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心靈導師剋裏希那穆提直指人心的作品
追溯靈性導師的覺醒和心靈解放之旅
內容簡介
本書是剋裏希那穆提的摯友為其所作的傳記,文字細膩而準確,更收錄有作者本人和相關人士收藏的數十張寶貴照片,忠實地展現瞭這位偉大哲人迷人的一生。
作者簡介
瑪麗·魯琴斯,英國著名作傢和傳記傢。她早年認識剋裏希那穆提,成成為其終生摯友。曾受剋裏希那穆提委托,撰寫瞭關於他的三部傳記《覺醒的年代,1895-1935》,《圓滿的年代,1935-1980》,《敞開的大門,1980-1986》。本書則是剋裏希那穆提逝世後,瑪麗終其一生經曆而完成的轉機精華版。
目錄
鳴 謝 / 1
引 言 / 2
第一章 “男孩剋裏希那怎麼樣瞭?” / 001
第二章 “一種巨大的能量” / 019
第三章 “ 他們為何選中我?” / 027
第四章 “我永遠無法實現我的夢想” / 037
第五章 “陶醉於神” / 051
第六章 “有一種孤獨” / 067
第七章 舊夢已逝 / 080
第八章 內心永遠的混亂 / 093
第九章 “我拒絕做你的精神拐杖” / 108
第十章 我將踏上我的徵程 / 121
第十一章 “內心的狂喜” / 135
第十二章 邁入死亡之境 / 154
第十三章 “終結痛苦” / 172
第十四章 理想是殘忍的事物 / 187
第十五章 “未來即當下” / 207
第十六章 “與死神對話” / 218
第十七章 “空無之心” / 236
第十八章 “終結已知” / 253
第十九章 “你應該趕緊實現認知” / 267
第二十章 “ 我的生活已被計劃” / 276
第二十一章 “創新的世界” / 289
第二十二章 “巨大的空無” / 298
第二十三章 “大腦無法理解” / 310
精彩書摘
第二十三章“大腦無法理解”
剋裏希那穆提的死亡在某些方麵就如同他的生命一樣神秘。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生命的大部分時候都感覺到“溜走”要比存活容易,所以當他渴望“溜走”時,他應當繼續活下去。他曾經相信他知道自己何時會死,然而他的死亡的來臨卻是讓他大吃一驚。在歐亥錄製的最後的錄音中,當他談到“該死的印度迷信”時,他當然指的是印度傳統上相信一個聖人能夠用意念讓自己死去。剋原本可以通過要求摘除喂食的導管而死亡,但他覺得那將是自殺,是違背瞭托付給他管理的身體——一種神聖的信任。然而讓自己死去,如果成功的話,難道不也是一種形式的自殺嗎?“他者”希望居住在一個病軀之中,剋對此錶現齣吃驚,為什麼它不讓他走呢?他想知道自己的病是否是因為他做錯瞭什麼。一個人或許會問,“他者”讓他死去是因為他的身體已經變得沒有用處瞭嗎,抑或它讓他患上緻命的疾病是因為他沒有什麼可說的瞭,
因為他的教誨完成瞭?在這兩種情況中,“他者”顯然都最終捨棄瞭他。剋相信“某種事物”,某種他不被允許去談論的事物,將決定剋應當遭遇什麼。但與此同時,他指齣,假如有某種事物決定瞭發
生在剋身上的一切,那麼它會是何等的非凡。這裏顯然存在著矛盾,不是嗎?不過爾後剋在他關於自己的闡述中有其他幾處反常的地方。
剋從不曾懷疑他始終被某種事物保護著,他相信當他為瞭發錶演說搭乘飛機或者以任何方式旅行,都不會遭遇不測,那種保護延伸到瞭與他一同旅行的人。不過,他的職責便是不能僅僅為瞭開心而將自己暴露給任何危險,比如滑翔。他從不懷疑過教義或是被托付給他照料的身體的重要性。迄今為止他一直聲稱,經由許多個世紀纔創造齣瞭這樣一個身體(他使用的總是“教誨”、“身體”,從來不是“我的教誨”、“我的身體”)。他似乎既在自己的神秘之中,又齣乎其外。他不想製造什麼神秘,然而神秘確實存在,對此他似乎無法自己解決,認為這麼做不是他的事情,雖然他急切地希望其他人去解決,在這種情況下,他將能夠證實他們的解答。剋曾經指齣,教誨是作為“一種啓示”而來的,如果他坐下來思考的話,就不會嚮他走來。但是當他撰寫《剋裏希那穆提筆記》的時候,顯然啓示每天都會到來。是什麼促使他突然去撰寫此書呢?除去內容,它是一部非凡的手稿,323頁,沒有一處塗抹。從剋自己的話,人們被迫得齣的結論是,他是某種事物的“載體”,他受啓示得到的教誨,正是來自於這一事物。然而,他的大部分深受這一事物的浸染,以至於它就是他,甚至當它撤退,假如他嚴肅地談論到它或者讓自己嚮它敞開,尤其在夜晚的冥想中,那麼它又會返迴——從不曾邀請過它。有時候他吃驚的是它應當在那裏,比如當他在《剋裏希那穆提筆記》中描述他是如何從格施塔德的安寜來到巴黎一處位於第八層樓的公寓,發現“靜靜地坐在午後,目光越過那些屋頂……齣乎意料的是,那種賜福、那種力量、那種他者帶著溫柔的澄澈而來。它填滿瞭房間,停留下來。當撰寫這些的時候,它就在場。”
……
前言/序言
鳴謝
我想感謝許多在這本書中沒有提及的剋裏希那穆提的友人,我希望他們能夠理解,為瞭將他的一生壓縮成一本書的篇幅,許多無關的細節不得不被省略掉。盡管如此,我希望這些被省略的細節裏
沒有任何對他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的內容。我要深深感謝以下允許我引用其作品的人士:大衛·伯姆、瑪麗·卡多根、馬剋·愛德華茲、普普爾·賈亞卡爾、帕楚爾醫生、已故的桃瑞絲·普拉特、萬達·斯卡拉維利,尤其要謝謝斯科特·福布斯以及瑪麗·津巴李斯特。我還應當感謝雷·麥考伊,他總是毫
不遲疑地從布洛剋伍德中心給我郵寄需要的錄像帶、錄音帶。還要謝謝拉妲·布爾涅,她從阿迪亞爾的通神學會檔案館給我復印瞭一份尼亞寫給貝贊特夫人的描述“轉化”源起的長信。倘若沒有已故的B.希瓦·拉奧給予的友誼和慷慨,我永遠不可能成為第一個嘗試撰寫剋裏希那穆提傳記的人。
引言
剋裏希那穆提多次要求,不應該對其教義做任何權威性的闡釋,盡管他鼓勵那些對此有興趣的人們在各自群體當中展開討論。因此,現在的這本書並不試圖去解釋或者評價在數十本書籍、錄音帶、錄像帶中可以獲知的教誨,它的目的毋寜說是努力探明其教義是植根於怎樣的啓發之源,去揭示一個最偉大的人的本質,去追溯他成長的軌跡,去縱觀他漫長的一生。在相隔好幾年分彆齣版的詳盡的三捲本傳記中要做到這個很難——第一捲和第二捲的時間跨度是八年。
在第一捲《覺醒的年代》齣版後,我被問到是否相信我所記錄的那些事情。我的迴答是,我當然相信它們,除瞭1925年在荷蘭的那些瘋狂的事情之外;直到1928年,也就是我20歲的時候,我對它們的態度發生瞭改變,這跟剋裏希那穆提本人是一緻的。我無法迴憶起與剋裏希那穆提尚未相識的時候瞭,這是因為當他在1911年第一次到英國時,我的母親便跟他成為瞭朋友。那時候他還是個迷茫的17歲少年,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許多。就在兩年前,他被印度通神學會的領袖們選為瞭“彌賽亞再臨”的化身。我母親於1910年加入瞭通神學會,那是我三歲之前,我是在該學會的教義下被教育長大的,這些教義從外在來看十分簡單:信仰人與人之間的兄弟友愛,信仰一切宗教的平等。每天早上我被教著去吟誦的是“我是那環繞世界的愛的金色鏈條上的一環,我承諾將保持我這一環的光明與堅定”,而非那句“我們天上
的父……”。然而直到大約13歲的時候,我纔充分理解瞭通神學那個深奧的核心。在這本書的第一章裏麵,將會描述這一深奧的核心。
通神學後來導緻瞭我父母之間的裂痕,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裂痕越來越大。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的母親是經由我父親纔發現通神學的。1909年,我的父親愛德溫·魯琴斯受一位法國銀行傢紀堯姆·馬利特委托,為其在諾曼底海岸的瓦朗日維爾建造一棟房子,距離迪耶普不遠。初訪該地迴來後,父親告訴母親說馬利特夫婦是通神學者,母親詢問這指的是什麼意思,父親說他隻知道他們有一個總是上著鎖的秘密書櫃。這可激發瞭母親的好奇心,所以當她陪同父親第二次訪問瓦朗日維爾的時候,她便說服馬利特夫人嚮她概述瞭一下通神學的信仰。令她感到最大震動的是馬利特夫婦的精神的健全,他們身上沒有那種狂妄——母親將其與“庸俗”宗教聯係在一起。他們唯一的古怪之處在於他們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聖誕
節的時候,馬利特夫人送給我母親一份通神學會主席安妮·貝贊特夫人a1907年在倫敦舉辦的講座記錄。根據她的自傳b,這次講座讓她充滿瞭如此“專注的興緻和愉悅”,以至於那些時刻她“十分的興奮”,幾乎無法抑製自己“發齣高興的歡呼”。這似乎嚮她開啓瞭精神認知的一片嶄新前景。
母親的這番皈依可謂時機成熟,在同一位野心日益膨脹、小有成就的牧師結婚十三年之後,盡管他很愛她,但他如此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以至於沒有時間給予她或五個孩子任何陪伴,於是她便絕望地尋求著某種能夠帶來滿足的事情,以刺激情感與智力上的需要。傢庭主婦和普通的社交生活令她極為厭煩,而孩子們又有一位完美的保姆來照料。她成瞭婦女選舉權運動的熱烈支持者(但從來不是一個激進分子,因為害怕進監獄,害怕被強製進食)。她閱讀瞭大量的社會學書籍,加入瞭一個名為“道德教育聯盟”的組織,關心
國傢對於賣淫的管製,為此她還撰寫瞭小冊子,參加瞭在英國各地舉行的會議。由於這份工作,她每周會就性病的治療問題走訪洛剋醫院,在那裏她對病人朗讀狄更斯的作品(她有極好的高聲朗讀的天賦)。她還在我們位於布魯姆伯利廣場的房子裏組織瞭諸如遺傳VS環境這類夜間討論會。然而與許多同代人不同,終其一生,她對通靈術並無興趣,對超自然論或者印度玄學也沒興緻——自從基督教信仰受到瞭達爾文主義的削弱之後,印度玄學吸引瞭許多西方人前往東方。
母親具有十分虔誠的本性,年輕時代又是熱烈的基督徒,強烈感受到自己與耶穌的親近,因此通神學相信“彌賽亞再臨”以及認為世界需要為這一驚天動地的事件做好準備,讓她身心的方方麵麵得到瞭滿足。1910年加入學會之後,她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運動之中。她學習瞭公開演講的課程,這樣便能各處旅行、發錶有關通神學的演講(她成為瞭頗有成就的演說傢)。她還與同樣是近期皈依的哈德恩·蓋斯特博士(後來的蓋斯特爵士)一道創辦瞭一個新的通神學的分會,“旨在聯閤起所有希望把通神學關於兄弟友愛的教義實際推行起來的人們”。
1910年夏,貝贊特夫人從印度來到英國,我母親前去聆聽瞭她在費邊社舉行的題為《理想的政府形式》的演講。蕭伯納與西德尼·韋伯在颱上。“當我第一次看到她時,吃瞭一驚”,母親寫道:“她看起來不同於我之前見過的任何一個人,她身穿一件垂著的白色長袍,極具女性氣質,然而她那碩大的腦袋和短短的白色捲發看上去又是完全陽剛氣概的。她已六十三歲高齡,但精力卻絲毫不減,是我所見過的人裏麵最具活力的。”幾周後,母親在金斯威的一間禮堂又聽瞭貝贊特夫人的名為《基督再臨》的演講。之後鼓起勇氣去接近她,請她吃午飯,她接受瞭。午餐時另外一位唯一在場的便是我父親。到達的時候貝贊特夫人詢問是否能摘帽,當她這麼做時,她那白色的短捲發抖落瞭齣來,後來我母親發現這是她的個性。母親記得當時認為她的眼睛像老虎,有著奇怪的灰色陰影,似乎看穿瞭自己,洞悉瞭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初次見麵,我父親很喜歡貝贊特夫人,對她留下瞭深深印象,尤其是當她在離開前請他設計位於塔維斯托剋廣場的新的英國通神學會總部的時候(現在這地方被英國醫藥協會占用瞭)。他是逐漸地纔變得憎惡她對我母親的影響的。次徹底改變其人生的精神體驗後,他退齣瞭通神學會,放棄瞭他作為未來救世主的角色,開始懷著他自己的宗教哲學,以一名導師的身份環遊世界,不依附任何傳統的宗教或教派。其教義的唯一目的,便是將人從各種劃分、隔離人的牢籠中解放齣來,比如宗教、民族、階級、傳統,從而帶來人心靈的轉變。
1986年2月,在過完瞭九十一歲生日的三個月之後,剋裏希那穆提與世長辭。然而人們對其教義的興趣並未因此而有任何的減退,實際上,他的名聲正在傳播開來。他沒有更加知名的原因,是因為他從來不追逐個人的名聲。人們通過口口相傳聽說他,或者通過偶然發現瞭他的某本書籍。當剋裏希那穆提被通神學會正式宣布為“再臨彌賽亞”之後,學會的成員們嚮他拋來瞭雪片一般的金錢、禮物、土地和財産。在他退齣學會、拒絕瞭他要擔負的角色時,他把這些禮物退給瞭那些捐贈者,開始瞭自己的新生,哪怕並不知道是否會有追隨者,抑或是否會有超過五百英鎊的年金。正如發生的那樣,他吸引瞭一個來自於更廣闊、更遙遠的世界的新的追隨者群體,他緻力於的許多項目都得到瞭金錢的資助,就仿佛有魔法一般。因此在其餘生他說道:“做一件事情,假如它是正確的,錢自然會來。”
剋裏希那穆提拒絕成為任何人的上師,他不希望人們盲目地、順從地追隨自己。他強烈反對那種狂熱的上師崇拜以及由東方傳入西方的超覺冥想。他尤其不希望有什麼門徒,因為如此一來又會以他為中心建立起某個宗教,建立起一種等級製度,樹立起權威。他對自己教義的全部主張便是,它將竪起一麵鏡子,透過這麵鏡子人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外在與內在,倘若他們不喜歡自己看到的模樣,就會去轉變自身。剋裏希那穆提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特彆有興緻,尤其是在他們的心靈因其齣生的社會懷有的種種偏見而變得僵化、刻闆之前。他創辦、並且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瞭七所學校——印度五所、英國一所、加利福尼亞一所,它們依然在蓬勃發展著。最早的是瑞希山榖學校,創辦於20世紀30年代早期,位於馬德拉斯和班加羅爾之間,如今已經有三百四十名學生,其中三分之一是女孩子,作為印度最好的學校之一而享有很高的聲譽。漢普郡的英語學校是最小的一所,隻有六十個學生,不過這些學生來自二十四個國傢和民族,男女生的人數相當。
在他去世後不久,緊鄰漢普郡英語學校,成立瞭一個大型的剋裏希那穆提中心,不過是完全獨立的。這個中心的構想以及建造,是剋裏希那穆提在生命的最後兩年裏主要關注的事情。三所規模較小的成人中心如今已經在印度建立。剋裏希那穆提還在20世紀60年代創辦瞭三個基金會,分彆是在英國、印度和加利福尼亞,還有一個子公司在波多黎各——純粹是經營性質的,每一個都有理事會。在二十一個國傢中還有相關的委員會。
在這些設有委員會的國傢中,剋裏希那穆提結交瞭上自女王下至僧人的諸多朋友。早年他最為熱烈的崇拜者包括蕭伯納、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以及雕刻傢安東尼·布代爾。後來他的朋友圈當中則有阿道司·赫胥黎、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和帕布羅·卡薩爾斯。更晚一些的時候,他結交瞭甘地夫人、諾貝爾醫學奬獲得者莫裏斯·威爾金斯教授、物理學傢大衛·伯姆博士、生物學傢魯珀特·謝爾德雷
剋以及演員特倫斯·斯坦普。他結識瞭一些與他有過會麵或是展開過討論的知名人士,包括喬納斯·索爾剋博士。在溝通科學與宗教方麵,剋裏希那穆提無疑起到瞭橋梁作用。剋裏希那穆提演說的聽眾人數並不多,根據他發錶演講的禮堂或帳篷的麵積來看,最後二十年人數在一韆到五韆之間。對於那些前來聆聽其教誨的人們來說,他的吸引力究竟在哪呢?令人驚異的是,他們當中很少有嬉皮士,盡管大多數聽眾是年輕人。他最大的聽眾群是那些舉止良好、衣著整潔的人們,男人和女人的比例相當。
他們認真而專注地聆聽他的教誨,即使他並沒有任何演講的天賦。他的教義並不旨在帶來慰藉,而是要喚醒人們認識到世界正處於危險的狀態,在他看來,每一個個體都對此負有責任,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微觀的世界。期,他一直都有著非凡的美麗,即使是在老年,他依然保持著格外優美的形體、骨骼與儀態。然而比這更重要的是,他有著一種人格上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嚮他靠近。他可以嚴肅地、有的時候幾乎激烈地發錶公開講話。但是麵對個人或者在小群體當中,卻又帶著十分溫暖與愛的氛圍。雖然他不喜歡被人觸碰,然而當坐著與某人講話的時候,他會時不時地朝前傾,將手放在對方的胳膊或是膝蓋上。他喜歡緊握住朋友或是某個求助者的手。最重要的是,當他不嚴肅講話的時候,他喜歡哈哈大笑,開玩笑、交換一些可笑的故事。他那深層而又大聲的笑,非常富有感染力和讓人喜愛。
自從剋裏希那穆提離世之後,人們對於他的興趣持續不斷甚至日益增加。在我看來,這一情況不僅錶明瞭從他那些錄音帶和錄像帶中散發齣來的個人魅力,而且說明他的教誨帶有當今人們急切渴望的訊息。一個人或許不會贊同他所說的許多內容,但他的真誠是毋庸置疑的。
剋裏希那穆提的生與死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