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汇编(下)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汇编(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机动车
  • 安全技术
  • 检验标准
  • 汽车
  • 交通法规
  • 车辆检测
  • 技术规范
  • 行业标准
  • 汽车维修
  • 机动车检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819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6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52
字数:12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汇编(下)》共收录了截至2015年12月底批准发布的有关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国家标准51项和公共安全行业标准4项。
  本汇编适用于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等单位从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和机动车安全技术管理的人员,也适用于公安交通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从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监督的人员,机动车制造厂家也可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GB 14167—2013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
GB 15084一2013 机动车辆 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
GB/T 15089—2001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GB 15365—2008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图形符号
GB/T 15705—1995 载货汽车驾驶员操作位置尺寸
GB 15741—1995 汽车和挂车号牌板(架)及其位置
GB 16735—2004 道路车辆 车辆识别代号(VIN)
GB 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
GB 17675—1999 汽车转向系 基本要求
GB 18100.1—2010 摩托车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第1部分:两轮摩托车
GB 18100.2—2010 摩托车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第2部分:两轮轻便摩托车
GB 18100.3—2010 摩托车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第3部分:三轮摩托车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8986—2003 轻型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GB/T 19056—2012 汽车行驶记录仪
GB 19151—2003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
GB 19344—2003 在用燃气汽车燃气供给系统泄漏安全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GB 20300—2006 道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安全技术条件
GB/T 21085—2007 机动车出厂合格证
GB 21861—2014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GB 23254—2009 货车及挂车 车身反光标识
GB 24315—2009 校车标识
GB 24406—2012 专用校车学生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GB 24407—2012 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GB 25990—2010 车辆尾部标志板
GB/T 26765—2011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业务信息系统及联网规范
GB/T 6323—201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GA 801—2014 机动车查验工作规程
GA 802—2014 机动车类型 术语和定义
GA/T 1050—2013 汽车安全驾驶教育模拟装置
GA 1186—2014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监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前言/序言


汽车维修技术与实践手册 本书导读: 本书旨在为汽车维修领域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以及汽车爱好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实用的技术参考资料。它不仅涵盖了现代汽车的结构原理、故障诊断与排除,更深入探讨了先进的维修工艺和管理规范,力求成为一本集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工具书。 第一部分:现代汽车电控系统原理与诊断 第一章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 本章详细阐述了电控系统在现代汽车中的核心地位,从传感器、执行器到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工作原理进行系统性梳理。重点解析了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信号采集机制,如霍尔效应传感器、电涡流传感器、氧传感器的工作特性及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响应曲线。同时,对执行器的驱动原理,特别是步进电机和电磁阀的精确控制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二章 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的深度解析 本章聚焦于燃油喷射系统(EFI)和点火系统的集成控制。内容涵盖了闭环与开环控制策略的切换条件、空燃比的精确调控技术,以及可变气门正时(VVT)系统的液压与电控实现方式。详细介绍了缸内直喷(GDI)技术的工作流程、高压油泵的维护要点以及积碳对喷油雾化效果的影响。此外,对发动机故障诊断码(DTC)的读取、分析与实际故障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 第三章 底盘电子控制系统(Chassis Control Systems) 本章侧重于汽车安全性与操控性电子系统的技术细节。详细介绍了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的液压回路与电磁阀逻辑。防侧滑系统(ESC/ESP)的横摆角速度传感器、转向角度传感器、轮速传感器的协同工作机制被深入探讨。针对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中的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和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本书介绍了雷达(毫米波与激光)的信号处理流程和系统介入的时机判断标准。 第四章 车辆网络通信技术 现代汽车中复杂的电子模块间通信是实现集成控制的关键。本章系统介绍了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协议,包括报文格式、仲裁机制与错误检测。对于诊断通信协议,如UDS(统一诊断服务)的帧结构、请求/响应机制进行了专业解读,这对于使用专业诊断仪进行深度编程和标定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汽车主体结构与传动系统维修 第五章 汽车车身结构与碰撞修复技术 本章针对车身结构件的材料特性与连接技术进行介绍。区分了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与铝合金车身的应用场景。重点讲解了车身三坐标测量仪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车辆制造商的维修手册(OEM Specifications)进行关键连接点(如点焊、激光焊、结构胶)的修复。涵盖了车身腐蚀的防护与修复工艺流程。 第六章 动力总成拆解与装配工艺 本部分是实践操作的核心。详细介绍了发动机的分解步骤、关键配合间隙的测量(如活塞环张开度、轴瓦游隙),以及扭矩控制标准。变速器方面,对自动变速器(AT)的液力变矩器、阀体结构、离合器片组的检查标准进行了详尽说明。对于双离合变速器(DCT),着重分析了机电模块(TCM)与换挡执行器的同步与调试流程。 第七章 悬挂系统与转向系统的维护 本章深入探讨了独立悬架(如多连杆、麦弗逊式)的几何参数调整与恢复。讲解了空气悬架系统的充气、排气控制阀的诊断与传感器校准。转向系统部分,详细阐述了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力矩传感器与电机控制逻辑,并提供了方向机异响的排查思路。 第八部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与安全维护 第九章 动力电池系统(Traction Battery System) 本章专注于高压动力电池包的结构、热管理和安全防护。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化学原理、电池管理系统(BMS)的SOC(荷电状态)与SOH(健康状态)估算算法。强调了高压电的安全操作规程、绝缘检测方法以及故障电池包的隔离与安全转移步骤。 第十章 电驱动系统(Electric Drive Unit) 本章解析了永磁同步电机(PMSM)和交流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电机控制器(MCU/Inverter)的功率器件(IGBT/MOSFET)驱动与保护电路。重点介绍了驱动电机的故障模拟诊断,如转子位置传感器信号丢失或电机过载保护的触发条件。 第十一章 新能源汽车整车故障诊断与三电系统集成 本章提供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特有的故障排除流程。如何利用诊断工具读取整车控制单元(VCU)的通信逻辑和安全状态码。讲解了高压线束的检查标准、冷却液循环系统的维护以及能量回收制动(Regenerative Braking)系统的介入逻辑分析。 附录:常用维修工具与规范指南 附录部分收录了维修人员必须掌握的行业标准工具清单、常用量具的精度要求,以及废油、废电池等危险废弃物的环保处理流程规范,确保维修工作的合规性与环境友好性。 本书内容覆盖面广,技术深度适中,是提升维修技能、掌握前沿汽车技术的必备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汽车安全技术历史发展感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汇编的后半段内容,尤其是涉及车身结构完整性和被动安全性能评估的部分,虽然数据详尽,但却缺乏对这些标准演进过程的叙述。例如,它会列出现行标准中对车门开启角度、碰撞能量吸收区域的精确数值要求,但我很想知道,这些数值是如何从上一个十年的标准迭代过来的?是基于某次重大事故的教训,还是某项新材料的突破性应用?这本书就像一个冻结在特定时间点的技术快照,它展示了“现在”的最高要求,却略显沉默地跳过了过去和未来的发展轨迹。这种缺乏历史纵深感的叙述方式,让知识点显得有些“悬空”,难以在读者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动态的、不断进化的技术图景。我希望能够在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感受到工程师们在追求更高安全极限时所付出的努力和思考,但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命令式”的陈述,而非“探索式”的分享。

评分

翻完最后几页,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汇编的“下”册真正体现了其“汇编”的本质——它是一份高度压缩和专业化的参考资料,其严谨程度毋庸置疑。然而,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读物”。我尝试着去寻找一些关于未来趋势的预判或者对新兴技术(比如车联网安全与车辆动力学结合)的初步规范,但这些内容在后半部分几乎绝迹。内容密度极高,但信息结构略显僵硬,使得提取特定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扫描那些密集的章节标题和段落编号。总而言之,它是一部严谨、详尽、权威的专业参考书目,能够满足专业人士对具体技术参数的即时查询需求,但对于想要获得宏观理解或系统学习的普通读者来说,其陡峭的学习曲线和专业壁垒,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硬性的信息解码任务,而非一次愉快的知识探索之旅。

评分

说实话,当我打开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时,我期待的是对一些更前沿的、与我们日常驾驶体验息息相关的安全系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比如最新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极限表现,或者未来电动汽车的电池安全标准是如何演变的。然而,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仍然聚焦在传统机械结构和已经相对成熟的排放控制技术上。例如,关于悬挂系统阻尼系数的规定,虽然详细到了小数点后几位,但它缺乏对这些参数如何影响极端路况下车辆稳定性的动态描述。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案例分析,哪怕是虚拟的,来展示当某项指标轻微超标时,对实际行驶安全会产生何种可量化的风险。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静态的、规范化的手册,它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样”,但没有过多地阐述“为什么必须是这样”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这个标准可能不够用”。这使得阅读过程略显枯燥,缺乏那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或“应用场景感”。我感觉自己像在背诵一本百科全书里关于“汽车零件规格”的章节,内容详实无疑,但阅读的乐趣和对知识的即时转化率不高,特别是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门槛。

评分

这本汇编的文字真是让人感到既专业又有些许晦涩,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那密密麻麻的技术术语和复杂的法规条文给“镇住”了。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堵由标准构成的矮墙前,每块砖头都标明了极其精确的参数,比如什么“制动效能不低于XX%、侧滑度偏差不超过XX”之类的,你得非常专注地盯着才能分辨出哪个是关于灯光强度的,哪个又是关于排放控制的。我本以为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日常驾驶中如何避免违规的“小窍门”或者更通俗易懂的解释,但显然,这本书的定位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它追求的是绝对的精确性,而不是普适性的科普。翻到后半部分,涉及车辆底盘和结构强度的章节时,我更是感觉自己像在看一份极其详尽的工程蓝图,每一个螺栓的扭矩、每一个焊点的要求,都精确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坦白说,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是想确保我的爱车能顺利通过年检的普通车主来说,这本书的信息量是爆炸性的,它需要的不是快速浏览,而是沉下心来,带着计算器和专业词典去逐字逐句地啃读。它完美地履行了“汇编”的职责,但“下”册的这部分内容,更像是为检验站的技术人员准备的“圣经”,而不是给普通用户准备的“说明书”,这让我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挑战,但也侧面证明了汽车安全标准的严谨程度。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汇编的“下”册保持了与其上册一致的实用主义风格,但这种风格带来的沉重感在后半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纸张的质地厚实,显然是为了应对可能在检验室或车间里被频繁翻阅的需要,但大量的表格、图示和脚注,使得每一页的视觉信息密度都极高。我试图寻找一些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点,比如从制动系统转向转向系统时,是否有什么共同的性能测试标准在起作用,但这种内在的联系往往被淹没在大量的技术性描述之中。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按字母顺序或技术分类堆砌起来的资料库,而不是一本经过精心编排、引导读者循序渐进理解复杂概念的教材。我曾尝试用它来对照检查我车上的某些部件是否符合最新的技术要求,但很快发现,除非我完全理解了这些标准的制定背景和测试方法,否则我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做出任何有意义的判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权威性,而非其易读性,这是阅读体验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