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有谁曾将上古先民呼喝逐猎同雍容华贵的投壶仪规、以及奥运会*一项标枪世界纪录联系在一起?
乡镇土豪是怎样过中秋的?为什么民间三大节也是讨债节?
十支曲子为何要拆成二十支半截曲子来唱?湮没已久的《四节记》和笑乐院本的演出实况尽在《金瓶梅》里存现。
“?髻”的实际功用是什么?
为什么“叫呀酒”三万万省不得?
阅过此书,尽得其详。
读了“打瓜子”“抓子儿”“斗百草”……
自会勾起对童年时代温馨的回忆。
《金瓶梅风俗谭》纵观古今,视野广阔;观察细致,发掘深刻。
为您充分展现明代晚期中国北方城镇丰富的生活画卷,帮您领略一个可能以前轻轻掠过的《金瓶梅》。
内容简介
《金瓶梅风俗谭》,一本堪称与文化大家邓云乡先生的《红楼风俗谭》前后辉映的好书。
白维国先生是研究明清白话小说的专家,尤其以对《金瓶梅》的研究见长。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讲述了《金瓶梅》中涉及的各种风俗,包括当时的节俗、游娱、曲艺、服饰、饮食等各个方面。除引述《金瓶梅》中的原文之外,每一种风俗均引经据典,详细讲述风俗的成因、源流等,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明代末期的风俗画卷。全书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作者简介
白维国,1964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毕业后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近代汉语词汇演变,主要著作有《古代小说百科大辞典》(主编之一)、《汉语史通考》(合译)、《金瓶梅词典》《金瓶梅词话校注》(合著)、《红楼梦语言词典》(著者之一)、《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合译)、《白话语汇研究》(合译)、《现代汉语句典》(主编)、《白话小说语言词典》(主编)、《近代汉语词典》(主编之一);另有普及读物《红楼百问》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节俗摭谈
年俗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节
腊八节
年下
游娱拾零
投壶
打球
蹴鞠
踢毽孑
跳百索
抓孑儿
打瓜子
掷骰
双陆
抹牌
斗叶儿
酒令
耳报
烧香疤
曲艺撷英
瓦子
勾栏
路岐
慢曲
捣喇
[山坡羊]
[三十腔]
[十段锦·二十个半截儿
胡博词·叔儿鸡
打谈
笑乐院本
舞鲍老
舞迓鼓
《四节记》
唱门词
服饰掇琐
冠式
服式
亵衣
足衣
头饰
佩饰
饮食抉屑
饮宴礼仪
筵宴食次
饮品三篇
后记
精彩书摘
《金瓶梅风俗谭(图文本)》:
新正虽是大节,可是时值晦朔,月亮不露脸儿,在照明不发达的古代,不宜于夜间户外活动,所以基本以家庭为中心开展活动。到正月十五,一年中的第一个望日来到,为群聚的夜晚户外活动提供了自然照明条件,于是中国最热闹的狂欢节日元宵,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花灯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这是《金瓶梅》第四十二回卷头诗的头两句,又道是“天上元宵,人间灯夕”,“溶溶宝月,灿灿花灯”,元宵总是和花灯连在一起的,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这风俗起自何时?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有《列灯赋》云:“何解冻之嘉月,直蓂荚之盛开。……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辉交映,倒影澄鲜。”解冻之嘉月,当指春王正月。蓂荚,瑞草,传说月初一始日生一荚,十六日起日落一荚,盛开,正当十五日,可见那时已有正月十五燃灯的活动。
隋代柳或曾呈文奏禁上元夜“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之类“非法非道”的民间游娱活动,唐代却得到皇家的批准。韦述《两京新记》载:“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验之以隋唐两代“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等元夕诗句,可知元夜张灯从隋唐始已成不可逆转的盛大民间习俗。
宋初,蜀孟初降,太祖赵匡胤以年丰时平,诏开封府更增十七、十八两夕,元宵观灯之期从三夜增加到五夜,而张灯的准备工作实际上从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曰: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之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沓,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横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
……
《金瓶梅风俗谭》:一部穿越时空的民俗百科全书 《金瓶梅风俗谭(图文本)》并非一部独立的文学作品,而是一次穿越时间长河的文化探索,一次深入市井生活的民俗考古。它以《金瓶梅》这部不朽巨著为依托,却又超越了单一小说的叙事框架,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宏大、更为细致、更为鲜活的明代社会风貌。本书并非简单地摘录《金瓶梅》中的片段,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这部“奇书”还原为一部丰富多彩的明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每一页都蕴藏着前人未曾细致描摹的时代印记。 为何选择《金瓶梅》作为切入点? 《金瓶梅》之所以能成为研究明代社会的重要文本,其原因在于它非同寻常的写实性。不同于许多文人雅士笔下 idealized 的宫廷生活或隐逸情怀,《金瓶梅》以其惊人的细节描写,赤裸裸地展现了一个世俗社会的全貌:从官场角力、商贾营生,到市井小贩的叫卖声、家庭主妇的油盐酱醋,再到官僚的奢靡享乐、平民的拮据挣扎,无不跃然纸上。这种“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特质,使得《金瓶梅》成为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明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光芒。 《金瓶梅风俗谭》正是看中了《金瓶梅》在这方面的巨大潜力,并试图将其潜力最大化。它不满足于仅仅讲述西门庆等人的故事,而是将故事中的人物、场景、事件,还原为一个个独立的民俗单元,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本书并非在“讲故事”,而是在“解构故事”,在故事的表象之下,探寻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层文化肌理。 本书的独特视角与内容构成: 《金瓶梅风俗谭(图文本)》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风俗谭”的定位。这意味着本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人物的命运跌宕或情节的曲折起伏,而是那些构成社会生活基石的种种习俗、制度、器物、观念。本书的构成,可以想象成一个精心设计的展览,每一件展品都经过细致的考据和生动的呈现。 饮食文化的细致摹写: 从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到官宦人家的盛宴,从日常的粗茶淡饭到节庆的珍馐美馔,《金瓶梅》中的饮食描写极为丰富。本书将汇集这些零散的记录,梳理出明代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饮食习惯、食材来源、烹饪技法,甚至包括餐具的形制、酒席的礼仪等。读者将能了解到当时人们一日三餐如何安排,逢年过节会准备哪些特别的食物,这些食物又反映了怎样的地域特色和季节变化。比如,关于“潘金莲在家如何制作家常菜肴”、“西门庆设宴款待官员时有哪些讲究”、“市井小贩的食品有哪些品种”等等,都将成为本书深入探究的范畴。 服饰仪容的时代画卷: 明代服饰以其端庄、华丽而著称,而《金瓶梅》中对人物的服饰描写,更是为我们勾勒出了生动的时代图景。本书将从“衣”这个最直观的层面入手,详细解析书中出现的各种官服、常服、家居服、女装、童装,以及与之搭配的头饰、鞋履、佩饰。我们将探究不同材质(丝绸、麻布、棉布)、不同颜色、不同纹样的服饰在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人物身上的穿着意义,以及这些服饰背后所蕴含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审美。比如,对于“富商西门庆的日常着装与正式场合的服装有何区别”、“李娇儿、孙雪娥等家中女眷的穿着风格各有何特点”、“孩童的衣着又有哪些特定习俗”等等,本书都会给予细致的解读。 居住空间的社会缩影: 从西门庆豪宅的亭台楼阁,到孟玉楼简朴的娘家,再到瓶儿的落魄居所,《金瓶梅》中的居住环境,是人物身份、性格和社会地位的直接体现。本书将致力于描绘明代不同类型住宅的空间布局、建筑特色、室内陈设、庭院景观。读者将了解到当时建筑材料的选择、房间的功能划分、家具的摆设以及装饰品的用途。例如,对于“西门庆宅邸的庭院布局有何讲究”、“书房、卧室、客厅的陈设分别反映了主人怎样的品味与需求”、“普通家庭的居住环境与富贵人家的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本书都将一一梳理。 婚丧嫁娶的民情百态: 婚姻和丧葬是构成人生重要节点的重要仪式,也是民俗集中体现的领域。《金瓶梅》中关于吴月娘为西门庆娶妾、李娇儿出嫁、春梅丧母等等情节,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书将深入剖析明代的婚姻制度(如纳妾、嫁妆、聘礼、媒妁之言)、婚礼仪式(如迎娶、宴饮、闹洞房)以及丧葬习俗(如守孝、祭奠、葬礼规制)。我们将了解当时人们对婚姻的观念,对生死的态度,以及这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例如,“西门庆娶多位妻妾的实际过程与社会习俗的契合度”、“吴月娘作为正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权力如何体现”、“书中描写的丧葬仪式与当时官方或民间有哪些异同”等,都将是本书细致解读的内容。 节庆岁时的人情风物: 明代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金瓶梅》中也穿插了许多与时令相关的事件,如春节的团聚、元宵的灯会、端午的龙舟、中秋的赏月等等。本书将梳理这些节庆活动,介绍其起源、习俗、娱乐方式,以及这些节日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读者将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生活节奏和节日氛围。比如,对于“书中描写的春节习俗与现代春节有何异同”、“元宵节的灯会和娱乐活动有哪些具体表现”、“端午节的习俗与日常生活有何关联”等等,本书都会进行详细的介绍。 宗教信仰与民间迷信的交织: 宗教和迷信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瓶梅》中,人物时常会到寺庙烧香拜佛,也会求神问卜、积德禳灾。本书将探究明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以及民间流行的各种迷信活动。我们将了解人们的祈福、还愿、驱邪等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所反映的对命运的敬畏与对神灵的依赖。比如,“书中人物前往寺庙的具体仪式与目的”、“黄媒婆为西门庆占卜算命的实际过程与方法”、“书中提及的各种‘法事’或‘符咒’的文化渊源”等等,都将得到深入的解读。 娱乐消遣的多样性: 在紧张劳作之余,人们也需要娱乐。《金瓶梅》中描绘了许多娱乐活动,如唱曲、听书、观戏、饮酒作乐、游玩等。本书将汇总这些娱乐方式,呈现明代社会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读者将了解到当时人们如何放松身心,如何进行社交,以及这些娱乐活动所反映的社会风气。比如,“书中提及的‘勾栏瓦舍’的表演内容与形式”、“西门庆等人的宴饮娱乐活动具体有哪些项目”、“女眷们的日常消遣方式有哪些”等等,都将一一呈现。 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密码: 无论是官场的应酬、商场的往来,还是邻里之间的串门、亲戚间的走动,都体现了明代的社会交往模式。《金瓶梅》中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为我们理解当时的人情世故提供了绝佳的范例。本书将从人情往来的细节入手,分析当时的礼仪规范、交往方式、利益交换等。例如,“西门庆与官员、同僚、下属之间的交往礼仪”、“亲戚之间的走动与互助关系”、“邻里之间的日常问候与帮衬”等等,都将细致地描绘。 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 从官场的俸禄、商人的交易,到小商贩的摆摊设点、仆役的工钱,《金瓶梅》中涉及了广泛的经济活动。本书将从中提炼出明代的商业模式、货币流通、物价水平、收入构成等信息,并将其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读者将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计来源,如何进行经济活动,以及经济状况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比如,“西门庆的商业经营模式与盈利来源”、“书中提及的各种商品的交易价格”、“不同职业人群的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等等,都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 “图文本”的定位,意味着本书将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会借助大量的精美插图,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这些插图可能来源于: 古籍中的版画与插图: 《金瓶梅》本身就拥有大量历史悠久的插图,这些插图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本书将精选其中与风俗描写紧密相关的部分,并加以运用。 对古代器物、服饰、建筑的写实描绘: 借助于考古发现、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本书将绘制或搜集古代器物、服饰、建筑的写实插图,力求在视觉上还原明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情景再现的插画: 针对某些难以用照片或古籍插图直接呈现的风俗场景,本书将邀请优秀插画师进行情景再现,将书中的文字描写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这些插图将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明代风俗世界,让读者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也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百态。 本书的目标读者: 《金瓶梅风俗谭(图文本)》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 历史爱好者: 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明代社会生活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将是了解那个时代风土人情的绝佳读物。 文学研究者: 关注《金瓶梅》的研究者,本书将提供一个全新的、侧重于风俗研究的视角,丰富其研究素材。 民俗文化研究者: 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本书将提供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和深入的解读。 普通读者: 任何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将以一种轻松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带领他们走进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古人的生活气息。 结语: 《金瓶梅风俗谭(图文本)》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一次对生活的观察,一次对文化的梳理。它试图打破对《金瓶梅》“禁书”的刻板印象,发掘其作为“风俗百科全书”的巨大价值。通过深入细致的描绘和翔实的图文结合,本书将为读者呈现一个前所未有、栩栩如生的明代社会风情画卷,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这并非简单地重述《金瓶梅》的故事,而是借助于故事,去揭示一个时代的生活真相,去触摸一个民族的文化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