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诗全集(珍藏版)

里尔克诗全集(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里尔克
  • 文学
  • 经典
  • 珍藏
  • 外国文学
  • 奥地利文学
  • 现代诗歌
  • 诗集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8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423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铜版纸
套装数量: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爱好者
  ★汉语世界首部《里尔克诗全集》
  ★首次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
  ★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
  ★译文精准,注释翔实,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诗歌全集
  ★收录里尔克生前正式出版的诗歌

内容简介

  《里尔克诗全集》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共分四卷:1。生前正式出版诗集;2。原初与未刊诗集;3。逸诗与遗稿;4。法文诗全集(附意大利语和俄语诗歌)。年表、注释一应俱全,译文精准,注释翔实,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诗歌全集。

作者简介

  里尔克,奥地利人,二十世纪伟大的诗人,在德语文学史上堪与荷尔德林比肩的诗哲。对中国白话诗创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陈宁,里尔克爱好者与翻译者,已过世。

目录

我坐着,读一位诗人
——德语诗译者序陈宁 1
生前正式出版诗集
宅神祭品 3
梦中加冕(1897年) 81
降临节(1898年) 119
为我庆祝(1899年) 173
白衣侯爵夫人 245
短歌行咏掌旗官基道霍·里尔克之爱与死
(写作于1899年) 281
时辰祈祷书 295
修士生活之书 299
朝圣之书 365
贫穷与死亡之书 413
图画之书(1902与1906年) 447
第一卷·第一部 449
第一卷·第二部 475
第二卷·第一部 497
第二卷·第二部 541
新诗(1907年) 583
新诗别集(1908年) 681
安魂曲(1908年) 793
祭一位女友 797
祭沃尔夫·封·卡尔克罗伊德伯爵 811
马利亚生平(1912年) 821
杜伊诺哀歌(1912-1922年) 845
第一哀歌 849
第二哀歌 855
第三哀歌 859
第四哀歌 863
第五哀歌 867
第六哀歌 873
第七哀歌 877
第八哀歌 883
第九哀歌 887
第十哀歌 891
商籁致俄耳甫斯(1922年) 897
第一部 901
第二部 927
注释 955
诗篇索引 1067
诗篇细目 1081
......

精彩书摘

  1
  此刻升起一棵树。啊纯粹的超升!
  啊俄耳甫斯在歌唱!啊高树在耳中!
  而一切都在沉默。但即使静默里,
  新的开端、暗示和化变已然先行。
  动物们涌出寂静,涌出它们
  巢穴所在的清澈、无拘的森林;
  此刻显然,它们如此轻悄,
  不是出于狡诈,不是出于恐惧,
  而是出于闻听。咆哮、啼叫、呦鸣,
  在它们心中显得微小。就在几乎
  还没有一个茅舍将这一切接纳之际,
  一个庇护所,出自最幽暗的
  企盼,入口赫然、门柱震颤,——
  你就为它们创造出听觉中的神殿。
  2
  而它几乎是一位少女,出自
  这歌与琴合一的幸运,
  她透过春纱清澈地闪光,
  为自己在我耳中铺开眠床。
  睡在我身内。一切都是她的睡眠。
  我曾经惊叹过的树,可感觉到的
  远方,曾感觉到的草地,
  还有我所遭遇的每一次惊异。
  她睡了世界。行歌的神啊,你是
  怎样将她完成的,让她并不渴求
  有朝醒转?看呐,她起身又睡去。
  何处是她的死?啊,你可还会创作出
  这个母题,在你的歌曲耗尽之前?——
  她离开我正沉入何处?……一位少女几乎……
  3
  一位神能够。但如何,告诉我,一个人
  当如何追随他穿过狭窄的诗琴?
  他的思分裂为二。两条心路的
  十字路口,没有为阿波罗而立的神殿。
  歌唱,如你所教授,不是渴求,
  不是对最终尚能企及之物的鸣求;
  歌唱是此在。是神的一件轻易的事。
  但何时我们在?何时他会
  将大地与星辰用于我们的存在?
  少年人啊,这并不是你在爱,即使
  声音从你的口中冲出,——学会
  忘记你在放歌吧。流逝着。
  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种气息。
  是无所求的气息。是神里面的吹拂。是风。
  ……

前言/序言

  坐着,读一位诗人
  ——德语诗译者序
  陈宁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生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死于永久中立国瑞士蒙特勒的瓦尔蒙疗养院,是20世纪德语世界的巅峰诗人。译者作为这位诗人的一个原始读者,不欲、也无力对他的生平与作品加以臧否(谨附上《年表》,见第三卷)。对于汉语读者而言,里尔克并不陌生。尽管汉语世界对他的生平、他的作品的译介迄今尚称不上丰富、完整,有心的读者自会主动寻索相关文本。译者在此,谨就阅读里尔克文本时也许应该留意的若干方面,不揣弇陋,尝试加以扼要陈述。
  德语世界的研究者谈论里尔克文本时,喜欢使用“rilkesch”一词,“rilkesch”意为“里尔克(式)的”。这种里尔克式的文本指称了里尔克的方言布拉格德语1、里尔克继承德语前辈作家将两个毫不相干的德语单词硬性合并成一个新的德语单词的手段2、里尔克在其特殊文化圈里所惯用的习语3、里尔克在研读《格林词典》的基础上对德语单词本义或者某一含义的强调4……甚至可能包括里尔克为了诗歌的音韵而对外语单词比如法语、意大利语的德语化运用,以及里尔克用“不太法语的”法语写作的诗歌。这些,既不被当代通行的词典比如《杜登词典》所解释,也不能够被普通母语读者轻易理解5,因此,如何将这些印有里尔克指纹的词语用汉语再现,既是译者的一个梦魇,也是对译者的一个挑战,这需要译者的孜孜矻矻,更需要读者的慧眼洞察。
  里尔克曾经说:“我所有的书中只有少数的几种是不可或缺的,有两部甚至无论我在何处都在我的物品中。此刻它们也在我的身边:《圣经》和丹麦伟大诗人茵斯·彼得·雅各布森的书籍。”6至少在20世纪前,《圣经》还是西方人血脉里的东西。也许里尔克究竟是“敌基督”还是“寻基督”在学术领域内尚有争论的可能。但里尔克在写作中对《圣经》的大规模使用却是不争的事实:以圣母马利亚为题材的诗集《马利亚生平》7、众多以《圣经》人物为主题的诗歌、《我的灵魂是你面前的一个女人》8对《圣经》原文的整体引用、诗文中大量对《圣经》文本的隐喻与化用9……资料显示,里尔克读过多种《圣经》德语译本10,但最终,规范了新高地德语(Neuhochdeutsch,汉语也称“现代高地德语”)的马丁·路德的译本对于里尔克来说是“无论我在何处都在我的物品中”。基于此,译者在涉及《圣经》“正典”时,采用和合本上帝版11,《次经》(Apokryph)则采用思高本12,《伪经》(Pseudepigraph)则根据里尔克阅读的德译本13。
  与《圣经》一同构成西方文化根源的神话,在里尔克的文本里同样也闪烁着奇异的光芒。里尔克的诗文中,有对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的歌唱,有对《圣经》人物与圣徒传说的吟咏,北欧神话、布拉格民间传说、犹太人的故事、波希米亚的传奇……乃至不属于西方文化的埃及神话、穆斯林的传说,都在里尔克的文本里留下了诗性的形影。1920年,女画家芭拉蒂娜·克洛索夫斯卡曾经送给里尔克一本拉丁语-法语对照的奥维德《变形记》作为圣诞礼物,研究者研究后得出结论,《商籁致俄耳甫斯》的许多动机均源于《变形记》,甚至某些字词都取意自《变形记》。14
  里尔克甫入大学时选择了三门功课:艺术史、文学史和哲学。这个选择,既是他既往的审美趣味,也是贯穿了他一生的审美趣味。
  艺术方面。他写作了大量的美术评论。他的诗,或动机于艺术作品,或诗性抒写艺术作品,或直接歌咏艺术大师……他一生中结交了众多的艺术家。艺术大师罗丹是他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在罗丹的影响下,他亲近艺术、利用艺术,将“物化”(Dingwerdung)引入文字创作,成就了他被后人关注的“物诗”(Dinggedicht)15。年轻时在德国当时的“画家村”沃普斯韦德相遇的一群年岁相仿的前卫艺术家,甚至融入了他的生命。比如:海因里希·福格勒是他至交一生的好友16,褒拉·贝克尔是他的红颜知己17,雕塑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夫是他的发妻18……里尔克是一个足迹遍及欧洲、北非的浪游者,每到一处,必定要看画廊、画展、博物馆、建筑、古迹19……尤其爱在墓地里流连,细细揣摩碑铭上的画面、文字。他说:“在博洛尼亚,在威尼斯,在罗马,处处,我作为死者的学生,站着,面对他们无限的知识,我得到了教育。”20墓地,也是里尔克爱情开始的地方。“坟墓之间是我感受到/永志不忘的甜蜜初吻的地方。”21这是他1895年1-2月间写给他曾经的未婚妻瓦勒丽·封·大卫-龙菲尔德的情书里的诗句。正是这位生下来名中就带有“封”字的贵家少女资助里尔克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生活与谣歌》。22
  文学方面。23早期对里尔克影响至深的是德国诗人李利恩克龙、丹麦文学家茵斯·彼得·雅各布森,惜迄今汉语对他们译介极少。雅各布森的小说《马利亚·格鲁伯夫人》(FruMarieGrubbe)临近结尾有一句话:“我相信,每个人都生着他自己的生,死着他自己的死,我相信。”(Jegtror,hverMenneskeleversitegetLivogd?rsinegenD?d,dettrorjeg.)这个“自己的死”,出现在《时辰祈祷书》中,出现在小说《布里格手记》24里,出现在《安魂曲——祭沃尔夫·封·卡尔克罗伊德伯爵》内。另一个对里尔克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里尔克模仿荷尔德林风格写作过《五歌》,写作过《致荷尔德林》,而许多研究者更发现荷尔德林影响了他包括《杜伊诺哀歌》在内的诗歌写作。25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安德烈·纪德,既是他的好友又对他晚年的艺术创作推波助澜,其中瓦莱里的“纯诗”(poésiepure)理论,作用尤为巨大。26斯特凡·格奥尔格、霍夫曼斯塔尔则是他相交一生的好友,艺术创作之中更是相互砥砺27。
  哲学方面。1892年,里尔克的父亲把叔本华的著作当作礼物送给了他。他在大学期间开始阅读尼采,他与尼采的女弟子莎乐美的令人惊艳的友谊,使他更加深得尼采思想的神髓。丹麦哲学家、作家凯尔克高28也是他十分喜欢的哲人,青年时期的北欧之旅中,他甚至研读了凯尔克高的著作原文29。约从1910年起,里尔克就对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情有独钟,后来,他通过莎乐美结识了弗洛伊德。里尔克后期摆脱罗丹的艺术创作“工作”论30,醉心于诗歌写作的“通灵”(okkult)31,无疑,弗洛伊德理论是一副催化剂32。
  里尔克的文本,在不同译者的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气象,究竟哪种更切近本真,却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行文至此,译者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强调,一切译本皆镜像,读者诸君若有可能,当学习德语、法语,亲自阅读那些可能震撼心灵的原文。
  第一卷的翻译,均据德语国家研究者目前通行的底本。第二卷、第三卷,主要依据岛屿出版社七卷本《里尔克全集》(RainerMariaRilke,S?mtlicheWerke,7Bde,hrsg.vomRilke-ArchivinVerbindungmitRuthSieber-Rilke,besorgtdurchErnstZinn(Bd.7:WalterSimon,KarinWais,ErnstZinn),InselVerlagFrankfurtamMainundLeipzig,1997),但是,凡能找到《全集》所称其所据底本/手稿者,以后者为准;凡有非据《全集》而另行刊行的,稽核后取其善者;《全集》未存而别本收存的散逸诗歌,另据别本加以辑录。全部底本情况,详见第一、二、三卷各篇章页后的“翻译底本”以及第三卷的相关注释。
  “译义求达不敢藻饰”(伍遵契,《归真要道·凡例》)、“不增己见不减原文”(马士章,《归真要道·马叙》)是译者从古人那里学来的翻译准则,于是,战战兢兢,不敢僭越。
  译诗得以付梓,首先得感谢老友何家炜兄,没有他的催促,译者可能依旧“懒在文化里不愿起床”。其次,要感谢现居德国苏尔茨贝格的德国友人BarbaraMaagTempelmeier女士的劬劳襄助,她不辞劳苦地替译者购买大量德文书籍、不厌其烦地给译者解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语句……点点滴滴,没齿难忘。最后,要感谢广外的德语教授林笳。林教授对译者这个素昧平生的后学末进的认可,在精神上给予译者巨大的前进动力。林教授百忙之中耐心细致地解答译者零星的、不着边际的德语语法上的疑问,成为译者翻译活动中的坚强后盾。
  此外,还要感谢现实生活中交遇的许多人,还要感谢诗生活·翻译论坛(http://bbs.poemlife.com)、www.rilke.de、超星读书社区(http://www.chaoxing.com,主要是当年的http://bbs.ssreader.com)、天涯论坛·闲闲书话(http://www.tianya.cn)、网上读书园地(http://www.readfree.net)、豆瓣(http://www.douban.com)等网站上的众多网友,他们对译者的译文进行讨论、做出斧正、提出建议……以各种方式替译者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译者的感激之情已经无以言表。可惜,因为要感谢的人为数众多,又怕挂一漏万,是以不一一胪列姓名或者ID,还望众网友海涵。
  但是,译文未能尽善尽美之处,责任全在乎译者,是译者本人的艺业不精。为完善里尔克的汉译文本,敬乞读者诸君不吝赐教,无论是在网上(http://www.rilke.cn,rmrilke@126.com)还是在网下。
  注释:
  1.比如里尔克《新诗别集》第一首诗《远古的阿波罗躯干像》中有“Sturz”一词,《杜登词典》此词的最后一项释义明确注明(在南德、奥地利、瑞士德语中)为“Glassturz”的简写。学者HansBerendt早在1957年出版的研究专著中就不厌其烦地阐述此处的“Sturz”即“Glassturz”(HansBerendt,RainerMariaRilkesNeueGedichte:VersucheinerDeutung,BouvierVerlagBonn,1957,S.47f.)。此后,学者HermannJ.Weigand也有类似论述〔HermannJ.Weigand,?RilkesArcha?scherTorsoApollos“,Monatshefte,Bd.51,Nr.2(Feb.,1959),S.53〕……但是,译者迄今所见众多英、日、汉语的译本,均将此“Sturz”理解为“坠落”之类的意思,而非“Glassturz”(玻璃罩)。
  2.如诗集的标题《宅神祭品》、《梦中加冕》。
  3.比如一些当时美术圈里流行的习语。
  4.《格林词典》即以《格林童话》蜚声世界的格林兄弟所编纂的《德语词典》(DeutschesW?rterbuch)。里尔克“对《格林词典》大量而获益匪浅的阅读”(RainerMariaRilke,Werke:KommentierteAusgabeinvierB?ndenmiteinemSupplementband,Bd.2,hrsg.vonManfredEngelundUlrichFülleborn,InselVerlagFrankfurtamMainundLeipzig,1996,S.781)可从里尔克的若干书信里找到根据,比如1904年3月12日写给莎乐美的信。
  5.类似汉语语境中当年因老诗人说新诗人的诗太“朦胧”、看不懂而形成了“朦胧诗”这一诗歌流派。
  6.原文:VonallenmeinenBüchernsindmirnurwenigeunentbehrlich,undzweisindsogarimmeruntermeinenDingen,woichauchbin.Siesindauchhierummich:dieBibel,unddieBücherdesgro?end?nischenDichtersJensPeterJacobsen。参见《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第二封信。
  7.父母的任性使里尔克的名字中出现了“马利亚”(Maria)这个女名。这个名字,注定了里尔克与圣母马利亚的不解之缘,也可能是里尔克形成女性化性格的一个诱因(另一个诱因是母亲把他打扮成女孩一直到六岁),也还可能导致了里尔克具有广泛的女人缘。
  8.参见注释330。
  9.译者的一位网友,在德国研究阐释学,曾经在与译者讨论里尔克与《圣经》的关系时,顺手对看似与《圣经》毫不相干的《商籁致俄耳甫斯》的最后一首诗进行了语义分析,从中发现许多神学术语、宗教隐喻……最终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基督复活”仪式图。
  10.简要说明见注释583,详细论述参见MarianneSievers,DiebiblischenMotiveinderDichtungRainerMariaRilkes,Berlin:VerlagDr.EmilEbering,1938。
  11.基督宗教在西方分为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正教)与东正教三种,但对于德语的基督徒与天主徒而言,马丁·路德《圣经》译本是通用的,不像在汉语世界,基督教与天主教的译本迥然不同。在汉语世界里,基督徒的人数远远超过天主徒,且在教外的学术研究中,和合本是通行的版本。因此,译者采用和合本。
  12.和合本不含《次经》,思高本不含《伪经》。
  13.具体内容见《马利亚生平》相关注释。
  14.参见注释794。
  15.有研究者指出:“图画变成了里尔克的一个动因,促使他重新考虑将词语像绘画艺术的材料一样加以选择,组织成诗性的语句画面。”(DieBilderwerdenfürRilkezumAnlass,dieeigeneSprachezuüberprüfen,dieW?rterwieeinMaterialderbildendenKunstsorgsamzuw?hlenundzudichtenSatzgebildenzufügen.)参见StefanLüddemann,MitKunstkommunizieren:Theorien,Strategien,Fallbeispiele,Wiesbaden:VSVerlag,2007,S.40。
  16.参见注释324。
  17.参见注释691。
  18.参见注释463。
  19.所到之处,里尔克往往要学习语言、欣赏艺术品、阅读相关历史资料……里尔克时常在诗中很私人化地用只言片语表达他在行走中的感受,只有阅读他相关的书信(或日记),才有可能对他的表达有些许直观理解。
  20.参见注释745。
  21.参见第三卷注释197。
  22.参见第二卷注释1。
  23.作为作家一分子,里尔克师法过、提到过的各国作家名字数不胜数,此处仅泛泛提及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24.全名《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汉语也有根据日译本的译名简称为《马尔特手记》的。
  25.尤其参见HerbertSinger,RilkeundH?lderlin,K?ln,Graz:B?hlauVerlag,1957。
  26.相关论述参见SandraPott,Poetiken:PoetologischeLyrik,PoetikundAsthetikvonNovalisbisRilke,WalterdeGruyter,2004中?ImAusgangausder,poésiepure‘:RilkeslebensreformerischerNeuentwurf“一节。
  27.参见SiegfriedKawerau,StefanGeorgeundRainerMariaRilke,Berlin:K.Curtius,1914;HugovonHofmannsthal,RainerMariaRilke,Briefwechsel,hrsg.vonRudolfHirschundIngeborgSchnack,InselVerlagFrankfurtamMain,1978。
  28.参见序言注释29。
  29.参见WernerKohlschmidt,RilkeundKierkegaard,Kohlhammer,1950。丹麦哲学家、作家凯尔克高(S?renKierkegaard,1813-1855年),汉语也译成:克尔恺郭尔、克尔凯戈尔、齐克果、基尔克果等。
  30.里尔克在1902年9月5日写给妻子克拉拉的信中提到,当他问及艺术创作经验时,罗丹说,“...ilfauttravailler,rienquetravailler.Etilfautavoirpatience”(法语:必须工作,只是工作。必须忍耐)。
  31.参见第二卷注释198。
  32.里尔克甚至在1925年10月27日写给少女埃丽卡的诗中化用了弗洛伊德1923年出版的著作《自我与本我》这个书名(参见第三卷注释1384)。

诗歌的永恒回响:一位灵魂探索者的生命奏鸣曲 这本集子,并非仅仅收录了某位特定诗人的全部作品,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人类心灵深处的回廊,一次关于存在、爱、死亡以及生命之美的宏大探索。在这里,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跳动的脉搏,是穿透时间缝隙的低语,是灵魂在宇宙洪流中留下的瑰丽印记。 翻开这本书,你将走进一片由语言构建的辽阔风景。这里有初春解冻时溪流潺潺的低语,有夏日繁盛时花叶间的窃窃私语,有秋日落叶的哀婉告别,更有冬日静谧中冰雪覆盖的沉思。每一首诗,都如同一次细致入微的触碰,触碰着我们最柔软的神经,唤醒那些沉睡已久的感知。 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捕捉了生命中最细微的动态,以及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刻真相。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矛盾与和谐,痛苦与喜悦,虚无与充盈。他审视着我们对“存在”本身的困惑,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以及在瞬息万变的世事中,个体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渴望连接的复杂情绪。 爱情,在这本书中并非是廉价的浪漫,而是如烈火般燃烧,又如寒冰般刺骨的试炼。作者深刻地描绘了爱中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它能将个体融化,消解边界,让我们在全然的奉献中体验到极致的幸福;同时也揭示了爱中潜藏的危险,那些因占有、误解而产生的伤痛,以及最终无可避免的离别。他并未回避爱的脆弱与易逝,而是以一种坦诚的姿态,展现了爱在生命中的神圣与残忍。 死亡,同样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它并非只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终点,而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是促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催化剂。作者以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凝视着死亡的幽灵,探究着生与死的界限,试图从中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与永恒。他笔下的死亡,有时是平静的回归,有时是壮烈的升华,有时则是一种无声的消散,但无论何种形态,都以其独有的力量,迫使我们反思生命的价值。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物”的细致描摹与拟人化。寻常的器物,如 vase, statue, even everyday objects, 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拥有了呼吸与灵魂。他赋予这些无生命之物以情感与故事,通过它们,映射出人类的情感世界。一个静置的花瓶,可能承载着过往的记忆;一座冰冷的雕塑,可能诉说着永恒的沉默。这种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发现平凡之物中蕴藏的非凡之美。 作者在诗歌中构建的意象,常常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他运用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难以言喻的感受化为可感知的形象。例如,孤独可能被描绘成一片荒原,思念可能化作远方的灯火。这些意象,并非随意堆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与诗歌的主题紧密契合,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本书的语言,是一种充满了音乐性的语言。诗句的节奏、韵律、音节的安排,都经过精心的打磨,仿佛一曲曲动人的旋律,在读者耳边萦绕。他善于运用叠词、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让情感得到更充分的释放。即使在翻译的版本中,也能感受到其原文的韵味与力量,仿佛文字本身就拥有了一种超越语言的魔力。 在这本集子里,你可以找到对“内在世界”的深刻挖掘。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解剖着人类的心灵结构,展现了潜意识的暗流,情绪的起伏,以及那些隐藏在理性表象下的非理性冲动。他鼓励读者向内看,去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去理解那些盘根错节的情感纠葛。 同时,本书也充满了对“外在世界”的敏锐观察。自然界的壮丽,城市的喧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被作者以一种充满张力的笔触描绘出来。他能在宏大的场景中捕捉微小的细节,也能在平凡的瞬间发现深刻的哲理。无论是置身于自然之中,还是穿梭于人群之中,他都能从中汲取灵感,将其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诗句。 “神性”与“人性”的对话,也是本书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并不回避对超越性的探寻,对更高力量的渴望,但同时,他也深知人性的局限与脆弱。他试图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追求精神升华的同时,也接受并拥抱作为人的不完美。这种挣扎与融合,使得他的诗歌既具有崇高的理想主义,又不失现实的深度。 对于“艺术”的探讨,也贯穿其中。诗歌本身,就是作者对于艺术存在价值的一次有力证明。他歌颂艺术的创造力,它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超越现实的局限。他相信艺术具有净化灵魂、启迪思想的力量,能够将短暂的生命转化为永恒的价值。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可能是一次安静的独处,也可能是一场与作者灵魂的深度对话。你会被其深刻的思想所吸引,会被其优美的语言所打动,更会被其对生命的热爱与悲悯所感染。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但会引发你无尽的思考,激励你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生活,去感受生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意义。 这本书,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在窗边细细品味;也适合在深夜,伴随着灯光,进行一次灵魂的旅行。它是一份来自远方的礼物,一份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美的永恒馈赠。翻开它,你将开启一段与伟大灵魂相遇的奇妙旅程,一段你将久久难以忘怀的阅读体验。它不是一本速成的读物,而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阅读都能有新发现的经典。它将成为你书架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你感到迷茫或需要慰藉时,散发出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对现代诗歌经典性阅读的空白。过去我接触的诗歌多偏向于叙事性或强烈的抒情,而里尔克的作品则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维度——形而上学的沉思。我试着将这本书带到不同的情境中去体验,清晨在公园的长椅上读到关于“开放”的诗句,感觉心胸豁然开朗;深夜面对电脑屏幕工作时,随意翻到一句,又瞬间被拉回一种古老而宁静的冥想状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极其迷人的。它要求读者放下急躁,用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去接近文本,去接纳那些略显沉重的、关于存在本质的叩问。我甚至能从中捕捉到一种古典主义的回响,尽管语言是现代的,但其精神内核却根植于对人类经验极限的探索,这使得它拥有了超越时代的魅力。

评分

读诗的过程,对我而言,与其说是理解,不如说是一种潜意识的共振与回响。我发现自己常常在某个意象出现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合上书本,让那画面在脑海中独自盘旋、分解、重构。里尔克笔下的世界是如此的辽阔而又如此的逼仄,他总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描绘出人类最深层、最难以言喻的孤独与皈依。那些关于“天使”、“事物”、“变形”的探讨,初读时或许略显晦涩,但随着心绪的沉淀,它们便如同晶体一般,在光照下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我尤其钟爱他描绘自然景物时那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笔触,仿佛每一片叶子、每一声风语,都蕴含着宇宙深处的秘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观看”的意义,它教会我如何真正地、毫无保留地去凝视我所处的这个世界,并在凝视中完成自我的救赎。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无可挑剔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封面设计低调中透着奢华,那种深沉的墨绿色仿佛能吸走世间所有的喧嚣,只留下内页那细腻、泛着淡淡米黄的纸张,触感温润如玉。我特意选了一个安静的午后,让落地窗外的光线斜斜地洒进来,油墨的清香混合着新书特有的味道,构筑了一个完美的阅读场域。这本“珍藏版”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对诗歌艺术的敬畏,从精准的字体选择到优雅的行距排布,都体现了出版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读者的尊重。它不只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件值得世代传承的艺术品。我毫不犹豫地将其置于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关于我对美和永恒的追求。这本书的实体感,远超任何电子文本所能给予的慰藉,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字沉甸甸的分量与温度。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关于“沉默”和“内省”的重新发现。在这个信息爆炸、噪音四起的时代,我们早已习惯于用语言去填补每一个空隙,去快速反应和表达。但里尔克却以一种近乎反潮流的姿态,教导我们去拥抱深处的静默。他的诗歌往往在最激昂或最忧伤的高潮之后,留下一大片可以呼吸的留白,迫使读者必须自己走进去,去完成最后的情感构建。我发现,当我不再急于理解每一个词的表面含义时,更深层次的诗意才开始浮现。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忙碌生活中被压抑的、对纯粹精神空间的渴望。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消费的读物,而是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共处”的伙伴,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汲取到对抗世俗焦虑的力量。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对“珍藏版”这个标签有些疑虑的,总觉得这可能意味着华而不实的内容堆砌。然而,这本诗集在选篇和译本的选择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审慎度。译者的功力非凡,他们似乎深谙如何将里尔克那层层叠叠的德语结构,转化为既忠实于原意又具有独立美感的汉语表达。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对比了几个经典译本中同一首诗的呈现方式,这本“珍藏版”的译文处理得最为平衡,它既保留了原文的疏离感和陌生化效果,又避免了过度直译带来的生硬感。对于长期关注文学经典的人来说,一个优秀的译本是通往原作者精神世界的可靠桥梁。这本书的价值,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这种对翻译文本精雕细琢的坚持上,它保证了我们触摸到的,是里尔克最纯粹的灵魂碎片。

评分

奥地利作家、诗人赖纳·马利亚·里尔克是20世纪德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他也是被誉为德语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堪与荷尔德林比肩的诗哲,里尔克对中国白话诗创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

评分

很棒的书~期待已久。

评分

包装见图,按里这书是新出版的应该是新的,但是混乱的包着的却是旧旧的,顺序也有排错,有拼凑之嫌。书是好书,全集之这部分容量最大,总四册,豆瓣现评分8.3,翻译真的好赞,简洁,尊重原文,感谢“痴翻”陈宁。

评分

做活动买了一堆,慢慢读,京东图书做活动还是蛮实惠的

评分

国内首次推出里尔克诗全集!值得收藏!

评分

大师之作,值得购买和收藏。

评分

》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共分四卷:1。生前正式出版诗集;2。原初与未刊诗集;3。逸诗与遗稿;4。法文诗全集(附意大利语和俄语诗歌)。年表、注释一应俱全,译文精准,注释翔实,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诗歌全集。

评分

翻译评价各异。每集似乎不同。买来收藏。

评分

书很好,想出去学,在京东买书支持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