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五、中医诊断学科发展动态
六、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上篇 四诊
第一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体
四、望姿态
第二节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二、望五官
三、望躯体
四、望四肢
五、望二阴
六、望皮肤
第三节 望排出物
一、望痰
二、望涕
三、望涎
四、望唾
五、望呕吐物
六、望大便
七、望小便
第四节 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的原理与意义
二、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
三、正常络脉
四、食指络脉的变化与意义
第五节 舌诊
一、舌的形态结构与舌诊原理
二、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四、望舌质
五、望舌苔
六、舌象的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附:危重症舌象的诊法
第二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一、正常声音
二、病变声音
第二节 嗅气味
一、病体气味
二、分泌物、排泄物气味
三、病室气味
第三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注意事项
四、问诊中的医患沟通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家族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五、问耳目
六、问睡眠
……
第四章 切诊
中篇 辨证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六章 病性辨证
第七章 脏腑辨证
第八章 其他辨证方法简介
下篇 综合运用
第九章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和诊断思路
第十章 病历书写
《中医诊断学》在处理“舌诊”这一部分时,给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之前我总觉得舌诊就是一个看舌苔和舌质的颜色,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舌诊的学问远不止于此。它将舌象的变化,如舌的形状、舌的纹理、舌头的动态(如伸缩),都纳入了诊断的范畴。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舌下络脉”的讲解,它详细描述了舌下络脉的颜色、粗细、有无瘀阻等信息,并将其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紧密联系起来。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舌头最不起眼的地方,也可能隐藏着重要的诊断信息。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舌诊需要与其他望诊、问诊、闻诊、切脉等信息相互印证,不能孤立解读。比如,同样是红舌,如果患者同时伴有口干、咽痛、脉象数,则提示“阴虚火旺”;如果患者伴有腹胀、纳差、舌苔黄腻,则可能提示“湿热内蕴”。这种“四诊合参”的理念,让舌诊的诊断更加精准和全面,也让我对中医诊断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中医诊断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医诊断背后那套严谨而又充满智慧的思维模式。它没有像很多现代医学教材那样,直接将疾病名称和对应的病理变化一一对应,而是更侧重于“理法方药”中的“理”——即辨证论治的逻辑起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八纲辨证”的深入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而是通过大量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根据这些基本纲领,对复杂的病情进行层层剥离,找出其本质。比如,书中通过对一个反复咳嗽的患者的分析,一步步引导读者思考:这个咳嗽是外感还是内伤?是实证还是虚证?是寒邪还是热邪?等等,直到最终锁定病机。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诊断,不如说是学习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教会我不要被表面的症状所迷惑,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疾病的关键。而且,书中在讲解“病因”、“病机”时,也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将其与临床表现紧密结合,让你明白,为什么某种病因会导致某种病机,进而引发某种症状。这种“因果链条”式的分析,让我对中医诊断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背诵”层面,而是上升到了“理解”和“运用”的层面,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中医理论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惊喜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把“舌诊”和“脉诊”这些“硬核”技能独立出来,而是将其融入到整个辨证论治的体系中,让我们明白,舌象和脉象的出现,一定是背后脏腑功能失调的体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舌象”的详细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舌质的颜色、舌苔的厚薄,而是将舌象的变化与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以及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等联系起来。比如,书中提到“黄苔”可以提示“湿热”,但它又进一步细化,根据黄苔的深浅、干燥程度,以及舌质的颜色,来区分是“湿热互结”还是“热毒内盛”,甚至是“肝胆湿热”。这种精细化的辨析,让我意识到,舌诊的奥秘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而且,书中还强调了舌诊的时效性,即舌象是动态变化的,需要结合病程的变化来解读。这让我明白,单纯的舌象图片,如果没有结合整体病情,是难以做出准确诊断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言必有据,论必有证”,让你在学习舌诊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脏腑理论的理解,这种“融会贯通”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辨证施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辨证”,更重要的是,它在辨证之后,给出了如何“施治”的初步思路,虽然不是详细的方剂讲解,但其逻辑导向非常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在讲解“实证”与“虚证”的区分时,所运用的辩证思维。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实证定义为“邪气盛”,虚证定义为“正气虚”,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区分“实证”的“实”是“邪实”还是“积滞”,以及“虚证”的“虚”是“气虚”、“血虚”、“阴虚”还是“阳虚”。它强调了每一个证候都对应着一套独特的病机,而这套病机又决定了治疗的方向。例如,书中通过一个久病体弱、气短乏力的患者,分析其“肺气虚”的证候,并初步引导读者思考,治疗方向应该是“补益肺气”,而非单纯的“止咳平喘”。这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让我看到,中医诊断的最终目的,是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而这本书,正是朝着这个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思维导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将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四诊,不仅仅视为独立的技能,而是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整体来看待。它没有给出“望”就是望什么,“闻”就是闻什么这样枯燥的列表,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将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辨证”时,常常会引用一个患者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脉等信息,然后逐步引导读者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信息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证候。比如,一个患者面色晦暗,呼吸气短,咳嗽声低微,舌质紫暗,脉象细弱。这本书会一步步分析: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提示血瘀;呼吸气促、咳嗽声低微提示肺气不足;脉象细弱提示气血不足。最终,这些信息指向了“肺气虚夹瘀”的证候。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过程,让我看到,中医诊断并非简单的信息叠加,而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它教会我如何识别信息中的“主次”,如何抓住“关键矛盾”,最终形成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诊断。这让我对中医诊断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我学习和实践的信心。
评分《中医诊断学》在处理“问诊”这一环节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临床智慧。它并没有给你一个简单的“问诊清单”,而是将问诊过程上升到“辨证求因”的层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问五志”(喜、怒、思、忧、恐)以及“问饮食起居”的详细阐述。它让我明白,中医诊断不仅要关注身体的物质层面,还要关注精神和情志因素。比如,一个患者的失眠,如果仅仅关注睡眠本身,可能就会遗漏了其背后隐藏的情志不畅,比如长期的忧思郁结。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患者说出真实的病情,以及这些情志和生活习惯如何影响病情的发展。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案例,患者因为长期的压抑和情绪不畅,导致了消化不良,而书中正是通过深入的问诊,才最终揭示了问题的根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问”不仅仅是收集信息,更是一种“心理疏导”和“病因探寻”的过程。它教会我如何与患者建立信任,如何捕捉那些不易察觉但至关重要的信息,从而为准确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中医诊断学》在强调“辨证”这一核心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病名”的重要性。它让我看到,中医的“病”和“证”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我欣赏书中在讲解一些常见疾病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种固定的“病机”,而是强调了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体质的患者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比如,在讲解“感冒”时,它会根据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外邪侵袭,以及患者的体质差异,细致地划分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候,并给出相应的诊断要点。这种“分证论治”的理念,让我明白,即使是相同的疾病名称,也需要进行细致的辨证,才能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而且,书中还强调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这让我看到中医诊断的灵活性和个体化。它教会我,不要被僵化的疾病名称所束缚,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在临床上做到“一人一方”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指导。
评分收到您提供的书名——《中医诊断学(供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相关专业用)》,我将以一个读者的口吻,为您创作10段详细、风格各异的图书评价。这些评价将侧重于未包含在您提供书名中的内容,以避免重复,并力求自然、生动,不露AI痕迹。 这次拜读《中医诊断学》,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引路人”,而非一本“解题书”。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遇到某个症状该如何诊断”,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让你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症状,以及“为什么”中医会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我特别喜欢它在“望闻问切”基础知识之上,深入探讨了“神”、“色”、“形”、“质”等一系列抽象概念在诊断中的具体体现。例如,书中关于“望神”的论述,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有神”、“无神”,而是细致地将其分为“神采”、“眼神”、“精神状态”等多个维度,并结合具体的病理情况,给出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我记得其中有一段,用“灯火忽明忽灭”来比喻“神衰”的患者,形象得极具画面感,一下子就抓住了要点。而且,它还不仅仅局限于“望”,在“闻”的章节,对各种声音的特点,比如咳嗽声、呼吸声、甚至肠鸣音的不同声调和节奏,都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并且将这些声音与脏腑功能失调紧密联系起来,让我意识到,原来听觉的细微差异也能传递如此丰富的信息。我之前总觉得“闻”只是听个大概,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闻”的精妙之处,它需要高度的敏感性和丰富的经验积累,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让你知道该“听”什么,该“分辨”什么,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拨开了云雾。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中医诊断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完全割裂开来。它在讲解每一个诊断方法时,都穿插了大量的经典案例和现代临床实例,让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虚实辨证”的讲解。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有神无神”、“舌淡舌红”这样的描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虚实辨证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例如,书中通过一个长期卧床、食欲不振的患者,分析其“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表现,是如何指向“气血两虚”的实证,以及如何通过后续的调理来改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学习中医诊断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种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它让我明白,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临床,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案例,我不仅学习了诊断的方法,更学到了临床思维,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患者痛苦的实际能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医诊断最难的地方在于“四诊合参”,以及如何将看似零散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证候。而《中医诊断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并没有像一些速成手册那样,给你一个“症状-证候”的对照表,而是深入剖析了“四诊”各自的侧重点,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切脉”的讲解,它不仅列举了二十八脉象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脉象必须结合其他三诊进行解读,离开了整体,单独的脉象就失去了意义。比如,一个面色苍白、舌淡苔白的患者,如果脉象沉细,那可能就指向了脾肾阳虚;但如果脉象滑数,则可能要考虑其他的虚寒夹湿证。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你看到“四诊”并非孤立的技能,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整体。它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病例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最终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诊断。它培养的,是一种“整合思维”,让你明白,诊断不是简单地“收集信息”,而是“解读信息”并“构建模型”的过程。这对于我这样在临床实践中常常感到迷茫的读者来说,是一盏指路的明灯。
评分不是正版的,封面及背面的字是模糊的,打开第一页是这样的,明显盗版,
评分这本中医基础理论确实是经典的教材呀,要好好学习了。京东快递也给力。。
评分学习教材。虽然是十二五的,十三五教材已出,但内容改动不多。一个教材,他老改版为嘛?
评分学中医多年,回头再看体制内的教材,很多基础的东西还是很有用的
评分物流很快!书是正版的!
评分不错,比学校统一定的偏一多了。。。。
评分中医诊断学(供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相关专业用)
评分不错的,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中医类型的书。
评分正版书籍,纸张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