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人要经常主动打碎自己,然后忍着痛完成更强大的重生。如果你从来没碎过,舒适地成长,你就无法理解重生那一刻的喜悦和成长的乐趣。
在喧嚣的世界中,我始终保留着独立思考和自我批判的能力。我骨子里的这种自我否定,让我从南方小镇走向世界各地,从年少轻狂变得成熟冷静。
在职场蜕变期,责任越大,对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从单打独斗到带多兵种协调作战,从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条理化、系统化管理,快速的改变容易伤筋动骨,但过了这个坎,就会感受到从士兵成长为将军的快乐。
从18岁到30岁的努力和奋斗是为30岁以后储胬能量、决定格局的。,这个关键时刻如果过得太糊涂、太轻松、太偏离或者密度太小,体能、心智、技能、习惯等基础没有打好,会在30岁以后非常疲惫,出现很多职业、家庭的连锁问题,遇到有形的天花板。年轻的时候对自己狠一点,中年时会从容很多。
内容简介
一个中国男孩从小镇起步,通过信念和努力,将很多可能变成不可能,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一念之间,人生从此不同。现在,他与你真诚地分享成长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聊聊自己在学习英语、考研、留学、职业规划、企业管理、游历世界、婚姻感情等方面的经历和体验,希望《我的哈佛日记(新版)》带给你这“一念之间”的启发和灵感。
作者简介
张杨,1998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本科,2002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同时被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等7所美国名校录取,攻读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后在美国私立中学工作,考察基础教育,写作并出版《年轻的战场》,比较东西方基础教育。他是新浪最年轻的点击量过千万的名博之一,他考察了美国、澳洲、加拿大、英国、欧洲、东南亚等近60个国家,走访近200所世界名校,拍摄《穿越世界》系列,并使之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旅行节目。现任启德教育集团总经理。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人生的通行证
清华&新东方:梦想开始的地方
高考失利,悬梁刺股
以“大长今”的精神闭关考研
“你想把清华当出国跳板?”
当头一棒,优越感尽失
英法美三国混战
路透社,重大转机
押宝美国,终获哈佛门票
穷则思变,偶识“牛人”
一举跃入“有产阶级”
英语,从朱锗基总理讲话学起
我的名校申请秘笈
哈佛与期权,二选一
哈佛:第一场国际战役
你好,哈佛
中国富人的美国穷日子
15倍代价,拿下美国驾照
白宫铩羽,“从政梦”破灭
遭遇哈佛商学院“潜规则”
哈佛的管理模型、财务制度及奖学金制度
走出期末的压力
哈佛广场五月集市节
哈佛留学学什么?
完整地生活
在哈佛听易中天讲《中国智慧》
经历哈佛裸奔
给点阳光就灿烂
细节·气度
梦想的力量
不一样的活法
中国机会·中国年
音乐会·熬夜及其他
名校带给我们什么?
暂别——我深爱的哈佛
多年之后看名校,到底读得值不值
亲历与见闻:我对美国社会的感悟
美国的家庭价值
亲历美国东部贵族中学
弗吉尼亚理工,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
美国人为什么买得起好车好房?
美国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美国学校的信用制度,多元化和主动性
亲历高规格“机场裸检”
梦幻维加斯
感受不一样的世界
西部六州行
亲历职场
假如爱是天意
写在最后:长大以后才明白
精彩书摘
美国的驾驶培训则迥然不同。美国是一个生活在车轮上的国家,公民年满16周岁就可以上路驾车。在美国的大多数地方,不会开车就几乎没法生活,所以美国人很早就有学车的意识。
16岁以前的孩子们坐在父母的车里看他们操作,很多孩子在拿到正式驾照以前,已经能在自家的农场里非常熟练地开车了。16岁一到,他们就去汽车管理局考笔试。一般来说,21岁以下的青少年需要在驾校里接受大概12个小时的交通规则培训。21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从管理局拿到一本免费的交通规则手册,自己在家里复习就行了。
考驾照的第一关是电脑交规测试。随时报名随时考,30分钟以内考完。考试通过后,车管局会发一个“Learne's Permit(学员证)”。有了这本一年半有效的学员证,考生就可以在成年人的陪同下上路驾驶了。通常情况下,考生会跟着父母练习,然后在父母或其他家人的陪同下考试。考试的时候,由于得到最负责任的“师傅”的真传,他们的驾驶技术其实已经非常熟练了,实际经验当然就更不用说。
如果没有父母的陪同和指导,就只能去驾校计时学习了,这将是一笔不菲的支出。驾校的教练收费一般是每小时50美元,所以大家都想尽量地少上课,驾驶技术相比之下就不太扎实,考试时只能凭运气。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出国前我刚刚在国内考完驾照,还主动向警察提出“穿井盖”的要求,可见自信心膨胀得不一般。到了美国,我一心想趁热打铁,第二个月就开始准备拿驾照了。我是个急性子,加上胆子又大,心想在美国考驾照无非是一日之功。
于是没有任何准备,只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马萨诸塞州的机动车注册地址,我就冲了过去。别人问我是否马上考笔试,我信心满满地回答“是”。殊不知,就连美国公民前来考笔试,也至少得先领一本美国交通规则回去学习至少一周,或者上上培训班什么的。我当然想不到居然有这样一本免费的交通规则,于是豪迈地交出40美元,现场考。一考马上傻眼了,电脑出题,问我美国某某高速路限速多少,车距应该是多少迈,我怎么知道?于是第一次考试不及格。
不服气,马上去领了一本书,复习半小时,再交40美元,又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次没有过,系统给了很多同情分,所以题目比上次简单很多,至少没有那些具体的数据题了,于是勉强及格,险过。
……
前言/序言
为您讲述“我的哈佛日记”,需要很大的勇气。从1636年建校起,哈佛大学影响了美国的历史,也影响了世界历史。在哈佛的名人录中,有太多太多的传奇,我只能仰望这些风云校友。看别人的故事,做自己的梦,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成长,尤其是高密度加速度的成长是一次奇妙的累积。当你回望过去,哪怕是一年前的那段经历,就好像在看前世的自己。身在其中,觉得自己是那么成熟,但是回望时看到了很多青涩和稚嫩。人生是一个累积和进阶的过程,你在年轻的时候存入什么,未来就收获什么。你放入耐苦、勤奋、危机感、谦卑、好学、开放、上进心,你就收获强大;你放入懒散、封闭、骄傲、小格局,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弱小,越被社会边缘化。成长靠运气,也靠努力。
读书时,我对媒体非常感兴趣,有惊有险、一波三折地考入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这里我的思维习惯和世界观得到了洗礼并发生了巨大改变。清华大学不是一所简单的大学,这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制高点,所有最好的机会都会从这里经过,大量充满国际视野的、最优秀的同学让你就算再努力,也很难成为那个“最牛的”。牛人扎堆的清华,让我这个在小县城的孩子(small town boy),第一次慢慢走出名校综合症,告别浮华和虚荣,保留内心真实的谦卑。
……
《我的哈佛日记(新版)》是一部深入描绘年轻学子在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求学经历的个人纪实。本书以真实、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作者在哈佛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从初入校园的青涩懵懂,到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再到课后的深度探索,以及在这片思想的熔炉中,自我认知、价值观念和人生方向的逐渐清晰与确立。 第一章:梦想启程,迈入哈佛 本书的开篇,作者将读者带回那个充满憧憬与忐忑的出发时刻。第一次踏足哈佛校园,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庄严感。古老的红砖建筑、葱郁的草坪、以及在校园里穿梭自如、神采飞扬的学生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画卷。作者详细描绘了从得知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内心的激动、期待,到收拾行囊、告别亲友,再到飞机落地,第一次呼吸到异国空气的感受。 初到美国,陌生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以及语言上的障碍,都给作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书中记录了作者在适应新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例如初次独自面对租房、办理各种手续的迷茫,以及在超市里因不熟悉商品名称而产生的尴尬。然而,这些挑战并未让作者退缩,反而激发了她更强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章,作者也着重描绘了哈佛校园初印象,那些标志性的建筑,如 Widener 图书馆、Memorial Church、以及Crimson 杂志社的所在地,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作者初次见到那些如雷贯耳的教授,感受到他们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个人魅力,以及与来自世界各地、背景各异的同学们的初次相遇,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梦想,汇聚在这个世界学术的最高殿堂。 第二章:课堂内外,思维的激荡 进入哈佛的课堂,是作者求学生涯中最具冲击力的阶段。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在不同课程中的学习体验。她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课堂上活跃的讨论氛围,教授们并非单方面灌输知识,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质疑,甚至挑战权威。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在课堂上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听众,逐渐成长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 那些经典的“哈佛式”教学方法,例如苏格拉底式教学法,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作者分享了自己曾经在课堂上被教授犀利提问,一时语塞的窘境,以及后来如何通过课前充分的准备、课后深入的复习,逐渐掌握了课堂辩论的技巧。 除了理论学习,实践和研究也是哈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深入描绘了参与的各种研究项目,包括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以及最终的论文撰写。她详细记录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实验结果不理想、理论模型难以建立,以及如何克服挫折,坚持不懈地寻找突破。 课余时间,作者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和讲座。她参加了模拟联合国、辩论社、以及各种学科相关的学生组织。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她的视野,也让她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在实践中锻炼了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哈佛大学丰富的课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作者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之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第三章:挑战与成长,自我边界的拓展 哈佛的学习强度和竞争压力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坦诚地分享了在哈佛求学期间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繁重的课业负担、高强度的考试、以及来自同学们的激烈竞争。她曾经因为一门课程成绩不理想而感到沮丧,也曾因为研究项目进展缓慢而倍感压力。 本书深入剖析了作者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心理变化。她记录了自己如何从最初的焦虑、不安,到逐渐学会调整心态、合理分配时间,以及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拾信心。作者强调了“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她逐渐明白,困难和挫折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这一章,作者也着重描写了她与同学们的互动。哈佛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经历和才华。作者分享了与同学们共同学习、互相帮助的经历,也记录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保持友谊和尊重。她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精英并非孤芳自赏,而是懂得合作与分享。 此外,作者还谈到了哈佛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她接触到了各种前沿的学术观点,对社会、人生、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被重塑和升华。 第四章:反思与沉淀,寻找人生方向 随着学业的深入,作者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她审视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劣势,以及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哈佛这个充满思想激荡的环境中,她有机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精英,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建议,这为她规划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在职业规划方面的探索。她参加了各种职业发展讲座,与校友进行交流,甚至进行了短期实习。她尝试了不同的领域,最终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作者强调,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尝试、反思和调整。 在这一章,作者也分享了她在个人成长方面的感悟。她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平衡学业、社交和个人生活的关系。她更加认识到,在追求学术成就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同样重要。 哈佛的经历,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的锤炼。作者通过这本书,展现了一个年轻学子如何在世界顶尖学府中,经历挑战,收获成长,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并为未来的征程做好准备。 第五章:告别与展望,新的起点 毕业的钟声敲响,意味着一段旅程的结束,也预示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作者在离开哈佛校园时,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对母校的留恋,对同学的不舍,也有对未来未知世界的憧憬和一丝丝的忐忑。 本书的最后,作者回顾了自己在哈佛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汗水、泪水、欢笑,都化作了宝贵的回忆。她感谢哈佛给予她的一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启迪和人格的塑造。 作者将她从哈佛带走的东西,不仅仅是那张象征着荣耀的毕业证书,更重要的是,她在那里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敢于挑战,如何坚持不懈,以及如何怀揣梦想,勇敢前行。 《我的哈佛日记(新版)》并非一个简单的求学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梦想、关于如何在逆境中绽放生命光彩的励志篇章。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年轻生命如何在世界最顶尖的学术殿堂里,经历蜕变,最终展翅高飞。这本书将激励着无数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勇于追求卓越,不畏艰难,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