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不能剪接,不能遗漏,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步登天。生命中脆弱的阶段,我们也必须经历;生命中痛苦的过程,我们也必须承受。顺应自然,才是生命的真谛。
过早地为孩子装上翅膀,无异于拔苗助长。生命因自然而完满。自然成长的孩子,才能品尝生命的滋味,他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让生命自然成长,孩子才能健康发展。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说过:“先前进不等于进步。”很多父母在望子成才的强烈愿望作用下,常常以完美的标准急切要求孩子,也要求着自己,却完全忽略和违背了孩子逐步成长的规律。尽管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在孩子教育和成长方面却如此急于求成。
本书借鉴犹太人“放下孩子”的教育理念,结合生活中真实的教育案例,带领急迫的家长回归原初,依靠常识去养育、教育孩子。放下对孩子的期待,放下所谓优秀的标准,更别强迫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走出家教的误区,去爱孩子本身,有时候孩子感到无聊不是坏事,要给孩子时间闲混,耐心等待他们按照自然的规律成长。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然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我选择,赋予他们探索体验未知世界的权利以及犯错误进而反思的权利。
徐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先后在西安、北京两大城市,从事时尚杂志栏目的撰稿工作,并在业余时间进行社科类图书的选题策划和内容创作。现为北师大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师。
没有“起跑线”上的输赢
※ 谁的输赢之心?
问题直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为孩子的未来担心的父母,他们唯恐孩子从小输给了同龄人;他们也爱子心切,想要孩子从小在各方面都要“赢”。不少家长都有这种焦虑和迫切的育儿心情,在夹杂着“输”和“赢”的教育理念中,到底是谁在争输赢呢?
一场全民都关注的“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运动,一切关于“起跑线”上的追逐和输赢之争,似乎都是家长们在背后“使劲”,孩子们倒成为了“局外人”。家长们过分追求孩子在“起跑线”上的表现,会形成一定的“虚荣攀比”心理,也容易误入“盲目追风”的误区,让孩子在教育早期的“输赢”变成了家长们教育孩子的“输赢”之争,这都会给孩子的童年带来沉重的负担。
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忽视“起跑线”的“神奇威力”,还是去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吧。孩子拥有一个自由而轻松的童年,比“赢在起跑线上”更重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抹去那些无形却有形的“起跑线”,孩子未来的成就,不是“起跑线”可以决定的。在孩子人生开始的地方,抹掉“起跑线”,给他们更广阔的空间,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也让孩子自由、快乐而轻松地起步,迈向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有人把孩子比作汽车,认为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人在童年时期,不能超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这样,孩子到了中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这个生动的比喻很有道理,就像过早绽放的花儿容易枯萎一样,本该快乐成长的孩子们,却因为背负着父母太多“赢在起跑线上”的期望而承担着过重的负担。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那就尊重教育的规律,不要在孩子的人生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就形成了“输赢”意识,让孩子有一个简单的起点吧,轻松地起跑,快乐地起跑!
※ 输在“起跑线”上就输掉了人生吗?
观点碰撞:孩子的起跑线是“无形”的,却又在生活中发挥着“魔力”,很多家长有过焦虑的心情,担心孩子子如果输在“起跑线”上,那以后的人生也会输掉。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往往因此失去了本该有的重视和期望。但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就真的输掉了人生吗?
有一个男孩9岁时,父母离异,自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小学成绩并不好,还曾留过级,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一直也不理想,最好的就是体育了。16岁时去美国留学,就读于一所全校只有50人的乡村中学。后来考大学,也只是上了美国一所三流大学。但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先后转学去更好的大学,最后终于考上哈佛大学。他曾是花旗银行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21岁被当时全球最大电脑商戴尔电脑公司聘用,先后在3个重要部门任职,现任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想集团的总裁高级助理,他就是于智博,被媒体称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看完这个故事,不禁让人掩卷深思,曾经一度很热门的赢在起跑线上并一路领先的“哈佛女孩”成为无数家长想要孩子实现的人生榜样,但于智博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输在起跑线上,不代表输了自己的人生。于智博,在他的整个教育阶段,表现得并不是那么优秀,甚至还是老师们眼中的“差等生”,但是他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个故事也提醒了一些渴望孩子处处领先和担忧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不一定落在起点上,就输掉了人生。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也能赢在未来!一个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与他过去的关系不大,未来的成绩决定于你现在迈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经在起跑线上的表现。
※ 赢在“起跑线”上也一定会赢在“终点”吗?
育儿智思:随着“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家长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催生了“超前教育”的模式,仿佛孩子赢在了起点上,就肯定能赢在终点,继而人生辉煌。其实,这种想法毫无依据,谁说赢在“起跑线”就一定会赢在“终点”呢?
在“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和“超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家长认为如果能提前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就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能“早出人才”。“超前教育”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情形,有些地方的幼儿园甚至都已经“小学化”了,本该在幼儿园里享受快乐生活的孩子们,不得不提前开始学习小学阶段才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
针对很流行的“超前教育”,美国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某科研团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想要弄清“超前教育”实际产生的效果如何。他们把选中的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培养;另一组则从3个月开始就提前进行早期教育。在刚开始,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比那些普通教育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出15点,学习成绩普遍占有优势。然而这些提前进行早期教育的部分孩子在进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逐渐失去了这种优势;而另一组接受父母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培养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后来却通常都赶了上来。该科研团队研究结果发现,认为进行超前早期教育就一定会“早出人才”,只是一种推测,实际上并未得到证实。
事实上,该实验的“超前早期教育未必早出人才“的结论也正是符合了儿童教育中自然成长的规律。如果孩子的教育也可以像机器的运作那样提高效率,提前完成部分任务,那么孩子作为生命体的特性就消失了,儿童的自然的天性也就很容易被扼杀,这样的超前教育实则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就像禾苗吸收阳光雨露,会经过一定的成长期才会长成大树,这个成长的过程是不能被人为 “提前”的,不然,家长们就是在“揠苗助长”了。
……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艳,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生命本真的敬畏感,读起来让人心头一暖,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有清晨的露水滑过指尖。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等待”和“失落”的章节,作者没有回避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而是将它们视为构成生命纹理的必要部分。这与当下社会主流的“一帆风顺”的期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记得我曾经因为孩子一次考试失利而大发雷霆,事后追悔莫及,总觉得自己的反应过度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失落不是需要被立刻“修复”的漏洞,而是培养韧性的沃土。它让我开始思考,我是在教导孩子如何规避风险,还是在陪伴他们学习如何与不完美共处?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对“过程”的珍视,让我这个习惯于追求“结果”的当代父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书中的案例选取也很巧妙,没有宏大的叙事,全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片段,却能引发最深层的共鸣。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原本对这类书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自然成长”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操作起来难度太大,容易被理解为“放任自流”。然而,这本书高明之处在于,它清晰地划清了“尊重”与“不作为”的界限。作者并非鼓吹父母什么都不用管,而是强调了“适度的退出”和“高质量的陪伴”的重要性。书中关于“边界感”的阐述尤其精辟,它教导我们如何设置一个既安全又充满探索空间的外部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主构建自我。我发现,当我减少了对孩子日常琐事的干预后,我俩的关系反而更和谐了,他开始主动分享他的“小发现”和“小烦恼”,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每次都带着一种被审视的防御心理。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比任何强制性的行为训练都有效得多。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作为父母的执念。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最近我真的被各种育儿焦虑折磨得快要窒息了。市面上的育儿书,要么是鸡汤泛滥,要么就是各种“科学”方法论堆砌,读完只觉得更迷茫,好像不按书上说的做,孩子就一定会被我毁掉一样。而这本《放下期许,静听花开:给孩子自然成长的机会》,它没有给我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给我什么立竿见影的秘方,它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松弛感”。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就像一个有智慧的长辈坐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告诉你:“慢下来,看看你的孩子。” 比如,书中探讨了“完美主义父母”的陷阱,让我猛然惊醒,我那些对孩子设定的“优秀标准”,有多少是源于我自身未被满足的渴望,而非孩子真正需要的?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雕刻”孩子的书,而是引导你如何“松开手”,相信孩子内在的力量。读完第一部分,我甚至有冲动想把家里那些堆满“早教工具”的柜子清理一下,去户外多待一会儿,只是单纯地观察,而不是急着去“引导”或“纠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很多高强度育儿指南给不了的。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肩膀上的担子轻了许多,这不是因为我找到了新的“捷径”,而是我放弃了攀登那座虚妄的“完美之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朴素,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心理学术语,完全是基于生活经验的提炼,这使得它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亲和力。它没有许诺一个“天才宝宝”,但它承诺了一个更健康、更具内在驱动力的家庭环境。最让我触动的是,它提醒我们,我们首先需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父母”。只有我们自己先学会了与不完美和解,才能真正给予孩子面对世界的勇气。这本书不是一本让你“学会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学会如何放下”的书,对于那些深陷在“要更努力、要更优秀”的时代洪流中的父母来说,它无异于一剂清凉的甘露,让人重拾对生活本真的热爱和对孩子成长的信任。
评分从文体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安排极其考究,没有固定的章节死板地划分,而是像一首流动的诗,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作者构建的思辨空间。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哲思性的底色,它不局限于具体的教养技巧,而是上升到了探讨“人如何成为自己”的终极命题。书中引用的那些关于生命周期和自然法则的思考,为那些日常的育儿小摩擦赋予了更宏大的意义。比如,书中讨论“催熟”的现象时,联系到了植物的生长周期,这种跨学科的类比,让抽象的教育理念变得具象化、可感知。我曾尝试将书中的一个理念应用到我的园艺爱好中——不再强行给盆栽换盆或修剪枝叶,而是耐心等待它自然的节奏。这种在非孩子领域的实践,反而让我对书中的核心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体悟: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静默的等待之中。
评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以前,当我们还是孩子时,不知道父母在我们的身上寄予的期望,放任自我。而今,当我们也为人父母,再回过头来审视当年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再对比自己如今的心态,希望能找到一个平衡、恰当的亲子教育方式。
评分还没看
评分京东包装是开玩笑吗? 难道没有纸壳箱了吗?需要这么节省吗? 有想到要怎么拿出来吗?真没见过这样的 赶客啊 领券买书本来是见开心的事
评分从三俗侠大杂烩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的这本书的介绍 我每天对于教育我两个姑娘头疼的快疯了 看了介绍马上就来买了 其实我也是秉持着作者的大方向来教育她们 但是看了之后掌握了一些技巧 现在管教起来 便不像从前那么困难了~ 挺好的~ 家长们闲暇之余 都可以来看看 找找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在哪里 孩子不服从管教的关键在哪里 特别谢谢三俗侠大杂烩这个公众号 经常给介绍好书~
评分很好很不错,还会再买的
评分当我看到书名时,我以为这是一本倡导完全“放开”的教育方式的书,并对其产生了质疑,难道只做好孩子的物质生活准备,至于思想、文化教育就真的靠孩子自然
评分京东购物不错,方便快捷
评分“放开手”,孩子会成长得更好
评分在快餐生活的当下,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家庭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五花八门”的教育方法,有倡导早教的,有反对早教的,有建议陪伴成长的,也有建议抛开对孩子的束缚,任其发展的......,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甚至有些矛盾的方法、策略,父母可能也迷茫了,该如何选择呐? 我认为父母还是需要多花些时间、心思来观察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方法,毕竟,上面提到的那些方法都有成功案例,但不是所有孩子用了同一种方法都会有同样的效果。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对其进行了早教,考入了名牌大学,工作上也取得了较高成就,但也有因为早教而厌学的;有的孩子确实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管束,凭借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人生的辉煌,但也有因为父母遵循让孩子自然成长的法则,孩子在考学、工作上只能表现平平,父母后悔不已。因此,父母不必拘泥别人的教育方法,必须对孩子进行早教或者“放纵”成长。《放下期许,静听花开》也许能给当今的年轻爸妈一些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