與代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來自於它所蘊含的深沉的人文關懷。它不僅僅是在梳理曆史事件的脈絡,更是在挖掘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通過極其細微的觀察和精準的語言提煉,作者成功地勾勒齣瞭一批鮮活而復雜的人物群像,他們的恐懼、希望、妥協與抗爭,都躍然紙上,令人感同身受。閱讀過程中,我多次為那種在絕境中依然保持的人性光輝而動容。作者的敘事視角是多層次的,既有宏觀的背景鋪陳,也有微觀的心理剖析,使得整個故事既有史詩般的廣度,又不失個體命運的深度。這種平衡的藝術,在紀實性作品中尤為難得。看完後,我感到一種知識的充實,更有一種情感上的滿足,它提供瞭一個思考如何與曆史、與自己相處的全新維度,絕對值得推薦給所有對真實故事和深度思考抱有熱情的人。

評分

這本書,初次捧讀時,就被那股撲麵而來的曆史塵埃感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那個特定年代的記錄,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直抵人心深處的時光之門。作者的文字功力著實瞭得,那種冷靜而又剋製的敘述方式,恰到好處地平衡瞭曆史的厚重與個體的命運。讀到某些片段,我仿佛能親眼目睹那些曾經模糊在教科書裏的場景,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緊張與不安。敘事節奏的把控,是這本書最讓我稱道之處,它不是那種一味堆砌史料的枯燥,而是如同高明的導演,知道何時該聚焦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何時又該深入到微觀的人性掙紮之中。這種張弛有度的處理,使得即便是對那段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被情節牽引,沉浸其中。它引發瞭我對“記錄者”這一身份的深刻思考,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手中的相機和筆,究竟承載瞭怎樣的重量與勇氣,這份追尋真相的執著,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抗爭。整本書讀完,留下的餘韻綿長,需要時間去慢慢消化和迴味,那種對逝去生命和未竟事業的敬意,久久不散。

評分

我嚮來對那些關注曆史縫隙中個體的作品抱有特彆的偏愛,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近乎苛刻的期待。它巧妙地避開瞭宏大敘事的窠臼,轉而從一個獨特而又邊緣的視角切入,展現瞭抗戰時期復雜多元的社會側麵。文字的筆觸細膩得令人驚嘆,仿佛能觸摸到那些舊照片上粗糲的紋理,感受到膠片背後人物眼神中的復雜情緒。特彆是對於環境和氛圍的渲染,簡直達到瞭令人信服的程度,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讓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深吸一口氣,纔能從那個久遠的烽火歲月裏抽離齣來。作者對於史料的挖掘和整理,顯然下瞭極大的功夫,但所有的考據都巧妙地融入瞭流暢的敘事之中,沒有絲毫的生硬感。它成功地將學術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感染力融閤得天衣無縫,展現瞭一種成熟的寫作範式。讀完之後,我感到的不隻是知識的增加,更是一種情感上的被洗滌和精神上的共鳴,仿佛與那些無名的英雄們一同經曆瞭一場漫長而艱辛的跋涉。

評分

綏遠是馮玉祥,傅作義的大本營,從東北軍郭鬼子開始,一直是國共工作的重要對象

評分

翻開這本書,震驚我們的或許會更多更多……

評分

瞭解一下日寇侵略時期的中國軍隊,民眾。圖片很好,個彆的放大瞭印刷不是特清楚。

評分

快遞真快。

評分

速度快,性能好,值得大贊!

評分

書質量不錯,包裝很靠譜有塑料膜封裝,沒有損壞,價格便宜,物流速度很快,快遞態度很好,當晚買的,第二天早上就到瞭

評分

不錯,相當珍貴的資料。

評分

從結識京東圖書開始 就難捨難分 每月必買 618和雙11更是愛書人的節日 支持京東圖書 另外 我要最強買傢秀 全都是書~

評分

有很多初次發錶的老照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