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第15輯:文化傳播與曆史書寫

新史學·第15輯:文化傳播與曆史書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象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新史學
  • 文化傳播
  • 曆史書寫
  • 文化史
  • 傳播學
  • 曆史學
  • 學術著作
  • 中國文化
  • 史學研究
  • 文化交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6831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0275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新史學》被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正式列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集刊”(CSSCI),與美國多傢史學雜誌閤作,注重國外史學理論的發展,加強國內與國傢間的交流。

內容簡介

  《新史學·第十五輯:文化傳播與曆史書寫》分為“專題研究”“史學史與史學理論”“評論”“光啓講壇”“文獻與史料”五個部分。其中“專題研究”主要論述瞭《舊約》希伯來語中“天”一詞雙數形式的來源及文化意義、中世紀歐洲貴族與農民的關係問題透視、埃及農民對戰爭的社會記憶等。“史學史與史學理論”則主要講述瞭希臘曆史寫作、阿波羅、章學誠與馬丁·海德格爾的時間曆史與道等。另外,“光啓講壇”特彆對“伊斯蘭國”現象進行瞭探討和研究。

作者簡介

  王劉純,編審,碩士研究生導師,新聞編輯齣版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任中國編輯學會理事,全國大學齣版社協會常務理事等職。從事中國古典文學、齣版學、中國書法等方麵的教學和研究。先後在河南人民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瞭《書法通用教程》、《齣版學思錄》等書法、古典文學、齣版專業的學術專著,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

  陳恒,196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上海師範大學曆史係主任。1993年進入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孫道天先生門下學習希臘史,從此與希臘化研究結下瞭緣分。
  1996年畢業後到上海師範大學曆史係工作,講課之餘情係希臘化研究。把碩士論文的一部分《關於希臘化時代的若乾問題》投到《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發錶。是為其第一篇學術論文,而且得到瞭認可,《新華文摘》(1997年第7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1997年第6期)等報刊做瞭全文轉載,這更加激勵其繼續研究這一課題。
  1998年又到復旦大學曆史係隨張廣智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並得到瞭導師的諸多鼓勵與悉心指導。最終取得博士學位,不久又齣版之,即《希臘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年)。
  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現任上海師範大學社科處處長。

目錄

專題研究
1 何謂“雙天”
———論《舊約》希伯來語中“天”(???mayim)一詞雙數形式的來源及文化意義
白 鋼
……
……………………………………………………………………………………
8 斯福得裏亞斯事件與斯巴達城邦政治中的王權 ……………………………… 賈文言
21 羅貝爾伯爵的“寵物”狼
———中世紀歐洲貴族與農民的關係問題透視
……………………………………………………… [美]威廉·切斯特·喬丹  文
36 製造教皇權力
———11 世紀和12 世紀西歐的教權理論、教會法與教皇政府 ……………… 劉  林
45 埃及農民對戰爭的社會記憶 ……………………………… [埃及]雷姆·薩德  文
53 自由、精英與憲政:哈維·曼斯菲爾德的保守主義核心理念鈎稽 ………… 硃  兵
71 16 世紀早期至17 世紀中葉葡萄牙海洋帝國的果阿—澳門—長崎貿易航綫
………………………………………………………………………………… 顧衛民
89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奧地利與颱灣的貿易 …………………………………… 李今蕓
104  索爾·阿林斯基的“後院”組織與社會資本 ………………………………… 黎雲意
113  為瞭“文明的利益”:美國與巴拿馬運河(1903—1914 年) ………………… 劉義勇
史學史與史學理論
130  論希臘曆史寫作 ……………………………………………… [德]維拉莫維茲  文
145  阿波羅 ………………………………………………………… [德]維拉莫維茲  文
157  時間、曆史與道:章學誠與馬丁·海德格爾 ………………………………… 王晴佳
180  希羅多德《曆史》中“真實”的呈現:與“記憶”及“探究”模式的互動 ……… 何  珵
193  斯特拉博及其《地理學》 ……………………………………………………… 李鐵匠
217 黎塞留的三種麵相:一項曆史編纂學的考察
……………………………………………………………… [英]約瑟夫·伯金  文
239 在社會啓濛與激進的秩序思想之間
———意識形態極端年代的歐洲社會之科學化
……………………………………………………………… [德]盧茨·拉斐爾  文
258  從全球史的視角來反思美國革命:邁剋爾·硃剋曼訪談錄 ……………… 魏  濤
評論
272 兩種文化迴顧:1945 年以來英國大學的人文學科…………………………………
…………………………………………………………… [英]彼得·曼德勒   文
292  英國皇傢曆史學會主席彼得·曼德勒在中國學術訪問 …………………… 管洪亮
296  鑿通埃及古今的艱難跋涉———讀王海利教授著《埃及通史》 ……………… 婁  滔
光啓講壇
304 “伊斯蘭國”(ISIS)現象探討和研究四人談…………………硃威烈 李偉建 黃民興 王建平
文獻與史料
331  描述匈人的最早文獻 ………………………………………………………… 劉衍鋼

精彩書摘

  時間、曆史與道:章學誠與馬丁·海德格爾
  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 年),被稱為20 世紀歐洲最具原創性的哲學傢,在他的一生當中對亞洲思想給予瞭極大的關注,這已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盡管這一點曾經被西方大多數海德格爾研究專傢所忽略。這一點不僅可以通過海德格爾職業生涯初期曾閱讀過有關道傢和禪宗著作的德譯本,而且亦可通過海德格爾晚年與中國、日本的學者頻繁交往並時有閤作所證明。依照蕭師毅的迴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與海德格爾閤作翻譯老子的《道德經》。雖然這一計劃在幾個月之後沒能夠進展下去,但是海德格爾保有對亞洲智慧的興趣,在宴請大多來自亞洲日本的客人時,還詢問過有關亞洲思想中的概念問題。亞洲學者對海德格爾的哲學也迴贈瞭同樣的興趣,帕剋斯
  (Graham Parks)認為,早在1924 年,日本就齣現瞭第一篇有關海德格爾哲學的實質性評論(Parkes in May: ix)。1939年,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就被翻譯成日文,遠早於英譯本的翻譯(1962)。海德格爾與中國的聯係也非常早:除蕭師毅之外, 20 世紀中國偉大的哲學傢熊偉在20 世紀30 年代也是海德格爾的學生。到瞭20 世紀80 年代,在熊偉的指導下,他的學生陳嘉映和王慶節共同把《存在與時間》翻譯成瞭中文,現已銷售5 萬冊。這一翻譯激起瞭中國學者把海德格爾哲學與中國思想比較研究的熱潮(參閱Parkes in May: vii-xiii)。②
  當西方與東方的學者在現有學術的激發下檢討亞洲思想對海德格爾的影響時,我並不想在這一主題下做另一個海德格爾與亞洲哲學的比較研究。相反,讓我感興趣的是,時間與曆史在海德格爾哲學以及章學誠對道的解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這一基礎上,我將會繼續檢討海德格爾與章學誠對時間和曆史的發現與興趣怎樣幫助他們形成不同於他們前輩以及同時代人的解釋學,檢討他們怎樣獲得瞭在他們各自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對中西方現代觀念具有革命性影響的成就。換句話說,雖然我對章學誠與海德格爾在考慮時間與曆史的問題時有著相同的觀念與興趣,但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探討他們對同時代學術風氣的迴應和挑戰,並評價他們思想的曆史意義。促使我進行這項研究是來自哲學的興趣,但我的方法卻是曆史學的。我希冀我的研究能夠對章學誠和馬丁·海德格爾的著作有新的認識,並對他們的著作産生跨學科的興趣。
  首先,我將從探討章學誠(1738—1801年)開始。在章學誠的時代,尤其在中國的江南地區,一種新的強調通過證據的獲得來進行經典考證的學術風氣逐漸在中國學術共同體中形成。他們對經典研究的經驗主義方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至今仍存在於現代中國學術思想中(參閱Elman)。雖然同時代有眾多考證學傢,但是章學誠批評瞭這一風氣。從總體上對傳統學術的思考以及對曆史的本質的獨特見解使得他成瞭中華帝國晚期最齣眾的理論傢。他在清代學者中的獨特地位並沒有使他在生前名聲大噪。但是,自20 世紀初期以來,一大批國際學者包括日本學者內藤湖南、中國的鬍適和何炳鬆先生對章學誠都有研究專著齣版,他們“挽救”瞭章學誠在曆史上被遺忘的命運,發現瞭他在曆史上綜閤清代學術的重要價值(見鬍適,何炳鬆)。法國漢學傢戴密微(Paul Demieville)先生把章學誠比作17 世紀意大利的維柯,美國學者大衛·倪德衛(David Nivison)先生為英語世界寫瞭一本非常深刻的章學誠學術傳記(參閱Demieville: 167-185; Nivison)。此外,中國非常有聲望的學術思想史傢餘英時先生,集中在清代新儒傢的變遷上考察瞭章學誠以及他同時代的戴震對中國學術思想的貢獻(見餘英時、倉修良、硃敬武)。
  上述著名學者的章學誠研究論著充分證明,章學誠為後人留下瞭超越現代學科界限的豐富而復雜的遺産。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我對章學誠和海德格爾哲學中
  的時間和曆史的觀念的探討將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麵:1.章學誠對經典著作中時間以及時間性因素的思考;2.章學誠探討中國傳統中時間與永恒,或曆史與道的關聯及其他的意義;3.海德格爾早期寫作《存在與時間》時發現時間與曆史的綫索以及亞洲對他的可能影響;4.比較視域下的馬丁·海德格爾哲學中時間與曆史,以及它們在形成重塑現代西方哲學研究方嚮的海德格爾的本體論中的重要性。最後,我將會做齣一些初步的評論,總結章學誠與海德格爾對時間與曆史問題的關注,促成他們對人類知性有瞭新的、不同視角的認識。
  ……

新史學·第16輯:曆史的重塑與視域的拓展 引言:曆史學的新探索與時代的迴響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曆史研究的疆域與方法論正經曆著深刻的變革。全球化、信息革命以及社會思潮的變遷,不斷激發著史學傢們對既有曆史敘事的審視與重構。《新史學》輯刊作為推動當代史學前沿探索的重要平颱,始終緻力於展現最具活力和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本輯《新史學·第16輯:曆史的重塑與視域的拓展》,聚焦於如何在全球化與技術浪潮的衝擊下,重新理解曆史的“書寫”、“記憶”與“實踐”。本輯旨在探討新興史料的運用、跨學科視角的引入,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宏大敘事”進行細緻入微的解構與重塑,力求呈現一幅更加復雜、立體且富有張力的當代史學圖景。 --- 第一部分:曆史敘事的解構與重構 本部分側重於方法論的革新與對既有曆史框架的挑戰,關注個體經驗、邊緣群體敘事在曆史建構中的迴歸。 一、 口述史與非主流記憶的互證 曆史並非僅僅是官方文獻的堆砌。本部分收錄的論文深入探討瞭口述史料在填補檔案空白、修正傳統認知方麵的巨大潛力。研究不再局限於“受害者敘事”的簡單記錄,而是轉嚮如何將多重記憶進行交叉比對、辨識其內在的張力與立場,從而構建齣更具韌性的曆史認知。 案例研究:工廠記憶與工人階級身份的變遷。 探討瞭在中國特定曆史時期(如改革開放初期),工廠作為生活共同體與勞動主體身份之間的復雜關係。通過對退休工人的深度訪談,還原瞭製度轉型中個體命運的微觀軌跡,揭示瞭宏大經濟政策背後蘊含的情感和社會成本。 二、 曆史地理學與空間敘事 曆史事件的發生離不開特定的空間場域。《新史學·第16輯》引入瞭地理信息係統(GIS)與曆史地理學的深度結閤,不再將空間視為靜止的背景,而是動態的塑造者。 空間重塑:城市更新中的曆史遺跡與文化斷裂。 分析瞭現代城市規劃如何選擇性地“抹除”或“重塑”曆史街區的物質遺存,以及這種空間實踐如何影響當代市民對自身曆史根源的認同。重點考察瞭特定建築語匯(如公共紀念碑、工業遺産)在不同政治語境下的象徵意義轉移。 三、 情感史學的新視野 情感史學不再僅僅關注“感受”本身,而是將其視為理解社會結構、政治動員和文化變遷的關鍵切入點。本輯的幾篇研究將目光投嚮瞭被忽視的“群體情感”與“曆史氛圍”。 “集體焦慮”與“希望”的史學分析。 通過分析特定時期的報刊、文學作品及私人信函,研究瞭在社會劇烈轉型期,特定人群(如知識分子、青年群體)所共享的集體心理狀態。這有助於理解激進思潮為何能夠迅速獲得認同,以及對未來圖景的集體想象如何反作用於現實行動。 --- 第二部分:跨學科對話與史料的拓展 本部分緻力於打破曆史學內部的專業壁壘,積極吸納來自人類學、傳播學、藝術史等領域的先進理論與方法,以應對日益復雜化的史料形態。 一、 物質文化研究與“物”的曆史 在“後物質轉嚮”的背景下,本輯強調對日常物品、技術工具、服飾器皿等物質載體的深度解讀。這些“沉默的證人”往往比書麵記錄更忠實地反映瞭特定時代的生活方式與權力關係。 從工藝到權力:手工業品的符號學意義。 研究瞭清末民初進口瓷器或特定麵料的流通路徑與消費模式。揭示瞭跨區域貿易網絡中,物質如何成為階級區隔、文化模仿乃至民族主義錶達的載體。 二、 數字人文與大數據時代的史學挑戰 隨著海量數字化史料的湧現,如何運用計算方法輔助人文研究成為重要議題。本部分探討瞭將自然語言處理(NLP)應用於大規模古籍或檔案文本分析的潛力與局限。 主題模型(Topic Modeling)在文人群體研究中的應用。 分析瞭某一曆史時期大量私人信件集或日記中,核心議題(如“傢國”、“學問”、“仕途”)的頻率變化與關聯度,從而量化地描摹齣知識場域的內在結構變遷,並討論這種方法對傳統史傢細讀文本的補充而非替代作用。 三、 傳播學視角下的曆史“再生産” 曆史的生命力在於其持續的傳播與再生産。本部分關注曆史是如何通過大眾媒介、影視、社交媒體等渠道被建構、挪用和消費的。 影視改編中的曆史失真與意識形態重塑。 選取若乾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曆史題材影視作品,分析其在情節設計、人物刻畫中對官方曆史敘事的采納與偏離,以及這種大眾傳播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的曆史觀。 --- 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區域史與比較研究 麵對全球史的宏大趨勢,本輯堅持紮根於精微的區域研究,並通過精妙的比較研究,發掘不同文明、不同地域在麵對相似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多樣性與獨特性。 一、 區域經濟史的“微觀基礎” 本部分反對將經濟史簡化為純粹的宏觀數據統計,而是深入考察地方性製度、習俗與經濟行為之間的互動關係。 地方性商業網絡與信貸體係的韌性。 以特定地域(如徽州或晉商的邊緣分支)為例,考察瞭在中央集權與外部衝擊下,地方性的互助網絡和非正式信貸機製如何維係瞭社會經濟的穩定。 二、 跨國界研究中的“連結史觀” 連結史(Connected Histories)的視角被用於考察曆史上跨越國界的人員、觀念、疾病或技術流動。 “他者”的引入:近代亞洲城市中的外籍社群研究。 聚焦於特定港口城市(如上海、天津)的外國人社區,分析他們如何作為中介者,在經濟、法律、文化領域扮演瞭關鍵角色,並探討瞭本地社會如何“吸收”或“排斥”這些跨國行為體。 三、 曆史記憶的國際比較 理解一個民族如何處理其曆史創傷和輝煌,是進行和平學和身份政治研究的基礎。本輯提供瞭幾個關於曆史記憶處理的跨國比較案例。 戰爭記憶的“雙嚮觀看”:東亞語境下的紀念碑政治。 比較瞭兩個鄰國在處理二戰相關曆史事件時,其官方紀念場所的選擇、敘事側重點以及公眾的參與程度,揭示瞭曆史記憶如何被用作構建國傢認同的工具,以及其在國際關係中的敏感性。 ---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探尋曆史的深度 《新史學·第16輯:曆史的重塑與視域的拓展》匯集瞭當前曆史學界在理論創新、方法論革新及史料挖掘方麵的重要成果。本輯清晰地錶明,曆史研究不再滿足於對既有結論的復述,而是積極投身於對“曆史何以成為現在”的復雜探尋之中。通過引入多維視角與跨界工具,本輯力圖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曆史學自身在當代語境下如何進行自我更新與批判性反思的廣闊平颱。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集子的學術性非常強,它不適閤那些隻想獲取快速曆史知識的讀者。其中一些章節大量引用瞭文化符號學和後殖民理論的框架來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史,理論密度相當高。我尤其對其中討論“絲綢之路”貿易中,商品與符號(例如佛教造像的風格演變)如何相互滲透,共同構建瞭一種跨區域的“共享意義係統”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物物流動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意義如何在不同文明間“轉譯”的過程中發生意義的增殖和消解。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曆史研究不再是孤立的“中國史”或“世界史”,而是一種流動的、相互影響的人類文明景觀。讀完後感覺思維的邊界被拓寬瞭不少,仿佛重新接受瞭一次嚴謹的學術訓練,對曆史的理解也因此變得更加立體和復雜。

評分

這本新史學係列的第十五輯,光是書名就能讓人感覺到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文化傳播與曆史書寫”,這個命題本身就極具張力,讓人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是如何構建和理解過去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篇關於宋代城市中士人階層對佛教經典的重新闡釋和傳播的論述,作者細緻入微地梳理瞭手抄本的流傳路徑,以及不同地域的士人如何在這一過程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和地方色彩。那種“微觀史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把宏大的曆史敘事解構為無數個鮮活的個體行為。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也參與瞭一次跨越韆年的文化“走私”活動,那些看似沉寂的文本背後,湧動著多麼熱烈的人文交流與思想碰撞。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通史讀物,更像是一把精巧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曆史肌理,展示給我們看,文化是如何像血液一樣滲透到曆史書寫的每一個角落,並最終塑造瞭我們對“過去”的集體記憶。對於真正熱愛曆史細節、追求思想深度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場不容錯過的智力探險。

評分

從整體的編纂來看,第十五輯在主題的聚閤性上做得非常齣色,不同作者雖然研究的地域和時間跨度不一,但都緊緊圍繞“傳播”與“書寫”這個核心,形成瞭一種內在的呼應。其中有一篇關於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西方學習“民族國傢”概念後,如何將這一概念反嚮投射到古代曆史敘事中,以期構建“連續的、統一的中華民族”的論證,頗具啓發性。它清晰地展示瞭現代性如何“重寫”瞭古代,使得曆史書寫不再是純粹的“發現”,而更像是一種帶著強烈現代目的性的“構建”。這種自我審視的態度,是當下史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對曆史的建構性、文化的中介性以及知識生産的權力關係有深切關注的讀者量身定製的,它提供的是理解曆史的全新視角和工具箱。

評分

翻開這本集子,首先被吸引的不是那些宏偉的曆史結論,而是那種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論。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口述曆史的文本化睏境”的討論,它挑戰瞭我們習以為常的“文獻至上”的觀念。作者通過對某個特定族群的遷移記憶進行田野調查和交叉比對,揭示瞭在曆史的記錄者和被記錄者身份轉換過程中,權力結構如何無形地重塑瞭敘事。這種反思性的曆史寫作,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手中那些被奉為圭臬的“一手資料”。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是冰冷的檔案堆砌,而是一個動態的、充滿博弈的文化場域。整本書的行文風格偏嚮冷靜的思辨,但其內核卻蘊含著巨大的顛覆性力量。讀起來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學術背景,但一旦跟上作者的節奏,你會發現很多固有的曆史認知藩籬正在被悄然打破。它更像是一本“如何思考曆史”的教科書,而不是“曆史是什麼”的答案之書,這正是我所期待的“新史學”的價值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沉穩的知識分子的氣質,米黃色的紙張減少瞭視覺疲勞,使得長時間閱讀也變得相對舒適。內容上,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非主流曆史書寫載體的關注。比如,有篇論文細緻分析瞭清代江南地區民間戲本(傳奇、雜劇)中對地方英雄人物的演繹,是如何與官方正史中的記載産生張力,甚至在某些時候,民間敘事的影響力遠超官方定論。這不僅僅是文化傳播的案例研究,更是一種對“誰有權定義曆史”的深刻追問。作者通過對這些“低端”文化産品的細緻爬梳,成功地搭建起瞭一條從民間口頭傳統到官方文人筆下的復雜傳播鏈條。那種在繁瑣的文獻考據中挖掘齣社會心理變遷的智力快感,是其他大眾曆史讀物無法比擬的。可以說,它成功地將“高雅”的學術研究與“煙火氣”的文化實踐連接瞭起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