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十堂中国新诗课,以富有生命感的精湛解读,打开新诗审美世界的大门,解读新诗的隐喻、意向、美学与思想。
《新诗十讲》源自北大孙玉石教授的十堂精湛的中国新诗课,作者用诗的语言,为我们全方位咀嚼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经典新诗,以及其背后的时代与国家、个体与社会、生命与死亡、文学与爱……通过细致的解读,深入挖掘了中国新诗创造者所传达的隐喻、意向、美学与思想,展现了中国新诗整体发展的历程和多元化。
孙玉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1935年11月生,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6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退休。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与五四文化以及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著有《〈野草〉研究》、《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等。
读闻一多的诗 点得着灵魂的烛光
读徐志摩的诗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读李金发的诗 怪丽而深沉的歌
读戴望舒的诗 将有情的眼埋藏在记忆中
读卞之琳的诗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读何其芳的诗 梦中升起的小花
读废名的诗 轻松中浸着悲凉与沉重
读冯至的诗 我来到时,只剩下一片月光
读辛笛的诗 描一个轻鸽的梦
读穆旦的诗 一曲爱情与人生的美丽交响
代序
谈新诗作品的阅读和感受
中国新诗,摆脱旧体诗而独立萌生发展,自20世纪的1917年以来,到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已经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历程。从胡适、刘半农、郭沫若等或写实或浪漫或明白易懂的白话诗,经过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林庚、废名、穆旦等人的象征派、现代派、意象派诗,到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朦胧诗、后朦胧诗,以及现今各种各样表现方法复杂多变的现代诗,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艺术趋势,是作者的传达方式越来越追求复杂和多元,对于诗歌的阅读与接受,也越来越多了一些隔膜和障碍。也就是说,就这一类表现方法复杂的新诗而言,诗的创造者与接受者之间,出现了比较大的理解上的鸿沟。
为此,作为研究者和批评者,就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一种努力和建设,即在宏观地和历史地研究新诗现状和发展的同时,如何注意复杂文本的微观研究,也就是多进行一些美丽而复杂文本的细读、解析的工作,从基础上激发起读者走近和阅读新诗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于新诗阅读与接受的素养和能力,使得更多读者能够从新诗阅读中,获得一种美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愉悦。多年以来,我自己本身也带领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著述、作品读解,进行所谓重建现代“解诗学”的工作,就是这种努力的一种实践。
作为一个读者、接受者,也有必要进行自己接受心态的调整与文化素质的提升。中学语文教师,既是普通读者,也是施教育人的教育者。我以为,要解决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新诗“阅读和接受”的问题,作为一位中学的语文教师,主要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新诗创造出的朦胧性与神秘美,要有一种积极的接受心态。
新诗自从诞生的时候起,就存在不同形态的艺术探求和美学差异。伴随这种现象而来的,对于诗的朦胧性和神秘美的讨论,也一直存在反对还是赞成的分歧。如胡适的《蝴蝶》《老鸦》,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上的街市》,周作人的《小河》,大多都明白清楚,很好懂,创造者的追求与读者的接受之间,几乎没有多少距离。而另外一类, 当时也出现了一些比较含蓄的作品,如沈尹默的《月夜》:“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棵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短短四行,只给你一幅自然景物和氛围的图景,诗里传达的意思,却比较隐秘,不易为人弄清楚。朱自清1935 年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里, 就没有选这首诗,他认为,这首诗作者表现得“不充分”。其实它所采用的,是一种传统诗里有的,也是新的艺术表现方法:在略带象征性的自然景物与氛围的描写渲染中,暗示或烘托出自己所赞扬的一种“五四” 时期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它具备一种朦胧性和神秘美的特征。
胡适当时提倡白话诗,不赞成“抽象的写法”,提出要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出一种“逼人的影像”。这主张本来是对的,但他在这里接受了20 世纪20 年代美国意象派诗的现代影响,却丢掉了意象派主张的意象呈现而避免直白的追求诗歌现代性的灵魂。他提出,新诗写得越明白清楚,越有力。在他看来,明白,清楚,加上有力,就是美。因此,他肯定古代元稹、白居易的诗歌写实传统,而否定李商隐、温庭筠代表的晚唐诗含蓄蕴藉的传统。他认为唐末“有李商隐一派的妖孽诗出现”, 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一千年来也不知经过多少人的猜想了,但是至今还没有猜出他究竟说的是什么鬼话”。甚至对于杜甫《秋兴八首》这一寄托很深的抒情杰作,胡适也否定说,虽然它能“传诵后世,其实也都是一些难懂的诗迹。这种诗全无文学的价值,只是一些失败的诗顽艺儿而已”。(《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国语文学史》)对于这种狭隘偏颇的美学观念,梁启超1922 年在清华学校关于古典诗歌研究的长篇讲演稿(后来发表于《改造》杂志,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里,第一次尝试用西方文学研究的方法,用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三种观念,去梳理中国古典诗歌,肯定了自《楚辞》开始,至李商隐诗这一脉系的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在这篇文章里,梁启超表达了不同于胡适的意见。
此后,这种意见越来越多了。1926 年,周作人反对新诗过于透明, 像玻璃球一样,缺少余香和回味,提出了如何将西方诗的“象征”与中国传统诗的“兴”融合起来,寻找新诗发展道路的构想。20 世纪30 年代初,戴望舒提出这样的美学诉求:诗“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像)”,诗的传达应当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泄漏隐秘的灵魂” 的“吞吞吐吐的东西”,它的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一直到20 世纪30 年代后期的1937 年,胡适、梁实秋在《独立评论》上, 还串演了一场“双簧戏”,反对“看不懂的文艺”,周作人、沈从文立即站出来发表文章反对,赞成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对朦胧性的现代诗的探索。他们作为“看不懂的文艺”的辩护者,认为这些作者的作品具有一种含蓄蕴藉的抒情特性,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表达自己, 而是拥有了艺术表达自己个性的能力。因为作品艺术追求与传达方式不同,我们就不能用同样的尺度,同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不同层次的作品了。
回顾已经过去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值得回味的历史重现。从20 世纪20 年代到40 年代,关于“朦胧”以及“看不懂文艺” 的争论,到80 年代以来关于朦胧诗的争论,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面对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我们作为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已经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对于那些更复杂更含蓄更富蕴藉的作品,由兴趣的单一而走向多元,感觉上由远离陌生而接近熟悉,审美上由不懂、拒绝而走向认知、接受,使自己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经过不断地熏陶和养成,提升对于这类有深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审美能力。
第二,如何进入和解读那些具有朦胧性和神秘美的新诗作品。
从象征主义诗学方面,如何把握和养成自己进入这类含蓄蕴藉、表现复杂的诗歌作品的观念与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把握具有复杂性神秘美的文学作品,从多个方面认识和理解这些诗特殊的传达方法,与我们习惯接受的传统传达方法不同的特点。
(1)注意诗的意象的象征性。自19 世纪中叶以来,从法国的象征派诗创始者波德莱尔开始,对于以前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诗歌直抒胸臆的传达感情的方法进行反叛,提出诗人个人思想感情与“客观对应物” 之间“契合”的现代性象征诗学理论,自此产生了通过象征的物象暗示传达感情的诗歌艺术。后来,20 世纪初年美国、英国的意象派诗、T. S. 艾略特《荒原》所代表的现代派,虽然在意象的理论、玄学与象征结合的智性诗理论方面有不少新的发展,但以物的意象象征诗人要传达的感情, 还是诗歌现代性追求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在20 世纪30 年代关于新诗
“晦涩”的争论里,批评家李健吾在为那些崛起的新诗人辩护时,非常简化地说明诗里面传达感情方式的三种形态:写实主义是描写出来的, 浪漫主义是呼喊出来的,而象征主义是烘托出来的。烘托,就是诗人不把自己的感情直接告诉你,而是创造出一种与感情相契合的诗化了的物象,即意象,从而把自己的感情、智性,一点儿一点儿暗示象征给你。我们读一首诗,首先要通过直觉感悟、理性思索、反复琢磨,弄清楚这首诗里的意象、蕴蓄和烘托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如戴望舒1937 年3 月写的一首小诗《我思想》: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万年后小花的轻呼,
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作者以短诗前三个字作为诗的题目,实际是一首传统的“无题诗”。它本身就需要隐藏模糊抒发的感情,诗要传达的是什么意思作者隐藏起来了,没有告诉你。他用蝴蝶、小花、云雾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意象,构成了一种传达感情的象征世界,把自己想传达的意思、思想,通过这个象征世界,烘托和暗示给你。我们反复阅读后,可以发现,蝴蝶意象, 暗示一种美丽,是被吸引者;小花意象,暗示一种美的吸引源,一种对于蝴蝶的理解的化身;无梦无醒的云雾,暗示一种死亡的懵懂混沌境界。弄明白这些含义或关系之后,再进入对诗的理解,就会大体弄清楚诗人想告诉你的意思可能是多层的。一层是,对于被当时诗歌界所尖锐批评的自己所追求的新诗创造艺术美理念的坚信:“我”创造(思想)着, 故“我”是美丽的(蝴蝶);即使“我”被别人所彻底否定了,即使“我”死去了,即使是在一万年之后,一旦有理解者(小花)轻轻地呼唤(对于美的理解和认知),“我”就会透过“无梦无醒”的死亡境界,重新复苏、呼吸,重新展示“我”的美丽(“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重新振翅飞翔。这是一种理解,象征诗有多义性、模糊性,也可以有另外的理解:在当时日本侵略战争迫近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作者对于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思考,或是以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的生命虚无的想象, 抒发一种负面的思想慨叹。无论如何理解,诗人在短诗里想告诉你的, 是一种抽象的思想,但通过与蝴蝶的因果关系的分析,你所获得的是一个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一种美的获得和享受。如果你拒绝接近它,理解它,就失去了一个接受美和享受美的机会。
在诗的接受中,意象复杂、蕴含多元的作品,引起了批评家与研究者之间因多义理解而发生分歧的现象。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批评家李健吾读这首诗,着重从“装饰”二字解释这首诗表现了人生的悲哀。作者回应说,自己的诗原来要表现的,是人生哲学体悟中所感到的“相对”观念。李健吾又出来辩解,进一步阐述了对这类象征诗的接受与理解的多种可能性。他认为“诗人挡不住读者”,与其说他的理解与作者的解释是相悖谬的,不如说是相反相成的。
(2)注意这些诗的语言、意象的特殊内涵,以及它们各自之间存在的特殊联系。
何其芳在20 世纪30 年代说过,这些诗的不好懂,是因为作者创作完作品之后,把语言与语言、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桥“拆掉了”,读者要追踪作者的想象,自己把桥搭起来。这些诗,在语言、意象的内在联系上, 留下了很多空白,让读者靠自己的想象去补充、连接。20 世纪30 年代, 苏雪林在一篇评论李金发象征派诗的文章里,揭示了李金发那些难懂的诗的特点:“观念联络的奇特”,语言意象上“省略法”的运用,是“象征派诗的秘密”。1935 年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里也说:“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的一串珠子, 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
为此,这类作品往往使用省略、跳跃、模糊意图等方法,通过对新奇的意象语言的捕捉,对新的哲理思绪的发现,以及内在抒情逻辑的巧妙搭配,创造诗所传达的别开生面和朦胧蕴藉。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事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因为这些意象典故朦胧地搭配在一起,构成一种情绪的谜,至今解说甚多,却没有定论,而它的美,却为多少人所倾心喜爱。《月》: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
读完《新诗十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涤荡。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满足于对诗歌本身的分析,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他探讨了现代诗歌如何与民族精神、时代命运紧密相连,以及诗人在历史洪流中扮演的角色。他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而深刻的话题,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揭示了诗歌在社会转型期的意义和价值。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诗歌的抵抗性”的论述,他认为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可能是一种对现状的质疑,一种对压抑的呐喊,一种在看似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力量。这种解读让我对诗歌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艺术,而是与我们真实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能够触及灵魂、激发思考的力量。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感和感染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神的跋涉,让人在思考中不断前行。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十讲”这样的结构有些犹豫,总觉得会显得过于刻板和说教。但《新诗十讲》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采用那种线性、平铺直叙的讲解方式,而是将每一讲都打造成一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思想单元。有时候,他会选取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通过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诗歌,来揭示时代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有时候,他又会聚焦于一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意象,例如“月光”或“河流”,来展现不同诗人如何通过对同一意象的反复提炼和创新,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涵。这种跳跃式的、以点带面的叙述策略,反而让阅读充满了惊喜和探索的乐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误读”的解读,他认为诗歌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开放性和多义性,读者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注入自己的经验和视角,这种“误读”并非是一种错误,而是诗歌与读者之间建立联系的独特方式。这种观点让我感到非常豁然开朗,也更加鼓励我去尝试理解和解读那些初读时感到晦涩的诗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其生动,充满了画面感和比喻,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表演。
评分《新诗十讲》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分享他对世界和生命的深刻感悟,而新诗只是他借以表达的载体。作者的文笔非常随性,没有刻意的雕琢,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智慧。他常常会跳出对诗歌本身的讨论,转而谈论人生的悲欢离合,谈论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渺小与伟大。在他的笔下,诗歌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紧密相连。他鼓励我们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去感受平凡中的不平凡,因为这些都是诗歌创作的源泉。他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又充满哲思,仿佛是在跟你闲聊家常,但聊着聊着,你就被带入了一个更深邃的思考境界。我在这本书里找到的,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的全新视角,一种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
评分翻开《新诗十讲》,我本来期待着一场关于现代诗歌创作技法和理论的深度对话,然而,作者呈现给我的,却是一幅更广阔、更富有人文关怀的画卷。他并没有止步于对格律、意象、象征等技术层面的剖析,而是将诗歌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语境和人生体验中去审视。每一讲,都像是一次灵魂的叩问,引导我去思考诗歌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与个人情感的共鸣,甚至与哲学、历史的交织。比如,在谈到某一位诗人的作品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其艺术特色,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位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渗透进他的文字,使其既有个人化的抒情,又充满了普遍的人性力量。这种挖掘,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参与到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探索之中。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而是承载着情感、思想、历史和生命痕迹的载体。这种由内而外的启发,是我在阅读许多其他关于诗歌的理论书籍时未曾获得的。作者的叙述风格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又细腻入微,仿佛一位智者在与你促膝长谈,将深奥的道理用浅显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娓娓道来。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新诗了解不深,甚至有些望而却步的读者来说,《新诗十讲》无疑是一扇通往现代诗歌世界的奇妙之门。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大量专业的术语和艰涩的理论,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亲切和接地气的方式来引导我们。他似乎深谙读者可能存在的疑虑和困惑,于是便循循善诱,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比如“什么是新诗?”,然后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概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常常会引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甚至是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谚语、俗语,来解释诗歌中一些看似高深的概念,这种类比非常生动,一下子就拉近了诗歌与我们普通人的距离。他鼓励我们不要害怕诗歌,要敢于去感受,去体会,去用自己的心去与诗歌对话。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读者的信任,让我觉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不再是枯燥的学习任务。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关于新诗的知识,更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拥抱未知、勇于探索的精神。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价格偏高,有点
评分送货速度快,包装完整,好评
评分东西很好,是正品,送货速度相当快,快递小哥服务也很好,赞一个。
评分《新诗十讲》源自北大孙玉石教授的十堂精湛的中国新诗课,作者用诗的语言,为我们全方位咀嚼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经典新诗,以及其背后的时代与国家、个体与社会、生命与死亡、文学与爱……通过细致的解读,深入挖掘了中国新诗创造者所传达的隐喻、意向、美学与思想,展现了中国新诗整体发展的历程和多元化。
评分好书,非常喜欢。
评分货品很好,服务周到,送货上门
评分这方面的书读的很少,此书值得细读
评分挺好的书,值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