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

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拿大] 叶嘉莹 著
图书标签:
  • 词学
  • 迦陵
  • 文学研究
  • 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化
  • 语言学
  • 文本分析
  • 学术著作
  • 诗词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3374
版次:2
商品编码:1156590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迦陵著作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用于文学爱好者,普通大众阅读
  《词学新诠》作者有中国传统旧学的深厚学养,又在西方学界浸润多年。鉴于国内青年对西方新学的探寻,作者以自己的独特优势,尝试用西方新说谈中国词论,其中先后引用了诠释学、符号学、语言学、现象学、接受美学、新批评等多种方法,并提出如何将中西新旧多彩的文化加以别择去取和融会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今天仍然没有解决。
  
  海报:
  

内容简介

  与诗学相比,中国词学的发展相对滞后,传统词话中虽不乏独到见解,但缺少理论逻辑与科学体系。《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作者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西方理论学养为基础,以现代观念和理论为工具,对传统词学进行了科学的开发与归纳,建立了一个适合现代人理解的词学理论新框架。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蒙古裔满族人,出身叶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目录

迦陵随笔
一 前言
二 似而非是之说
三 从现象学到境界说
四 作为评词标准之境界说
五 要眇宜修之美与在神不在貌
六 张惠言与王国维对美学客体之两种不同类型的诠释
七 从符号与信息之关系谈诗歌的衍义之诠释的依据
八 温庭筠《菩萨蛮》词所传达的多种信息及其判断之准则
九 “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
十 “比兴”之说与“诗可以兴”
十一 从李煜词与赵佶词之比较看王国维重视感发作用的评词依据
十二 感发之联想与作品之主题
十三 三种境界与接受美学
十四 文本之依据与感发之本质
十五 结束语
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
对传统词学中之困惑的理论反思
对常州词派张惠言与周济二家词学的现代反思
对传统词学与王国维词论在西方理论之观照中的反思
论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反思与世变之关系

精彩书摘

  《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
  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之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之类,这种形容衣饰之美的叙写,在《离骚》中已成为了一个反复出现的信息,而此一信息在《离骚》中则是带有明显的托喻之意义的。所以司马迁在其《史记·屈原列传》中,就特别提出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说法。而《离骚》中之“初服”一句的原文,则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之初服”,王逸注云:“退,去也,言己诚欲遂进竭其忠诚,君不肯纳,恐重遇祸,将复去修吾初始清洁之服。”而所谓“初始清洁之服”,其所喻示的则是高洁美好的品德。于是张惠言遂自温庭筠词中所写的姿容衣饰之美,经由语言的联想轴之作用,而想到了《离骚》中所写的姿容衣饰之美,又因《离骚》中叙写的姿容衣饰之美都带有喻托之性质,遂认为温词所写的姿容衣饰之美,也有如屈原《离骚》中“初服”一样的喻托之含意。因此在符号学的理论概念中,张惠言对温词所作的“衍义”之诠释,实在可以分为两层来说明:第一层是由温词中所写的衣饰之美而想到了《离骚》中对于衣饰之美的叙写,这自然应该是属于索绪尔所提出的联想轴的作用。
  ……

前言/序言







《词学新诠:迦陵著作集(第二版)》精选了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的叶嘉莹先生(迦陵先生)关于词学研究的二十余篇重要论文与讲稿。此书并非对词学某一具体领域进行孤立探讨,而是以一种宏大而细致的视角,系统性地梳理了词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艺术特色,力求呈现词体从唐五代至宋金元,乃至近现代的清晰脉络与深邃内涵。 本书的核心在于“新诠”。作者不满足于前人既有的结论,而是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养、敏锐的现代意识与独特的体悟,对词的创作、鉴赏、理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重新解读”与“深度发掘”。“新”体现在作者对传统语境的超越,对现代读者接受心理的关照,以及在方法论上融会贯通古今中西的学养,而非故步自封于陈旧的训诂考据。 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从词体的源头说起,逐层深入。 卷一:词之源流与早期探索 开篇即以《词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为题,追溯词体之滥觞。作者并未简单罗列史料,而是着重分析了词在音乐、舞蹈、民间歌谣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滋养下,如何逐渐脱胎换骨,形成独立的文学样式。从《花间集》的“绮靡”之风,到晚唐五代词人如何以精致的笔墨,勾勒出男女情思的细腻与缠绵,再到宋初词的“尚意”之变,如何由“以声为主”转向“以意为主”,这些关键的转折点,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词之“意境”的开掘。她认为,词的魅力不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在于一种“可感”的意象组合,一种“情”与“景”的高度融合,从而营造出一种“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这种意境的生成,与词的音乐性、句式长短的变化,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作者通过对大量早期词作的品析,如温庭筠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怀与时代烙印。 卷二:宋词的辉煌与流变 宋词无疑是词史上的高峰,本书对此给予了充分而深入的论述。作者将宋词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并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词人和作品进行精细的剖析。 婉约词派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认为,尽管“婉约”常被视为一种风格,但其背后更是一种深沉的情感表达。她对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进行细致的解读,不仅分析了他们如何继承花间词的风韵,更着重指出他们如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人生感慨相结合,使婉约之词更具厚度与深度。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哲思,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豪放词派的崛起与特质: 苏轼作为豪放词的集大成者,在本书中占据了重要篇幅。作者深入剖析了苏轼词“胸襟开阔”、“笔力雄健”、“意象宏大”的特点,认为其豪放并非粗犷,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人生阅历与广阔的胸襟之上。诸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都展现了作者对苏轼词中“达观”、“旷远”精神的深刻洞察。 李清照与男性词坛的对话: 作者对李清照的论述尤为精彩,将其视为中国词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分析了李清照词“凄凉”、“哀婉”的背后,是如何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捕捉生命中的“易碎”之美,并在国破家亡的巨变中,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仅是个人孤独的写照,更是时代悲音的缩影。同时,作者也将李清照置于整个宋词的宏观背景下,探讨其作品在男性为主导的词坛中的独特性与重要意义。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艺术创新: 辛弃疾是宋词史上一位极具争议但艺术成就卓著的词人。作者详细分析了辛弃疾词“慷慨激昂”、“深沉沉痛”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他如何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将《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以及古乐府的叙事性,融入到词的创作中,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她强调,辛弃疾词的“沉郁顿挫”,既是其一生抱负不得施展的痛苦,也是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体现。 卷三:元明清以来的词学探索与创新 本书并未止步于宋词,而是继续追溯词体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元词的地域特色与艺术风格: 作者分析了元代词坛在文学体制上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域的词人如何继承宋词的传统,并融入新的时代气息。她指出,元词在曲化趋势的影响下,更加注重口语化、通俗化,但也出现了一些在艺术上具有独特成就的词人,如张养浩、乔吉等,他们的作品在情感的真挚与表达的直接性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明清词的复兴与变革: 作者认为,明清时期词的创作,既有对宋明理学的回应,也有对传统美学的继承与反思。她着重分析了明清时期词的“集句”现象,以及一些词人如何以更精巧的构思,更复杂的章法,来追求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她也探讨了清代词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如何将词的创作与诗、曲等其他文学形式进行比较与融合。 近现代词的生命力: 尽管词体在近现代不如诗、曲等形式那样活跃,但本书仍然关注了这一时期的词学发展。作者对一些近现代词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介,强调词的生命力在于其作为一种抒情艺术形式,能够反映时代精神,表达个体情感。她认为,即使在新的文学形式层出不穷的时代,词仍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感染力。 本书的“新诠”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深刻的理论洞察: 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作品的字面解读,而是能从宏观的文学史视角,洞察词体生成、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她对“意境”、“格调”、“声情”、“风骨”等词学核心概念,都进行了富有洞见的阐释,尤其强调了词的“情”与“理”、“声”与“意”的辩证关系。 2. 精妙的文本分析: 作者的文本分析堪称典范。她善于从细微之处着眼,对词句的炼字、用典、修辞等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含义与艺术匠心。她的解读,总能让我们对耳熟能详的词作,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她对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的解读,并非简单认为是指宫殿,而是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后所代表的盛世繁华与亡国之痛的强烈对比。 3. 跨越时空的对话: 作者在论述中,不回避词作创作的时代背景,更能将词作中的情感与现代人的生命体验相连接。她常能从古人的词中,找到与今人共通的情感共鸣,使古典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词的“不朽”魅力。 4. 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优美的文笔: 本书的语言典雅精炼,极富感染力。作者的行文流畅自然,既有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与诗意。她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充满热情与智慧的语言,引导读者走进词的世界。 《词学新诠:迦陵著作集(第二版)》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词学专著。它不仅是对中国词史的一次系统梳理与深度解读,更是作者以其毕生心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回眸与创造性转化。本书不仅是词学研究者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也是所有热爱古典文学、希望深入了解词之魅力的读者,一份珍贵的精神馈赠。通过此书,读者将能深刻体会到词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特质,以及词中所蕴含的深邃的人生哲理与永恒的民族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内心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虽然我并非专业的词学研究者,但一直以来对中国古典诗词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意蕴深远、韵味无穷的宋词。我总觉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古人心灵深处的呐喊与低语,是他们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与抒发。而“新诠”二字,则暗示着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熟悉的词作,去领略词中未被发掘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认为,阅读经典,尤其是像词学这样充满历史沉淀的领域,最怕的就是流于表面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对词句字面的解释,或者对作者生平的简单罗列,却鲜少能触及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审美旨趣和文化意涵。《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似乎有能力穿透那些惯常的解读藩篱,去探究词的内在结构、艺术手法,乃至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文人心态。

评分

手捧这本厚实的《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我首先被它庄重而典雅的装帧所吸引。那种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纸张的堆叠,更像是一种知识与智慧的凝练。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化抱有敬意的普通读者,我渴望的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引导我深入探究的著作。我期待它能在我的知识体系中播下新的种子,用一种更为细腻和敏锐的触角,去感知词的音韵之美、意象之妙,以及情思之深。 我一直觉得,优秀的学术著作,不应该仅仅是专家学者的自说自话,而应该能够以一种恰当的方式,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对话。我希望《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能够做到这一点,它或许能用清晰的逻辑、生动的例证,甚至是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相对晦涩的词学理论和分析,以一种易于理解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

说实话,我对词学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更多的是对词句的感性体验,对于其背后的理论体系和精细的分析方法,我始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时,内心深处是既好奇又有点忐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领我跨越那些我曾经以为难以逾越的学术门槛。 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关于词学研究新方法的介绍,或者是一些对传统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我知道,任何学术领域都在不断发展,词学研究想必也不例外。如果《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能为我展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治学思路,那对我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那本《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上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这或许是一次深入探索古典文学宝藏的契机。我一直对词的婉转曲折、细腻情感到着迷,但常常觉得自己的理解仅仅是管中窥豹,难以领略其全貌。我期盼这本书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揭示词作背后那些更为复杂而丰富的层面,比如它在历史演变中的脉络,或者在不同流派中的特色。 我常常会在阅读词作时,为一句诗、一个意象而驻足良久,试图去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我希望《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能在这方面给我带来启发,它或许能提供更系统、更专业的分析工具,帮助我更精准地捕捉词作中那些微妙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技巧。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层,那就太可惜了。词,尤其讲究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其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人生感悟。《迦陵著作集:词学新诠(第二版)》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它在“诠释”上的用心,这暗示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希望能对词学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解读和升华。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词学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或者对一些重要词人的创作风格进行深入的剖析。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为何某些词句能够流传千古,为何某些意象能够触动人心,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好美”的感叹上。

评分

公元*这一年,世界发生了很多事,各地老大都很忙。    这一年,南宋小朝廷向金兀术称臣纳贡,偏安杭州,从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郁闷的岳飞正写“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一年,赞吉正在猛K拜占庭和十字军国家的脆弱联盟。    最热闹的是西欧了:    这一年红胡子绯特烈的叔叔,德皇康拉德三世勾结教皇,挤走姐夫“骄傲的亨利”,篡位成功。开创霍亨斯陶芬王朝。    英王亨利一过世,法国外甥斯蒂芬在“旗帜战役”中,K翻苏格兰表舅罗伯特,打败表妹,也就是“诺曼征服”的老威廉亲孙女,金雀花短斗蓬王亨利的老妈玛蒂尔德,让她穿白袍从冰上哭着爬走。暂时篡位成功。    倒是法国“年轻王”路易七过得正爽,洞房花烛加金殿提名,娶了16岁的美女兼富姐亚魁当女公爵爱琳娜,顺利接班。    但是不要慌,他很快就知道这个老婆有多闹心了。    还有一件很不起眼的事: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生了一个库尔德小孩,他叫萨拉丁,意为“真理和正义”。    老萨家是当地望族,世代为官,赞吉就曾是他们的家丁。    所以萨的少年时代不但家学渊源,还有希腊家教补课,骑马打架喝酒泡妞也很在行

评分

儿子班级统一订的书,有折扣还返现,比书店便宜很多,京东给了

评分

叶先生学识深厚,讲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阅读都停不下来,感谢叶老师

评分

在收集叶嘉莹先生书籍,了解古诗词文化。书籍印制得不错。

评分

趁这次打折买了很多书,屯起来给自己和马上出生的宝宝看,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再次焉者,则徘徊于入世与出世的歧途之上,想要入世,而偏怀着出世的高超的向往;想要出世,而偏怀着入世的深厚的感情,这已经无异于自讨苦吃了。而更次焉者,则怀着出世的向往,又深知此一境界之终不可得;抱有入世的深情,而又对此芸芸碌碌之人生深怀厌倦,不但自哀,更复哀人,这一种人该是最不幸的一种人了。

评分

叶嘉莹先生著书通俗易懂,比周汝昌之流好多了

评分

这套书,都是根据叶嘉莹女士从教七十余年来在世界各地讲词之录音整理出来的讲稿。叶嘉莹女士以她娓娓的讲述,带领我们在词的历史长河上游徜徉观览,中国历代词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尽数囊括,可以看作一部完整的词史。全书内容丰富,讲解生动,对词因感发本质不同及写作笔法各异的作品,均能发掘其中之佳作,寻绎其中含蕴深远、耐人寻味的美感,会令每一位热爱诗词的朋友开卷有益。

评分

叶老先生的书文笔优美,需要细看,但你会觉得没有枯燥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