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4)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气候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气象灾害
  • 灾害年鉴
  • 中国气象
  • 气象数据
  • 灾害事件
  • 2014年
  • 自然灾害
  • 气候变化
  • 气象分析
  • 防灾减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06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2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4)》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重点描述和分析2013年重大气象灾害和异常气候事件及其成因;第二章按灾种分析年内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局地强对流、沙尘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雾、雷电、高温热浪、酸雨、农业气象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发生的特点、重大事例,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第三、四章分别从月和省(区、市)的角度概述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第五章分析2013年全球气候特征、重大气象灾害及其成因;第六章介绍2013年中国气象局防灾减灾重大事例。本年鉴附录给出气象灾害灾情统计资料和月、季、年气候特征分布图以及港澳台地区的部分气象灾情。本书比较全面地总结分析了2013年我国气象灾害特点及其影响,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文、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保险、人文、经济、社会其他行业以及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科研、教学和管理决策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编写说明
概述
第1章 重大气象灾害和气候事件及气候异常成因分析
1.1 重大气象灾害和异常气候事件
1.2 主要异常气候事件成因分析

第2章 气象灾害分述
2.1 干旱
2.2 暴雨洪涝
2.3 热带气旋
2.4 冰雹和龙卷风
2.5 沙尘暴
2.6 低温冷冻害和雪灾
2.7 雾和霾
2.8 雷电
2.9 高温热浪
2.10 酸雨
2.11 农业气象灾害
2.12 森林草原火灾
2.13 病虫害

第3章 每月气象灾害事记
3.1 1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2 2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3 3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4 4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5 5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6 6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7 7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8 8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9 9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10 10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11 11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12 12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第4章 分省气象灾害概述
4.1 北京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 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3 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4 山西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5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6 辽宁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7 吉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8 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9 上海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0 江苏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1 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2 安徽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3 福建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4 江西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5 山东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6 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7 湖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8 湖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9 广东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0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1 海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2 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3 四川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4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5 云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6 西藏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慨述
4.27 陕西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8 甘肃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9 青海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30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第5章 全球重大气象灾害概述
5.1 基本概况
5.2 全球重大气象灾害分述
5.3 全球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成因分析

第6章 防灾减灾重大气象服务事件
6.1 雾霾气象服务
6.2 台风“菲特”气象服务
6.3 四川暴雨气象服务
6.4 南方极端高温天气气象服务
6.5 甘肃抗震救灾气象服务
6.6 东北流域性暴雨洪涝气象服务
6.7 其他重大气象服务事例

附录
附录1 气象灾情统计年表
附录2 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示意图
附录3 气温特征分布图
附录4 降水特征分布图
附录5 天气现象特征分布图
附录6 香港、澳门、台湾部分气象灾情选编
附录7 2013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详尽的、与《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4)》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且富有吸引力的阅读导览。 --- 《寰宇文明的脉络:亚欧大陆的古道与兴衰》 一部跨越千年、勾连东西方文明的恢弘史诗 图书定位: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编年体历史,而是一部深度挖掘亚欧大陆核心地带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四世纪间,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的“地理-人文交织体”。它以“丝绸之路”的地理走廊为骨架,以人类活动与环境互动的视角为血肉,力求重塑我们对古典与中世纪早期世界格局的认知。 核心主题: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互联性”——即在古代和中世纪早期,地理上的遥远并非阻碍,而是催生复杂互动与创新的动力。它聚焦于三大板块(东亚、中亚/波斯、地中海/欧洲)之间,在人口迁徙、物种交换、疾病传播以及思想碰撞中形成的动态平衡与周期性失衡。 --- 第一卷:大地的印记与早期交流(公元前 300 年 – 公元 200 年) 本卷着眼于古典帝国鼎盛时期,东西方世界初次大规模接触的历史背景。 1. 游牧民族的“地理引擎”: 详细考察了欧亚草原,特别是匈奴、斯基泰、萨卡等游牧群体的社会结构、军事技术(如复合弓与骑射战术)及其在塑造中原王朝与罗马帝国边界政策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不将游牧者视为“蛮族”,而是视为连接不同农耕文明的“地理路由器”。 2. 汉唐间隙的物产与信仰: 深入分析了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王朝对西域诸国(如大宛、康居、贵霜)的认知演变。重点探讨了早期佛教传入的物质基础——丝绸、香料、玉石的贸易路线如何塑造了沿线城市的兴衰。对罗马帝国对东方奢侈品(特别是丝绸)的狂热需求及其对罗马铸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经济学层面的剖析。 3. 绿洲文明的兴衰学: 以楼兰、高昌、和田等绿洲城邦为案例,研究了在极端干旱环境下,水利灌溉技术如何支撑起复杂的社会组织,以及这些“文化中转站”在吸收、混合不同文化元素时所展现出的文化适应性。 --- 第二卷:帝国的裂变与宗教的远征(公元 200 年 – 公元 900 年) 本卷聚焦于古典世界衰落后,新宗教(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如何利用既有的贸易网络,实现跨越大陆的传播与本土化。 1. 拜占庭与萨珊的缓冲地带: 分析了拜占庭帝国与波斯萨珊王朝之间长达数百年的拉锯战,并非单纯的领土争夺,而是对战略性贸易节点(如美索不达米亚、高加索)的控制权之争。探讨了拜占庭的黄金货币在东西方兑换中的稳定性及其对区域经济的锚定作用。 2. 佛教的“中国化”与“西化”: 不仅仅关注玄奘取经,更关注翻译理论、造像艺术(如云冈、龙门石窟)的风格演变。我们将对比印度犍陀罗艺术对西域的影响,与天竺本土风格在中国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结构性转变,探讨“翻译”在构建新文化认同中的地位。 3. 突厥汗国的地理整合: 考察了东突厥与后突厥汗国崛起后,如何重新整合草原地带,并对中原王朝(隋唐)施加压力。分析了铁器冶炼技术和马政体系在这些草原帝国扩张中的核心技术地位。 4. 伊斯兰教的“地理扩张”: 详细描述了七世纪后,阿拉伯帝国的迅速崛起,并非仅仅是军事胜利,而是对现有波斯和拜占庭地方税收与行政体系的巧妙吸收与重组。重点研究了伊斯兰教义如何通过商业法(如合约、汇票雏形)进入更广阔的贸易网络。 --- 第三卷:游牧帝国的新秩序与知识的交汇(公元 900 年 – 公元 1400 年) 本卷聚焦于宋代、蒙古帝国以及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复苏,探讨技术、知识与商品流动速度的空前加速。 1. 技术的“漏斗效应”: 系统梳理了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关键技术向西方的传播路径与时间尺度。本书认为,这些技术并非简单地“西传”,而是在沿途的波斯、阿拉伯世界中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良和适应,才最终进入欧洲中世纪的晚期应用体系。 2. 蒙古帝国:连接的破坏与重建: 不同于传统史学对蒙古“毁灭者”的定性,本卷将蒙古帝国视为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地理压缩器”。研究了其对既有国家边界的摧毁,如何反向促进了信息、人员(如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流动的标准化与安全化。重点分析了元代驿站体系在信息传递上的效率,以及其对全球性瘟疫(黑死病)传播的“高效助推”作用。 3. 商业革命的先声: 分析了宋代发达的航海技术(如水密隔舱、罗盘导航)如何推动了南海贸易的繁荣,以及与印度洋、阿拉伯海的深度捆绑。对比了地中海城邦(如威尼斯、热那亚)对香料和丝绸的依赖,如何促使欧洲内部的金融创新,为后来的大航海时代奠定了经济基础。 4. 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考察了马哈茂德·喀什噶里对突厥语的系统整理,以及阿维森纳(伊本·西那)对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工作在东西方学界的反响。本书认为,中世纪的知识传承是通过一系列分散的、但相互连接的学术中心(如巴格达、开罗、长安、开封)而非单一的权力中心来完成的。 --- 结论:循环与断裂 本书最后总结了亚欧文明交流的周期性:交流的繁盛往往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环境承载力的接近极限,最终以瘟疫、气候波动或新游牧势力的崛起而告终。对历史的理解,必须回归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动态适应的宏大叙事中。 本书特色: 多学科交叉研究: 融合了历史地理学、气候史、技术史与经济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地图学应用: 包含大量定制的“流线图”,直观展示了特定技术、物种或疾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路径。 非中心化视角: 避免了单一文明(如中国或欧洲)的视角主导,强调了中亚、波斯和草原地带作为关键枢纽的能动性。 《寰宇文明的脉络:亚欧大陆的古道与兴衰》,是献给所有对世界如何形成、交流如何塑造人类命运感兴趣的读者的深度指南。它挑战了线性的进步史观,展现了一个复杂、相互依存且不断演变的古代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参照系。相较于日常的新闻报道或短期的气象预警,年鉴的意义在于它的“回顾性”和“系统性”。它强迫我们跳出眼前的“热点”灾害,去审视过去十二个月中所有发生的、也许未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小规模、区域性灾害。正是这种对“全景”的追求,使得我们在评估未来风险时,能够避免“幸存者偏差”,从而建立起更稳健的风险模型。我对比了前几年的版本,能明显感受到数据采集技术和指标体系的逐步优化和成熟,这本身就是我国气象监测能力进步的一个缩影。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时间维度的视角,是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演变趋势不可或缺的基石文献。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类年鉴的,最初的印象是它们通常内容枯燥、数据堆砌,阅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硬邦邦的石头。然而,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的巧妙安排,极大地改善了这一体验。它显然不是简单地将一年的气象数据罗列出来,而是通过多层次的逻辑划分,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比如,它将全国性的宏观灾害事件置于首要位置,随后再按区域、按灾害类型进行细化。这种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气象灾害研究的读者,也能快速抓住重点,理解年度灾害的整体格局。尤其欣赏它在图表设计上的进步,那些复杂的统计数据不再是密密麻麻的数字矩阵,而是被转化为直观的、色彩分明的可视化图表,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认知负荷。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关注,是很多官方资料所欠缺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宝蓝色作为主色调,搭配烫金的标题字体,在灯光下折射出低调而厚重的质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侧脊的文字排列工整,即便是放在满满的书架上,也能轻易被识别出来。翻开内页,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那种略带哑光处理的铜版纸,不仅保证了图中表格和文字的清晰度,更在触感上提供了一种舒适的阅读体验,不像某些年鉴那样一味追求光亮而导致反光严重。装订工艺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必担心书页松脱的问题。整体来看,这本实体书的制作水平,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严肃内容。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资料汇编。拿到手上,分量感十足,体现了编纂团队在资料收集和物理呈现上所下的功夫。这样的用心,从细节之处便可见一斑,让人对内部的内容也抱有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

坦率地说,第一次翻阅时,我几乎被其中海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测站编号给“震慑”住了。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书,更像是一部需要“查阅”和“研读”的工具书。它的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对于非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门槛略高。我感觉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实验室,所有的数据都经过了极其严格的校准和论证。不过,一旦适应了这种专业的语境,你会发现其内部的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仪器。每一个数据点、每一个指标的选取,都体现了编纂者对科学标准的坚守。它拒绝任何浮夸和简化,坚持用最原始、最可靠的科学语言来构建年度的气象灾害全景图,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体现。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境风险评估的业内人士,我发现这本书提供的数据维度和深度,远超我预期的官方报告的范畴。它似乎尝试建立起一个跨学科的连接点,不仅仅停留在气象要素的记录上,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自然事件对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连锁反应。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农业损失评估的部分,它详细列举了不同省份受灾农作物的种类及估算产值损失,这种细致入微的记录,对于制定未来的气候适应性政策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引入了一些定性分析的元素,偶尔穿插的专家评论或典型案例分析,为冰冷的数据增添了人情味和现实场景的代入感,让人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灾害发生时实际的影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