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瓦斯发电工程设计规范(GB 51134-2015) [Design Code For Coal Mine Gas Power Project]

煤矿瓦斯发电工程设计规范(GB 51134-2015) [Design Code For Coal Mine Gas Power Projec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煤矿瓦斯
  • 瓦斯发电
  • 工程设计
  • 规范
  • GB51134-2015
  • 煤炭行业
  • 安全生产
  • 能源工程
  • 电力工程
  • 矿山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86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79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Design Code For Coal Mine Gas Power Projec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3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煤矿瓦斯发电工程设计规范(GB 51134-2015)》共分17章和4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气源条件与站址选择、站区规划、瓦斯输送、瓦斯发电工艺、余热利用、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及系统、监控及信息系统、建筑和结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水处理系统、给排水及消防、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等。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气源条件与站址选择
3.1 气源条件
3.2 站址选择

4 站区规划
4.1 一般规定
4.2 火灾危险性分类
4.3 爆炸危险区域划分
4.4 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布置
4.5 交通运输
4.6 竖向布置
4.7 管线布置

5 瓦斯输送
5.1 气源接口
5.2 高浓度瓦斯输送
5.3 低浓度瓦斯输送
5.4 瓦斯管道及附件
5.5 瓦斯输送管道的水力计算

6 瓦斯发电工艺
6.1 一般规定
6.2 装机规模
6.3 主机设备
6.4 辅助设备及系统
6.5 发电机组布置
6.6 火炬

7 余热利用
7.1 一般规定
7.2 余热利用锅炉和汽机参数
7.3 蒸汽发电工艺系统
7.4 缸套水余热利用系统
7.5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8 电力系统
8.1 发电工程与电力网的连接
8.2 系统保护
8.3 系统通信及远动

9 电气设备及系统
9.1 电气主接线
9.2 站用电系统
9.3 电气设备选型及布置
9.4 直流电源系统及交流不间断电源
9.5 电气测量仪表
9.6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9.7 照明系统
9.8 电缆选择及敷设
9.9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9.10 站内通信

10 监控及信息系统
10.1 一般规定
10.2 监控系统构成和控制方式
10.3 检测和仪表
10.4 控制、报警和保护
10.5 视频监控
10.6 信息管理
10.7 电源
10.8 控制室
10.9 电缆、导管和就地设备布置
10.10 自动化试验室

11 建筑和结构
11.1 一般规定
11.2 防火、防爆与安全疏散
11.3 室内环境
11.4 建筑构造与装修
11.5 构筑物
11.6 活荷载

1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2.1 一般规定
12.2 采暖与防冻
12.3 通风

13 水处理系统
13.1 一般规定
13.2 内燃机冷却水处理
13.3 余热锅炉补给水处理
13.4 低浓度瓦斯输送循环水处理

14 给排水及消防
14.1 一般规定
14.2 水源
14.3 给水
14.4 排水
14.5 消防
14.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5 环境保护
15.1 -般规定
15.2 污染防治
15.3 水土保持
15.4 环境管理和监测

16 节约能源

17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7.1 一般规定
17.2 劳动安全
17.3 职业卫生

附录A 湿瓦斯特性值计算
附录B 燃气管道局部阻力系数
附录C 瓦斯发电站区各类建筑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附录D 清洁发展机制及碳减排量计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煤矿瓦斯发电工程设计规范(GB 51134-2015)》:
  8.1 发电工程与电力网的连接
  8.1.1 煤矿瓦斯发电工程宜就近接人煤矿变(配)电所;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接人其他变电所;并网运行的瓦斯发电站当条件具备时,可作为煤矿或煤矿用户的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具有孤网运行能力的瓦斯发电站当条件具备时,也可作为煤矿用户的应急电源。
  8.1.2 接入电网的电压等级、回路数量,应根据瓦斯发电机组单机容量、建设规模以及电网的具体情况,在接人系统设计中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8.1.3 对接人煤矿变(配)电所的煤矿瓦斯发电工程,在进行接入系统设计时,应计及煤矿瓦斯发电工程对拟接人变(配)电所的影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重新计算拟接入变(配)电所的短路电流,并应校核电气设备的动稳定性、热稳定性及开关设备的开断能力;
  2 当接人煤矿变(配)电所的母线上有无功补偿装置时,应对无功补偿装置的补偿能力进行校核;
  3 应重新校核煤矿供电系统和电源线路的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配置,并应重新整定保护定值及自动装置定值。
  8.1.4 瓦斯发电机组电压母线上的主变压器的容量、台数,应根据单机容量、台数、电气主接线及拟接入变(配)电所电力负荷的供电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

前言/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撰写一本与《煤矿瓦斯发电工程设计规范》(GB 51134-2015)不相关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技术术语或AI痕迹的出现。 --- 图书名称: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历史语境、技术革新与当代诠释 卷首语: 穿越千年的飞天之舞 敦煌,这个位于丝绸之北道的璀璨绿洲,不仅是古代商贸的枢纽,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艺术宝库。莫高窟,这座历经千年风沙侵蚀与信仰洗礼的石窟群,以其浩如烟海的壁画和塑像,向世人展示了佛教艺术在中华大地上传承、演变与辉煌的壮阔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工程技术或国家标准,而是深入探索敦煌壁画艺术这一独特的人类文化遗产,从其历史的深层语境、所采用的传统材料与工艺,到面对当代环境挑战时的保护策略,以及它如何在现代艺术语境中被重新理解和诠释。我们致力于提供一个全面、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揭示这些脆弱而宏伟的艺术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与生命力。 第一部分:历史脉络中的壁画基因(约450字) 本部分旨在构建一个坚实的历史框架,理解敦煌艺术的“诞生”与“成熟”。我们首先追溯十六国至元代近千年的时间跨度,剖析不同历史时期(如前秦、后凉、北魏、隋唐、五代、宋元)的政治气候、宗教思潮如何直接影响了壁画的题材选择、构图布局和人物造型风格。 我们将详尽分析敦煌壁画中“中心 বিষয়ের演变”:从早期受犍陀罗和笈多艺术影响的秀骨清像,到隋代所展现的饱满圆润与强烈的世俗气息,再到盛唐时期雍容华贵、气势磅礴的“大唐气象”,直至宋元时期趋于程式化和地方化的晚期风格。书中会专门开辟章节,对比不同洞窟中描绘“经变故事”的叙事手法差异,例如《弥勒经变》与《法华经变》在画面组织上的逻辑区别,以及“供养人像”在不同阶段服饰与身份象征的细微变化。 深入探讨壁画的媒介基础,包括对“土层处理”、“底稿绘制”和“着色技法”的考古学式还原。重点呈现矿物颜料(如石青、朱砂、铅白)的地域来源分析,以及传统胶类粘合剂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力差异。这些对材料的细致考察,帮助读者理解古人如何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创造出超越时代的视觉效果。 第二部分:艺术语汇与技术断层(约500字) 本部分是本书的艺术核心,聚焦于对壁画图像学和手工艺细节的深度解码。我们跳脱出简单的艺术史描述,尝试用更贴近工匠视角的语言,解析敦煌壁画的“语言系统”。 线描的生命力: 分析唐代画家所使用的“铁线描”的神韵与弹性,探讨线条如何在塑造体积感和表达人物情感方面起到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具体洞窟(如220窟、320窟)的局部放大研究,揭示线条的粗细变化、顿挫提按如何构建画面的韵律感。 色彩的哲学: 探讨敦煌壁画中冷暖色调的布局策略,以及“晕染法”在表现光影和体积上的技巧。特别是对高难度色彩的运用,如石绿与石青的叠加形成的微妙层次,如何模拟丝绸和宝石的质感。 图像的象征意义: 梳理飞天、伎乐、说法僧、力士等核心元素在佛教义理层面的定位。我们不仅描述“她们在做什么”,更解释“她们为何如此描绘”,将图像转化为宗教叙事的视觉脚本。 技术的中断与失传: 探讨宋元以后,由于社会变迁和宗教影响力减弱,传统壁画材料和绘制工艺在敦煌地区逐渐衰退的过程。对比19世纪末发掘时,壁画所面临的物理性损坏(如霉变、酥碱、起甲)与工艺退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三部分:现代语境下的抢救与重构(约550字) 随着20世纪以来对敦煌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为这些脆弱的艺术品提供了新的生命线。本部分关注“保护”这一动态过程,以及艺术在当代社会如何被“引用”与“转化”。 抢救性保护的科学前沿: 详细介绍近二十年敦煌研究院在材料科学、环境监测和修复领域所进行的实践。不再是简单的粉刷或加固,而是引入了微环境控制技术、无机材料的替代填充法、以及利用红外反射技术进行底稿的无损探查。书中将以“三危山下”的具体案例,说明环境湿度波动对壁画空鼓率的影响分析。 数字化的双刃剑: 探讨高精度三维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在壁画数字化建档中的应用。分析数字化成果如何服务于学术研究、教育普及和预防性保护,同时也讨论过度依赖数字复制可能带来的“原真性”哲学困境。 当代艺术的灵感回响: 考察敦煌艺术符号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艺术领域中的“再语境化”。分析当代艺术家如何吸收敦煌的色彩、线条或叙事结构,将其融入现代水墨、装置艺术或影像作品之中,探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如何丰富了我们对“传统”的理解。 文化传播与可持续性: 最后,讨论敦煌艺术的公众教育策略。如何让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理解壁画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感和保护责任感。 结语: 敦煌壁画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它是一部活着的、仍在被解读的百科全书。本书试图通过对历史、艺术、技术的立体考察,邀请每一位读者加入这场对千年文明之美的探索旅程。 --- 目标读者: 艺术史、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学生与研究人员;对中国古代宗教艺术、丝绸之路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以及从事博物馆学、文物修复工作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手册简直是工程界的“救星”!我最近手头有个关于矿区能源综合利用的项目,涉及电厂设计和环境评估,传统的设计规范看来看去总觉得抓不住重点,尤其是涉及到像瓦斯这种高风险、高变数的能源转化时,规范的指导性往往显得有些“纸上谈兵”。这本《煤矿瓦斯发电工程设计规范》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解决了大问题。它不像很多国家标准那样冷冰冰的术语堆砌,而是非常贴合实际工程中的痛点,比如在瓦斯组分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何科学确定燃烧效率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阈值,书中给出的指导性参数和计算模型,比我以往参考的任何资料都要细致和具有操作性。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清晰地阐述了“为什么这样做”,逻辑链条非常完整,对于提升项目整体的安全裕度和经济效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特别欣赏它在风险辨识和应急预案设计方面的深度,这部分内容对于任何涉及瓦斯利用的项目都是生命线。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电力系统集成和控制优化的技术人员,我通常对纯粹的基础设计规范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滞后于最新的自动化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然而,这次阅读这本规范,给了我一个惊喜。它在强调传统设备选型和电气安全的同时,对于瓦斯预处理、净化系统与燃气轮机/内燃机匹配的动态响应控制部分,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书中对于不同等级瓦斯纯度下的机组启停逻辑、负载跟随能力的约束条件描述得非常到位。这使得我们在进行上位控制系统(如DCS/PLC)编程和优化算法设计时,有了一个坚实的安全基准线可依。过去,我们在处理瓦斯气源波动导致的功率震荡问题时,常常需要在经验和理论之间反复拉扯,而这本规范提供了一套经过验证的、具有国家权威性的技术框架,极大地缩短了我们的调试周期,并有效提升了并网运行的稳定性。这种跨领域的深度融合,是很多专业规范所欠缺的。

评分

坦率地说,我初次翻阅这本书时,内心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因为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很多号称“全面”的规范,读起来却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关键环节含糊其辞,尤其是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绿色”和“低碳”的量化指标要求越来越高。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瓦斯资源回收利用的生命周期评估(LCA)思想的融入。它不仅仅关注发电本身,更深入到了瓦斯捕集效率的优化、余热回收的能级匹配,甚至对退役后的场地修复提出了初步的指导意见。这种前瞻性和系统性,让这部规范从单纯的技术手册,升华为一份指导未来矿区能源转型的蓝图。它迫使我们设计人员必须从“一次性利用”的思维转向“全要素价值挖掘”的模式,对提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评分

从项目管理和合同履约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规范是规避法律风险、界定双方责任的黄金标准。我们公司最近在承接一个大型矿区公建项目,业主方对技术标准的严格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进行技术交底和合同谈判时,我们发现,书中关于设备采购规范、安装精度验收标准,以及最关键的——试运行指标的界定,都做到了极其细致和无歧义。例如,对于特定环境下的防爆等级划分和接地电阻的年度监测要求,它的表述清晰到不需要任何二次解释。这极大地简化了我们与总包方、分包方之间的沟通成本,使得技术责任边界清晰可见。在工程行业,这种“零模糊地带”的规范文件,其价值远超其纸面价格,它是保障项目顺利交付、避免后期扯皮的无形资产。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也值得称赞,这一点或许听起来有些偏门,但在高强度的设计工作中,清晰易读的界面设计至关重要。很多旧版的设计规范,图示晦涩难懂,公式推导跳跃性太大,阅读体验极差,常常需要对照好几页才能理解一个核心概念。然而,这本规范在处理复杂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和热力循环图示时,采用了非常现代的制图技术,等值线和标注逻辑清晰,色彩运用得当,使得复杂的工艺流程一目了然。特别是那些用于计算瓦斯热值波动对机组影响的敏感性分析图表,用三维图代替了繁琐的二维表格,极大地提升了设计人员的直观理解能力。好的设计文档,其物理载体也必须是高效的载体,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行业标杆水准,确保了知识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