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178—2016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代替DL/T 5178—2003)

DL/T 5178—2016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代替DL/T 5178—20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混凝土坝
  • 安全监测
  • 技术规范
  • DL/T 5178
  • 水利工程
  • 岩土工程
  • 结构健康监测
  • 坝工
  • 监测技术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3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8785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字数:1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5178—2016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代替DL/T 5178—2003)规定了混凝土坝巡视检查、安全监测设计、监测设施及其安装和监测要求。对《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重大修订:——增加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网的设计内容;——细化了拱坝变形和渗流监测内容;——规定了边坡锚杆、锚索的监测数量要求(与相关规范一致);——增加了应用GNSS、滑动测微计进行变形监测的内容;——增加了无浮托引张线的设计要求;——修订和细化了量水堰的布置要求,修改和补充了量水堰的流量与堰型的要求;——修改了无应力计筒的结构;——综合统一了埋设前仪器的检验率定方法和计算公式。——对坝体地震动反应监测、泄水建筑物水力学监测、自动化监测、监测资料整理整编等已有专项监测规范规定的内容,不另行规定。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巡视检查 7
5 环境量监测12
6 变形监测 15
7 渗流监测 25
8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33
附录 A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项目分类和选择、项目测次、
监测精度 40
附录 B 电缆连接及敷设 45
附录 C 变形监测控制网的设计、安装和监测 51
附录 D 变形监测基点及测点结构示意图 62
附录 E 变形监测仪器设备的布置、安装和监测 69
附录 F 变形观测仪器的检验和校正 87
附录 G 水质分析项目及渗流监测设施 92
附录 H 埋入式监测仪器的检验和埋设· 104
本规范用词说明121
好的,以下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但内容完全不涉及《DL/T 5178—2016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代替DL/T 5178—2003)》的图书简介。 《深空探索与星际航行基础理论:高能推进技术与生命保障系统的前沿进展》 图书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人类迈向深空探索,特别是行星际和恒星际航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科学与工程挑战,聚焦于高能推进技术、先进能源转化以及闭环生命保障系统的最新理论模型与实验进展。全书旨在为宇航工程、空间物理、材料科学及生物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整合性的、前瞻性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高能推进系统的突破性研究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有化学火箭技术之外的下一代推进系统的可行性与工程实现路径。我们首先回顾了经典等离子体推进器(如霍尔推进器、离子推力器)的效率瓶颈,并重点分析了磁约束聚变推进(MCFP)的理论模型。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D-T或D-He3反应产生的超高温等离子体,通过磁流体力学喷嘴实现高比冲的持续推力,并对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进行了专题讨论,涉及低温超导磁体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评估。 随后,本书转向了更具革命性的概念——反物质推进(Antimatter Propulsion)。虽然技术难度极大,但其极高的能量密度提供了理论上最快的星际旅行潜力。我们详细剖析了反物质的制备、储存(特别是通过彭宁阱的长期稳定约束技术)、以及在反应室中与普通物质的湮灭过程中的能量捕获与定向排放机制。书中引入了最新的量子电动力学模拟结果,评估了在不同约束条件下,湮灭能量转化为有效推力的效率上限。 此外,对核裂变脉冲推进(Orion-like concepts)的现代复兴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不同于早期的概念,现代研究更侧重于利用先进的辐射屏蔽技术和结构材料的耐冲击性能,以期实现对重型载荷进行快速、高能的星际加速。 第二部分:先进能源转换与空间核电技术 深空任务的能源供应是制约任务周期的关键因素。本卷聚焦于如何在高功率密度和极端环境下,实现可靠、长寿的能源转化。 兆瓦级空间核反应堆(Megawatt-class Space Reactors)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不仅关注了反应堆堆芯的设计优化(如快速反应堆、热电偶转换效率的提升),更深入研究了热量管理系统——特别是面向真空环境的热辐射散热器的设计优化。书中包含了对新型复合材料热管、液态金属冷却回路以及热电/热光伏转换器集成系统的详细参数分析。 对于长寿命、低功率的无人深空探测器,先进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AIPRTG)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本书对比了Pu-238、Sr-90及新兴的Am-241作为热源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斯特林循环RTG(SRTG)的工程化进展,该技术有望将热电转换效率从传统的百分之几提升至百分之二十以上。 第三部分:闭环生态生命保障系统(CELSS)的工程化挑战 载人深空任务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完全依赖于高效的闭环生态生命保障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补给的需求。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如何在封闭、高辐射环境下,维持宇航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我们首先分析了水循环与废物回收的超临界水氧化技术,该技术能够高效分解有机废弃物并回收纯水。在气体循环方面,书籍详细论述了微藻光生物反应器(Microalgae Bioreactors)在二氧化碳去除和氧气再生中的应用潜力,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增强特定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和抗逆性。 食物生产与营养调控是CELSS的难点。本书探讨了垂直农场(Vertical Farming)在低重力或微重力环境下的气培和水培优化方案,并结合了生物打印技术,用于在冗余物资短缺时,通过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学原理,提供必要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最后,对宇航员的辐射防护与修复进行了专题论述,包括新型轻质硼中子吸收材料的应用,以及基因层面的辐射损伤预警与快速修复策略。 结语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深空探索基础设施提供理论基石。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整合,我们试图描绘出人类文明在未来数十年内,如何克服物理定律的限制,真正实现“走向群星”的宏伟蓝图。本书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科研机构及航天工业界的工程师和管理者。 关键词: 聚变推进、反物质、星际航行、空间核电、CELSS、生命保障系统、超临界水氧化、辐射防护。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DL/T 5178—2016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我心里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复杂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规整的,一看就是那种国家标准类的文件,严谨有余,但在艺术感上确实没什么可说的,完全是工具书的调调。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水利工程历史发展或者现代土木工程美学的书籍来放松一下的,结果不小心翻到了这个。说实话,我对规范本身的内容是敬而远之的,毕竟那些条文和数据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书,我更偏爱那些讲述工程背后故事、那些工程师如何克服万难的叙事性文字。比如,我更想读读那些关于三峡大坝修建初期,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时,设计者们是如何凭借经验和智慧做出关键决策的轶闻趣事,或者探讨一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水利工程的哲学差异。这本书显然不提供这些“人情味”的东西,它专注于的是“如何做”的精确指导,而不是“为什么做”的深入思考。因此,我的期望值主要集中在那些可以让我跳脱出技术细节,去感受宏大工程叙事和人文关怀的方面,很显然,这本书的定位与我的阅读偏好大相径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简直就是教科书的典范,简洁到近乎刻板的黑白配色,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排列得一丝不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权威性和严肃性。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引发我深思,或者能提供一些跨学科知识触点的读物,也许是探讨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伦理边界,或者是一本关于古罗马水道系统工程对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启发。我希望能从阅读中获得一种知识的延展性,而不是被局限在某一特定领域的执行细则里。这种规范类书籍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只有特定代码才能运行的封闭系统,你必须完全遵从它的逻辑,才能在其中找到出路。我更喜欢那种开放式的结构,允许读者自由联想和发散思维的文本,让我能将所学知识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聚焦于一个点上如何打孔钻眼的标准流程。

评分

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术语和密集的图表,立刻让我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我的兴趣点其实更倾向于文学批评或者哲学思辨类的书籍,比如关于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叙事结构解构的探讨,或者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体性迷失的深度分析。我渴望的是那种能够拓展我思维边界,让我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日常生活的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逻辑是高度工具化的,追求的是绝对的清晰和无歧义,这与文学作品中那种追求多义性和暗示性的美学追求是背道而驰的。我希望读到的是那些能够激发我内心情感波动的文字,是那些用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人类情感复杂性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关于应力计算和监测频次的精确规定。这种阅读体验的差异,就像是去听一场严谨的学术报告和欣赏一场即兴爵士乐之间的区别。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容扎实,但阅读过程可能颇为枯燥”。我本想找一本可以让我沉浸其中,享受那种沉浸式阅读乐趣的书籍,比如一本关于十九世纪欧洲社会风貌的细腻描摹,或是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人类创造力的前沿报告。我倾向于那些能够构建出一个完整、生动世界的作品,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体验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或者去感受某个时代特有的氛围。而规范类的书籍,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操作指南,而非叙事体验。它就像是一张精确的地图,告诉你每一个坐标点应该是什么数值,但它不会告诉你,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或者这片土地的四季风光究竟是何等的壮丽。我更需要的是那种能激发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地图故事”,而不是纯粹的“坐标列表”。

评分

从我对书籍的偏好来看,我通常会选择那些能够引发深层反思,探讨人类处境和未来走向的著作。比如,我一直在寻找一本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在不同文明中演变的书,或者一本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深刻论述。这些主题需要的是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批判性的思维框架。而面前的这份技术规范,其视野是垂直且深入的,它聚焦于解决一个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其论述的严谨性不容置疑,但这恰恰与我追求的横向知识拓展方向有所偏差。我期待的是能够引人入胜、文笔优美,让我愿意一口气读完,并在合上书本后仍能久久回味的文字,而不是那些需要反复查阅、对照执行标准的参考资料。因此,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我需要暂时绕开的专业技术路障,而不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