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器物绘图

考古器物绘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鸿藻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文物
  • 绘图
  • 考古绘图
  • 技术
  • 方法
  • 博物馆
  • 文化遗产
  • 历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55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76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考古绘图是一门具体地把制图学应用于考古工作和研究,用制图学的理论和技术来说明考占材料的基础技术科学。《考古器物绘图》概括地论述了考古绘图的意义、种类,初步介绍一些有关考古绘图的必要知识,如绘图工具的使用,绘图的步骤与方法,网字的标注及索描的基础知识在考古绘图巾的具体应用等。全面而系统地讲述了考占器物绘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领,较好地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全书结构合理,逻辑性较强。
  《考古器物绘图》共分十章,包括绪论、投影绘图的基本原理、室内器物绘图的主要方法、各类型器物具体画法与基本要求、器物的剖面及剖视图、器物花纹的描绘及展开以及插图的阅读与分析等。各章节都从文物考古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实例,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器物绘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帮助读者掌握考古绘图的理想手段和技法,较快地提高作图水平,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书可作为大学考古文博专业或考古训练班技术课教材,也可作为考古器物绘图工作手册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考古绘图的意义
二、制图与绘画的区别
三、学习的目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一)学习目的
(二)学习方法
(三)基本要求
第二章 投影
一、投影制图的目的和任务
二、投影的基本概念
(一)投影的形成
(二)投影方法的分类
(三)投影方法的比较
(四)正投影的基本原理
(五)正投影作图
三、考古绘图对投影制的选用
第三章 室内器物绘图的主要方法
一、直角坐标法
二、轴对称法
(一)确定轴线
(二)选点测量
(三)凭值绘图
三、远距灯光投影法
(一)设置台板
(二)调整光源
(三)摆放器物
(四)凭影绘图
四、光学投影仪器投影法
第四章 各类器物的具体绘制方法
一、石器
(一)打制石器
(二)磨制石器
二、陶器
(一)圆形陶器
(二)三足陶器
(三)残器片
(四)模型明器
三、铜器
(一)视图
(二)比例
(三)轮廓
(四)剖面
(五)纹饰及其描绘
四、铁器
五、漆器
六、其他
(一)骨器
(二)玉器
(三)蚌器
(四)棉、毛、麻及丝织品
第五章 器物的剖面及剖视图
一、全剖面
二、半剖面
三、旋转剖面
四、局部剖面
五、隐线剖面
六、附加剖面
七、详细剖面
八、鬲的剖视图
九、鼎的剖视图
十、剖视图在考古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 器物的缩放
一、设格缩放
二、射线法缩放
三、缩放尺及光学仪器缩放
第七章 器物的光线处理
一、用点描绘光线
二、用线描绘光线
三、用点与线结合描绘光线
四、用渲染方法描绘光线
五、用彩色描绘光线
第八章 曲面的展开与近似展开
一、概述
二、可展开的曲面
三、不可展开的曲面、球面的近似展开
第九章 器物花纹的展开
一、可展开面上花纹的画法
二、不可展开曲面上花纹的处理方法
第十章 插图的阅读与分析
一、正确性
(一)投影概念问题
(二)视图选择问题
(三)用线准确问题
(四)体例统一问题
二、艺术性
(一)主题明确问题
(二)组图位置问题
(三)协调美观问题
(四)插图标示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实物遗存以阐明人类历史的学科。实物遗存都具有一定的形状,研究各种实物遗存的形状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不但是考古类型学赖以建立的基础,而且是全面研究考古学文化的必要条件。各种遗迹、遗物和花纹的形状特征,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但是难以做到准确和直观。照相不但可以做到直观而且有真实感,但难以反映各个部位的具体尺寸和准确的空间位置,仅仅根据照片无法准确复原所拍摄的对象,这要靠考古绘图来解决。因此,考古学对于实物的记述,总是把文字描述、绘图和照相结合起来,以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实物的原貌。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文明与艺术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您提到的《考古器物绘图》: --- 书名:《失落的文明之痕:史前岩画与早期铭文的深度解读》 内容简介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卷轴中,文字的诞生与符号的演变是文明得以传承的关键。本书并非聚焦于具体的考古发掘或器物修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记录着早期人类心智活动的独特媒介——史前岩画和早期成熟的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铭刻符号。这是一部跨越数万年时空,试图重构早期人类认知图景的学术性著作。 第一部分:冰河时代的视觉叙事——史前岩画的符号学解析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进入距今数万年前的洞穴深处,探索那些在幽暗石壁上留下的生命印记。我们不再将岩画简单视为装饰或狩猎记录,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宇宙观念和巫术仪式。 1.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圣域”空间: 重点剖析拉斯科(Lascaux)和肖韦(Chauvet)洞穴的布局与主题选择。我们对比了动物形象的写实程度与符号的抽象程度,提出了“图层理论”——岩画的叠加并非随机,而是反映了不同世代祭司或族群对同一神圣空间的周期性介入与信息更新。例如,对某些特定图案(如手印、几何网格)的频率分析,揭示了其可能充当的“边界标记”或“精神导航图”的功能。 2. 澳洲原住民的“梦境时间”与连续性叙事: 远赴南半球,考察澳大利亚土著的“走廊式岩画”(Bradshaw Paintings,或称玛拉克岩画)。这些图像以其独特的线性排列和复杂的服饰描绘,提供了比欧洲洞穴壁画更具“场景感”的叙事材料。本书将引入人类学中的“时间景观”概念,探讨这些岩画如何维持了族群对“梦境时间”(The Dreaming)的集体记忆与现实连接。我们尤其关注那些被反复描绘的人形或半人半兽形象,试图破解其中蕴含的身份政治与权力转移的密码。 3. 亚洲岩画的泛灵论视角: 审视西伯利亚阿尔泰山脉、中国西南地区的岩画群落。这些作品往往融合了人类、动物与超自然力量的混合体。不同于欧洲对大型有蹄类动物的偏爱,亚洲的岩画中常出现与水、生育和星象相关的符号。通过对这些地域岩画风格的比较分析,我们探讨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的早期宇宙模型。 第二部分:从符号到文字——早期铭刻系统的边缘地带 在真正的文字(如苏美尔楔形文字或埃及象形文字)成熟之前,人类曾尝试用各种符号系统来管理信息。本部分关注那些介于纯粹的艺术创作和成熟的记录系统之间的过渡性铭刻。 1. 欧亚大陆的“陶器符号”谜团: 考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散布在多瑙河文明(如文卡文化)和黑海沿岸发现的大量刻在陶器、骨头和石板上的几何符号。这些符号的重复性和系统性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本书倾向于认为,这些符号群可能代表了一种早期的“物权标记”、“计量单位”或“社群身份标签”,而非完整的语法结构。通过对陶器出土语境的交叉分析,我们尝试重建这些符号的“使用手册”。 2. 印章与权力的微观记录: 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特别是前楔形文字时期的苏美尔泥板上的“标识符”。这些早期的封印和印章,虽然内容简单(多为动物或抽象几何图形),但其广泛使用标志着人类社会对“所有权”和“信息传递的可靠性”有了初步的制度化需求。我们分析了印章图案的演变,如何映射了城市国家早期复杂化的人口流动与资源调配。 3. 早期“编码”的局限与突破: 对比那些具有明确指代意义但缺乏语法结构的符号系统,例如早期的“记事结绳”(如秘鲁的奇普Chumpi,虽然时间稍晚,但其作为信息载体的本质有参照价值)。我们探讨了人类何时跨越了“一物一符”的初级阶段,开始利用符号间的组合关系来表达更复杂的概念,这是迈向真正书写系统的关键门槛。 第三部分:跨学科的综合视角——理解“前文字”思维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综合性,它不满足于对图像或符号的单独描述,而是试图搭建一个理解早期人类心智模型的框架。 1. 认知考古学与符号的“易得性”: 运用认知科学的原理,分析为什么某些图形(如人、水、太阳)会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早期符号系统中反复出现。这与人类视觉处理的默认设置和生存需求的高度相关性有关。我们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符号的“可模仿性”如何影响其传播和稳定性。 2. 社会复杂性与符号载体的变迁: 探讨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度如何反作用于信息记录的媒介。在小型狩猎采集社会中,口头传统和临时的岩画就已足够;一旦农业定居和财富积累出现,就需要更持久、更易于携带和交换的记录载体(如陶器、骨片、印章)。载体的物理特性决定了信息承载的密度和持久性,从而限制了信息系统的发展潜力。 3. 符号系统的“死亡”与“继承”: 许多早期符号系统最终消失了,被更高效的书写系统取代。本书将分析这些“失败的”系统留下的遗产。例如,某些早期几何符号是否渗透到了后来的字母系统中?我们关注符号意义的“漂移”现象,即一个在史前用于描述“丰收”的图形,如何在其文明消亡后,其残余形态被后世用作纯粹的装饰或宗教图腾。 总结 《失落的文明之痕》旨在提供一个宏大且细致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在掌握成熟文字之前的漫长探索历程。它不是对器物外观的描述,而是对刻画在石头与泥土上的思维轨迹的追溯。通过对这些“沉默的见证者”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理解和管理世界的符号工具箱,为后续所有书写文明的诞生奠定了不可磨灭的认知基础。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人类思维起源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不算低,但从侧面反映出其内容制作的精良程度。我更看重的是它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我希望作者是一位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其论述能够经得起推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重复观点。对于那些争议较大的考古发现,我期待作者能提供多方位的引述,而不是偏信某一种说法。阅读这类书籍,对我来说,更像是在与历史学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希望读完之后,我对古代世界的认知能有一个质的飞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物质遗存是如何构建起整个文明的图景。如果能让我产生想要去实地考察的冲动,那就说明这本书的感染力已经达到了顶峰。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哇,信息量好大!”。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深入浅出讲解复杂考古发现的读物。我最看重的是,作者是否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普通人也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清楚。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佳作。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器物断代和文化归属的论述,这往往是区分一本普通介绍和一本专业指南的关键。我希望看到严谨的考证,但也期待一些基于现有证据的合理推测和想象,毕竟,考古本身就是对过去的拼图,总会有缺失的部分需要我们去填补。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足够多的视角和解读角度,哪怕只是基于已有的材料,都会让阅读体验丰富很多倍。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书籍的期望值通常不会太高,很多时候它们无非就是把博物馆的标签文字重新组合了一下。但这本书的宣传册上提到了一些独特的视角,似乎是从材料学或者修复技术的角度切入的,这让我非常好奇。如果作者能揭示出那些古老颜料的配方奥秘,或者青铜器铸造中那些令人惊叹的失蜡法细节,那就太棒了。我渴望了解“为什么”和“如何做”,而不仅仅是“是什么”。对于每一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器物,背后都隐藏着那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如果这本书能带着我进行一次虚拟的“田野考察”,去触摸那些没有被时间磨损的细节,那将是一次无与伦比的精神旅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古朴的色调和细腻的纹理,让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翻开看看。我本来就对古代文明的那些神秘物件充满好奇,所以这本厚厚的册子自然成了我的新宠。里面的内容据说非常详尽,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些闻名遐迩的文物,从精美的青铜器到神秘的玉器,每一个物件的描述都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出土背景和制作工艺的细节,毕竟,没有这些背景资料,光看图也只能停留在表面。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把那些冰冷的器物“复活”起来,让我能感受到古人生活的点滴,而不是干巴巴的学术记录。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很有质感,印刷色彩还原度很高,对于这种偏向视觉展示的读物来说,这点太重要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那些逝去的时光里了。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和字体选择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让视觉焦点完全集中在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文字描述上。我是一个对排版设计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人,如果排版混乱或者字号不合适,再好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我希望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流畅,能够引导读者自然地从一个时代过渡到另一个时代,或者从一类器物群转向另一类。我尤其关注那些不同文化区域之间的比较分析,看看在相似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工匠们在技术和审美上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区别的。一本好的学术普及读物,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应该是思想的引导者,能激发读者去思考历史背后的驱动力。

评分

五、隐线剖面

评分

¥185.30(7.2折)

评分

考古绘图的教材,好好学习!

评分

(二)比例

评分

(Q二)玉器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特别满意!

评分

¥25.50D(7D.5折)

评分

(二)三足陶器

评分

¥25.50(7.5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